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浅析外科护理潜在的护理风险和对策

张小芳

关键词:外科护理, 护理风险, 应对策略
摘要:随着人们健康以及维权意识的增强,外科护理方面存在的潜在风险也在呈现出不断增多的趋势,而这种情况的存在也给从事外科护理方面的专业人员带来很大的工作压力.为了积极应对新形势下对于外科护理方面的更高要求,本文就目前状况下外科护理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潜在的风险以及相应的解决对策进行了总结.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相关文献
  • 针刺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阑尾切除术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针刺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在阑尾切除术中可行性及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急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患者60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实施针刺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方法,对照组实施单纯硬膜外麻醉,两组病例硬膜外麻醉操作,局麻药浓度及给药程序相同.结果 麻醉效果:观察组Ⅰ级率和优良率分别为83.3% 和100%,对照组Ⅰ级率和优良率仅为23.3% 和73.3%,观察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术中牵拉反应程度:观察组轻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可增强麻醉效果,减少硬膜外腔局麻药用量,减轻术中牵拉反应,可作为一种麻醉方式供临床选择应用.

    作者:赵宁;于虹霞;王岩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尿激酶溶栓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的影响

    目的 探讨采用尿激酶溶栓疗法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将笔者所在医院2009 年10 月-2011 年10 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6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 例,对照组患者仅给予降颅压、脑细胞保护和改善微循环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发病4.5 h 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治疗前后评定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改变.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降低,但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尿激酶溶栓疗法对早期脑梗死患者有显著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和血液流变学变化,安全可靠.

    作者:舒惠蓉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30 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8 例,进行常规治疗;参芎组72 例,在上述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尿蛋白定量、血流变及纤维蛋白原含量等指标.结果 参芎组患者尿蛋白定量、血流变及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效果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胡江平;罗方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浅谈产科院前急救护理体会

    目的 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产科院前急救的方法和效果,探讨院前急救中护理措施.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2010 年10 月-2011年10 月期间院外接诊的706 例孕产妇采取有效的救治,实施规范的治疗与护理,总结分析效果与意义.结果 706 例病例均在院外救护成功.结论 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与护理,在保证孕产妇生命安全、降低母婴死亡率,减少产妇并发症方面有重要意义.

    作者:彭颂华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机械通气联合东莨菪碱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联合东莨菪碱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标准的80 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按随机加自愿的原则分成观察组(42 例) 和对照组(38 例),对照组采用以机械通气为主的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东莨菪碱治疗.结果 治疗14 d 后,观察组显效率为45.24%,总有效率为95.2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1.05%、78.95%(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东莨菪碱联合机械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仇毅洲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EICU人工气道护理体会

    人工气道是指为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而在生理气道与空气或其他气源之间建立的有效连接,是抢救各种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措施,目前常用的有效的人工气道包括气管切开、经鼻气管插管、经口气管插管等.近年来笔者所在医院EICU 成功救治各类急危重症患者数百例,护理干预措施在人工气道的有效应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合理、有效、积极的护理措施在保证有效的通气功能、减少人工气道的并发症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现将笔者临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李华英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经尿道电气化联合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

    目的 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气化切除术(TUVP) 联合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 治疗前列腺增生症(BPH) 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气化切割电极和单纯切割电极共行前列腺切除术240 例,随访6~12 月.结果 大尿流率(Qmax) 由术前(7.6±3.6)ml/s上升至术后(18.1±3.1)ml/s;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 由术前(29.6±3.5) 分降至(8.9±2.8) 分;生活质量评分(QOL) 由术前(5.6±0.2) 分降至术后(1.8±0.2) 分.结论 TVVP 联合TURP 治疗BPH,结合了两者的优点,出血少,并发症少,疗效好,术后恢复快.

    作者:佟爽;杨欣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探讨夜间护理工作中的风险管理

    随着社会法制的健全和公民维权意识的增强,医疗机构面临的各种风险越来越多,其中护理风险是临床风险中的重要分支,而夜间护理行为则决定着夜间护理风险的发生率,因此正确评估和有效规避夜间护理风险就成为提高护理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

    作者:张应芳;张丽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海洛因所致海绵状脑白质病的MRI表现

    目的 观察海洛因所致海绵状脑白质病的MRI 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对本院收治的13 例吸食海洛因所致海绵状脑白质病的患者用0.2T 永磁型MR 仪进行MRI 检查,检查序列为自旋回波(SE)T1WI、快速自旋回波(FSE)T2WI 及反转恢复FIR,观察患者MRI表现特征.结果 13 例患者均可见脑内白质双侧对称性异常病变,累及部位包括小脑半球、大脑半球脑白质、内囊后肢、胼胝体压部和膝部;MRI 检查T1WI 均呈低信号,T2WI 与FIR 序列均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的高信号;受累部位以小脑半球白质为严重,而灰质核团则未见受累.结论 海洛因所致海绵状脑白质病在MRI 检查中具有典型特征表现,结合临床病史,MRI 对此病的诊断具有特异性.

    作者:罗锐锋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益生菌在功能性腹泻中的治疗价值

    目的 探讨益生菌在治疗功能性腹泻中的作用.方法 96 例功能性腹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8 例给予益生菌+ 思密达治疗,对照组48 例单给思密达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便秘发生率为6.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生菌能有6岁,病程2~16年,.例,女54例,年龄22~68岁,中位年龄42效缓解功能性腹泻症状,并能有效预防治疗过程中便秘的发生.

    作者:陈国毅;徐文新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联合用药治疗妊娠高血压疾病128例

    目的 分析联合用药治疗妊娠高血压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8 例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 例,观察组给予硫酸镁联合酚妥拉明治疗,对照组只给予硫酸镁治疗.对两组患者的血压及临床症状进行评价,比较其疗效.结果 观察组血压明显下降,对照组下降不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觉症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硫酸镁联合酚妥拉明治疗妊娠高血压疾病的降压效果明显,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无明显并发症发生,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志英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28例输入性恶性疟疾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目的 探讨输入性恶性疟疾患者的观察与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8 例输入性恶性疟疾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方法.结果 28 例患者治愈26 例,占92.86%;死亡2 例,占7.14%.结论 通过细致的临床观察和护理,可降低死亡率,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秦红英;王俊英;靳燕彩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腹腔镜胆囊部分切除术治疗复杂胆囊结石52例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腹腔镜胆囊部分切除术治疗复杂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9 年11 月-2011 年11 月行腹腔镜胆囊部分切除术治疗的52 例复杂胆囊结石患者( 观察组) 的临床资料,选取同期行传统开腹胆囊部分切除术的50 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治疗费用、患者满意度指标,综合评价腹腔镜胆囊部分切除术用于复杂胆囊结石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患者满意度方面均较对照组患者有显著性优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胆囊部分切除术在治疗复杂胆囊结石方面较传统开腹手术具有明显优势,手术操作者对胆囊结构位置的及腹腔镜操作技术的掌握是手术成功的前提.

    作者:林强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钙对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将92 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6 例.治疗组在发病后给予阿托伐他汀钙20 mg,1 次/d,持续6 个月,对照组未用阿托伐他汀钙,其他常规治疗相同.结果 治疗组心源性死亡、再次梗死、梗死后心绞痛等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钙能明显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作者:王守军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髌骨爪结合怡乔可吸收线治疗髌骨骨折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记忆合金髌骨爪结合1 号怡乔可吸收线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45 例髌骨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记忆合金髌骨爪结合可吸收线内固定,并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结果 本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 个月,平均15 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优良率达97.8%.结论 髌骨爪结合可吸收线治疗髌骨骨折,骨折固定牢固、愈合率高、并发症少、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好.

    作者:翁永前;杨炳潮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正颌外科联合正畸在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正颌外科联合正畸治疗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6 年1月-2011 年12 月笔者所在医院口腔科收治的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患者76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 例.分别采用正颌联合正畸和正颌进行治疗.随访1 年,观察两组咀嚼功能的改善及术后畸形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咀嚼功能改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畸形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颌外科联合正畸可明显改善咀嚼功能,减少术后复发,是治疗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的理想手术方式.

    作者:蔡同道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护理干预对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率的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剖宫产率须控制在15% 以下,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医院剖宫产率在40%~50%,少数已达80%.多数文献资料显示,剖宫产率控制在20%~25%,高危围生儿病死率、新生儿病死率、新生儿窒息率能降低到相对的低水平.剖宫产率如再升高,高危围生儿病死率和新生儿窒息率无明显下降趋势则徒增产妇的手术近、远期风险[1] ,其新生儿病死率也明显高于后者[2] .近年来,笔者所在医院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2009 年剖宫产数为827 例,占54%.2010 年为提高产科质量,控制剖宫产率,笔者所在医院对住院孕妇尝试开展护理干预,有效地控制了剖宫产率增长趋势,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艳侠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阿托伐他汀联用阿司匹林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疗效观察

    目的 研究阿托伐他汀联用阿司匹林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9-2010 年笔者所在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200 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 例.治疗组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 阿乐)10 mg,1 次/d,睡前口服,阿司匹林100 mg,1 次/d,睡前口服,对照组接受阿司匹林100 mg,1 次/d,睡前口服,在治疗前和治疗后检测治疗组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 的变化,并观察两组治疗1 年内缺血性卒中的再发率.结果 1 年内治疗组再发率为(6.0%),对照组为(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清TC、TG、LDL-C 治疗后均下降,HDL-C 水平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用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吉聪莉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Sysmex XS-800i血细胞分析仪白细胞提示报警信息可信度的探讨与分析

    目的 对Sysmex XS-800i 血细胞分析仪对形态异常细胞的报警信息与人工镜检复查结果,探讨Sysmex XS-800i 血细胞分析仪白细胞报警信息的可靠性.方法 收集Sysmex XS-800i 血细胞分析仪对形态异常细胞提示报警信息可信度的评价各类150 例,行血涂片形态学检查,观察血液中的具体细胞.结果 150 例中,仪器分别在原始细胞、幼稚粒细胞、异型淋巴细胞、有核红细胞、白细胞减少、白细胞增多、核左移方面给出了警示,将其与镜检结果进行比较,其中异型淋巴细胞、有核红细胞、白细胞减少,白细胞增多镜检真阳性率都比较高.结论 血细胞分析仪不能完全代替显微镜手工分类,当仪器提示有异常形态细胞时必须作显微镜复检,以防止误诊、漏诊病例的发生.

    作者:肖淑兰;丁莉;王彩云;袁少伟;朱海珍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57例疗效探讨

    目的 探讨膀胱癌行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57 例施行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均获成功,术后24 h 死亡1 例,出现近期并发症9 例,远期并发症7 例.57 例均获随访6~84 个月,平均67个月,5 年生存率58.1%.结论 对于复发性、多发性、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采取切除膀胱及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疗效确切,更符合人的生理特性,患者更易融入社会,生活质量高,推荐为此类患者的优先选择.

    作者:叶大勇;梁勇 刊期: 2012年第16期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