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建立“双心医学”三级干预体系

关键词:医学发展, 人民医院, 心理疾患, 心血管疾病, 患者的生活质量, 第三道防线, 专科医师, 医疗风险管理, 医患矛盾, 心理问题, 基层医院, 医疗技术水平, 培训班, 干预, 第一道防线, 产后忧郁症, 预期寿命, 疑难病例, 医疗资源, 医患纠纷
摘要:人类寿命的延长,部分患者发生精神心理问题(焦虑、抑郁等)是心血管疾病重要病因和并发症,不及时干预,会发展成严重的精神心理问题,严重的影响到人们的健康、疾病的康复及社会的安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缩短预期寿命。关注双心医学(心理心脏病学)已经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这类合并心理疾患的现象在医院各个科室都有(如妇产科的产后忧郁症),严重者发生医患纠纷,甚至是恶行伤医事件。其中不乏合并罹患心理疾患的案例,胡大一教授早在十几年前就注意到心理疾病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在我国率先提出“双心医学”理论,呼吁所有专科医师都应该具备甄别和评估患者心理疾患的能力,并在临床中做好患者的心理干预和自我医疗风险的防护。建立双心医学的三级干预体系,即三道防线:分别为:第一道防线--社区医院。第二道防线--基层医院的大内科。第三道防线--三级甲医院的心内科为主体。有前两道防线的筛查,利用三甲医院医疗资源的优势,解决疑难病例,既节约了人力资源,又节省了财政支出。同时又解决了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缓解医患矛盾的关键措施之一。人民医院心脏中心是全国先建立双心门诊的医院,在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也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从而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医患矛盾的产生。为此,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于2014年4月10日在北京举办《医疗风险管理与双心医学发展》培训班,数百名基层医院的专科医师参加培训班,陈红副院长出席会议并讲话。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相关文献
  • 扩张血管药物治疗60例心肌梗的效果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扩张血管药物治疗心肌梗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60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后,60例患者中,38例患者的临床效果为治愈,占总数的63.3%;12例患者为显效,占总数的20%;8例患者为有效,占总数的13.3%;2例患者为无效,占总数的3.3%,达到了96.6%的总有效率。结论:扩血管药物治疗心肌梗死患者时能够显著提高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应用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黄江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经蝶入路切除垂体瘤手术及术后并发症防治58例研究

    目的:探讨经蝶入路切除垂体瘤手术防治术后并发症的效果。方法:将收治的58例垂体瘤患者,随机分为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术治疗的观察组以及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术治疗的对照组,手术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瘤体切除情况、主要症状缓解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手术后,观察组的肿瘤切除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主要症状缓解情况,除肢端肥大外,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以及术后发生并发症情况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蝶入路内镜下切除垂体瘤具有全切除率高、症状缓解明显,并发症少的优点,可作为垂体腺瘤患者中大腺瘤以及巨大腺瘤的首选治疗措施。

    作者:耳思远;卓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高频彩超在睾丸扭转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检查对睾丸扭转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8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经高频彩超检查诊断为睾丸扭转的患者432例,将超声诊断结果结合手术资料及临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对照组为200例健康体检无阴囊疾病者,比较两组高频彩超表现。结果:经高频彩超检查诊断的432例患者经手术和临床病理检查结果证实确诊407例,诊断准确率为94.21%,误诊、漏诊25例。睾丸扭转超声表现为睾丸与附睾头间、附睾头旁结节呈不均匀质高回声,睾丸、附睾增大,睾丸或附睾内血流信号减少,结节内无血流信号。两组睾丸阻力指数、大收缩期流速、舒张末期小流速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彩超检查睾丸扭转准确率高,具有直观、方便、快捷、无创等优点,能对睾丸扭转的早期诊断及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极其重要的依据,是睾丸扭转诊断的首选方法。

    作者:李仲全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血管内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分析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疗效。方法:分析我院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60例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药物治疗组)30例和观察组(血管内支架治疗组)30例。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经皮氧分压和踝-肱指数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内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效果良好。

    作者:高继东;王晓军;郑明非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E-钙黏附素在脑膜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脑膜瘤病理学分级的关系

    目的:通过观察记录E-钙黏附素在脑膜瘤中不同病理分级、不同程度水肿、有无侵袭行为以及复发情况下的表达情况,分析E-钙黏附素在脑膜瘤诊断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月到2013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脑膜瘤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钙黏附素在脑膜瘤中不同病理分级、不同程度水肿、有无侵袭行为以及复发情况下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E-钙黏附素表达明显的部位是胞膜和胞浆。所有患者中E-钙黏附阴性表达的有24例。E-钙黏附素的表达与脑膜瘤分级有关,脑膜瘤级数越高,其阴性表达率增加;E-钙黏附素的表达与水肿程度有关,水肿越严重的患者其阴性表达率越高。E-钙黏附素的表达非浸润组和浸润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复发组与非复发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钙黏附素的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有一定相关性,可以反映不同程度的水肿、侵袭行为以及复发情况。

    作者:杨武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社区高血压群组干预对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社区高血压群组干预治疗高血压的依从性。方法:选自2012年1月到2013年1月在我社区里面健康存档的高血压患者,从其中选出自愿者80位,随机分成2组,分别命名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位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方法来治疗40位高血压患者,治疗组采用社区高血压群组干预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分析,采用在基础护理上进行社区干预,其中包括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等干预方法治疗40位高血压患者,制定一定的治疗周期,治疗期过后,将2组高血压患者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由数据可知,治疗组的患者采用在基础护理上进行社区干预治疗高血压患者,显效25例,占该组临床数的62.5%,有效12例,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30%,无效3例,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7.5%。治疗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方法来治疗40位高血压患者,显效15例,占该组临床数的37.5%,有效13例,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32.5%,无效12例,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30%,对照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0%。结论:社区高血压群组干预对患者治疗高血压有很好的效果,这种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周艳红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25例急性重症胰腺炎临床分析

    急性重症胰腺炎是一种死亡率高,并发症多,治疗困难的外科急腹症,其发病急,病情进展快,易引起全身多脏器功能的损害。随着抗生素及抑酶药的发展,对重症胰腺炎的治疗临床上也出现了较大的改观,综合分析2008年至2009年我院收治的25例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治疗方法,进一步讨论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更合理治疗选择及预后相关因素。

    作者:安尼瓦尔;牛新荣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奈达铂对照顺铂联合吉西他滨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比较分析

    目的:比较分析并探讨奈达铂联合吉西他滨方案(GN)与顺铂联合吉西他滨方案(GP)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前瞻性分组比较经组织学证实的62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GN组32例:吉西他滨+奈达铂,1/3周×2~6周期;GP组30例:吉西他滨+顺铂,1/3周×2~6周期。结果:GN组总有效率37.0%,肿瘤控制率59.3%,中位疾病进展期5.1个月,1年生存率40.7%,其疗效与GP组接近并未显示统计学差异(P>0.05),但GN组在血红蛋白下降、Ⅱ°以上恶心/呕吐及体力下降三项毒副反应方面低于GP组发生率,两组之间毒性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GN方案疗效与GP方案疗效相近,但GN方案毒性低、耐受性好,值得推荐作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一线化疗方案。

    作者:王德林;曹玉娟;杜芳;郝龙英;曹凤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氟维司群在男性乳腺癌中的应用探讨

    目的:本研究旨在初步探讨氟维司群在治疗男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乳腺外科术后接受氟维司群治疗的3例男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患者经氟维司群治疗均有效,1例截止随访时间2013年3月仍存活,2例死亡。3例患者中2例应用氟维司群出现不良反应(乏力、潮热、瘙痒)。3例患者中2例ER、PR表达呈阳性,1例呈阴性,ER、PR阳性者在TTP、OS上要优于ER、PR阴性者。结论:氟维司群可以作为治疗以ER高表达为主要特征的男性乳腺癌的新型内分泌治疗手段,安全性高且耐受性好。

    作者:朱雯;张晓琳;李娜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心肌致密化不全心脏彩色B超临床诊断分析

    目的:我们通过深部研究探讨心脏组织肌肉致密化不全的心脏彩色B型超声的临床诊断和应用价值。方法:从2009至2011年间入住我院的心肌致密不全的22例患者,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心慌、胸闷(胸痛)、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动则尤剧,心悸怔忡,眠少多梦,口干少饮,或伴眩晕耳鸣。其中4例有双下肢轻至重度浮肿,入院后的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6例,冠心病10例,6例待查,这些患者将出现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的心图改变(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较常见)。将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Vivid6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机对患者进行二维、M型以及多角度和多方位、多切面地对心肌结构层次实时地心脏观察。结果:11例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都证实均为左室受不同程度病变的累及,病变累及部位主要为:侧壁合并心尖部、侧壁中下段、心尖部、侧壁合并下壁,左房内径27~64mm,左室内径51~77mm,心肌厚度3.5~6.5mm。8例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另有6例合并轻度二尖瓣反流,8例合并严重的三尖瓣反流现象。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具有在无症状的早期萌发阶段就可发现心肌结构异常功能无明显异常的特征性病变,那些病变原因模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症状通常主诉为胸痛或早期心脏多普勒超声显示心脏增大的患者应采取紧急治疗措施,对那些致死性的恶性心律失常进行有针对性和预防性的干预,多能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限和生存质量。

    作者:许婷;许建喜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游离脂肪酸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血清游离脂肪酸(FFA)与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关系以及血清游离脂肪酸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5月在我院体检的患者随机抽取200例分析FFA和血脂水平;选择在我院心脏科治疗的50例冠心病患者为冠心病组,同期5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FFA水平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FFA与TG(r=-0.22,P>0.05)、Chol(r=0.11,P>0.05)、HDL-C(r=0.18,P>0.05)、LDL-C(r=0.29,P>0.05)、ApoA(r=0.39,P>0.05)、ApoB(r=0.12,P>0.05)、Lp(a)(r=0.09,P>0.05),冠心病组FFA为(0.65±0.31)mmol/L,健康对照组FFA为(0.52±0.30)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P<0.01)。结论:血清游离脂肪酸可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子,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敏;任方;魏琦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动态增强MR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评价动态增强MRI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3月~2013年6月拟诊为乳腺疾病的患者53例,共62个乳腺病灶,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病灶MRI动态增强达峰时间、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及病灶形态特点各项指标在鉴别乳腺病灶良恶性中的诊断价值。结果:62例乳腺病灶经病理证实良性者24例,恶性者38例。上述各项指标在乳腺良恶性病灶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以病灶MRI动态增强形态特征、达峰时间、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分别作为乳腺癌诊断标准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6.84%、87.50%、87.10%,97.37%、83.33%、91.94%与92.30%、77.80%、87.10%;联合应用病灶MRI动态增强形态特征、达峰时间以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作为乳腺癌诊断标准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7.37%、100.00%、98.39%。结论:动态增强MR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联合应用动态增强MRI多项诊断指标对乳腺恶性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作者:张志军;赵艳蕊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半夏及不同炮制品中总游离有机酸含量比较

    目的:探讨半夏和不同炮制品里总游离有机酸含量,并加以对比和分析。方法:使用电位反滴定法,我们选择的对照物为琥珀酸,用来测定炮制品和生品中包含的总游离有机酸的含量。结果:依据测定结果我们可以判断,三批中的生品以及清半夏和姜半夏中游离有机酸含量,相较于生品而言姜半夏与清半夏中游离有机酸含量有明显上升趋势,其有95.2%的加样回收率,相对标准偏差(RSD)。结论:通过本文的探讨比较,使用电位反滴定法比较简便且结果准确,这样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游离有机酸测定的方法,用于测定半夏和其炮制品清半夏与姜半夏里游离有机酸。

    作者:骆霞;黄开云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椎板开窗法治疗41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术中后路椎板小开窗联合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41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跟踪随访1年,对神经脊髓恢复情况及脊柱后凸Cobb角、伤椎后缘压缩率、伤椎前缘压缩率、椎管占位率等指标与术前相比较。结果:随访1年,Frankel分级较术前均有明显的改善,其中41例患者术前术后E级百分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1例患者脊柱后凸Cobb角、伤椎后缘压缩率、伤椎前缘压缩率、椎管占位率等指标与术前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格把握适应症的情况下,采用术中后路椎板小开窗联合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具有术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的优点。

    作者:菅新民;周建华;胡亚威;张弦;陈少初;卢学有;张昊;邹慧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经颅多普勒与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检测中的对比研究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颅多普勒和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检测的临床意义,探究这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方法:选择我院从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120例缺血性脑血管患者,将这些患者作为观察组;再将同时期收治的120例非缺血性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颅多普勒和颈动脉超声检测方法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进行检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阳性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在颅多普勒检测颅内血管狭窄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颈动脉超声检查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缺血性脑血管患者采用颅多普勒和颈动脉超声联合检测具有比较好的检查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得到广泛运用。

    作者:王京丽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原发周围型肺孤立性小结节的诊断与临床治疗

    目的:探讨原发周围型肺孤立性小结节的诊断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在2009年01月到2013年01月收治的112例原发周围型肺孤立性小结节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2例原发周围型肺孤立性小结节患者中,通过病理检查确诊为肺腺癌患者占40例,肺泡细胞癌患者占8例,鳞癌患者占10例,肺错构瘤患者占6例,肺炎性假瘤患者占26例,肺硬化性血管瘤患者占8例,肺结核结节患者占10例,肺曲霉菌球患者占4例。结论:原发周围型肺孤立性小结节临床诊断常用的方法就是胸部CT检查,尽快给予患者手术治疗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陈雷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髓内钉固定植骨与钢板内固定植骨治疗胫骨骨不连的疗效比较

    目的:分析髓内钉固定植骨与钢板内固定植骨治疗胫骨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取本院收治的胫骨骨不连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使用髓内钉固定植骨的观察组与使用钢板内固定植骨的对照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平均手术时间、住院及愈合时间、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关节功能等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接受治疗的平均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及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髓内钉固定植骨治疗胫骨骨不连可以取得更佳的临床效果,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鸿图;孙亚玲;田云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应对措施。方法:对近年来我院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感染与否将患者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对比两组相关指标以观察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应对措施。结果:患者痰培养阳性率为61.5%,其中革兰氏阴性菌占58.3%,革兰氏阳性25.0%,真菌16.7%;感染率高为糖尿病肾病患者和高血压肾病患者;两组患者年龄、血清蛋白含量、血红蛋白含量、C-反应蛋白含量和患者血透充分性均有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本研究通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证实通过对患者贫血及营养不良进行改善,并对原发疾病进行有效控制,治疗中保持血透环境控制并进行充分的透析,对于防止并减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严斌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双胎妊娠的分娩方式与妊娠结局的临床研究分析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的不同分娩方式与其妊娠结局的关联。方法:将2009年3月~2013年3月我院产科收治的双胎妊娠孕妇80例随机均分为2组,各40例,其中一组行剖宫产,另一组行阴道产,观察比较两种分娩方式的妊娠结局。结果:(1)两种分娩方式孕妇产后出血机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剖宫产组孕周≥37周有29例(72.5%),明显高于阴道分娩组17例,42.5%(P<0.05);剖宫产组新生儿体重在2500g以上的有26例(65.0%),明显高出阴道分娩组(15例,37.5%)(P<0.05)。(2)两种分娩方式的第一胎儿发生窒息的机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第二胎儿中阴道分娩组窒息率达到27.5%,剖宫产组为7.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胎儿分娩出生间隔时间>15min时第二例胎儿窒息发生率明显高于≤15min出生者(P<0.05),在阴道分娩组第二胎儿中尤为显著。结论:对于双胎妊娠孕妇,结合孕妇及胎儿的具体情况选择正确适宜的分娩方式,能够有效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

    作者:陈丽花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应用于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仅对症进行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口服。持续用药1年后比较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VI)、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和NYHA心功能分级情况。结果:治疗后改善情况如表1所示,研究组患者LVEF和LVEDV极明显高于对照组,LVMVI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IV级0例明显少于对照组5例,I级12例明显多于对照组3例(P<0.05);用药过程中研究组患者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曲美他嗪对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有助于改善心功能,提高预后。

    作者:舒会霞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