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观察

艾永华

关键词:四联疗法, 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 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四联疗法(泮托拉唑、呋喃唑酮、枸橼酸铋钾、阿莫西林)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2例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研究,按照入院时间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四联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两联疗法(泮托拉唑、枸橼酸铋钾)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溃疡愈合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溃疡总愈合率为92%,两组患者在溃疡愈合率、幽门螺杆菌消除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相关文献
  • 急诊心肺复苏时间窗与复苏成功率和心功能恢复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研究急诊心肺复苏时间窗与复苏成功率和心功能恢复情况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急诊收治的心脏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心肺复苏的时间分为<1 min组、1~3 min组、3~6 min组、6~8 min组和>8 min组,观察复苏成功率、检测心功能指标。结果:复苏成功率以及心功能指标E峰、E/A值、LVEF、LVEDD均呈(<1 min组)>(1-3min组)>(3-6min组)>(6~8min组)>(>8min组)的趋势,且与除颤时间呈负相关关系。结论:急诊心肺复苏时间越短,除颤成功率越高、除颤后心功能越好。

    作者:黄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凝血状态变化观察

    目的:观察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采用不同术式后凝血状态的变化。方法:40例静脉曲张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传统抽剥方法与高位结扎腔内激光方法进行治疗,观察患者手术前后凝血机能状态的变化。结果:术后两组患者都出现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缩短,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升高,但两组间相比与组内术前术后结果相比均无明显差异。结论:静脉曲张患者两种术式后机体凝血状态无大变化,手术不增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作者:王献章;张利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急性肺损伤肺保护性通气加乌司他丁干预改善肺呼吸功能,降低病死率的作用效果分析

    目的:对急性肺损伤保护性通气加乌司他丁可以改善肺的呼吸功能,降低患者病死率的作用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肺损伤患者82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并将这82名急性肺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肺保护性通气组和肺保护性通气加乌司他丁组,每组各41名患者。肺保护性通气组在对患者进行保护性通气治疗的基础上根据病情进行综合治疗。对肺保护性通气加乌司他丁组在肺保护性通气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乌司他丁20万U每100ml盐水静滴,每日2次,每6天为一个疗程。对反映两组患者肺呼吸功能的动脉血气分析的各项指标的改变进行观察,并对住院期间ICU患者的死亡人数进行记录,并计算两组患者的病死率。结果:肺保护性通气加乌司他丁组的患者的PaO2以及氧合指数明显高于肺保护性通气组(P<0.05)。肺保护性通气加乌司他丁组的患者的住院时间(20±9)天比肺保护性通气组的(34±11)天明显缩短(P<0.05),肺保护性通气加乌司他丁组的患者的死亡率(24.39%)比肺保护性通气组的(51.22%)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肺损伤保护性通气加乌司他丁可以改善肺的呼吸功能,降低患者病死率。

    作者:谭远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静脉麻醉胃镜与普通胃镜治疗小儿上消化道异物的效果比较研究

    目的:探讨静脉麻醉胃镜及普通胃镜在小儿上消化道异物取出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以期能为小儿上消化道异物取出方法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选取35例上消化道异物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编号其中单号共18例为观察组,双号共17例为对照组,对照组患儿采用普通胃镜取出异物,观察组静脉注射丙泊酚(2~3)mg/kg、芬太尼(0.5~1)mg/kg进行静脉复合麻醉下胃镜取出异物,观察两组手术前后及术中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及异物取出所需时间、取出成功率、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HR、MAP、SPO2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中HR、MAP有所升高,观察组有所下降,观察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时恢复正常(P>0.05),SPO2治疗全程均变化不大;对照组异物取出时间为(13.28±7.89)min,观察组为(7.75±4.92)min,对照组取出成功率76.47%、不良反应发生率52.94%,观察组取出成功率为为100.00%,不良反应发生率16.67%,两组异物取出时间、取出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麻醉胃镜治疗依从性更好,取出成功率明显增高,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对患儿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疗效更优。

    作者:张文礼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关注2013年临床肿瘤领域重大进展回顾之胸部肿瘤篇

    乳腺癌:乳腺癌是美国女性第二大癌症相关死亡因素。2013年研究者发现了降低雌激素受体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的新策略:延长他莫昔芬治疗至10年。另有一项研究表明,早期乳腺癌使用低剂量每周给药的紫杉醇辅助化疗方案疗效相似且副作用更少。FDA批准罗氏旗下新药Kadcyla用于晚期乳腺癌治疗。肺癌:肺癌是一系列亚型的总称,不同的亚型有不同的生物学行为。这种疾病是美国人首要的癌症死亡因素。每年有22万成人确诊罹患肺癌,其中只有16%能存活5年。尽管烟草是绝大多数肺癌的诱因。不过2013年确诊的患者中,逾八成在确诊时并不吸烟或已经戒烟。关键驱动基因的发现使得肺癌治疗焦点转移到靶向治疗的方向。在今年,研究者发现突变基因的筛查有助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及终生存。此外,一项早期研究结果发现,dabrafenib对BRAF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有治疗活性。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腹腔镜与小切口直肠癌根治术影响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比较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小切口直肠癌根治术对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2月~2011年5月期间直肠癌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行小切口直肠癌根治术,观察组60例行腹腔镜手术,比较两组术前1天、术后3天和7天CD4、CD8、CD4/CD8、NK细胞、CRP的水平。结果:在术后3天及术后7天,CRP的水平两组均升高,说明两种术式对机体都产生了损伤,而观察组升高幅度低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CD4、CD8、CD4/CD8、NK细胞的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能以小的创伤,在减少手术对机体创伤的同时,保护机体的免疫功能。

    作者:谭立军;潘爱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高流量湿化氧疗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高流量湿化氧疗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临床效果。方法:58例COPD患者随机分成2组,在止咳化痰、抗感染、纠正酸碱平衡紊乱等治疗基础上,对照组(n=30例)采用传统方式吸氧,观察组(n=28例)采用高流量湿化氧疗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呼吸频率、PaO2、SpO2和心率变化情况,以及比较在舒适度、气道高反应性及咳痰困难等方面的差异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呼吸频率、PaO2、SpO2和心率等指标改善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氧疗舒适度、气道高反应性及咳痰困难等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流量湿化氧疗治疗COPD可显著提高氧疗效果和舒适度,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

    作者:刘荣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稳心颗粒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5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LVEDd、LVEDs、LVEF和心律失常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P<0.05);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和心功能,提高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作者:叶德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小剂量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复合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麻醉用于剖宫产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小剂量罗帕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麻醉在剖宫产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我院128例行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小剂量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复合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麻醉,对照组单独使用罗帕卡因。对比两组产妇在术后心率、血压变化情况以及疼痛、新生Apgar评分,并分析感觉运动神经阻滞情况。结果:产妇麻醉30min后血压和心率控制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产妇感觉阻滞时间、运动阻滞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疼痛评分为(4.4±1.7)分,对照组为(7.8±1.4)分,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新生儿Apgar评分为9.7±0.6分,优于对照组(7.7±0.7分),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联合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麻醉用于剖宫产,可以增强麻醉效果,减少麻醉起效时间,延长感觉阻滞作用时间,更好的控制产妇的心率和血压,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洪瑾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大株红景天对ACS患者心功能的影响研究

    目的:研究大株红景天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住院的12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A组(常规治疗组)和B组(大株红景天治疗组),每组为60例。A组给与ACS的常规治疗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等,B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与大株红景天注射液10ml静脉点滴7天,每日1次。观察两组患者用药7天前后心功能指标的变化,研究大株红景天注射液对心功能的影响。结果:A、B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血浆脑钠肽前体(NT-proBNP)、心脏射血分数(EF值)均有明显改善(P=0.000),但B组较A组NT-proBNP减低更显著(P<0.001),EF值提高更明显(P<0.009)。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大株红景天注射液治疗ACS,可更明显降低血浆NT-proBNP水平、提高心脏EF值。大株红景天注射液可明显改善ACS患者的心功能。

    作者:麻京豫;张丽婷;李明;刘新灿;朱翠玲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Orthofix外固定器治疗儿童骨干续连症四肢畸形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骨干续连症所致四肢畸形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总结手术治疗的安全性、疗效及注意事项。方法:2005年6月至2010年6月本院收治的12例因多发性骨软骨瘤导致前臂畸形及股骨短缩畸形患儿,采用尺骨截骨Orthofix技术逐渐延长尺骨,矫正弯曲,同时牵引桡骨小头复位。股骨短缩患者采用股骨截骨延长,术后均通过随访,评价患肢功能和外观改善情况。结果:10例前臂短缩、弯曲得到矫正,腕关节尺偏纠正,2例股骨软骨瘤短缩患肢不等长外观纠正外观满意。前臂旋转功能较术前改善,旋前平均增加10°~16°,旋后活动度平均增加11°~14°。8例桡骨头脱位复位满意,1例桡骨头脱位未复位。结论:采用单臂外固定架骨延长术治疗多发性骨软骨瘤所致的四肢畸形的技术简便可靠,并发症少,在治疗上还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

    作者:沈阳;颜景斌;黄英;陈柏松;蔡勤;吕志宝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60例卵巢癌患者临床予肿瘤细胞减灭术治疗分析

    目的:卵巢癌晚期的肿瘤细胞减灭术临床观察。方法:首次肿瘤细胞减灭术组30例,中间性肿瘤细胞减灭术组30例。结果:初次肿瘤细胞减灭术组的低分化的细胞、手术分期IV期、以及预后不良病理类型以及预后不良病理类型明显均低于中间性肿瘤细胞减灭术组,P<0.05。同时,初次肿瘤细胞减灭术组的手术满意度略高于中间性肿瘤细胞减灭术组,但无显著差异。结论:再次细胞减灭术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改善了卵巢癌患者的预后,有利于术后治疗。

    作者:李立吾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基于医患认知角度对我院门诊药学服务的分析

    目的:从医患不同认知角度对门诊药学服务进行分析,为门诊药学服务改革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门诊科医护人员和本门诊就诊3次以上的本地居民进行随机抽样,发放调查表,以了解医患双方不同的医疗诉求。结果:调查表显示,几乎所有患者在用药过程中都遇到过问题,而其中有76.3%的患者知晓药师这个职业,但对药师提供的药学服务了解甚少。结论:医护人员和患者对门诊药学服务认知较为模糊,医疗机构应重视门诊药学服务,使之在合理用药、安全用药方面发挥作用。

    作者:陈蓓蓉;宗黎琼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漂浮体位前后联合入路内固定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疗效分析

    目的:报道我院48例采用漂浮体位前后入路内固定治疗的复杂髋臼骨折治疗情况。方法:48例复杂髋臼骨折患者接受漂浮体位下前路髂腹股沟联合后路KL入路塑形肽板手术内固定治疗,骨折复位和固定顺序:前柱-后柱,外周髂骨翼-中心髋臼壁,大骨块-小骨块。结果:解剖复位35例(72.92%),满意复位13例(27.08%),无不满意复位(0%)。髋关节功能D'Aubigne评定优良率89.58%。并发症发生率8.33%。结论:对复杂髋臼骨折好采用漂浮体位下前后联合入路内固定手术治疗,可尽可能全面暴露术野,提高复位固定的效果,减少并发症。

    作者:曹建伟;何明武;张琼;廖有乔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三大癌症很有可能会“传染”

    癌症也会传染?新的《柳叶刀肿瘤学》刊文称,每年1270万新癌症患者约六分之一是因感染病毒、细菌和寄生虫造成。其中,宫颈癌、胃癌、肝癌列入三大会传染的癌症。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医师郝纯毅表示,癌症本身并不会传染,癌变前的致癌高危因子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流行病室主任乔友林教授也解释说:“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祸根,已被证实是人乳头瘤病毒的感染,此外,幽门螺杆菌和肝炎病毒也分别是引起胃癌和肝癌的重要病因。”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对川崎病(KD)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74例KD患儿随机分为2组,小剂量组(n=36例)患儿给予1g/kg IVIG静脉注射,大剂量组(n=38例)患儿给予2g/kg IVIG静脉注射,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时间和冠状动脉病变(CAL)发生率。结果:两组患儿总热程、住院治疗时间、退热时间、黏膜组织充血消退时间、手足肿胀消退时间及颈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等各临床指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患儿CAL发生率(27.8% vs 28.9%)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1g/kg IVIG单次静脉注射治疗与2g/kg IVIG疗效和CAL发生率相似,临床宜选择1g/kg IVIG作为首选治疗剂量。

    作者:张军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急诊122例呼吸困难患者床旁快速检测NT-proBNP浓度的临床应用

    目的:明确快速检测NT-proBNP浓度在急诊诊断呼吸困难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测定122例急诊呼吸困难患者的NT-proBNP浓度水平,包括心源性呼吸困难60例,肺源性呼吸困难62例,比较两者之间差异,并比较心功能不全患者与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Killip分级)II-IV级患者之间的NT-proBNP浓度差异。结果:心源性呼吸困难组NT-proBNP浓度明显高于肺源性呼吸困难组(P<0.001),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Killip分级)II-IV级患者之间的NT-proBNP浓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快速检测NT-proBNP浓度水平有助于急诊鉴别心源性呼吸困难与肺源性呼吸困难,其中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Killip分级)II-IV级的患者NT-proBNP浓度明显升高。

    作者:王燕娟;杨力生;赵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厄贝沙坦与不同降压药物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与药物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在原发性高血压药物治疗过程中使用厄贝沙坦联合非洛地平或雷米普利的疗效及安全性,以探寻更好的治疗高血压方案。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给予厄贝沙坦联合非洛地平治疗,对照组给予厄贝沙坦联合雷米普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患者45例,有效42例,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厄贝沙坦联合非洛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其总有效率高于厄贝沙坦联合雷米普利的总有效率,且安全性较高,患者不良反应少,值得应用。

    作者:蔡东向;王明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347例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急诊分析

    目的:总结分析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急诊关键点,以期提高早期救治水平。方法:选择2009年11月~2012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47例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入组患者的急诊资料,总结其治关键点。结果:347例患者经急诊抢救后,318例康复出院,急救成功率91.64%,29例死亡,死亡率8.36%。其中重度休克患者死亡率66.67%明显高于轻度和中度休克患者死亡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关键点在于建立高效的急诊抢救流程、合理实施液体复苏、尽早进行对症手术治疗。

    作者:周靖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84例结核病感染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结核病感染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肺结核感染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分析影响肺结核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同时采用Cox回归分析患者预后独立危险因素,并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累计生存率。结果:经单因素分析可知,影响肺结核患者预后的因素包括呼年龄、患病时间、吸烟、是否行机械通气、是否接受规则抗结核治疗、呼吸衰竭II型、APACHEII>25分、肝损害、合并真菌感染、合并基础疾病。经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可知,呼吸衰竭II型(OR=3.066,95%CI 1.021-7.298))、APACHEII>25分(OR=1.984,95%CI 1.021-5.201)、合并真菌感染(OR=1.658,95%CI 1.187-3.964)、肝损害(OR=1.587,95%CI 1.085-3.412)、合并基础疾病(1.623,95%CI 1.045-4.369)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影响结核感染疾病预后的因素包括呼吸衰竭II型、APACHEII>25分、合并真菌感染、肝损害,这些因素可增加患者病死率,降低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王淑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