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 Rui-jun;夏春雷;Hu Jin-kuan;赵文海;周文花;窦景涛;薄中原;夏天桂
目的:探讨心肌酶(CK、CK-MB、LDH、HBDH)、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患者心肌损伤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98名,按照中毒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组.取同一时期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患者入院后24h内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清心肌酶和cTnl水平,比较它们与对照组与中毒组及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轻、中、重组的差异.结果:和对照组及轻度中毒组比较中、重度中毒组心肌酶和cTnI水平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血清心肌酶和肌钙蛋白Ⅰ随中毒程度加深而显著升高,它们可作为ACOP的常规检查,并对评判心肌受损程度及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Li Wei;Lu Ying-fen;卢开林;肖黎保;刘硕然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运动治疗能否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的身体功能产生有益的影响,改善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通过对3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指导运用运动治疗,观察运动治疗前及运动治疗应用1年后心率、血压、血红蛋白、上臂肌围、睡眠等身体功能状况的变化.结果:运动治疗运用1年后患者睡眠改善,睡眠时间治疗前后对照P<0.01,贫血改善,血红蛋白治疗前后对照P<0.01,肌肉代谢得到改善,上臂肌围治疗前后对照P<0.01,心肺功能改善,治疗前后运动心率对照P<0.01.结论:运动治疗实施前全面评估患者身体机能状态,制定适合于患者的个体化运动训练方案,运动治疗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安全有效.
作者:Deng Ya-hua;游卉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老年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部分凝血/纤溶因素的指标[血浆纤维蛋白原(FBN)、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和抗凝血酶-Ⅲ(AT-Ⅲ)]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共入选56例老年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B-型超声诊断仪榆查颈动脉IMT,同时检测FBN、PAI-1和AT-Ⅲ指标.以颈动脉IMT作因变量,FBN,PAI-1和AT-Ⅲ等13个变量作为自变量,采用逐步筛选法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FBN、PAI-1等7个变量进入方程:IMT=-0.5431+0.0438FBN+0.0831PAI-1+0.0024SBp+0.0023Age+0.1725LDL-0.1256HDL+0.3733Apo-B.提示:FBN、PAI-1与颈动脉IMT正相关,是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AT-Ⅲ未进入回归方程,表明其与颈动脉IMT增厚无相关.(2)对FBN、PAI-1、AT-Ⅲ与颈动脉IMT的关系分别进行直线相关分析,其结果分别为:IMT=0.1758+0.2104FBN,r=0.7709,P<0.0001;IMT=0.2039+0.5343PAI-1,r=0.8221,P<0.0001;IMT=0.8538+0.0006AT-Ⅲ,r=0.1095,P=0.4215.此结果亦表明:FBN,PAI-1水平与IMT呈正相关;AT-Ⅲ与颈动脉IMT增厚无相关.结论:老年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稳定时,FBN,PAI-1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是颈动脉IMT增厚的危险因素;AT-Ⅲ与颈动脉IMT增厚无相关.
作者:Du Rong-Pin;陈淑霞;Zhan Zhi;薛华;吕妍琨;谷剑;陈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淫羊藿总黄酮的大孔树脂精制工艺.方法:以淫羊藿总黄酮含量为指标,用不同浓度的乙醇进行洗脱,对D140型大孔树脂吸附剂提取淫羊藿总黄酮的工艺进行了筛选,确定了淫羊藿总黄酮大孔树脂法的佳精制工艺.结果:当乙醇浓度为60%时可以洗脱完全淫羊藿总黄酮.结论:提取淫羊藿总黄酮的含量大于70%,而且工艺简便,树脂再生容易,优选工艺稳定符合生产需要.
作者:Fu Yan-li;徐忠亮;Li Yuan-jun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对比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加补救性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或冠状动脉内支架(STENT)置入术与直接PTCA/STENT置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首次AMI患者随机给予静脉rt-PA溶栓加补救性PTCA/STENT(A组)和直接PTCA/STENT(B组).44例患者用阿司匹林和肝素后,接受治疗,19例直接PTCA和支架.术中分别应用冠状动脉造影(CAG)定位梗塞相关动脉(IRA),多道心电生理仪观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根据不同的心律失常类型予以相应的处理.术后10~20d两组病人均做超声心动图,对比左心室射血分数(LVEDP)以评价心肌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1)首次CAG显示A组IRA51支,其中左前降支(LAD)29支,右冠状动脉(RCA)15支,左回旋支(LCX)7支;B组IRA24支,其中LAD13支,RCA7支,LCX4支;两组冠状动脉分支梗塞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2)AB两组行静脉rt-PA溶栓加补救性PTCA/STENT和直接PTCA/STENT术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A组为25%(11/44),其中心室颤动发生率为14%(6/44);B组为79%(15/19),其中心室颤动发生率为53%(10/19).两组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心室颤动发生率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心室颤动病人行电除颤后转复为窦性心率.(3)病人住院10~20d,二维超卢心动图显示,LVEDP达到或超过60%者,A组为64%(28例),B组为89%(17例).两组相比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静脉rt-PA溶栓加补救性PTCA/STENT和直接PTCA/STENT相比较,前者较后者治疗时间提前,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明显,急性期过后,病人心肌功能恢复的好.
作者:李方;Sun Zhe;王志新;郭涛;吴会芳;李琮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我科自2002年1月至2005年1月共收治卵巢病人46例,年龄在28~73岁之间,均在术前或术后给予化疗.经过我们的精心护理,均取得较好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李淑娟;武亚萍 刊期: 2008年第04期
重症哮喘是指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一般常规治疗无效,支气管极度痉挛导致严重的呼吸困难,肺功能减退,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正常或升高,氧分压下降[J].本病发病后经常规治疗症状不能改善或继续恶化、短时间内进入危重状态,迅速发展至呼吸衰竭而危及生命.重症哮喘具有急、危、重等特点[2],哮喘病防治护理成为国内外医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作者:田兰英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教授率领的学术科研团队在扩张型心肌病(扩心病,DCM)基因研究的新成果发表在由美国心脏学会创办发行、全球权威心血管杂志上,该刊以editor's picks接受,并以编者按的形式予以高度评价,并且论文和编者按评论同时被纳入editor's picks作为网页导读文章.成为我国相关领域研究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作者:黄宏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急诊创伤误诊死亡病例的临床特点,提高创伤救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在1997年1月至2007年10月急诊创伤误诊死亡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急诊创伤发病急,病情危重,死亡率高,易误诊漏诊.结论:详细询问受伤史,仔细、全面体格检查,正确应用辅助检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可提高创伤诊断正确率,避免误诊漏诊.
作者:周立新;Yao Jun-qiang;高翔;王玉梅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病情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方法:测定87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24h内的血清CRP水平,分析其与其他血生化指标危险因素及患者出院时的Barthel指数的关系.结果:CRP异常组冠心病患病率为50.98%、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为(4.50±0.71)mmol/L,明显高于CRP正常组的27.78%(3.95±0.84 mmol/L(P<0.05).CRP异常组出院时的Barthel指数(51.82±10.56)低于CRP正常组(62.36±8.02)(P<0.05).CRP水平与Barthel指数间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r=0.741,P<0.001).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RP水平对近期预后有预测作用.
作者:李海丹;郑志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下肢血管血栓20例,其中男14例,女6例,平均年龄53.3岁,其中动脉血栓症12例,其主要临床表现是突然发作的下肢剧烈疼痛(3例),下肢感觉障碍(1例),运动障碍(1例),足背动脉搏动消失(2例),足背动脉搏动减弱(2例),患肢体温下降(1例),下肢苍白(1例)和小腿皮肤变黑(1例),另股静脉血栓(5例),胭静脉+大隐静脉血栓(2例),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1例),20例病中发现有房颤(5例),动脉硬化斑块形成(4例),有外伤急诊手术史(2例),不明原因(1例).
作者:张明子;丁长微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在急性脑梗死时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依达拉奉组,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7d、14d患者血清丙二醛的含量及两组的疗效.结果:依达拉奉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后患者血清丙二醛减少,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依达拉奉治疗可以降低脑细胞的损害,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作者:Meng Wen-ge;陈小贺;Chen Xin-hua;陈欣华;赵颖新;刘玉英 刊期: 2008年第04期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机动车的保有量和机动车驾驶员数量大幅度提高,道路交通事故明显增多.道路交通事故的偶发性强、危害性大,造成的人员伤亡惨重,这就对我们的应急急救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建立运转高效协调有序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和急危重伤病员提供快捷、安全、高效的急救医疗服务,进一步提高因道路交通创伤的抢救成功率,是现代医学的必然趋势.
作者:时孝中;王雅南;张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索不同的臂从神经损伤情况下佳的手术方式.方法:针对不同臂丛神经损伤进行不同的手术治疗并进行疗效随访.结果:各组随访显示,手术效果满意.结论:针对不同的臂丛神经损伤,采取不同的神经移位组合,能取得佳的治疗效果.
作者:闫文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四环素对兔动脉粥样硬化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arx Metalloproteinage-2,MMP-2)活性和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作用.方法:30只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n=10)喂正常饲料;模型组(n=10)喂高胆固醇饲料;四环素组(n=10)喂高胆固醇饲料,同时给予四环素250mg·d-1·只-1.饲养12w后处死,取出降主动脉分成两份,一份用于HE常规染色和Masson's染色后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和MMP-2免疫组化检查.另一份,用酶谱法(SDS-PAGE电泳)测定MMP-2酶活性.采用Mivnt图像分析软件对病理图像及电泳凝胶消化条带进行分析.结果:模型组和四环索组动脉内膜厚度比正常组明显增厚(P<0.01);模型组和四环素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中MMP-2的表达和活性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四环素组比模型组明显减弱(P<0.01);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纤维帽厚度/脂质池厚度、纤维帽面积/脂质池面积的比值明显小于四环素组(P<0.001).结论:动脉粥样硬化组织中MMP-2酶的表达和活性明显增高;四环素明显抑制MMP-2酶的活性和表达,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纤维帽厚度/脂质池厚度和斑块纤维帽面积/脂质池面积的比值,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作者:林玲;Shi Yan-ke;王启贤;壮可;万颖;周秀金;黄春涛;周乐今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肾动脉血流阻力指数评估肾积水患者肾功能可复性的临床价值.方法: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测定梗阻解除术前及术后2~3个月内的肾内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和肾实质厚度,分析两者与肾积水肾功能可复性之间的关系,同时与静脉尿路造影(IVU)对比.结果:梗阻解除术前肾显影组、肾无显影组RI和肾实质厚度有明显差异(P<0.05).肾皮质厚度为3mm,RI为0.81判断肾功能不可复性准确度为88.1%、灵敏度95.3%.结论:RI和肾实质厚度可以反映积水肾的肾功能损害程度并可作为临床上预测肾功能可复性的客观指标.
作者:赵玮;Pang Shu-jian;孟存良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神经源性肺水肿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lO例重或特重型颅脑损伤后继发神经源性肺水肿患者的救治情况.结果:本组存活6例,4例因脑疝死亡.结论:神经源性肺水肿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早期诊断、正确治疗是抢救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关键.
作者:尹素梅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分析我院院外心肺复苏的基本情况及有效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2007年124例院外心肺复苏临床资料.结果:124例中成功复苏26例,失败98例,复苏抢救成功率21%.结论:建立急救网络和普及心肺复苏知识是在当前条件下提高急救复苏成功率简便有效的方法.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槲皮素对小鼠免疫作用的影响.方法:将小鼠分为低、中、高3个剂组,分别为0.23、0.46、0.69 s/kg槲皮素组和空白对照组、溶剂为对照组.小鼠连续灌胃30天后开始试验,分别进行免疫指标测定.结果:各剂量组与空白组比较,小鼠淋巴器官/体重比值差异均无显著性.中、高剂量组能明显增强二硝基氟苯诱导的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明显增强小鼠碳廓清能力、明显增强ConA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升高小鼠血清溶血素含量、明显增强抗体生成细胞能力;高剂量组能明显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功能;各剂量组对NK细胞活性增强无显著性.结论:按照增强免疫力功能作用评价程序规定.该受试物具有增强免疫力功能作用.
作者:叶会呈;Wen Hui-ling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空心钉闭合穿钉在微创伤下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方法:(1)2周内的各型股骨颈骨折术前Garden Ⅰ、Ⅱ骨折采用皮牵引牵引患肢于功能位,GardenⅢ、Ⅳ骨折采用胫骨结节牵引患肢于功能位.(2)由移位的骨折麻醉状态下采用手法闭合复位,利用C型臂透视下证实复位后,作皮肤小切口,先用一枚导针定位,再钻孔拧入2枚或3枚空心钉,退出导针,检查固定牢后,术毕.结果:55例患者经随访6月~5年骨折均愈合,无术后感染和股骨头缺血坏死表现.结论:此方法创伤小,明显减小对股骨头血运的影响,切口愈合快,骨折愈合好,一般患者均能耐受.
作者:Yan Wen-jie;李军 刊期: 200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