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低流量紧闭循环麻醉用于婴幼儿唇腭裂修复术的临床研究

吴耀华;周锋;张文圣;黎军;胡义勇;陈平;金晓英;刘正祥

关键词:低流量, 唇腭裂修复术, 婴幼儿, 紧闭循环
摘要:目的;探讨低流量紧闭循环麻醉用于婴幼儿唇腭裂修复术的可行性.方法:400例婴幼儿唇腭裂修复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Y羟丁酸钠+氯胺酮麻醉(Ⅱ组),低流量静吸复合麻醉组(Ⅱ组),每组200例.Ⅰ组诱导方法:静注氯胺酮2mg/kg,Y-羟丁酸钠,80mg/kg,充分表麻后插管,术中保留自主呼吸、麻醉维持间断追加氧胺酮、Y-羟丁酸钠、Ⅱ组诱导方法:静注氯胺酮2 mg/kg,芬太尼3 ng/kg,阿曲库铵0.5 mg/kg后插管术中控制呼吸,麻醉维持间断追加肌松剂,小剂量芬太尼,术中新鲜氧流量设定为0.5L/min,术中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变化及PET CO2,记录插管成功即刻及拔管时忠儿MAP、HR、SPO2,观察术毕拔管时间,完全清醒时间及拔管后有无呛咳、喉头水肿、喉痉挛等并发症.结果:与Ⅰ组相比,Ⅱ组插管后.FIR、Bp明显低于Ⅰ组,spo211组高于Ⅰ组.术毕拔管时及完全清醒时间Ⅰ组显著延长,Ⅰ组术毕拔管后并发症明显高于Ⅱ组.结论:低流量紧闭循环式麻醉用于厝腭裂修复术安全可靠,较传统麻醉方法具有术中麻醉平稳,清醒迅速,术毕并发症少等优点.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相关文献
  •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观察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情况,探讨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56例45岁以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情况诱因、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AMI男性多见,发病急,临床表现典型,血管病变简单,死亡率低.发病前均有明显诱因和危险因素.结论:吸烟、酗酒、高脂血症、高血压、冠心病家族史、糖尿病是AMI相关危险因素,建议成烟,去除不良生活习性,保持良好的心态,合理膳食,避免过度劳累,做到劳逸结合,重视健康体检,及早发现和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对于有遗传因素的高危人群做好预防监测,对预防青年人AMI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宏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代谢综合征肾损害诊治进展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以中心性肥胖(内脏性肥胖)、糖耐量减低、脂代谢异常、高胰岛素血症、高血压为主要特征,以胰岛素抵抗为共同病理生理基础,以合并出现多种代谢性疾病为临床特点的一组严重影响健康的临床症候群[1].与单纯糖尿病、高血压或脂代谢紊乱等导致的肾损害不同,前越来越多研究结果表明,MS也能引起及加重肾损害,由此可见MS和肾脏疾病之间关系密切.本文拟就MS肾损害诊治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成月英;王珍;魏新敏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桑叶黄酮和多糖对Ⅱ型糖尿病的影响

    目的:研究桑叶多糖和多糖对Ⅱ型糖尿病大鼠血糖、胰岛素、TC、TG的影响.方:STZ制备糖尿病模型,测定桑叶多糖黄酮治疗糖尿病火鼠前后血清中的血糖、胰岛素、TC、TG的变化.结果:桑叶多糖和黄酮治疗后,血糖明显下降,胰岛素升高,TC、TG显著降低.结论:桑叶黄酮和多糖对糖尿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其机制可能是通过维持胰岛的结构完整和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有关.

    作者:任丽平;李先佳;宗自卫;朱保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急性酒精中毒引起心脏损害80例临床分析

    目的:对比分析急性酒精中毒者心电图、心肌酶变化,探讨不同程度急性酒精中毒弓心脏损害的关系.方法:对203例中、重度急性酒精中毒患者做常规心电图、心肌酶检测,对其中80例心脏受损者进行心电图、心肌酶跟踪观察.结果:心电图异常发生率及心肌酶升高率随中毒程度而增高(P<0.01).传导阻滞发生率也随中毒程度加重而增加(P<0.05),经及时治疗,心电图、心肌酶均恢复正常.结论:急性酒精中毒程度与心脏损害发生率及程度呈正比,急性酒精中毒对心脏损害,经积极治疗大多数足可逆的.但中毒越重心电图、心肌酶恢复时间越长.

    作者:王利娜;付印;赵云芳;宋军朝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要十分重视药物肾损害(述评)

    在新药不断涌现、药物广泛应用的今天,必需十分重视药物副作用,其中包括肾损害.药物肾损害的发生率各家报道差异很大,有报道在医院获得性急性肾损害(AKI)病例中约占8%~60%[1];在重症监护病房急性肾衰竭(ARF)病例中约占19%~25%[2];在慢性肾脏病(CKD)基础上发生ARF的病例中约占35%[3].尽管存在差异,但是从上面报道仍可看出,药物肾损害发生率并不低,所以必须充分重视.下面将作一讨论.

    作者:谌贻璞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因素与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科学模式的转变,急救工作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各类突发急危事件决定了急救工作的高强度和高压力性,各种各样的压力源,都会使护士产生工作疲惫感,影响护理工作,及急救工作质量,本文就急诊科护士的心理状总况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问题作一综述.

    作者:郜旭霞;华晓牧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糖尿病足的防治及护理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因糖尿病致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踝关节或踝关节以下的部分)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1].治疗难度大,若处理不当,常导致活动能力丧失、致残或致死的后果.因此,早期预防,积极治疗,精心护理至关重要,现报道如下.

    作者:鹿文萍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脂代谢变化与糖尿病阶梯状演变的相关研究

    目的:探讨腊代谢对正常人、糖耐量异常、2型糖尿病病人三者之间的影响.方法,对北京市东城区177例居民进行指尖毛细血管全血血糖、糖耐量试验及脂代谢指标的检测.结果:177例中,正常人24人、超重或肥胖74人、糖耐量低减26人、2型糖尿病31人、IFG6人、肝功异常及其他16人.脂代谢异常改变与糖尿病的阶梯状演变高度相关.结论:糖耐量低减是糖尿病前期状态,早期发现血脂的变化,能够延缓糖尿病阶梯状演变,预防及尽早治疗糖尿病.

    作者:方京徽;向红丁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支气管哮喘病人三维正脊治疗前后血清TNF-a、GM-OSF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病人三维正脊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a(TNF-a)、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支气管哮喘患者60名,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正脊组、模型组(各30名),另选取30名健康成人作对照组.分别于患者入院后及正脊治疗后10天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血清TNF-a、GM-CSF含量.结果:治疗前支气管哮喘病人血清TNF-a、GM-CSF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经三维正脊仪治疗10d后二者水平与正常人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三维正脊治疗对支气管哮喘病人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检测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TNF-a、GM-CSF水平的变化对了解病情及预后观察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军;项良碧;陈语;韩丈峰;曹燕;李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后路减压植骨AF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36例观察

    目的:探讨使用AF钉内同定并后路减压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测量脊柱术前、术后侧位X线片,cobb's角、椎管狭窄指数及症状恢复程度,观察后路减压植骨AF钉的疗效.结果:术后随访1~3年,36例除一例完全瘫痪未能恢复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总有效率97.22%结论:后路减压植骨AF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吴洪坤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老年OMI患者PAI-1、AT-Ⅲ与颈动脉IMT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老年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抗凝血酶-Ⅲ(AT-Ⅲ)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岸度(IMT)的关系.方法:共入选56例OMI患者,采用B-型超声诊断仪检查颈动脉IMT,同时检测AT-Ⅲ、PAI-1水平.以颈动脉IMT作因变量,AT-Ⅲ,PAI-1,血浆纤维蛋白原(FBN)等13个变量作为自变量,采用逐步筛选法进行多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PAI-1等7个变量进入方程:IMT=-0.5431+0.0438FBN+0.0831PAI-1+0.0024SBp+0.0023Age+0.1725LDL-0.1256HDL+0.3733Apo-B.提示:PAI-1与颈动脉IMT正相关,是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AT-Ⅲ未进入回归方程,表明其与颈动脉IMT增厚无相关.2、对PAI-1、AT-Ⅲ与颈动脉IMT的关系分别进行直线相关分析,其结果分别为:IMT=-0.2039+0.5343PAI-1,r=08221,P<0.0001;IMT=0.8538+0.0006AT-Ⅲ,r=0.1095,P=0.4215.此结果亦表明:PAI-1水平与IMT呈正相关;AT-Ⅲ与颈动脉IMT增厚无相关.结论:老年OMI患者病情稳定时,PAI-1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是颈动脉TMT增厚的危险因素;AT-Ⅲ与颈动脉IMT增厚无相关.

    作者:杜荣品;刘惠良;陈淑霞;张至;薛华;吕妍琨;陈华;谷剑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直接冠脉支架与球囊扩张后支架临床结果比较

    目的:本研究对直接支架植入(DS)与球囊预扩张支架植入(BA+S)的手术及长期临床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方法;从2000年2月至2001年12月,对155例有选择的血管病变进行非随机分组,Ds组82例,BA+S组73例.结果:非球囊预扩张直接支架植入成功率96.6%,3.4%的血管病变需要球囊预扩张再植入支架.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无一例支架脱位或丢失.住院期间术后两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术后两组平均随访时间均为8±3月.DS组与BA+S组术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4.5%及4.9%(P>0.05),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手术操作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DS组比BA+S组明显缩短,分别为52 13分钟及59 15分钟(P<0.01)及9.5 4.3分钟及11.8 4.7分钟(P<0.01):造影剂用量DS组比BA+S组明显减少,分别为182 35ml及205 41ml,P<0.01.结论:对某些有选择的血管病变直接支架植入是安全、可行的.与常规支架植入方法相比.直接支架植入可减少造影剂用量,缩短手术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住院及长期随访结果表明术后两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作者:姬兰云;王向征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脊麻-硬膜外麻醉在子宫全切术中的应用

    目的:比较脊麻-硬膜外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在子宫全切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拟行子宫全切手术患者56例,ASAI~Ⅱ级,随机分为脊麻-硬膜外(CSEA组)和硬膜外(EA组).两组均选择L2~3椎间隙硬膜外阻滞置管(CSEA组经脊麻针注入0.75%布比卡园12~15mg后置管).记录麻醉前(T1)麻醉后5min(T2)、10min(T3)及进腹探察(T4)和牵拉宫颈(T5)时的BP和HR;记录感觉阻滞高平面及别达时间,首次局麻药用量及局麻药总量,术中低血压,心动过缓及手术后并发症以及麻醉效果评价.结果:与EA组比较,CSEA组高麻醉平面及高平面出现时间,首次麻醉药用量,局麻药总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A组进腹探查和牵拉宫颈时HR较术前明显减慢(P<0.05):EA组进腹探查时SBP、DBP明显低于术前(P<0.05),CSEA组麻醉效果优于EA组(P<0.05),术后_两组均无头痛及其他并发症.结论:CSEA组麻醉作用优于EA组,辅助以镇痛、镇静剂后患者舒适度高,仅次于全麻效果,与全麻相比大大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也深受妇产科医师的青睐.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陈箴;池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结构性与功能性治疗相结合的现代医学新理念

    治疗是医学研究的根本和终目的,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史[1,2].从初的自然药物外用和内服到今天的药物化学合成,从简单的外伤包扎到今日的多器官联合异体移植,从简单的外科切开、切除包块治疗到当今的微创治疗,从简单的病理生理治疗到目前的分子生物学基因治疗,每前进一步都渗透着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由于历史发展和医生个体能力极限及医学科学发展需要的原因,医学已经逐渐细分成多门学科,这种发展促进了医学科学的极大发展,显著提高了医学的治疗水准.治疗学的进步离不开基础医学的发展和认知水平的逐渐提高及认知层次的加深,随着疾病认知宏观和微观科学的发展与提高,人类治疗和祛除疾病的效果必将越来越优异,这一切的发展与进步是医学治疗学提高认知层次的必然结果,也符合医学发展的实际.医学发展到目前的水准,如何进一步提高疗效已经成为现代医学的研究重点之一.

    作者:吕安林;张晶;李飞;杜娟娟;赵晓梅;王海昌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福辛普利与替米沙坦联用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福辛普利与替米沙坦联合应用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平行对照方法,将110例患者分为两组,进行为期20周治疗,单药组(n=55)福辛普利20mg/d,联合组(n=55)福辛普利10mg/d替米沙坦80mg/d,4周后若舒张压(DBP)≥90mmHg(1mmHg=0.133kpa)则可加服非洛地平2.5-Smg.治疗前后比较血压、血渍肌酐(Scr)、尿素氮(BUN)内生肌酐清除率(Ccr)、24小时尿蛋白定量(UPQ),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结果:①患者收缩压、舒张压治疗前后比较各组均明显下降(P<0.01),但组间同期比较无显著差别.②治疗20用后,与治疗前比较各组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率,24小时尿蛋白定量均显著下降(P<0.01),且联合治疗组下降更明显,与单药组比较差别显著(P<0.05).结论:对EH合并早期肾功能损害患者,福辛普利、替米沙坦均明显减少微量白蛋白尿,两药联用作用更强,获益更大.

    作者:陈燕;郭迎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腹腔镜下行肾囊肿去顶术治疗体会——附8例报告

    目的:探讨腹肺镜经腹腔、腹膜后途径治疗肾囊肿的方法与疗效.方法:气管内全麻下对8例肾囊肿患者经腹腔或腹膜后途径,胧腔镜下找到并露肾囊肿后,距肾实质约3~5mm处m用剪刀沿囊肿边缘环形切除肾囊肿顶壁,边缘电灼破坏.结果:本组8例全部手术成功,无中转开放性手术,手术时间40~130分钟,平均60分钟.术中出血10~70ml,平均40m1,术后24~48小时拔除引流管,无合并出血、感染等并发症.伞部患者5~7天出院,平均住院时间5.5天.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B超检查未发现囊肿复发.结论: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出血少、住院周期短等优点,易掌握,并发症几乎不发生.适用于各种肾囊肿,可以根拄囊肿的位置和大小选择手术入路.

    作者:段先忠;徐建平;寸东成;徐光云;朱斌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大黄对重度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疗效

    目的:观察大黄对重度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SAOPP)的疗效.方法:将68例SAOPP患者随机分为大黄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大黄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大黄粉鼻饲,监测两组患者首次排便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胆碱酯酶(CHE)活性、C反应蚩白、白细胞计数、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评分)、阿托品用量、氯磷定用景、呼吸机相关件肺炎(VAP)发牛率、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发生率及死亡率等相关指标,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大黄治疗组患者首次排便时间缩短(P<0.05)、机械通气时间缩短(P<0.01)、CHE活性升高(P<0.05或P<0.01)、C反应蛋白含量降低(P<0.05)、白细胞计数降低(P<0.05或P<0_01)、APACHEⅡ评分降低(P<0.05或P<0.01)、阿托品用鬣减少(P<0.05)、氯磷定用培减少(P<0.01)、VAP发生率降低(P<0.05)、MODS的发生率降低(P<0.05),其死亡率亦有所下降.结论:大黄可改善SAOPP患者的胃肠功能、促进肠道毒物排泄、减少解毒药物的用量,并且能减轻炎症反应、促进患者及早撤离呼吸机、降低病情的严重程度、防治MODS.

    作者:杨芳;何震宇;康军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抗病毒药物的肾脏损害

    自1959年第一个核苷类药物碘苷(Idoxuridine,IDU)问世、并于1962年治疗疱疹性角膜炎取得成功以来,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研制及临床应用得到了长足发展,到2002年底,临床应用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已经达19种之多,成为目前艾滋病、疱疹、肝炎等病毒性疾病的首选药物[1,2],该类药物是天然核苷的类似物(nucleoside analogue),竞争性作用于RNA病毒的逆转录酶或DNA病毒的DNA聚合酶,嵌入正在合成的病毒DNA链中,终止DNA链的延长,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目前,在国内、外临床应用的抗病毒药物中,约50%以上是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已成为常用的抗病毒药物,自1984年首次发现该类药物在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患者导致急性肾脏损害以来,随着药物的日益广泛应用,有关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导致肾脏损害的病例报告也日益增多[2,3].

    作者:李文歌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丙泊酚应用于ICU病人镇静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丙泊酚在ICU病人镇静治疗中应用方法及疗效观察;方法:治疗组50例术后及危重病患者,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静脉注入丙泊酚;对照组:20例ICU病人,采用咪达唑仑微量泵持续静脉注入.结果:总镇静时间对照组为(28.2±8.2)h,治疗组为(25.5±5 5)h;药物起效时间治疗组为(29.3±7.6)s,对照组为(65.1±11.3)s,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有疑著性差异(P<001).达到满意镇静深度时间治疗组为(23±11)min,对照组(38±17)mm(P<0.01).对照组清醒时间需2~400min,治疗组需1~103min.两组用药前后主要生命指标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起教快作用时间短,撤药后迅速清醒,能达到病人所需的镇静要求,根据临床调整镇静时间和深度,保证了ICU临床各项医医疗护理工作的有序进行,促进病人康复.

    作者:胡云香;郭卫东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非甾体抗炎药肾损害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COX),减少前列腺素(PG)的产生而发挥作用,具有抗炎、解热、镇痛等作用,因此,在发热、疼痛以及风湿性疾病等疾病的治疗中广泛应用.

    作者:周福德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