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16例大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率分析

杨天明

关键词:大肠癌, 临床症状, 病理学, 生存率
摘要:目的:探讨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生存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和分析了116例大肠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方法研究与患者预后相关的因素。结果:116例大肠癌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好发部位为直肠,肿瘤形态以溃疡型多见,病理组织学以腺癌常见,肿瘤分期以中期为主,半数以上的肿瘤直径小于5cm,5年生存率为68%,肿瘤的分期、大小及局部淋巴结转移等是影响大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大肠癌早期手术根治后5年生存率较高,影响其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肿瘤的分期、大小及局部淋巴结转移。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胆囊炎胆石症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对老年胆囊炎胆石症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8例老年胆囊炎胆石症患者,对其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其中88例患者中65例实施胆囊切除术、10例实施胆囊造瘘术、13例进行胆囊切除以及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经过治疗,2例患者死亡,其余全部治愈,其治愈率率为97.7%。结论:在进行老年胆囊炎胆石症治疗过程中,一定要把握手术时机,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以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梁寒晖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糖化血清白蛋白检测对糖尿病诊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糖化血清白蛋白(Glycated Albumin, GA)在糖尿病(DM)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择初步诊断DM患者250例,用酶法(GA-L)检测血清GA,根据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把受试者分为糖耐量正常组(NGT),血糖调节受损组(IGR)和糖尿病组(DM),NGT和IGR组并称为非糖尿病组(non-DM)。用ROC曲线分析GA、空腹血糖(FPG)诊断DM的能力。结果DM组患者GA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将GA的鉴别切点定17.5%时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达到73.2%和99.12%。与7.0mmol/LFPG的诊断能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GA与FPG联合检测可增加DM的诊断能力。

    作者:张崇林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31例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重型颅脑损伤术中脑膨出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脑膨出原因及其治疗结局。结果:本组31例患者经治疗,恢复良好4例(12.9%),中残6例(19.4%),重残5例(16.1%),死亡16例(51.6%),患者死亡率随GCS评分降低而增高,其中GCS评分为3~5分者死亡率显著高于6~8分及9~10分患者(P<0.05);31例患者脑膨出原因分别为弥漫性脑肿胀14例(45.2%),迟发性颅内血肿8例(25.8%),广泛性脑挫裂伤合并颅内多发血肿或严重脑水肿9例(29.0%)。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患者的治疗较为复杂,治疗结局与术前GCS评分、脑膨出原因具有密切关系,但术前给予全面评估,术中积极配合其他治疗措施均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桂祥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BNP和cTnI在脓毒症心肌功能障碍中的诊断意义#

    目的:通过比较脓毒症患者脑钠肽(BNP)和肌钙蛋白I(cTnI)水平,探讨其在脓毒症心肌功能障碍中的诊断意义。方法:共入选53例严重脓毒症患者,入院后24h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左室射血分数(LVEF),将患者分为29例LVEF>40%组和24例LVEF≤40%组,检测患者BNP和cTnI水平,记录APACHEⅡ评分,并进行比较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BNP、cTnI与APACHEⅡ评分相关性,BNP、cTnI与LVEF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BNP和cTnI均升高,LVEF≤40%组BNP明显高于LVEF>40%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BNP和cTnI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NP、cTnI与APACHEⅡ评分存在相关性(r=0.43, P<0.05;r=0.39, P<0.05)。BNP与LVEF呈负相关(-r=0.31, P<0.05),cTnI与LVEF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脓毒症心肌功能障碍患者BNP和cTnI水明显升高,且BNP和cTnI升高提示预后不良。

    作者:郭健;汤瑾;夏一春;周雄根;钱风华;赵雷;钱义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建立“双心医学”三级干预体系

    人类寿命的延长,部分患者发生精神心理问题(焦虑、抑郁等)是心血管疾病重要病因和并发症,不及时干预,会发展成严重的精神心理问题,严重的影响到人们的健康、疾病的康复及社会的安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缩短预期寿命。关注双心医学(心理心脏病学)已经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这类合并心理疾患的现象在医院各个科室都有(如妇产科的产后忧郁症),严重者发生医患纠纷,甚至是恶行伤医事件。其中不乏合并罹患心理疾患的案例,胡大一教授早在十几年前就注意到心理疾病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在我国率先提出“双心医学”理论,呼吁所有专科医师都应该具备甄别和评估患者心理疾患的能力,并在临床中做好患者的心理干预和自我医疗风险的防护。建立双心医学的三级干预体系,即三道防线:分别为:第一道防线--社区医院。第二道防线--基层医院的大内科。第三道防线--三级甲医院的心内科为主体。有前两道防线的筛查,利用三甲医院医疗资源的优势,解决疑难病例,既节约了人力资源,又节省了财政支出。同时又解决了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缓解医患矛盾的关键措施之一。人民医院心脏中心是全国先建立双心门诊的医院,在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也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从而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医患矛盾的产生。为此,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于2014年4月10日在北京举办《医疗风险管理与双心医学发展》培训班,数百名基层医院的专科医师参加培训班,陈红副院长出席会议并讲话。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过程中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过程中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效果并进行分析。方法:我院于2011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15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分为两组。其中7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在行介入过程中给予替罗非班,作为观察组,其余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无复流、胸痛、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3例无复流,8例胸痛,2例再次血运重建;对照组中14例无复流,24例胸痛,10例再次血运重建。结论:通过在介入过程中应用替罗非班治疗老年冠心病,可有效减少无复流高危病变患者的无复流以及相关缺血性心脏事件发生,其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郑华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心肌致密化不全心脏彩色B超临床诊断分析

    目的:我们通过深部研究探讨心脏组织肌肉致密化不全的心脏彩色B型超声的临床诊断和应用价值。方法:从2009至2011年间入住我院的心肌致密不全的22例患者,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心慌、胸闷(胸痛)、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动则尤剧,心悸怔忡,眠少多梦,口干少饮,或伴眩晕耳鸣。其中4例有双下肢轻至重度浮肿,入院后的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6例,冠心病10例,6例待查,这些患者将出现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的心图改变(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较常见)。将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Vivid6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机对患者进行二维、M型以及多角度和多方位、多切面地对心肌结构层次实时地心脏观察。结果:11例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都证实均为左室受不同程度病变的累及,病变累及部位主要为:侧壁合并心尖部、侧壁中下段、心尖部、侧壁合并下壁,左房内径27~64mm,左室内径51~77mm,心肌厚度3.5~6.5mm。8例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另有6例合并轻度二尖瓣反流,8例合并严重的三尖瓣反流现象。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具有在无症状的早期萌发阶段就可发现心肌结构异常功能无明显异常的特征性病变,那些病变原因模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症状通常主诉为胸痛或早期心脏多普勒超声显示心脏增大的患者应采取紧急治疗措施,对那些致死性的恶性心律失常进行有针对性和预防性的干预,多能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限和生存质量。

    作者:许婷;许建喜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锁定钢板配合中药七厘散加味治疗老年股骨粗隆下粉碎性骨折26例

    目的:观察解剖型锁定钢板配合内服七厘散加味中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下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7月~2012年5月期间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下粉碎性骨折患者26例的临床资料,对全部患者采用股骨粗隆解剖型锁定钢板配合内服七厘散加味中药进行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本组患者优11例,占42.31%,良13例,占50%,可2例,占7.69%,优良率92.31%。结论:解剖锁定钢板系统用于治疗老年股骨粗隆下粉碎性骨折疗效好,能减少骨折部位的血肿及对骨折愈合的干扰。配合内服七厘散加味中药有利于骨折愈合。

    作者:王力群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半夏及不同炮制品中总游离有机酸含量比较

    目的:探讨半夏和不同炮制品里总游离有机酸含量,并加以对比和分析。方法:使用电位反滴定法,我们选择的对照物为琥珀酸,用来测定炮制品和生品中包含的总游离有机酸的含量。结果:依据测定结果我们可以判断,三批中的生品以及清半夏和姜半夏中游离有机酸含量,相较于生品而言姜半夏与清半夏中游离有机酸含量有明显上升趋势,其有95.2%的加样回收率,相对标准偏差(RSD)。结论:通过本文的探讨比较,使用电位反滴定法比较简便且结果准确,这样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游离有机酸测定的方法,用于测定半夏和其炮制品清半夏与姜半夏里游离有机酸。

    作者:骆霞;黄开云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ITP患者雷公藤内酯醇对浆细胞样树突细胞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究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中雷公藤内酯醇的应用对浆细胞样树突细胞功能及成熟的影响情况。方法:截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1月共60例ITP患者,按病情情况分为ITP初期组(28例)及ITP完全缓解组(32例),并选取同期体检正常人群(30例),对比各组患者间临床资料差异性。结果:初治组与缓解组在加入不同浓度的雷公藤内酯醇中,IFN-α、IL-6、TNF-α、CD11C、CD80、CD86水平在高浓度均较低浓度组水平降低(P<0.05),初治组对比缓解组及正常组水平升高(P<0.05)。结论:对pDC向mDC的转化过程中雷公藤内酯醇存在减少分泌细胞因子的作用,但其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安婕;唐雯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早期神经学评分在脑损伤新生儿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

    目的:探讨研究早期新生儿神经学评分(NBNA)在脑损伤新生儿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2年10月来我院就诊治疗的106例脑损伤新生儿患者,将其列为观察组,进行早期的干预治疗;同时选取同期我院健康新生儿5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新生儿进行出生后1周及4周的早期神经学评分、大运动发育时间和姿势反射建立时间测定,比较其差异。结果:观察组干预前后的早期神经学评分改善明显,两组新生儿出生1周时的早期神经学评分差异显著(P<0.05);但两组新生儿在出生4周时的新生儿评分已无统计学差异,且在大运动发育时间和姿势反射建立时间上数据差异基本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神经学评分可以对新生儿的病情进行较好的评估,从而进行早期干预,对新生儿脑损伤患儿的神经系统发育起到较为有效的康复作用。

    作者:冯敏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茵陈蒿汤联合饮食控制在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

    目的:探讨茵陈蒿汤联合饮食控制治疗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40例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观察组70例患者采用茵陈蒿汤联合饮食控制进行治疗,对照组70例患者采用饮食调整联合甘草酸二胺还原型谷胱甘肽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给药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相比,前者显著优于后者,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前者的肝功能等指标较后者显著好转,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茵陈蒿汤联合饮食控制治疗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疗效明显,对预后恢复较为有利,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卢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经蝶入路切除垂体瘤手术及术后并发症防治58例研究

    目的:探讨经蝶入路切除垂体瘤手术防治术后并发症的效果。方法:将收治的58例垂体瘤患者,随机分为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术治疗的观察组以及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术治疗的对照组,手术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瘤体切除情况、主要症状缓解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手术后,观察组的肿瘤切除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主要症状缓解情况,除肢端肥大外,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以及术后发生并发症情况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蝶入路内镜下切除垂体瘤具有全切除率高、症状缓解明显,并发症少的优点,可作为垂体腺瘤患者中大腺瘤以及巨大腺瘤的首选治疗措施。

    作者:耳思远;卓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宫颈病变的液基细胞学与病理学检查结果对照分析

    目的:比较液基细胞学和传统的病理学在宫颈病变的检查结果中所体现的优势和准确度。方法:以在我院进行普查和住院的妇女262例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液基细胞学和病理学的检测,比较两者的检出率和符合率。结果:TCT在针对LSIL和HSIL的检出率要高于病理学检出率,同时符合率也高于病理学检测的符合率,但两者在对宫颈癌的检测上均达到了100%的符合率。通过TCT异常结果阳性率的检测发现,宫颈病变的异常结果阳性率在26~35岁高,并且阳性率呈现一种年轻化的趋势。结论:TCT在妇科宫颈病变和宫颈癌前病变的检测上具有非常高的检测率,符合率高,可为临床提供高效的检测价值。

    作者:王开昕;王晶;雷立容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特征观察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肺部感染的临床表现、痰培养、肺部感染相关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具有典型症状20例,表现非特异者17例,无症状者7例;痰培养结果包括革兰氏阴性菌33株次、革兰氏阳性菌12株次、真菌8株次;肺部感染组年龄(64.87±11.67)岁、NYHA-分级(2.51±0.29)、实施有创检查或治疗59.09%、应用制酸剂72.72%、预防应用抗生素56.82%高于无肺部感染组的(58.22±12.80)岁、(1.98±0.43)、22.73%、45.45%、18.18%(P<0.05),是引起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住院(25.03±7.56)天,死亡率15.91%高于无肺部感染组(16.44±4.23)天,2.27%(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肺部感染难以完全避免,临床表现不典型,病原菌构成复杂,影响因素多样,对预后有不良影响,应实施相应的措施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

    作者:孙彩琴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清IL-6、sIL-6R的变化关系研究

    目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可溶性白介素-6受体(sIL-6R)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ACS患者50例,对照组15例,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IL-6、sIL-6R值进行比较;同时采用高分辨率B型超声进行双侧颈动脉斑块检测,并根据超声回声特点分成稳定和不稳定斑块。结果:ACS组血清IL-6值和不稳定斑块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而sIL-6R则低于对照组,两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S的发生主要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有关,而斑块的稳定性与IL-6水平负相关,与sIL-6R正相关。

    作者:黄珮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HSP70基因多态性与哮喘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HSP70基因多态性与哮喘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120例哮喘患者为研究组,设50例同期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两组HSP70基因型分布情况。结果:本组数据显示,研究组中HSP70-1 b2/b2基因型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本组患者并未发现HSP70-2及HSP70-hom基因在多态性。结论:HSP70-1 b2/b2基因型可能是哮喘的一个易感基因型,存在该基因型的机体易患哮喘。

    作者:陈广湛;许燚滢;戴武强;劳武健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独一味胶囊治疗肩关节损伤65例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独一味胶囊治疗肩关节损伤的疗效。方法:65例肩关节损伤患者,男42例,女23例,年龄32~55岁。独一味胶囊,口服每次1.5g,每日三次。治疗期间短期患肩三角巾悬吊制动,24小时内间断性冰袋冷敷20分钟/2~3小时,次日停用改为热敷,固定期间不限制腕、手活动。二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患者关节疼痛明显减轻,综合功能、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疼痛明显减轻:总有效率94.3%。综合功能改善:总有效率为90.6%,活动度改善:总有效率为86.8%。结论:独一味胶囊治疗肩关节损伤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有利于进行康复训练从而达到提高综合功能的目的,可以应用其治疗肩关节疾患。

    作者:张洪涛;朱鹤飞;王春晓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LEEP刀联合明胶海绵及壳聚糖抗菌膜治疗中重度宫颈糜烂的临床疗效

    目的:分析LEEP刀联合明胶海绵及壳聚糖抗菌膜治疗中重度宫颈糜烂的临床疗效,以供参考。方法:将2010年8月至2012年7月我院中重度宫颈糜烂患者105例随机分组,均接受LEEP刀手术治疗。术后A组接受常规消炎止血治疗,B组接受明胶海绵及壳聚糖抗菌膜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和术后恢复情况的差异性。结果:对比两组总有效率发现,B组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术后阴道排液时间、出血时间发现,B组明显短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EEP刀联合明胶海绵及壳聚糖抗菌膜治疗中重度宫颈糜烂,疗效确切,术后恢复快,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罗永芳;黄丽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两种方法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伴椎间盘损伤的疗效比较分析

    目的:对比研究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TLIF)与经后外侧植骨融合(PLF)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伴椎间盘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8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伴椎间盘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式分为TLIF组(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和PLF组(经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就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随访恢复性指标进行比较。结果:(1)TLIF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76±30)min,PLF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70±24)min;TLIF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455±43)ml,PLF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435±56)ml;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TLIF组40例患者均融合成功,融合率达到100%,PLF组40例患者仅31例成功融合,融合率为77.5%,两组患者植骨融合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3)TLIF组术后1月、12月的的椎体压缩率及Cobb角均明显优于PLF组(P<0.05),提示TLIF组患者远期恢复效果更佳。结论: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伴椎间盘损伤具有植骨融合率高、远期恢复效果显著等优点,临床疗效优于经后外侧植骨融合。

    作者:官建;沈自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