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外伤性脾破裂78例治疗体会

杨昆昆;蒋国军

关键词:外伤性脾破裂, 诊断, 手术
摘要:目的 分析总结外伤性脾破裂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对78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78例患者全部行手术治疗.其中,脾切除73例,脾修补2例,脾动脉结扎保脾手术3例,全部治愈,无死亡.结论 早期明确诊断和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是成功救治外伤性脾破裂的关键.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相关文献
  •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

    血液透析是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主要方法,动静脉内瘘又是血液透析理想的血管通路,是透析患者的生命线,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由于反复穿刺或者护理不当,会造成内瘘感染、狭窄、血栓形成、阻塞等,以至透析时血流量不足,达不到理想的透析效果,从而产生一系列并发症.为减少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达到充分透析的目的,做好内瘘的护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现总结如下.

    作者:顾滨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改良型Kugel补片治疗腹股沟巨大疝、复发疝20例临床体会

    目的 探讨改良型Kugel补片在治疗腹股沟巨大疝、复发疝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总结和分析自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间20例巨大疝及复发疝应用改良型Kugel补片治疗的临床体会.结果 本组20例患者中,斜疝17例,复发疝3例;Ⅲ型疝17例,Ⅳ型疝3例.随访20例,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精索肿胀,阴囊部胀痛1例,持续6个月后逐步缓解,无复发,无切口及深部感染,无局部异物感,无睾丸萎缩,无腹股沟区皮肤感觉异常等并发症.结论 改良型Kugel补片在治疗腹股沟巨大疝、复发疝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作者:于楠;朱亚平;王乃龙;张林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如何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护患纠纷虽然不是医疗纠纷的主要部分,但又很普遍.因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差别,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就会有不同的看法.患者又是一个有特别需求的群体,所以护理工作中不可避免的有分歧和纠纷.

    作者:卿文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胆囊手术患者的麻醉选择探讨

    目的 探讨胆囊手术患者的麻醉方法.方法 选用硬膜外阻滞、气管内全麻或硬膜外阻滞加气管插管浅全麻对笔者所在医院近些年来300例胆囊手术患者进行麻醉.结果 硬膜外麻醉中胆心反射发生率为54.8%,全麻中胆心反射发生率为14.6%.结论 对术前心电图异常、黄疸、低钾、高龄和术式较复杂等胆囊手术患者选用气管内全麻或硬膜外阻滞加气管插管浅全麻,可降低胆心反射的发生率.

    作者:刘玉;闫萍;宋忠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1例红皮病患者CT增强扫描的护理体会

    红皮病又称剥脱性皮炎,是一种严重的以全身皮肤发生弥漫性潮红、水肿、浸润及脱屑的皮肤病,导致红皮病的因素有药物过敏、继发于其他皮肤病、恶性肿瘤等.笔者所在科室于2009年6月为1例红皮病患者进行肝脏及胸部CT增强扫描,通过对该患者的精心护理,使患者积极配合,获得满意的检查效果,其临床护理体会如下.

    作者:农茂莹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二维超声及CDFI诊断精索静脉曲张的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精索静脉曲张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临床拟诊精索静脉曲张患者86例进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检查,根据返流情况将该组患者分为有返流组和无返流组,并与正常组30例进行对比.诊断结果与手术对照.结果 平静呼吸时,精索静脉曲张两组间扩张的静脉内径无显著型差异(P>0.05).Valsalva试验时,有返流组血管内径扩张较无返流组更明显,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平静呼吸和Valsalva试验患侧精索静脉内径均大于正常组(P<0.05).结论 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是诊断精索静脉曲张的首选方法,可以对精索静脉曲张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齐继连;刘涛;文俊萍;范国裕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改良根充糊剂治疗乳牙根尖周炎疗效观察

    目的 寻求一种理想的乳牙根充剂.方法 治疗组替硝唑粉剂2份,碘仿2份,氧化锌1份,使用时用根充剂调成糊状;对照组市售根充糊剂.治疗前后均行牙片检查,以助疗效观察与评定.结果 两组经过3个月至2年随访,治疗组279颗乳牙,治愈204颗,有效55颗,无效20颗,有效率92.83%;对照组229颗乳牙,治愈106颗,有效64颗,无效59颗,有效率74.23%,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改良根充糊剂进行乳牙根尖周炎治疗时,可缩短疗程,操作简便,易操作,符合儿童心理和乳牙牙髓解剖生理特征.

    作者:高广林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神经干细胞共移植体对MCAO模型大鼠新生血管密度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神经干细胞共移植体移植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新生血管密度的影响.方法 同一基因背景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成两组:A对照组(单纯神经干细胞移植),B神经干细胞共移植体移植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3 d后应用立体定向法将神经干细胞、神经干细胞共移植体分别移植到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大鼠的纹状体缺血半暗带区,各组分别于3、7、14、60 d腹腔麻醉取脑,制作石蜡切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缺血区新生血管的生成情况.结果 (1)A组:在局灶性脑缺血区,3 d有新生血管生成,7 d新生血管生成达高峰,14 d新生血管生成开始逐渐减少,60 d几乎没有新生血管生成;(2)B组:3 d新生血管生成明显增加,7 d新生血管生成达高峰,14 d新生血管生成开始减少,60 d仍有新生血管的生成.在各时间点B组与A组进行比较,新生血管的密度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干细胞共移植体移植能够促进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区新生血管的生成.

    作者:吴盛华;李福军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文拉法辛缓释片治疗儿童广泛性焦虑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文拉法辛缓释片(博乐欣)治疗儿童广泛性焦虑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64例符合标准的患者,应用文拉法辛缓释片及劳拉西泮片各32例进行对照治疗,疗程8周.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文拉法辛缓释片与劳拉西泮片对广泛性焦虑症均有显著疗效,文拉法辛缓释片不良反应较劳拉西泮片轻.结论 文拉法辛缓释片治疗儿童广泛性焦虑症安全有效.

    作者:叶百维;刘永忠;刘国;张新风;张钰成;王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带锁髓内针治疗股骨干骨折的护理

    股骨干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多由强烈的外力所致,多见于青壮年强体力劳动者.可由于在劳动中从高处跌下间接暴力,也可由于重物的打击、车祸、弹伤等直接暴力所造成.目前治疗股骨干骨折常用手术方法的是带锁髓内针固定术,具有创伤小,固定可靠,可有效的防止骨折旋转、短缩及成角畸形的发生,患者能够早期下床进行功能锻炼等优点.笔者所在医院2004~2008年利用带锁髓内针固定术治疗股骨干骨折156例,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石树芬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左心室重构的影响

    目的 探讨抗Hp治疗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cy水平及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将所有患者分为Hp(+)组和Hp(-)组,予以常规治疗,抗Hp组加用抗Hp治疗,检测Hcy,并测定左心室形态结构,随访12个月.结果 治疗前Hp(+)组中血清Hcy水平较Hp(-)组高;抗Hp组治疗后Hcy水平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且较对照组低;治疗后两组的LVEDD、LVESD水平较治疗前均有下降,LVEF水平较治疗前升高,治疗后Hp(+)组的LVEDD、LVESD水平较Hp(-)组低,LVEF水平较Hp(-)组高;治疗12个月后,LVEDD、LVESD水平与血清Hcy水平呈正相关,LVEF水平与血清Hcy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抗Hp治疗可能通过下调血清Hcy水平而影响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室重构.

    作者:贾爱堂;周雪莲;李咏梅;秦彦保;吕学丽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Delorme术加肛管缩窄术治疗直肠黏膜脱垂

    目的 探讨采用直肠黏膜袖状切除肠壁折叠术加(Delorme)肛管缩窄术治疗直肠黏膜脱垂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08年8月收治的35例直肠黏膜脱垂患者,均进行Delorme术加肛管缩窄术.结果 32例一次治愈,3例经再次STARR手术治疗后痊愈,治愈率100%.随访2~3年,无复发,无后遗症.结论 针对直肠黏膜脱垂Delorme术加肛管缩窄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简单、疗效显著及无明显并发症的治疗方法.

    作者:庄逸辉;吴珊珊;焦鑫;张诚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的心理护理

    蛛网膜下隙出血是神经内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发病率占急性脑血管病的10%[1],其致残率、病死率均很高.若患者不了解疾病的原因、预后等就会不同程度造成患者的心理障碍,而恶劣的心态则又影响疾病的康复及预后,所以,在临床上积极纠正患者的心理障碍对疾病的转归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则是一件不可缺少的工作.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内科2007年6月至2008年5月共收治确诊为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45例,通过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了解分析,制定了针对性较强的心理护理的具体措施,有效解除患者的心理障碍,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疾病的恢复.

    作者:臧利;王付玲;王秀峰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心理护理在分娩过程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在分娩过程中的作用,减少产妇在分娩时紧张焦虑情绪.方法 将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待产的432例产妇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产妇均给予减轻宫缩痛的疗法,同时研究组的产妇还给予心理疏导,专人陪产等心理护理.结果 研究组的产妇非病理性剖宫产率及产后出血率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 研究表明心理状态好的产妇可以缩短产程,减少难产及非病理性剖宫产的发生率,而且心理护理方法简单,容易掌握,值得在产科推广.

    作者:梁俊峰;杨冬霞;李红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栓治疗冠心病房颤PCI术后患者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栓治疗冠心病房颤PCI术后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将笔者所在医院心内科62例冠心病PCI术后1周的房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n=32)应用阿司匹林(100 mg/d)联合氯吡格雷(75mg/d)抗栓治疗,对照组(n=30)应用氯吡格雷(75 mg/d)联合苄丙酮香豆素抗凝治疗,两组均给予其他冠心病二级预防处理.观察12个月内出现的不良事件及用药的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均无死亡事件、血栓栓塞事件、心房附壁血栓形成,两组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均正常,心血管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大出血情况,对照组局部出血发生率明显多于治疗组(P<0.05).结论 对于冠心病PCI术后的房颤患者(CHADS2评分为1~3分),12个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栓效果与氯吡格雷联合苄丙酮香豆素的相似,而氯吡格雷联合苄丙酮香豆素抗凝的出血风险增加,提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栓治疗更安全有效.

    作者:陈小设;黄登鹏;王少军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门诊老年患者静脉输液中的不适因素及对策

    老年患者在输液过程中会存在一系列不舒适问题,为了让老年患者在输液过程中获得安全感,需要找出不适的原因,提出解决方法.老年舒适护理是一种新时代出现的以人为本的针对个体设置的个性化护理模式,其目的 是使老年患者心理上放松、对自身病愈充满信心,使患者在输液治疗时在心理上能达到的佳状态,从而在生理上加速疾病的愈合.

    作者:方云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对冲性额底部脑挫裂伤60例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对冲性前额叶底部脑挫裂伤动态复查头颅CT的时间及手术指征的把握.方法 对60例对冲性额叶底部脑挫裂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治愈33例,中残12例,重残7例,死亡8例.结论 前额叶底部脑挫裂伤患者入院时多数患者意识障碍程度相对较轻,但在救治过程中病情发展多变,动态复查头颅CT,血肿有进展或挫裂伤周围水肿范围扩大明显者,尽早手术清除坏死脑组织、去骨瓣减压,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作者:马勇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氯诺昔康超前镇痛对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术后镇痛的影响观察

    目的 观察氯诺昔康超前镇痛预防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术后痛觉过敏的有效性.方法 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手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15例手术前静脉注射氯诺昔康16 mg为观察组;B组15例手术前未用药为对照组.结果 A、B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视觉模拟评分法比较,A组低于B组(P<0.05).结论 手术前静脉注射氯诺昔康16 mg超前镇痛,可以有效预防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术后痛觉过敏的发生.

    作者:周作东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腹部手术后肠梗阻92例诊断及治疗体会

    目的 总结3年来腹部术后肠梗阻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4年间收治的92例腹部术后肠梗阻患者的诊断及治疗.结果 手术治疗47例,非手术治疗45例,92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术后出现并发症5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术后肠梗阻应密切注意病情变化,符合手术指征应积极手术.

    作者:邵敬池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修复和保护神经治疗脑中风后遗症的功略

    本文概述脑中风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治疗脑中风必须从预防再复发开始.对脑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表现及传统治疗方法逐一列举,重点阐述;修复和保护神经治疗的理论要点及可能应用药物,强调以修复和保护神经为中心的综合治疗方法.

    作者:张勤 刊期: 2010年第04期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