王峻;李峰;王丽
目的:探讨责任护士关注管床患者阳性检验检查结果的现状与对策。方法:采用自制责任制整体护理检查表对全院43个护理单元管床护士进行调查,内容包括责任护士对所管患者的阳性检验、检查结果了解;患者目前存在的护理问题的判断,并且根据存在问题下达护嘱并提供正确及时的护理措施;追踪患者对管床责任护士的知晓、服务满意度以及健康教育指导如药物知识、饮食、运动等掌握知晓程度。结果:随着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责任制整体护理质量有了很大地改善和提高,责任护士主动关注患者阳性检验检查结果从41.9%提升到72.1%,判断目前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从53.5%提升至8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管理者应重视责任护士管床效果,制作相关工作指引为对策,引导责任护士全面、正确地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提升护理品质。
作者:黄师菊;王雪华;陈秀玲 刊期: 2014年第27期
目的:研究颅脑损伤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糖(Glu)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85例颅脑外伤患者按照病情计分法分为重型组21例、中型组29例、轻型35例共三组,采用生化分析仪测定颅脑外伤患者外伤入院后6 h、1、3、7、14、28 d血清中CRP、Glu水平。结果:所有颅脑外伤患者均出现血清CRP上升,但重型组血清CRP含量在外伤入院后6 h内明显升高,之后持续上升,7 d达到高峰,且持续时间长,28 d仍较高;而轻中型患者上升幅度较重型组小,轻中型组均为第3天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Glu水平在颅脑损伤患者中与CRP的变化一样有随时间逐渐下降的趋势。三组各时间点除Glu-6 h轻型与中型组、Glu-14 d轻型与中、重型组、Glu-28 d各组间,CRP-6 h轻型与重型、中型与重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相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P、Glu联检可作为监测颅脑外伤敏感指标,对于预示病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作者:罗运山;邓霞梅;李颖;李莉;刘易林 刊期: 2014年第27期
目的:分析护理院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并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以减轻患者焦虑、孤独等不良情绪,提高生活质量。方法:选取本院老年人100例,对其进行心理调查及调查问卷分析其产生各类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并对所有老年人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及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在护理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以及主观幸福感指数等指标。结果:护理干预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入住时(P<0.05);患者主观幸福感评分显著优于入住时(P<0.05);入院时患者SAS得分为(45.1±10.8)分,干预后为(32.3±9.5)分,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院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较突出,其日常生活能力、幸福指数较低,同时存在躯体化、精神化焦虑状态,抑郁情况明显。对其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并根据所得结果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帮助老年人做好心理调适,及时解除老年人心理困惑,减轻心理压力并调整心理状态以达到改善其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目的。
作者:洪瑞芬;杨美丽 刊期: 2014年第27期
目的:探讨包括咨询和治疗在内的社会学因素等对河南省农村地区拟孕妇女生殖道感染(RTI)的影响。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1705例研究对象,并进行临床诊断和问卷调查。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健康咨询、门诊诊治、年龄、地区职业等因素对RTI的影响。结果:农村拟孕妇女生RTI现患率为37.95%(95%CL:35.6416~40.2529);多因素分析表明:26~30年龄组RTI患病风险增高(OR=1.053),26岁以下年龄组低(OR=0.748);有生殖道感染患病史者,发病风险明显增加(OR=2.342);随年收入增加发病风险有增高趋势;1年门诊治疗和咨询未能发现有效降低发病风险。结论:RTI是社会性的问题,对认识RTI的社会学效应整体上提高认识,可对降低RTI起到推动作用。
作者:柴健;张军喜;蒋丽芳;马颖辉;董玮 刊期: 2014年第27期
目的:观察椎间孔镜联合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通过观察1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使用椎间孔镜联合臭氧治疗前后腰腿疼痛及肢体功能改善的情况,评价椎间孔镜联合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估腰椎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愈15例,显效72例,有效37例,总有效率为93.9%。所有患者腰痛VAS评分从术前的(7.16±2.32)分下降到(1.63±1.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JOA评分从术前(11.71±4.63)分上升到(25.47±3.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椎间孔镜联合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疗效满意、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改善明显、不破坏脊柱的稳定性等优点。
作者:相锋 刊期: 2014年第27期
目的:探讨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3(IL-13)、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TIgE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36例急性期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其中轻症组20例,重症组16例)、30例普通肺炎患儿以及30例同期健康查体儿,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三组的血清IL-13、IL-8、TNF-α、TIgE水平。结果:两组肺炎患儿血清IL-13、IL-8、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毛支炎组血清IL-13、IL-8、TNF-α、TIgE均高于普通肺炎组(P<0.05);毛支炎重症组的TNF-α高于轻症组(P<0.05)。结论:IL-13、IL-8、TNF-α参与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过程,TNF-α水平与毛支炎病情相关,且毛支炎患儿血清TIgE高于正常对照组。
作者:王峻;李峰;王丽 刊期: 2014年第27期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内固定系统-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肱骨多节段骨折的可行性及早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科2010年4月-2013年1月采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13例肱骨多节段骨折患者,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Neer评分及肘关节HSS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本组13例患者,手术时间55~180 min,平均90 min;术中出血量80~500 mL,平均200 mL。13例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8~16周,平均12.5周。并发症: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桡神经损伤,骨折端无移位,内固定无松动、拔钉及断钉。术后3个月肢体功能评价:肩关节功能评定参照肩关节Neer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优12例,良1例,优良率为100%。肘关节功能评定参照肘关节HSS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优11例,良1例,中1例,优良率92.3%。结论: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应用于肱骨多节段骨折操作灵活、固定效果可靠、并发症少,理论上较LCP更具优势,其远期疗效、并发症及理论上的优势,尚需大量临床病例观察和对比性实验证实。
作者:张仲子;熊鹰;赵烽;张武;任云峰 刊期: 2014年第27期
目的:探讨颅脑MRI T1WI高信号病变影像表现,结合文献讨论其发生机制和病理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颅脑MRI TIWI高信号病变的影像表现,包括脑出血、黑色素瘤、糖尿病脑病、缺血缺氧性脑病、亚急性期脑梗死、颅内囊肿及脂肪瘤。结果:脑出血T1WI以高信号为主,T2WI呈低或高信号,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呈低信号;黑色素瘤T1WI呈高信号,T2WI呈等或低信号,无灶周水肿;糖尿病脑病可见双侧或单侧基底节区T1WI高信号,T2WI信号正常或轻度降低。脑缺血缺氧性疾病高信号主要位于侧脑室旁白质,弥散加权成像(DWI)呈高信号。亚急性期脑梗死高信号主要位于脑灰质,呈片状或脑回样高信号;颅内囊肿主要见于脑室内和鞍区,T1WI以高信号为主,T2WI呈高或/和低信号。脂肪瘤位于大脑镰旁,压脂像呈低信号。结论:含正铁血红蛋白、黑色素、脂质、蛋白及矿物质病变在T1WI上可呈高信号,熟悉这些病变化学组成及其对T1时间的影响有助于鉴别诊断。
作者:杨伟;夏禹;邱毅 刊期: 2014年第27期
目的:探析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采用中西医综合疗法的治疗效果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于2012年6月-2013年6月本院骨科收治的156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试验组90例运用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对照组66例单纯应用西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治疗效果、患者满意度等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前骨密度(-3.32±0.52),治疗后(-1.01±0.08);总有效率100%,治疗满意率100%。对照组治疗前骨密度(-3.19±0.60),治疗后(-1.45±0.12);总有效率78.79%(52/66),治疗满意率75.76%(50/66)。治疗后,试验组的骨密度、治疗效果、患者满意度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综合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西医通过手术方法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骨折部位,而结合中医方法能够显著提高骨密度,从根本上杜绝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标本兼治,值得推广。
作者:肖向阳 刊期: 2014年第27期
目的:了解本院职工医保住院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应对策略。方法:用自编调查表对本院2013年7月22日住院状态的93例精神病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本院职工医保住院精神病患者占多数,为41.9%;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分裂症为主(92.5%);入院前曾多次住院治疗;目前病程长、年龄大、多伴有躯体疾病、需要多种精神病药物及改善躯体疾病的药物联合治疗、呈衰退状态而无自伤、伤人及有自伤、伤人危险的患者居多。结论:职工医保长期住院的精神病患者,应对照精神卫生法,加强医患沟通,更新理念,回归社区康复。
作者:刘德军 刊期: 2014年第27期
目的:探讨营养支持干预对放化疗期间恶性食管瘘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本科收治的40例食管癌合并恶性食管瘘患者,总结营养干预方法、瘘管愈合情况及放化疗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40例患者中,32例瘘管闭合,6例未闭合予出院定期复查,2例死亡;放化疗治疗期间,副作用大多数为1~2级,8例出现3级及以上的呕吐,11例出现3级及以上的中性粒细胞减少,13例出现3级及以上的咳嗽。结论:营养风险筛查和肠内营养支持能有效提高食管癌合并恶性食管瘘的患者对放化疗的耐受性,完成相关治疗,并促进瘘口的愈合,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郭素萍;邓益君;吴莹嘉;冯惠霞 刊期: 2014年第27期
目的:比较不同静脉补铁方法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9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性血透的肾性贫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A、B、C三组,A组患者给予周期性补铁治疗,B组患者给予维持性补铁治疗,C组患者给予周期性补铁+维持性补铁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b、ACT、SF、TSAT、CRP水平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治疗12、24周后Hb、HCT、SF、TSAT水平均显著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12、24周后Hb、HCT、SF、TSAT水平均显著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12、24周后Hb、HCT、SF、TSAT水平均显著高于A组和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12周与24周的Hb、HCT、SF、TSA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前后血清CRP水平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期间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周期性补铁+维持性补铁为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佳补铁方案,能够快速有效为患者提供储存铁和功能铁。
作者:曹慧敏;赵冰峰;刘慧玲;汤华 刊期: 2014年第27期
目的:探讨生理性海水应用于鼻腔术后患者的临床观察。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3月本院进行鼻腔手术的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鼻腔冲洗器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观察组采用美林康博生理性海水冲洗鼻腔。比较两组术后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治愈率分别为66.7%、8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效率为95.6%高于对照组的89.0%。结论:与传统的生理盐水鼻腔冲洗相比,生理性海水冲洗提高了治愈率,见效快,效果好,方便适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谢文冬;董蔚;宋志美;陈萌;邱爽;金日群 刊期: 2014年第27期
目的:评价改良骨劈开术后唇腭侧骨壁吸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上颌前牙缺失、牙槽嵴高度足够、宽度为3~5 mm的患者20例,采用骨劈开术同期植入28颗种植体,填骨粉,覆盖生物膜。将28个牙位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4个牙位。对照组劈开位置为唇腭侧骨板中间,观察组对劈开位置进行改良,劈开位置为唇腭侧骨板中间位置偏腭侧1 mm。6个月后行二期手术,翻瓣观察种植体周围骨质愈合情况,计算出种植体唇腭侧骨壁高度吸收值。结果:观察组种植体唇侧骨壁有(0.77±0.11)mm吸收,腭侧骨壁有(0.41±0.12)mm吸收;对照组分别有(1.57±0.16)mm、(0.34±0.11)mm吸收。两组唇侧骨壁吸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腭侧骨壁吸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骨劈开术在唇侧骨壁保留了相对多的骨松质,有效防止唇侧骨壁的进一步吸收。
作者:张红岩;刘美珘;徐欣 刊期: 2014年第27期
目的:调查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的病耻感感知状况。方法:采用连续抽样,运用Link的病耻感量表的贬低-歧视感分量表对某病房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127例患者进行调查。结果: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的贬低-歧视感知得分为(2.62±0.51)分,此结果与量表中点(2.50±0.3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的年龄段、婚姻、职业、文化程度的患者,其病耻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严重破坏和影响乳腺癌患者的女性角色和身份,使其内心受歧视感知增强,产生病耻感,影响生活质量;护理人员要采取积极对策,进而提高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郑晓娜;杨晓玲;欧志修 刊期: 2014年第27期
目的:分析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RVVC)的相关影响因素,为预防提供有效措施。方法:选取RVVC患者115例为病例组,同期RVVC阴性患者115例为对照组,进行统一问卷调查并进行分析。结果:经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经常使用抗生素、不规范治疗等因素与RVVC的发生呈统计学正相关(P<0.05),避孕套避孕呈负相关(P<0.05),是RVVC的保护因素;选取P<0.15为标准,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避孕套避孕、经常使用抗生素、合并细菌性阴道病等因素与RVVC的发生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VVC对妇女的生活及身心健康均造成很大影响,规范治疗及避孕套避孕等对预防其发生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琴;朱莉;席予凡 刊期: 2014年第27期
目的:本文旨在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家庭干预,以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抑郁症患者2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分别采用不同干预方法;同时选取200例健康青少年作为比较。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Ⅱ-CV)对各组进行测评;采用HAMD-17量表在治疗前、治疗第1、2、4、8周末评定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抑郁症组和健康青少年组的FACESⅡ-CV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为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4、8周末,试验组与对照组的HAMD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的FACESⅡ-CV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结论:治疗青少年抑郁症应从其家庭功能考虑,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取家庭治疗与干预措施进行治疗比单纯的药物加一般支持性治疗效果更好。
作者:朱水华;孔令军;彭晶;彭星星;左小云;张艳萍;刘芬 刊期: 2014年第27期
目的:探讨实施心理干预对于改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临床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2月本院就诊治疗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52例,在行个性化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护理,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发放焦虑自评表(SAS)、抑郁自评表(SDS)、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核心问卷(QLQ-C30),以了解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况、生活质量情况。结果:较中国常模结果,干预前患者的SAS、SDS平均得分均升高;心理干预实施后,患者SAS、SDS评分显著降低(P<0.01)。同时,干预后患者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及总体健康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升高(P<0.01);症状量表中除呼吸困难外,各项症状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5),而干预后呼吸困难评分也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发生焦虑、抑郁现象较为普遍,通过心理干预的实施,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理障碍,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杨静芸 刊期: 2014年第27期
目的:探讨CIP2A的表达率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45例临床预后资料完整的大肠癌的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染色CIP2A多克隆抗体,观察CIP2A表达情况。采用χ2和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的统计方法研究结大肠癌表达率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生存数据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应用Log-rank test检验差异性。结果:245例大肠癌组织中CIP2A表达阳性的有152例。CIP2A表达水平与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肿瘤部位及肿瘤大小无明显相关性(P>0.05);CIP2A的表达与大肠癌TNM分期直接相关(P<0.05)。CIP2A表达与TNM分期有Spearman相关(P<0.05)。CIP2A高表达者的生存曲线较低表达组低;且5年明显低于低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624,P=0.000)。结论:本研究显示CIP2A可能是大癌预后的预测指标,有可作为临床医师判断大肠癌患者预后预测指标。
作者:黄文峰;余志金;何伟锋;钟选芳;张晓慧;甘爱华;许岸高 刊期: 2014年第27期
本文将本体技术、知识库、Agent技术有机地组织成一个整体,用中间表达集合对知识链进行概念化,中间表达用类对领域知识的知识实体、属性进行描述和定义,实现本体的结构化,用于规范研发中医脾胃病本体知识库与情景式临床决策探索。可以帮助临床医生从知识库中获取规律性认识,筛选出支持临床决策的直接参考证据,使之拟定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并将中医脾胃病文献资源集成转化为信息知识产品,实现对中医古今脾胃病知识发现与拓展,资源共享。
作者:李敬华;易小烈;杨德利;高宏杰;程英;于琦;于彤;朱玲;董燕;亢力 刊期: 2014年第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