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
目的:观察肠道灌注加全结肠系膜切除治疗结肠癌的远期疗效。方法:将本院28例TNM分期为Ⅰ~Ⅲ期结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1例采用肠道灌注加全结肠系膜切除治疗方法;对照组17例采用传统根治术治疗方法。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排气、术后进食时间以及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年无局部复发病例,5年存活率90.90%(10/11);对照组3年内局部复发病例2例,5年存活率76.47%(13/17),观察组治疗效果及5年生存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肠道灌注加全结肠系膜切除治疗结肠癌能明显提高生存率,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郑锦鹏;陈奕新;陈丽香;林小苑;李耀平;吴利炜 刊期: 2013年第32期
目的:探讨孕34~35周早产者行促胎肺成熟治疗后对早产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3月-2013年1月在本院妇产科进行分娩的142例孕34~35周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观察组78例,分娩前48 h肌肉注射地塞米松;对照组64例,不进行促胎肺成熟处理。对比分析两组早产儿的体格发育、免疫学指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早产儿的IgA、IgM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Ig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1个月后,观察组早产儿的体重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头围与身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视网膜病(ROP)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脑室内出血(IVH)和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TS促胎肺成熟的治疗可降低孕34~35周早产者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早产儿的病死率,虽然会对体液免疫造成一定影响,但利大于弊,早期干预不良影响,可降低伤残率。
作者:李敏 刊期: 2013年第32期
卵巢上皮性癌(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EOC,简称卵巢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仅次于宫颈癌和宫体癌,死亡率却是第一位。由于卵巢癌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确诊时大多已至晚期,因而提高其早期诊断率是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关键。人附睾蛋白4(human epididymis protein 4,HE4)是新近发现的卵巢癌肿瘤标志物,由于它在卵巢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组织及良性肿瘤组织中表达水平高低不同,因而对HE4的检测,在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监测、疗效观察及风险评估中,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因此,近年来HE4在妇科卵巢癌的诊治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运用。现就HE4的生物学特性及在卵巢癌诊治中的相关临床运用综述如下。
作者:余大海;徐鹏;刘晓斌 刊期: 2013年第32期
目的:观察静脉用蔗糖铁联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度贫血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中度贫血患者52例,给予静脉滴注蔗糖铁和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观察时间为8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血清铁蛋白(SF)等指标及两种药物的临床副作用。结果:52例患者经治疗后上述观察指标均有明显的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见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结论:蔗糖铁联合促红素可有效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度贫血。
作者:潘金林;石春晖;岳菊三;吴耀俊 刊期: 2013年第32期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慢性重度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抽取85例慢性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外周静脉血,检测其血浆Hcy水平,回顾性分析上述患者各项临床资料,并分析血浆Hcy水平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慢性重度心衰患者平均血浆Hcy水平为(17.6±4.9)μmol/L,明显高于正常人群;死亡组慢性重度心衰患者平均年龄大于存活组,其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罹患率明显高于存活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年龄、既往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其血浆Hcy水平是慢性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发生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作者:冯玉萍;冯玉亭 刊期: 2013年第32期
目的:了解综合治疗手段对急性重症胰腺炎(SAP)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综合治疗手段治疗34例SAP合并ARDS患者,包括常规治疗、血液净化和机械通气。观察患者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早期X光摄片检查结果和治疗效果。结果:SAP患者中59.65%并发ARDS。随着PaO2的降低,合并ARDS患者的比率越高;PaO2不同的三组患者并发ARDS比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合并ARDS患者中有55.88%出现X光胸片变化。SAP合并ARDS患者中治愈22例,治愈率64.71%;死亡12例,死亡率35.29%。接受机械通气后SAP合并ARDS患者的PaO2/FiO2、PaCO2比机械通气前明显提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动脉血气和胸肺部影像改变,尽早地发现SAP的并发症,有利于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作者:陆薇 刊期: 2013年第32期
目的:探讨PCNA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6月-2010年7月手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组织蜡块76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正常肺组织24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两组组织中PCNA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观察组PCNA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Ⅰ~Ⅱ期与Ⅲ期患者PCNA阳性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NA阳性者1年及3年生存率均显著低于PCNA阴性患者(P<0.05)。结论:PCNA高度表达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造成影响的重要因素,其异常表达和肺癌发病、进展与转移间有密切关系,可作为肺癌恶性程度与预后准确判断的重要指标。
作者:李向阳;钱如林;刘凤娟;张会民;崔东;王珂 刊期: 2013年第32期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SAP患者1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例(常规治疗)及观察组5例(常规治疗+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1、6、8(IL-1、6、8)以及肿瘤坏死因子(TNF-a)的水平变化;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后IL-1(101.2±10.9)ng/L、IL-6(149.5±11.8)ng/L、IL-8(88.2±8.3)ng/L以及TNF-a(221.4±33.5)ng/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IL-1(147.8±40.2)ng/L、IL-6(197.4±38.5)ng/L、IL-8(118.4±22.8)ng/L、TNF-a(345.5±31.2)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5.3±1.2)d、住院时间(8.5±2.4)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8.3±1.4)d、(12.5±2.1)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SAP患者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能有效改善患者炎症细胞水平,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
作者:鲁庆红;李益明;王志芳;祝亮;张玲 刊期: 2013年第32期
目的:探讨不同糖皮质激素(GC)诱导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本院收治的85例肾病综合征患者按照分层随机分组法分为泼尼松组和甲泼尼龙组,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不同糖皮质激素,观察两组的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Alb)、血清肌酐(SCr)及血尿素氮(BUN)、尿蛋白转阴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甲泼尼龙组尿蛋白转阴时间为(6.3±1.6)d,24 h尿蛋白定量为(128.3±23.6)mg,泼尼松组尿蛋白转阴时间为(11.5±1.4)d,24 h尿蛋白定量为(289.5±31.7)m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泼尼龙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1%(48/51),泼尼松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0.6%(24/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糖皮质激素在治疗肾病综合征中的临床疗效有一定差异,肾病综合征诱导治疗期选用甲泼尼龙安全有效。
作者:李涛;冯晓晨 刊期: 2013年第32期
目的:探讨适合当前中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模式。方法:通过现状分析当前社区护理面临的问题及以综合医院为依托开展社区护理的优势。结果:开展社区护理可促进综合医院的发展。结论:建立与完善以综合医院为依托,借助其优质医疗护理资源推动社区护理服务的开展,促进全民卫生保健事业发展是适合当前中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模式。
作者:陈斌;喻明成;何梅;高启东;何力;万丽;王海燕;陈湘;马瑛;蒋超;王玉莲;何海燕 刊期: 2013年第32期
目的:探讨压疮愈合治疗中应用湿性愈合疗法与传统愈合疗法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压疮患者60例,其中行湿性愈合治疗的患者33例,传统愈合治疗患者27例,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压疮愈合情况及愈合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治愈率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治愈时间、平均换药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平均换药间隔上则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湿性疗法治疗压疮效果显著,并发感染几率低,更值得在临床上普遍推广。
作者:黄秀容 刊期: 2013年第32期
目的:探讨持续正压通气(CPAP)呼吸机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6月-2013年3月采用CPAP治疗的46例OSAS患者,并与同期采用常规治疗的OSAS的48例患者进行疗效比较。结果:观察组PaO2、SpO2明显升高,PaCO2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复查多导睡眠图结果显示,观察组总睡眠时间(TST)、呼吸紊乱指数(RDI)、夜间低氧饱和度(SpO2Low)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CPAP呼吸机可明显改善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睡眠质量,迅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作者:徐娜 刊期: 2013年第32期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麻醉方式在复杂性肛瘘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2年10月来本院就诊治疗的复杂性肛瘘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和试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麻醉,观察组采用局部麻醉,而试验组采用自控镇痛联合局部麻醉;比较3组患者的麻醉操作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和试验组在麻醉操作时间上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VAS评分上对照组和试验组与观察组比较优势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上则是试验组较其余两组具有一定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控镇痛联合局部麻醉具有麻醉操作时间短、镇痛效果良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的优点,值得作为临床治疗复杂性肛瘘手术的首选麻醉方式。
作者:柳金强;田松;魏巍 刊期: 2013年第32期
目的:调查研究腹部横切口与纵切口对再次剖宫产手术的影响。方法:将108例再次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按首次切口方式分为观察组(使用腹部纵切口)和对照组(使用腹部横切口),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出血量、分娩时间、手术切皮开始至进腹时间、手术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盆腹腔粘连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部纵切口方式对产妇再次剖宫产手术影响较小,可以有效降低再次手术对母婴的伤害,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运用。
作者:熊艳;张建;刘琴;冯树芳;杨惠茹;董守金 刊期: 2013年第32期
目的:探讨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5月本院收治的10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为研究对象,并分为轻、中、重度高胆组。选取同期生理性黄疸不明显(TSB<85μmol/L)的足月顺产新生儿5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NSE水平。结果:高胆红素血症各组NSE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高胆组NSE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红素程度越严重,NSE水平越高。结论:NSE水平变化对高胆红素血症检测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作为临床早期监测新生儿是否进入胆红素脑病危险期的一个生物学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徐志威;张海燕;李远媚;欧琳华 刊期: 2013年第32期
目的:探讨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病历资料,观察换血后血常规、生化水平的变化。结果:换血后血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以及直接胆红素均较换血前显著降低(P<0.01),总胆红素换出率为49.7%。换血后血白细胞、血小板明显下降(P<0.01),血红蛋白、红细胞较换血前明显升高(P<0.01),换血前后血总胆汁酸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效果显著。
作者:敖正才;张洪为 刊期: 2013年第32期
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术治疗中等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中等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观察组(n=34)和对照组(n=31),观察组给予小骨窗开颅术治疗,对照组给予颞叶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06%(33/3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42%(24/31)(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骨窗开颅术治疗中等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血肿清除彻底等优点,可作为目前治疗中等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一种首选治疗方案。
作者:吴俊武 刊期: 2013年第32期
目的:研究网织红细胞参数在白血病化疗前后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40例确诊为急性白血病的患者,对其在化疗过程中的血小板、白细胞数以及网织红细胞数动态变化进行观察。结果:化疗后白细胞、网织红细胞及血小板均急剧降低,ANC和RET#会分别降至0.2×109/L和10×109/L以下,HFR加MFR降至低或是0,对患者进行骨髓细胞学检测结果为:有核细胞发生增生降低或是极度降低现象,LFR对患者造血功能产生抑制影响。结论:对白血病患者的RET#(网织红细胞参数)进行动态监测观察,为判定患者自身的造血功能情况提供更为丰富的临床信息,在临床治疗上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意义。
作者:敖继红;王四利;朱小燕 刊期: 2013年第32期
目的:通过对无保护会阴接生法与传统托肛保护会阴接生法的比较,探讨无保护会阴接生法的操作要点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4月本院采用无保护会阴接生法的99例产妇的临床资料,并将其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采用传统托肛会阴保护法的99例产妇作为对照组,对两组产妇会阴裂伤的发生率、第二产程时间及产后2 h出血量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会阴撕裂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第二产程时间、产后2 h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保护会阴接生操作方便、会阴保护效果良好,安全有效,符合自然分娩、绿色分娩理念,值得临床研究推广。
作者:平燕 刊期: 2013年第32期
目的: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临床处理足月胎膜早破时间过程中的有效处理策略,从而为临床的相关实践提供指导依据。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分娩的156例足月胎膜早破产妇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前瞻性研究。结果:(1)两组产妇母体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产后出血发生率、宫内感染发生率和产褥病发生率组间比较,期待治疗组产妇均显著高于引产组产妇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新生儿情况比较:围产儿患病率组间比较,期待治疗组新生儿显著高于引产组新生儿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均无死亡病例发生。结论:在针对足月胎膜早破实施处理的临床实践过程中,采用尽快引产的主动处理方式与采用等待自然分娩的被动处理方式相比较,其临床效果显著,实施主动处理策略后,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产妇和新生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是临床处理足月胎膜早破的可靠选择。
作者:段碧蓉 刊期: 2013年第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