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旭林
目的 研究术后镇痛药吗啡通过不同给药方式的临床用药剂量与血药浓度的关系及吗啡PCIA用药剂量的佳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通过对100例腹部手术后患者术后镇痛(PCA)的对比研究,探索术后患者持续静脉镇痛(PCIA)与持续硬膜外镇痛(PCEA)的用药剂量差别、血药浓度差别、副作用的防治.结果 PCIA组与PCEA组均达满意镇痛,未出现严重副作用,未出现成瘾性.在VAS评分接近时,PCIA组吗啡血药浓度明显高于PCEA组.结论 吗啡在持续静脉与硬膜外镇痛效应相同时血浆吗啡浓度差异明显,吗啡在短期行PCIA或PCEA均安全有效,药物成瘾发生的可能性小.
作者:陈绿秀;黄文;林慧芳;付珊明;叶柳青 刊期: 2010年第15期
目的 向基层医院推荐一种小脑出血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方法 根据头颅CT片定位,划线,局部常规消毒,局麻,切开皮肤0.6 cm达颅骨,用颅锥颅骨钻孔一个,用硬膜扩张器对准脑干方向,扩开硬膜及小脑皮质建立预通道后,用脑室引流管按原方向穿刺至血肿中心,见有黑色血液流出,注入生理盐水2 ml+尿激酶3万U后闭管,固定引流管,2 h后开放引流管.小脑血肿大部排出后拔管.结果 血肿完全清除治愈32例(88.8%),死亡3例(8.3%),放弃治疗1例.结论 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手术材料便宜,手术简便,创伤小,密闭引流,固定好,不易感染,患者痛苦少,效果好,康复快,可在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许有志;甘朝敏;祝正斌;张红强;寸守逵;蔡德强 刊期: 2010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疗效.方法 将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例分成两组,葛根素治疗组20例,极化液对照组20例,比较两组在临床疗效及心电图、血液流变学的差异.结果 对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临床疗效、心电图、血液流变学等指标存在统计学差异,葛根素治疗组优于极化液对照组(P<0.01).结论 葛根素注射液联合西药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较单纯西药治疗效果显著,且无毒性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启军;冯华 刊期: 2010年第15期
目的 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方法 通过随机沟通、书面教育、集中教育、问答教育等形式,把医疗护理工作与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结果 健康教育前后对高血压相关因素、诊断标准、终生服降压药、出院后复诊、高血压危险信号的掌握程度有显著差异,生活方式有显著改善.结论 使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控制加强,对健康的自我认识提高,提高高血压病的治疗效果.
作者:杨桂珍 刊期: 2010年第15期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PCA)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皮肤疾病,系由淀粉样蛋白沉积于皮肤组织所致,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和免疫有关[1].光镜、电镜组织化学及免疫学等方面的研究均证实淀粉样物质来源于表皮,有变性的表皮细胞逸入真皮内,并转化为淀粉蛋白,沉积在真皮乳头层所致,目前临床上无特别有效的治疗办法.笔者所在科采用皮肤磨削术治疗PCA患者20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总结皮肤磨削手术的护理特点介绍如下.
作者:徐萍;朱小燕 刊期: 2010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对18例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行切开复位胫骨止点及可吸收螺钉固定术.术中使用2枚可吸收螺钉固定骨折块,术后以膝关节支具外固定.结果 手术时间40~67 min,平均48 min.12例均随访12~14个月,所有骨折均获愈合,未出现骨折移位.无腘窝部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术后1年Lysholm膝节功能评分(93.6±4.7)分.结论 膝关节后内侧切口、可吸收螺钉内固定后交叉韧带撕脱性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好疗效可靠.
作者:刘仁德;李文锐;李文虎;袁艾东;蔡广荣 刊期: 2010年第15期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现状,以确定预防措施.方法 应用酶免疫测定(EIA)法检测1000名医务人员HBsAg、HBeAg、抗-HBs、抗-HBe、抗HBc.结果 医务人员乙肝病毒感染率按职业类型为医生、护士、管理人员,分别为27.6%、25.53%、17.21%,其三者之间有统计学的意义;临床科组与非临床科组的总感染率分别为33.3%和12.3%,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医务人员HBsAg检出率高于正常人群,其中医护人员感染率很高,是医院防护的重点.
作者:刘莉莎;王慧军;李军 刊期: 2010年第15期
目的 提高高危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围手术期的治疗及护理水平,降低手术风险及死亡率.方法 采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高危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24例.结果 24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尿潴留1例,经定期尿道扩张及膀胱功能锻炼2周后恢复自行排尿.尿失禁2例,经提肛训练1个月后,症状逐渐消失.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及合理围手术期处理及护理是降低高危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手术风险及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金文玉 刊期: 2010年第15期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交往日益频繁,生活节奏显著加快,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突发危重急症和各种意外伤害也随之增加.面对现代社会的危重急症与灾害事故的挑战,传统的救护概念及由此概念派生出的急救服务运作方式,已显得苍白无力,难以完成使命.
作者:张群 刊期: 2010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中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 36例中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妇进行了产前和产时的护理观察.结果 36例患者发生先兆子痫12例,产后子痫1例.无肾衰和脑血管意外发生,无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结论 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作者:田波 刊期: 2010年第15期
目前临床所应用的抗肿瘤药物紫杉醇是一种从红豆杉属植物中提取的药物,可以阻断癌细胞分裂,对卵巢癌、乳腺癌等癌症有较好疗效.但紫杉醇特异性差,即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对机体正常组织、器官也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故其不良反应(ADR) 较多.除了常见的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等不良反应外,还有重要器官、系统如生殖系统、神经系统损伤和肝、肾毒性等[1].本文对其在临床表现的重要不良反应及相关救治方法予以简述.
作者:陈万杰 刊期: 2010年第15期
目的 鉴别不同原因引起的黄疸,明确黄疸性疾病的组成.方法 从临床表现、生化检验及影像检查三方面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95例不同原因的门诊、内科、外科黄疸病例.结果 内科黄疸病例(包括病毒性肝炎)以腹胀、肝脾肿大、发热、肝胆酶普改变、尿胆红素阳性为特征.外科黄疸以腹痛、发热、肝胆胰酶普改变、尿胆红素阳性、胆囊肿大、胰胆管扩张为特征.结论 内科黄疸性疾病,以肝细胞性黄疸为主,同时并存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溶血性黄疸少见.外科黄疸患者常因梗阻不能及时解除,诱发肝内胆汁淤积、感染中毒、继发肝损害,梗阻性黄疸合并存在肝细胞性黄疸.病程中存在着混合性黄疸.
作者:杨景好 刊期: 2010年第15期
胰腺癌约占胰腺恶性肿瘤的90%,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胰腺癌已成为主要的肿瘤致死原因之一.多数胰腺癌患者就诊时已为中、晚期,手术切除率一般<20%,5年生存率<5%.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迄今仍被认为是治疗胰头癌首选且有效的方式.随着技术不断提高,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也愈来愈多在地市级医院甚至个别县级医院开展.随着医疗条件和手术技能的提高,胰腺癌患者的围手术期死亡率有所下降,5年生存率有所提高,但胰腺癌患者的整体预后仍不满意.
作者:刘丽;张俊 刊期: 2010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两种会阴切开术的效果.方法 对100例分娩时具有会阴切开术指征而采用会阴正中切开术的病例和对100例分娩时具有会阴切开术指征而采用会阴左侧后-斜切开术进行综合比较,比较两组缝合难易程度、产后住院时间、会阴水肿发生率、伤口感染发生率等.结果 会阴正中切开组平均缝合计数为3针,拆线时间为产后3 d,会阴水肿2例(2%),无伤口感染和伤口裂开发生.而会阴左侧后-斜切开组平均缝合计数为4.5针,且均需双层缝合,拆线时间为产后5 d,会阴水肿12例(12%),伤口感染和伤口裂开2例(2%).结论 会阴正中切开术可以缩短产科患者的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病床周转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成聪 刊期: 2010年第15期
目的 分析小儿静脉穿刺成败的因素,探讨提高穿刺成功率的方法.方法 随机抽取120例年龄在2岁以内的患儿,平均分成两组,选择不同部位的头皮静脉穿刺,使用SPSS 13.0进行χ2检验,分析其成败因素.结果 在其他同等条件下,静脉选择起主导作用,选择正中静脉穿刺者较其他静脉成功率为高.结论 小儿头皮穿刺虽有一定的难度,但积极、愉快、自信、乐观的心境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及心理素质修养,就能大大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
作者:钟婉洪;冯远衍;王占弟;李苑伟;陈妙娟 刊期: 2010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黄疸的发生与喂养母乳中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的关系.方法 因高胆红素血症入院而找不到任何原因的新生儿100例,产生新生儿黄疸喂养的母乳为黄疸组,正常新生儿喂养的母乳为对照组,检测母乳中HCMV-DNA.结果 黄疸组母乳HCMV-DNA阳性率为45.0%,对照组母乳HCMV-DNA阳性率为13.0%(P<0.05),两组母乳HCMV-DNA的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新生儿黄疸的发生与新生儿感染母乳中人巨细胞病毒有关系.
作者:赵巍松;刘伶 刊期: 2010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线粒体改变与神经元变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30例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海马病理学改变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光镜:神经元缺失,电镜下可见线粒体肿胀明显,内、外膜崩解,嵴变形断裂消失,部分线粒体呈空泡变.结论 神经元变性坏死程度与发病年龄有关,可认为脑损伤发生年龄越小,残存神经元数量越少,线粒体的改变与神经元的变性坏死程度有一定联系,其具体联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青峰;任榕娜;杨鹏范 刊期: 2010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苯磺酸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的降压疗效及对左心室肥厚的逆转作用.方法 45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的患者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5~10 mg/次,1次/ d,治疗前后测量血压,用彩色Doppler超声心动图仪行心脏超声检查.结果 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24周总有效率为96%,降压幅度20.3/14.2 mm Hg,治疗前后左室舒张期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质量指数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苯磺酸氨氯地平在降压的同时,对左心室肥厚亦有逆转作用.
作者:谢祖宏;翟雨阳;庞春芬 刊期: 2010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输血及手术前患者梅毒血清学检查结果,探讨其他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6年1月~2009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住院输血及手术患者1420例梅毒抗体检测结果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并对其年龄、性别、人群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阳性检出率为1.18%(17/1420),2~20岁年龄组检出率为0.48%,20~29岁2.63%,30~39岁0.31%,40~59岁0.32%,60岁以上1.79%;以20~29岁及60岁以上年龄组检出率为高(P<0.05).男性阳性检出率1.11%与女性阳性检出率1.28%比较无差异(P>0.05).农民及工人阳性检出率1.64%高于其他人群的0.39%(P<0.05).结论 输血及手术前患者梅毒抗体检测阳性率较高,与年龄、人群分别有关,应在手术前及输血前检查梅毒抗体.
作者:臧志梅 刊期: 2010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24例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患者进行术后随访观察,术后6个月复查PSG.结果 24例OSAS患者均手术成功,无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观察效果良好.结论 加强护理是保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治疗成功的重要措施.
作者:李雪莲 刊期: 2010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