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Graves病131I治疗剂量佳化的探讨

王玉田

关键词:Graves病, 超声检查, 核素显像, 甲状腺质量
摘要:目的 观察Graves病患者131I治疗后甲状腺质量和功能的变化,探讨佳131I治疗剂量.方法 103例Graves病患者131I治疗前后均进行核素显像和B超测量甲状腺质量及甲状腺功能测定.结果 131I治疗后甲状腺质量下降量(B超测量法)与治疗前质量呈正相关(P<0.01).结论 Graves病患者131I治疗后能显著减少甲状腺质量.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相关文献
  • 晚期妊娠合并心脏病40例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原因、不同程度心功能不全的晚期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的妊娠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0~2008年收治的40例晚期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妊娠高血压性心脏病和心律失常是常见的晚期妊娠合并心脏病.40例患者中,剖宫产分娩25例,自然分娩14例,死亡4例.结论 妊娠合并心脏病是威胁孕产妇和围生儿生命的危险的并发症,是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加强孕期监测,早期预防,及时治疗,选择正确方式适时终止妊娠,可获得良好结局.

    作者:王晓兵;武玉;胡萍 刊期: 2009年第26期

  •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合理应用

    目的 分析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以便采取措施,警惕该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信息.方法 对182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2例不良反应涉及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左氧氟沙星、环丙杀星和加替沙星分别为81例(44.50%)、45例(24.72%)和38例(20.87%);不良反应累及人体10个系统,主要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69例(37.9%),其次为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分别为42例(23.1%)、23例(12.6%).结论 应对氟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加以重视,及时发现并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李凤芹;刘小艳;刘建群 刊期: 2009年第26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栓前状态指标变化的观察与护理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与血栓前状态(PTS)的观察指标水平变化及护理对策.方法 采用ELISA方法测定4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组患者的血清P选择素(Ps)、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结果 AMI组血清Ps、PAI和vWF均值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AMI组血清tPA均值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明显的血管内皮损伤,抗凝作用减弱,血小板黏附与聚集及纤溶活性下降,在护理上,注意观察患者血栓前状态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在选用药物治疗时,应当努力保护其内皮功能,适当采用抗血小板活化,抗凝,减少血液黏稠度等综合治疗措施,以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韦柳青;潘兴寿;蓝景生;李天资;陆克兴;黄连欣 刊期: 2009年第26期

  • 护士在药物使用中的安全管理

    随着医药科技的迅速发展,临床用药的不断增加,对护士的用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际护理工作中经常会出现用药上的失误,轻者影响患者治疗,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引发医疗纠纷.如何做好用药安全管理,消除用药安全隐患,减少用药差错,成为值得护理管理者思考的重要问题.因此,加强护士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护作用和安全管理,对安全、合理、有效地用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何兰萍;王琼莲 刊期: 2009年第26期

  • Graves病131I治疗剂量佳化的探讨

    目的 观察Graves病患者131I治疗后甲状腺质量和功能的变化,探讨佳131I治疗剂量.方法 103例Graves病患者131I治疗前后均进行核素显像和B超测量甲状腺质量及甲状腺功能测定.结果 131I治疗后甲状腺质量下降量(B超测量法)与治疗前质量呈正相关(P<0.01).结论 Graves病患者131I治疗后能显著减少甲状腺质量.

    作者:王玉田 刊期: 2009年第26期

  • 640例骨肿瘤及瘤样病变统计分析

    自1986年以来,有关骨肿瘤与瘤样病变的大宗病例统计分析,国内曾屡见报道[1~3],现将笔者所在医院1976~2007年收治并经病理证实为骨肿瘤及瘤样病变的640例患者作一统计分析.

    作者:赵宇宙 刊期: 2009年第26期

  • 头孢曲松钠应用不合理的分析

    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的现象一直比较突出,后果严重,应引起高度重视,医疗机构应充分发挥临床药师的作用,做好临床药学指导工作,促进合理用药,头孢曲松钠是不良事件发生数量较多的抗菌药物,占抗菌药物不良事件报告数量的首位.

    作者:周光辉;王永霞 刊期: 2009年第26期

  • 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96例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儿科住院的非细菌感染的192例急性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喜炎平治疗组和病毒唑组,观察其疗效.结果 喜炎平治疗组在平均退热时间、咳嗽缓解等方面明显优于病毒唑组(χ2=18.73,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喜炎平注射液治疗急性支气管炎有较满意疗效且副作用小,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祁勇军 刊期: 2009年第26期

  • 母乳不足因素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导致母乳不足的一些相关因素,探讨有效的治疗措施.方法 选取门诊100例母乳不足病例调查问卷及治疗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催乳知识88%来源于家人和朋友,仅有1/3的人注意书本和网上知识学习,30%通过孕妇学校的健康教育获得.单纯饮食疗法有效率仅73.6%,完全满足婴儿需要达15.9%;中药加饮食疗法有效率91%,完全满足婴儿需要达43.9%.结论 催乳知识主要来源家人和朋友,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盲目性,要加强母乳知识和技巧的宣传教育.中药加饮食疗法是母乳不足一个有效措施.

    作者:项志明 刊期: 2009年第26期

  • 显微手术夹闭破裂前循环动脉瘤4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显微手术夹闭46例破裂前循环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46例破裂前循环动脉瘤均采用显微手术直接夹闭或包裹术,术前常规行腰穿外引流以降低颅内压,均采用翼点入路手术直视手术.术中充分分离侧裂池、颈动脉池及视交叉池,分离动脉瘤颈后选择适合动脉瘤夹完全夹闭动脉瘤颈.结果 46例颅内动脉瘤手术夹闭48个动脉瘤,1例行包裹术.恢复良好34例,轻残5例,中残3例,重残2例,死亡2例.结论 破裂前循环动脉瘤应积极手术治疗,经翼点入路手术夹闭效果良好.

    作者:孙昭胜;相毅;李光杰;毛建辉 刊期: 2009年第26期

  • 醋调金黄散外敷预防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金黄散局部外敷预防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的疗效.方法 将笔者所在科行PICC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护士进行PICC的静脉穿刺,两组性别及年龄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在置管后12 h给予金黄散局部外敷,将金黄散与醋调成糊状,沿静脉走行均匀的涂于皮肤上,厚度约1 mm,注意避开穿刺部位2 cm,外敷无菌纱布,用保鲜膜覆盖.每天更换黄金散无菌纱布及保鲜膜并对患者局部血管及血管情况进行动态观察.对照组不做处理,每天对患者局部血管及皮肤情况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试验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为1.25%,对照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为14.29%,试验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及程度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金黄散局部外敷能有效地预防PICC所致机械性静脉炎,减轻患者的痛苦.

    作者:宋文革;周小茹 刊期: 2009年第26期

  • 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36例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 采取平行双盲随机对照法,两组病例随机分为二甲双胍治疗组和苯乙双胍治疗组,疗程3个月.于治疗后第1、2、3月末分别测定空腹血糖,并于治疗结束后复查肝肾功能.结果 两种药均有降低血糖作用,但二甲双胍降糖作用优于苯乙双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

    作者:朱梅娟;吕建渊 刊期: 2009年第26期

  • 浅析社区医院检验科如何高效运行

    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调要大力扶持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但长期以来城市社区医院检验科由于工作环境差,设备落后,人员素质低,实验室管理落后,缺乏有效考核和激励制度,越来越难以满足临床需要.为使社区医院检验科能够高效运行,必须加大投入,改善实验室条件,建立建全并落实各项制度,重视检验科人才培养,强化质量管理,加强与临床的沟通合作,综合考核,量化管理.推动社区医院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岳伟 刊期: 2009年第26期

  • 年龄因素对人心房有效不应期的影响

    目的 探讨老年人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的变化.方法 入选3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因室上性心动过速行心脏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的患者,按年龄分为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测定高右房(HRA)、冠状静脉窦(CS)远端的起搏阈值,于HRA及CS远端以2倍阈值行S1S2刺激,分别测量基础刺激S1(600 ms、500 ms、400 ms、300 ms)时左房及右房AERP.计算起搏周长缩短时AERP缩短的差值与600 ms起搏时AERP的比值,作为AERP的缩短率.结果 共有9例诱发房颤,老年组房颤诱发率显著高于青年组(P<0.05),不同周长S1起搏时老年组左房及右房AERP均较青年组延长(P<0.05),亦较中年组延长,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S1周长越短,AERP缩短越明显(P<0.05);老年组500 ms、400 ms起搏时右房AERP缩短较青年组、中年组更加明显(P<0.05);左房仅在300 ms起搏时老年组AERP缩短率更为明显(P<0.05).结论 随年龄增长,AERP延长,但在起搏频率加快时老年人AERP缩短更加明显.

    作者:王晶;梁延春;王祖禄;孙鸣宇;马薇 刊期: 2009年第26期

  •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复合吗啡用于产科手术后镇痛效果及安全评价

    目的 对比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复合吗啡用于手术后止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找出罗哌卡因的佳浓度.方法 90例ASAⅠ级产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B、C两组分别用0.1%、0.15%的罗哌卡因复合0.005%吗啡行CCEA术后镇痛,并与单纯吗啡镇痛的A组比较.结果 不同时段不同浓度静态和活动状态下VAS值、下肢肌力和镇静评分都有显著差异.结论 0.1%罗哌卡因复合吗啡连续恒量硬膜外麻醉(CCEA)能产生良好的镇痛效果且运动阻滞程度小,适合于剖宫产后CCEA镇痛.

    作者:于玉玲 刊期: 2009年第26期

  • 腹腔镜在小儿高位隐睾诊治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腹腔镜在小儿不能触及隐睾诊疗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3年3月至2009年1月笔者所在科应用腹腔镜诊治不能触及的小儿隐睾共58例,其中左侧34例,右侧22例,双侧2例.结果 18例侧Ⅰ期行睾丸肉膜囊内固定术,3例睾丸萎缩行腹内切除术,4例诊为左侧睾丸缺如,29例寻找到发育不良的睾丸组织切除送病检,4例因精索过短,但睾丸发育可,高位结扎精索,半年后切断行Fowler-Stephens睾丸固定术.随访1~68个月(平均28个月),Ⅰ期和分期固定的睾丸100%血运好,无萎缩.结论 腹腔镜对小儿不能触及隐睾探查确实,其确诊率明显高于B超及CT等辅助检查.小儿腹内隐睾腹腔镜Ⅰ期固定手术效果良好.

    作者:刘向阳;苏永红;姬汉书;李洪涛 刊期: 2009年第26期

  • 嗅神经母细胞瘤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探讨嗅神经母细胞瘤(ONB)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1例ONB进行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分析,并结合文献讨论其临床特征和诊断.结果 ONB好发于嗅黏膜区,可呈局部浸润性生长,肿瘤细胞形态学上兼具神经上皮瘤和神经母细胞瘤的特征,免疫组化表达NSE敏感,Syn、S-100、NF和CgA具支持诊断的价值.结论 ONB发病年龄呈现一个50~60岁的单峰分布,好发于嗅黏膜区,解剖学定位和形态学特征是ONB诊断的基础,当组织学上可疑而免疫组化高度提示神经母细胞分化时则可确立病理诊断.

    作者:王翔;周睿 刊期: 2009年第26期

  • 解痉通络活血药物对高血压病患者纤溶功能变化的影响

    目的 了解解痉通络活血药物治疗高血压病患者血清溶栓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76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和治疗组2两组,每组38例,治疗组2单纯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1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解痉通络活血药物治疗2个月,于治疗前后对两组血清P-选择素(Ps)、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分别进行检测,并与30例健康体检者比较.结果 治疗组1治疗前血清Ps、PAI和vW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血清tP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2治疗前血清Ps、PAI和vW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血清Ps、PAI和vWF水平虽有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血清tP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血清tPA水平水平虽有提高,但仍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解痉通络活血药物对高血压病患者的溶栓功能紊乱有改善作用.

    作者:陆高翔;韦华;李天资;陆克兴;罗章伟 刊期: 2009年第26期

  • 颈血管超声、多排螺旋CT在老年人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中的作用与比较

    目的 探讨颈血管超声、多排螺旋CT(multiple slice CT,MSCT)在老年人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用彩超观察患者的椎动脉,结合多排螺旋CT和颈椎X线片进行检查分析,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其他检查方法进行文献复习、比较.结果 颈血管超声检出椎动脉内膜、中膜增厚31例,粥样斑块7例,椎动脉狭窄、椎动脉闭塞各1例.螺旋CT检出椎动脉狭窄、椎动脉闭塞各1例.颈椎X线片所有患者均检出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病变.结论 颈血管超声检查方便、无创,结合螺旋CT定位准确,检出率高,对老年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郝双喜;马生华 刊期: 2009年第26期

  • 多发性骨髓瘤误诊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骨髓内异常浆细胞增生的恶性疾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容易延诊、误诊,现将笔者所在医院延迟诊断多发性骨髓瘤1例报道如下.

    作者:班爱军;杜卫杰 刊期: 2009年第26期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