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冬梅
目的:探讨减数上颌第一前磨牙矫治安氏Ⅱ类错畸形的效果,观察矫治前后软硬组织变化。方法:选取2008-2013年就诊于本院处于青春发育期的22例正畸患者,通过减数上颌第一前磨牙,结合种植体支抗技术矫治安氏Ⅱ类错畸形,应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分析矫治前后软硬组织变化。结果:所有病例矫治结束后的SNA角、ANB角、U1-NA角、U1-NA距离(mm)、前牙覆合、前牙覆盖、上唇突度、下唇突度、角U1-L1、角L1-MP、A-Npog等结果较矫治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牙列整齐,覆合覆盖正常,侧貌良好,上下唇突度减小,上唇突度减小更加明显。结论:在临床中选择合适的适应证,单纯减数上颌第一前磨牙,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面型及咬关系。
作者:吴海燕;宋建红;周静;刘红彦;李惠山 刊期: 2014年第28期
肾移植手术是目前唯一能够治愈尿毒症的治疗方法,术后极大的缓解了尿毒症患者的身心痛苦,使患者达到或接近正常人的生活质量,但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也不容忽视。由于出院后患者脱离了医护人员的密切监护,患者的自我康复护理、生活起居、心理状态、饮食情况及是否能定期复查和合理用药,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移植肾的功能恢复,因此对术后出院患者作详细、系统的康复护理指导非常重要,是早期发现或减少急慢性排斥反应、感染、药物副作用等并发症的重要手段[1]。肾移植术后家庭指导作为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医护人员面对面交流、科普手册、专题讲座、电话回访等方式分阶段详细、系统的向患者介绍出院后定期复查合理用药,饮食营养的搭配,自我监测,各种并发症的预防以及生活方面的注意事项,从而减少了肾移植术后并发症,提高了移植肾的成活率[2]。为了使其更有效、全面的应用临床,并正确指导患者,笔者查阅了有关文献,现综述如下。
作者:曲珊;明茗 刊期: 2014年第28期
目的:加强各级各类医院落实2009版《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的力度,提升全省消毒供应中心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方法:采取理论集中授课和基地实践训练相结合的形式,培训结束由所在培训基地进行理论和实践考核,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委派专人进行督导,考核合格给予颁发资质证书。结果:650名消毒供应中心护士通过规范化培训及考核,取得《山西省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岗位培训合格证》。结论:基地培训模式可以显著提高消毒供应中心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操作技能,有利于转变操作者的执业理念,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同时,可促使医院加强对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的关注和支持,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培训模式。
作者:甄兰英;马艳;贾慧 刊期: 2014年第28期
目的:探讨脂联素(ADPN)、网膜素(Omentin)、瘦素(Leptin)在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中的变化。方法:选择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患者34例作为CHD组,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41例作为合并组。采用双抗体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患者血清脂联素、网膜素和瘦素含量;采用全自动血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各组患者空腹血清葡萄糖(FPG)、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含量,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各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lc)含量,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各组患者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含量,采用稳态模型评估法(HOMA-IR)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结果:CHD组、合并组的血清脂联素、网膜素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F=45.75、113.12,q=8.23~19.65,P<0.01),合并组以上指标均明显低于CHD组(F=54.63、103.56,q=9.26、13.28,P<0.01);CHD组、合并组血清瘦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F=35.36,q=9.12、12.34, P<0.01),合并组的血清瘦素水平明显高于CHD组(F=52.47,q=10.42,P<0.01)。各组脂联素、网膜素和瘦素与HOMA-IR均有相关性(P<0.01)。结论:脂联素、网膜素、瘦素是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发生发展的高危因素。
作者:刘才华;孟珂 刊期: 2014年第28期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方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带状疱疹患者按照就诊次序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内服中药汤剂并配合刺络拔罐法;对照组30例,口服西药及局部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中药方配合刺络拔罐对带状疱疹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孙春花 刊期: 2014年第28期
目的:分析肾绞痛的患者的病因及观察肾绞痛患者的药物治疗疗效。方法:对2008年9月-2013年12月本院急诊外科的80例肾绞痛患者进行药物治疗,观察疗效情况。结果:肾绞痛患者97.5%系尿路结石引起,78例结石患者中,54例直径≤0.8 cm的患者肾绞痛症状明显缓解,平均药物治疗3~5 d后,肾积水解除,结石排出体外。结论:药物治疗结石直径≤0.8 cm的患者,方法简单,疗效可靠,值得推广。
作者:杨瑞洲 刊期: 2014年第28期
梅毒这种慢性传染病,不仅临床表现复杂,而且病程长,危害性大,长期以来在临床中无法完整的培养好苍白密螺旋体,因而导致在临床中以苍白密螺旋体为基础的抗原研究受到了极大的阻碍。近些年来随着对苍白密螺旋体基因研究的不断深入,与苍白密螺旋体基因相关的抗原研究也得了极大的发展。目前临床中对于梅毒的诊断主要以血清学实验为主,掌握与其相关的血清学诊断方法,有利于梅毒的早发现、早治疗。本文将对苍白密螺旋体重组抗原以及与其对应的血清学诊断的进展做一个综述。
作者:莫显文 刊期: 2014年第28期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腰椎管狭窄患者的CT表现。结果:椎间盘突出41例(其中L3~417例,L4~537例,L5~S132例),伴有左侧突21例,右侧突18例,23例L3~S1椎小关节增生、内突,35例黄韧带肥厚,两者并存19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有黄韧带肥厚27例,L3~S1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15例(其中L412例);L3~5椎体压缩性骨折7例,L4~5椎体滑脱14例(其中L49例,L55例)。结论:CT检查可以明确腰椎管狭窄的原因、部位、程度、范围,为临床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作者:胡雪珍;李正军;陈虎;于小利 刊期: 2014年第28期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抗感染作用。方法:采集本院收治的进行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12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先给予氯吡格雷后进行他汀类药物治疗,而对照组直接给予氯吡格雷药物治疗,观察期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1.7%;两组患者治疗后,肌钙蛋白水平均下降,但是观察组患者下降更为明显;观察组患者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6.67%,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在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炎症的应用还需进一步研究,以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吕骏 刊期: 2014年第28期
本研究通过一元多维教学法在《针灸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和评价该教学法的实施效果和应用价值。一元多维教学法是在汲取新针灸学教学成果基础上总结而提出的全新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从穴性、定位、辨证、处方、针基和针技多角度入手,将中医经典研读和现代解剖学、神经科学理论知识相结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该教学法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积极作用,并为丰富《针灸学》教学内涵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王珑;李冬杰;邹伟;聂宏;丛晶;刘征;吴限;尹洪娜 刊期: 2014年第28期
目的:分析研究预防保健相结合针对儿童保健系统管理以及生长发育监测的效果和好处,增强系统管理和建卡率,降低儿童常见病以及多发病的发病机率。方法:本文选取2009年5月-2011年10月出生的儿童,一共有600例,将600例儿童的体检时间和预防接种时间调整成同一时间,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0例,观察组1岁之内的儿童为9次,1~2岁的儿童为每3个月1次,3~7岁的儿童为每半年1次,即为9-4-2体检方式;对照组1岁内4次,即3个月龄、6个月龄、9个月龄及1周岁时各检查1次,1岁后~3岁1年2次,每半年1次,3岁以上~6岁,每年1次,即为4-2-1体检方式,对其进行保健系统管理以及生长发育监测。结果:此种方法增强了针对儿童的系统管理和建卡率,其中建卡率为98.81%,系统管理率为95.25%。观察组1岁以内儿童患佝偻病61例,发病率10.17%,患贫血32例,发病率5.33%,营养不良10例,发病率1.67%;对照组1岁以内儿童患佝偻病73例,发病率12.17%,贫血39例,发病率6.5%,营养不良13例,发病率2.17%,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妇幼保健与计划免疫归为同一类进行管理,将儿童的预防接种与体检归纳到一起,能够有效实施儿童生长发育检测,并且能够增强儿童系统管理以及建卡率,确保将儿童保健工作的标准进一步提高。
作者:简惠连 刊期: 2014年第28期
新生儿分娩后脱离母体环境,会面临体温迅速降低,行为状态改变,母乳喂养适应等问题,国内外研究表明母婴皮肤早期接触可以维持新生儿体温,促进新生儿的睡眠,提高母乳喂养的成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陆春梅 刊期: 2014年第28期
目的:观察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2012年在本院就诊的48例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治疗组给予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辛伐他汀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6个月后颈动脉IMT、course积分、血脂情况、CRP及颈动脉中医证候积分。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6个月后的颈动脉IMT、crouse积分、TC、TG、LDL、CRP及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HDL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的crouse积分、CRP及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两组上述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葛根芩连汤具有良好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佩军;艾悦海;魏永传;张学庆 刊期: 2014年第28期
目的:观察咪达唑仑联合瑞芬太尼对ICU机械通气患者治疗中的镇痛镇静效果。方法:将本科室收治的30例ICU机械通气危重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咪达唑仑组和联合组各15例。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期间持续经过中心静脉泵入咪达唑仑,联合用药组加用瑞芬太尼1~2μg/(kg·h)。比较镇静镇痛效果和对持续静脉泵入药物剂量的影响。结果:咪达唑仑和瑞芬太尼联合静脉泵入获得的镇静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咪达唑仑组;并且达到相同镇静镇痛效果下静脉泵入药物剂量明显减少,用药量、低血压、高血压和心动过速发生率明显低于咪达唑仑组,心动过缓发生率高于咪达唑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咪达唑仑联合瑞芬太尼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静脉持续泵入镇静镇痛疗效确切,血流动力学稳定,并发症少。
作者:咸其宏;庄明召;汪劲松 刊期: 2014年第28期
目的:研究探讨小儿肠炎继发急性假结肠梗阻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小儿肠炎继发急性假结肠梗阻患儿40例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儿进行肝功能、血淀粉酶、血尿常规以及血电解质检查。所有患儿在接受检查的同时还需经X线片检查。观察所有患儿的生命体征,针对患儿症状采取有效的和治疗手段。患儿在治疗肠炎的同时,均实施保守治疗的方式。结果:本组研究活动中的所有患儿治疗后均痊愈,仅1例患儿在治疗期间出现盲肠坏死,及时采取手术治疗后痊愈出院。在患儿痊愈6个月后,经调查显示,患儿出院后恢复良好,对医院的临床治疗效果均较为满意。结论:小儿肠炎继发急性假结肠梗阻患儿在治疗期间注意与机械性梗阻等症状相区别。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患儿治疗肠炎采用禁食、补液、温盐水低压冲洗肠道、胃肠减压等各种方法治疗的同时,采用保守治疗方式可以有效控制患儿的各项症状。但是,治疗期间严密观察患儿各项生命体征,若出现异常时积极采取处理措施,有助于临床效果的提高。
作者:田宝青 刊期: 2014年第28期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21在乳腺癌细胞(MCF7)中的作用。方法:对MCF7细胞转染miR-21,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转染后程序性细胞凋亡4(PDCD4)表达;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测转染miR-21后MCF7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后MCF7细胞凋亡。结果: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转染组未见染色,对照组细胞胞质呈棕褐色,转染组PDCD4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MTT法检测转染组细胞活力增加(P<0.05)。转染组的凋亡率为(3.14±0.24)%,明显低于空白组、空质粒组的(8.04±0.02)%、(9.41±0.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D4是miR-21的靶基因之一,miR-21的高表达可促进乳腺癌的发展。
作者:李振宇;冯云;卢秀波 刊期: 2014年第28期
目的:评价头皮抽提针法辅助治疗偏瘫恢复期患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7月本院收治的偏瘫恢复期患者123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62例,选用头皮抽提针法辅助康复训练进行治疗,对照组61例,仅进行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肢体痉挛恢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肢体痉挛恢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肢治疗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为(39.1±18.2)分,对照组为(27.5±13.9)分,两组患者患肢运动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72.7±12.6)分,对照组为(55.2±9.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皮抽提针法辅助治疗偏瘫恢复期患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好,能有效降低患肢患肢痉挛程度,提高其自主生活能力,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作者:张风林 刊期: 2014年第28期
目的:观察沙格列汀片口服对继发性口服药物失效的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本院收治的继发口服药物失效的60例老年T2DM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B组各30例。A组给予口服沙格列汀片,1次/d,B组给予诺和灵30R皮下注射,早、晚各1次,疗程12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2 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TG)、体质指数(BMI)的变化。结果:2组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经12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BG、P2 hBG、HbA1c和TG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而两组治疗前后的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继发性口服药物失效的老年T2DM患者经口服沙格列汀片及皮下注射诺和灵30R治疗,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老年患者口服药物治疗更加方便,服药时间不受进餐影响,遵医依从性更好。
作者:李志杰;张文书;张国平 刊期: 2014年第28期
目的:观察消癌平注射液联合诱导化疗及同步放化疗在局部中晚期鼻咽癌治疗中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局部中晚期鼻咽癌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消癌平组联合放化疗组)30例和对照组(单纯放化疗组)30例,两组治疗前均未行过化疗、放疗、免疫治疗及中医中药治疗等。观察治疗结束后两组肿瘤病灶变化情况、皮肤及口腔黏膜反应、骨髓抑制程度和肝肾功能情况。结果:治疗结束12个月后复查,治疗组完全缓解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骨髓抑制较对照组轻(P<0.05),其他毒副评价相当。结论:消癌平注射液联合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鼻咽癌具有增效、减毒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证实。
作者:肖红梅;邹彦;吴小亮 刊期: 2014年第28期
目的:总结门诊骨折患者不良情绪的相关因素,探讨门诊护理干预对骨折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4月在本院门诊就诊的90例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门诊护理安全策略构架。在护理前后评估两组患者的SAS、SDS心理评分。结果:各不良情绪相关因素分析显示:对疼痛的恐惧、对手术过程的恐惧、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对麻醉过程的恐惧和对并发症的担心与患者的不良情绪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干预后的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折患者实施门诊护理安全策略构架能改善患者的应激状态,有利于积极配合后续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柳晓静;史国萍;徐美丽 刊期: 2014年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