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淑美
目的:探讨中医补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西药治疗,观察组给予中医补气活血法治疗,对比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75.0%(30/40),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2.5%(37/40),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补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临床效果确切,且提高了治疗疗效。
作者:丁平 刊期: 2013年第28期
目的:通过子宫肌瘤剔除与子宫全切术治疗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对比研究,探讨子宫全切术对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2011年1月-2013年1月在本院住院的90例子宫肌瘤患者按就诊顺序分成子宫肌瘤剔除组和子宫全切组,监测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12个月雌二醇(E2)、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水平,观察卵巢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性激素(E2、FSH、L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0.65、1.04,P>0.05),而术后6个月,两组性激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4、4.15、3.71,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性激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2、3.89、4.65,P<0.05)。术后6个月子宫肌瘤剔除组月经不规律(月经量少、稀发或周期延长)均明显少于子宫全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3,P<0.05)。术后12个月子宫肌瘤剔除组月经不规律明显少于子宫全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9,P<0.05)。结论: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卵巢内分泌功能稳定,而子宫全切术直接影响卵巢功能。
作者:刘慧 刊期: 2013年第28期
本文从医患沟通、医疗费用、医德医风、医院的安全保障、医院形象、医护人员素质等六方面论述了非医疗因素缺陷其对医院整体满意度的影响,并提出具体整改措施。
作者:王国芳 刊期: 2013年第28期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8月-2012年10月于本院采用无痛分娩的产妇12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各60例,其中研究组采用罗哌卡因行局麻无痛分娩,对照组采用布比卡因行局麻无痛分娩,采用Mulleetr评分评定两组镇痛效果,观察两组产程、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结果:研究组镇痛优良率86.7%略高于对照组的81.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研究组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明显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用于无痛分娩的镇痛效果较好,相对于布比卡因其产程较短,且对新生儿无明显影响,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郭丽芬 刊期: 2013年第28期
目的:观察七氟醚联合氯胺酮麻醉与异丙酚联合氯胺酮麻醉在疝气修补术麻醉中的优缺点。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本院行疝气修补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S组和PK组,每组40例,S组患者采用七氟醚联合联合氯胺酮麻醉,PK组患者则采用异丙酚联合氯胺酮麻醉。麻醉过程中监测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术中追用氯胺酮例数及术后苏醒时间。结果:S组术中追加氯胺酮例数明显少于PK组(P<0.05);S组术中血氧饱和度<95%例数明显少于PK组(P<0.05);S组术后苏醒时间明显短于PK组(P<0.05)。结论:七氟醚联合氯胺酮麻醉下血流动力学更稳定,苏醒更迅速,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翔 刊期: 2013年第28期
目的:探讨血清标本放置时间和温度对部分生化项目结果的影响。方法:将60例混合血清即刻测定13项生化指标(ALT, AST,TB,ALB,TG,CHO,BUN,CR,GLU,UA,CK,LDH)然后分别将每例分成20份,分别加盖密封放置在-20℃、4℃、25℃、37℃条件下,并于1 h、2 h、4 h、8 h和24 h后重测,并与放置前测定的值进行比较。结果:除在37℃放置24 h后CK测定结果超出了实验室允许范围外,其余测定结果均在实验室允许范围内。结论:血清标本放置在-20~37℃24 h内较稳定。
作者:刘佚 刊期: 2013年第28期
目的:应用手术方式对患有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抽取82例患有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患者,随机编号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实施治疗,治疗组采用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植骨融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滑脱远期丢失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对患有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值得临床上推广。
作者:陈秋生;吴小军;谭志强 刊期: 2013年第28期
目的:探讨异位妊娠患者实施甲氨蝶呤(MTX)单次肌注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2年11月本院治疗的32例异位妊娠患者病例资料,所有患者按随机表法分两组,每组16例,试验组按照50 mg/m2体表面积肌注用药,对照组则为30 mg/m2,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成功例数比较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第1疗程治疗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TX治疗异位妊娠效果明显,治疗方便,患者可避免手术创伤治疗,50 mg/m2用量可保证治疗的疗效。
作者:侯丽英 刊期: 2013年第28期
目的:探讨手术室实施人性化护理对腹腔镜下行胆囊手术患者身心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腹腔镜下行胆囊手术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人性化护理配合。对两组患者入院时和手术前心率、血压进行监测,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后首次进食时间、排气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SAS(焦虑自评量表)对患者的焦虑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手术前观察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观察组首次进食时间和排气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手术前及术后3 d焦虑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腹腔镜下行胆囊手术的患者手术室护士实施人性化护理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身心状况,是一种科学而有效的护理模式,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
作者:孙晓燕 刊期: 2013年第28期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治疗高血压性心脏并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月-2012年9月治疗的10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病例资料,所有患者按随机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包括强心、硝酸甘油、利尿、吸氧等治疗措施,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应用美托洛尔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及超声心动指标均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NYHA心功能评价Ⅰ级者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托洛尔药物可以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治疗高血压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是安全有效的,值得推广。
作者:刘军 刊期: 2013年第28期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WI)序列、磁共振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序列在诊断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无颅脑疾病者及28例经CT或腰穿证实为SAH的患者进行磁共振检查,观察少量SAH在DWI、FLAIR序列上的信号表现,比较两种序列对病灶的显示情况。结果:DWI、FLAIR均能显示病灶线状、条片状高信号,急性期除1例DWI未清晰显示病灶外,其他FLAIR显示病灶范围较DWI广泛;亚急性及慢性期两者显示病变范围相当,其中两列慢性期DWI显示病灶范围较FLAIR稍大。结论:DWI、FLAIR序列相结合,对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敏感性更高,具有更好的诊断价值。
作者:任月勤;张杰文;黎明;王同明;史志勇 刊期: 2013年第28期
目的:观察口服阿奇霉素(希舒美)在缓解婴幼儿喘息样支气管炎喘息症状的作用机制。方法:住院喘息样支气管炎、支原体IgM(-)患儿104例,随机编号法分为治疗组53例和对照组51例,两组均用普米克令舒、沙丁胺醇驱动雾化、呼吸道管理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阿奇霉素(希舒美)8~10 mg/(kg·d)口服。临床观察并比较两组气促、咳嗽、肺部罗音好转情况、所需沙丁胺醇驱动雾化次数及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在咳嗽、喘鸣、气促、肺部啰音的消失时间及住院日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住院期间需要加用驱动雾化的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加用阿奇霉素(希舒美)口服对缓解婴幼儿喘息临床观察有效,使用方便。
作者:王育红 刊期: 2013年第28期
目的:探讨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血清末端前脑钠肽(NT-pro-BNP)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72例CAPD患者,腹透时间均≥3个月。NT-pro-BNP的测定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浆胰岛素水平,酶法测定空腹血糖及血尿酸水平。分析血清NT-pro-BNP水平与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hs-CRP、体重指数(BMI)、甘油三酯、尿酸等的关系,多元逐步回归分析逐步回归法分析HOMA-IR、hs-CRP、尿酸、BMI、甘油三脂、胆固醇对NT-pro-BNP的影响程度。结果:HOMA-IR与NT-pro-BNP有显著相关关系(r=0.51,P<0.01),HOMA-IR与BMI(r=0.56,P<0.01)、甘油三脂(r=0.32,P<0.01)、尿酸(r=0.25, P<0.05)、hs-CRP(r=0.33,P<0.01)有显著正相关关系,NT-proBNP与BMI(r=0.24,P<0.05)、hs-CRP(r=0.45,P<0.01)有显著正相关关系。HOMA-IR、hs-CRP是腹透患者NT-pro-BNP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在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NT-pro-BNP与HOMA-IR有正相关关系, HOMA-IR、hs-CRP是腹透患者NT-pro-BNP主要影响因素。尿酸、BMI、甘油三脂、总胆固醇对NT-pro-BNP的影响不大。
作者:刘海军 刊期: 2013年第28期
目的:分析58例左半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患者Ⅰ期手术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00例左半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其手术方式及术后效果。结果:58例进行Ⅰ期手术,6例出现吻合口瘘,2例出现术后切口感染,58例患者均治愈。42例患者进行分期手术,5例患者术后出现吻合口瘘,42例患者均治愈。两种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半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患者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及时争取时间进行Ⅰ期手术,能够快速缓解患者的梗阻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挽救患者的生命。患者病情严重,身体不能耐受手术,需要选择分期手术。
作者:苏罡 刊期: 2013年第28期
目的:探讨上颌窦良性占位病变的影像学特征,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经病理证实的上颌窦良性肿块的CT及MRI表现。结果:内翻乳头状瘤64例,48肿块与鼻腔内相连。76.5%为均匀软组织密度,10.4%可见钙化,76.6%邻近骨质受压。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信号混杂,90%呈“脑回状”强化。出血坏死性息肉7例,均位于上颌窦囟门区,密度不均匀,T1WI呈略低信号,T2WI中央区呈高信号,周围呈环形低信号影,明显不均匀强化。其他少见肿块亦各有特点。结论:部分上颌窦良性肿块有较为典型的影像学表现,通过仔细阅片,可大大提高诊断准确率。
作者:孙金磊;王振常 刊期: 2013年第28期
目的:观察四肢皮肤软组织损伤治疗中使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的临床疗效,探讨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本院2008年3月-2012年4月采用VSD治疗的30例四肢皮肤软组织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疗效。结果:30例患者创面经VSD引流术后植皮完全成活。护理过程中负压引流密闭有效,引流通.,无感染及并发症发生,护理结果满意。术后随访0.5~3.0年,肢体外观和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四肢皮肤软组织损伤的治疗中VSD可以一期封闭创口、减少毒素吸收,促进创面愈合,减轻肿胀,减少换药次数,缩短住院时间;护理重点是密切观察负压密闭情况、保持引流通.。封闭式负压引流是四肢皮肤软组织损伤早期治疗的理想选择。
作者:刘瑞红 刊期: 2013年第28期
目的:通过对重症监护病房中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从而观察治疗效果。方法:运用对比分析法对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和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体现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本文采用此方法将2012年7月-2013年5月收治的100例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试验组50例,其中试验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支持。结果:患者入院治疗1周后,对其血常规检测中的总蛋白(TP)以及白蛋白(ALB)进行检测,发现试验组中TP、ALB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出现并发症的几率明显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监护病房中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具有安全性、可靠性以及有效性,有利于临床应用。
作者:刘永;武福南 刊期: 2013年第28期
目的:研究去骨瓣减压术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脑水肿、水孔蛋白-4(AQP-4)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改良Feeney’s自由落体脑损伤打击装置制成大鼠创伤性脑损伤模型,分为假手术组(SO组)、对照组(C组)及去骨瓣减压组(DC组),各组在损伤后再分为6、12、24、72、120 h及168 h等6个时间点断头取脑损伤区组织。分别利用干湿重量法测量脑组织含水量和Western-Blot检测AQP-4蛋白的表达。结果:大鼠去骨瓣减压组脑组织含水量及AQP-4蛋白表达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于伤后24 h达高峰后逐渐下降。与C组相比,上述指标含量均有所下降:脑组织含水量在24、120、168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2 h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AQP-4蛋白表达在12、120 h时间点有统计学意义(P<0.05),24、168 h时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创伤后大鼠脑组织脑水肿与AQP-4表达上调密切相关;去骨瓣减压术可减轻脑水肿,减缓AQP-4表达。该手术对创伤性脑损伤的保护机制可能与减缓AQP-4蛋白表达,从而减轻脑水肿和继发性脑损伤,保护脑组织有关。
作者:谭殿辉;赖润龙;喻小萍;李勇;张填波;周晓斌 刊期: 2013年第28期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2月-2012年6月收治的剖宫产后子宫切口憩室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A组40例患者行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B组50例患者采用传统经阴道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全部患者治疗后月经淋漓不尽情况均消失,经期均较治疗前缩短,两组治疗后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B组,而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明显少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腹腔镜联合手术及经阴道手术均可有效治疗子宫切口憩室,显著改善患者症状,但前者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值得应用。
作者:吴敏红 刊期: 2013年第28期
目的:分析胎盘早剥的高危因素、临床特点及母婴并发症,探讨妊娠晚期胎盘早剥的预防、误诊原因、早期诊断及正确处理,以降低孕产妇及围生儿的死亡率。方法:对78例胎盘早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重型组46例,行剖宫产分娩45例(97.8%);轻型组32例,剖宫分娩18例(56.3%)。分析发病诱因、临床表现及母儿预后。结果: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胎盘早剥的首要高危因素,占48.7%(38/78)。两组年龄、孕周、胎次、产后出血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时出血率、DIC、子宫次全切除、新生儿窒息、死胎率和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剖宫产率、子宫-胎盘卒中率比较,重型组均大于轻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盘早剥的早期诊断应注意病史及临床表现,动态观察病情变化。早期诊断、及时处理、适时终止妊娠,改善母儿预后。
作者:仝梅花 刊期: 2013年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