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微微;林家谊
目的:观察丙泊酚在ICU病人镇静治疗中应用方法及疗效观察;方法:治疗组50例术后及危重病患者,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静脉注入丙泊酚;对照组:20例ICU病人,采用咪达唑仑微量泵持续静脉注入.结果:总镇静时间对照组为(28.2±8.2)h,治疗组为(25.5±5 5)h;药物起效时间治疗组为(29.3±7.6)s,对照组为(65.1±11.3)s,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有疑著性差异(P<001).达到满意镇静深度时间治疗组为(23±11)min,对照组(38±17)mm(P<0.01).对照组清醒时间需2~400min,治疗组需1~103min.两组用药前后主要生命指标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起教快作用时间短,撤药后迅速清醒,能达到病人所需的镇静要求,根据临床调整镇静时间和深度,保证了ICU临床各项医医疗护理工作的有序进行,促进病人康复.
作者:胡云香;郭卫东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腹肺镜经腹腔、腹膜后途径治疗肾囊肿的方法与疗效.方法:气管内全麻下对8例肾囊肿患者经腹腔或腹膜后途径,胧腔镜下找到并露肾囊肿后,距肾实质约3~5mm处m用剪刀沿囊肿边缘环形切除肾囊肿顶壁,边缘电灼破坏.结果:本组8例全部手术成功,无中转开放性手术,手术时间40~130分钟,平均60分钟.术中出血10~70ml,平均40m1,术后24~48小时拔除引流管,无合并出血、感染等并发症.伞部患者5~7天出院,平均住院时间5.5天.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B超检查未发现囊肿复发.结论: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出血少、住院周期短等优点,易掌握,并发症几乎不发生.适用于各种肾囊肿,可以根拄囊肿的位置和大小选择手术入路.
作者:段先忠;徐建平;寸东成;徐光云;朱斌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三维正脊疗法对豚鼠炎性细胞和气道重塑的影响.方法:选取3月龄豚鼠30只,雌雄不拘,按体重随机分为哮喘正脊组(10例)、哮喘组(10例)、空白对照组(10例).予1%卵蛋白雾化吸入诱发哮喘建立支气管哮喘模型,正脊组同时行三维正脊疗法.2周后处死动物,取肺组织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空白对照组及哮喘正脊组炎性细胞及气道重塑均不明显.而哮喘组则可见大量炎性细胞及气道壁增厚、平滑肌增生明显.结论:三维正脊疗法可减少气道黏膜中炎性细胞的浸润,抑制气道重塑.
作者:刘军;项良碧;陈语;韩文峰;曹燕;李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消化道肿瘤肝转移瘤介入治疗的效果及影响因素,从而试行提出介入治疗的规范.方法:对112例消化道肿瘤肝转移瘤行442次介入治疗.强调依病理分型、体表面积及体重综和考虑药物的选择及用量.对未切除原发灶的胃癌,胰腺癌患者同时行原发灶灌注化疗,对富血供肿瘤行化疗栓塞,乏血供肿瘤亦尽可能行化疗栓塞.结果:全组112例共行442次介入治疗,其中单纯灌注化疗187次,加碘油栓塞213次,加碘油及明胶海绵栓塞42次,使用微导管108例次.规范组平均有效率49.3%,0.5,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84.9%,71.7%,32.9%7.1%,2.4%.对照组平均有效率40.1%.0.5,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80.5%,62.9%,21.6%,5.0%,0%.经统计学分析,规范组在平均有效率,1,2年生存率方面比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肝动脉介入治疗消化道肿瘤肝转移瘤仍是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法.依病理分型选择化疗药物,富血供和超选择微导管技术对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规范性操作能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减少并发症,降低副反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延长生存期.
作者:关素安;杨江萍;张哲;赵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老年结核病近年有增加趋势.由于临床表现和胸部X线改变往往不典型,故误诊率较高.我院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收治30例老年肺结核,在我院门诊及外院长时间误诊,现将误诊原因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陈树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切割海马伞大鼠海马中56KD、83KD蛋白在诱导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方面是否具有协同作用.方法:切割海马伞后的海马进行非变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墩低分子量区的56KD、65KD和83KD 3条差异蛋白条带电洗脱后以不同的组合加入鼠胚神经干细胞的分化培养液中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12天后行MAP-2免疫荧光染色,记数其中MAP-2阳性神经元数,胞体面积和细胞周长.用STATA7.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两两比较.结果:56KD+65KD+83KD组和56KD+83KD组MAP-2神经元的数量是47.1±9.64,43.7±8.41,胞体大,突起丰富:65KD+83KD组、56KD+65KD组、56KD组和83KD组MAP-2神经元的胞体较小,突起较矩:65KD组和对照组的神经元胞体小,突起短.MAP-2神经元的数量、面积和周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56KD+65KD+83KD组和56KD+83KD组与其他6组均有显著性差异.56KD+65KD+83KD组和56KD+83KD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65KD+83KD组、56KD+65KD组、56KD组和83KD组四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它们与65KD组和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65KD组和对照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56KD、83KD蛋白在诱导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张蕾;金国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1 病例资料急诊危重症并发感染是造成死亡的重要原因,由于缺乏病原学快速诊断手段,正确的初始抗生素经验治疗至关重要.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危重患者的生存率并防止产生细菌耐药性.急诊对危重症感染的治疗在初期阶段就使用广谱抗生素已形成国际性共识,即降阶梯治疗策略[1].
作者:张伟;史功;窦京运;周冀杭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老年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抗凝血酶-Ⅲ(AT-Ⅲ)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岸度(IMT)的关系.方法:共入选56例OMI患者,采用B-型超声诊断仪检查颈动脉IMT,同时检测AT-Ⅲ、PAI-1水平.以颈动脉IMT作因变量,AT-Ⅲ,PAI-1,血浆纤维蛋白原(FBN)等13个变量作为自变量,采用逐步筛选法进行多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PAI-1等7个变量进入方程:IMT=-0.5431+0.0438FBN+0.0831PAI-1+0.0024SBp+0.0023Age+0.1725LDL-0.1256HDL+0.3733Apo-B.提示:PAI-1与颈动脉IMT正相关,是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AT-Ⅲ未进入回归方程,表明其与颈动脉IMT增厚无相关.2、对PAI-1、AT-Ⅲ与颈动脉IMT的关系分别进行直线相关分析,其结果分别为:IMT=-0.2039+0.5343PAI-1,r=08221,P<0.0001;IMT=0.8538+0.0006AT-Ⅲ,r=0.1095,P=0.4215.此结果亦表明:PAI-1水平与IMT呈正相关;AT-Ⅲ与颈动脉IMT增厚无相关.结论:老年OMI患者病情稳定时,PAI-1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是颈动脉TMT增厚的危险因素;AT-Ⅲ与颈动脉IMT增厚无相关.
作者:杜荣品;刘惠良;陈淑霞;张至;薛华;吕妍琨;陈华;谷剑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研究CO2激光治疗睑黄疣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6例睑黄疣的CO2激光治疗与对照组205例睑黄疣的冷冻治疗及124例睑黄疣药物腐蚀治疗相比对,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治疗结果进行Ritdit分析研究.结果:CO2激光治疗睑黄疣总有效率、达99%,统计分析结果激光组的R激和μg冷冻组无重叠部分;与药物腐蚀组无重叠部分,且R激小,故激光组疗效优于冷冻组、药物腐蚀组.结论:CO2激光治疗睑黄疣优于传统治疗方法,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曹家龙;王榕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1 病例资料生长在平原地区的人生短时间内急进高海拨2800~5000米以上,或者患有上呼吸道感染、饥饿、劳累、情绪低落、情绪紧张、兴奋、寒冷等的诱因下进入高海拨区,由于急性缺氧,而使脑广泛性水肿和脑组织点状出血、脑软化,导致高山性脑水肿一昏迷.使高原医学和国内外学者日益受到重视.
作者:金花;寒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自1959年第一个核苷类药物碘苷(Idoxuridine,IDU)问世、并于1962年治疗疱疹性角膜炎取得成功以来,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研制及临床应用得到了长足发展,到2002年底,临床应用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已经达19种之多,成为目前艾滋病、疱疹、肝炎等病毒性疾病的首选药物[1,2],该类药物是天然核苷的类似物(nucleoside analogue),竞争性作用于RNA病毒的逆转录酶或DNA病毒的DNA聚合酶,嵌入正在合成的病毒DNA链中,终止DNA链的延长,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目前,在国内、外临床应用的抗病毒药物中,约50%以上是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已成为常用的抗病毒药物,自1984年首次发现该类药物在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患者导致急性肾脏损害以来,随着药物的日益广泛应用,有关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导致肾脏损害的病例报告也日益增多[2,3].
作者:李文歌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活动期不同中医证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IFN-γ和IL-4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ELISA法对77例活动期不同中医证型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IFN-γ和IL-4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活动期各组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IL-4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活动期湿热内蓄型和气滞血瘀型IFN-γ水平显著高于脾胃虚弱型、脾肾阴虚型、肝瘀脾虚型、阴血亏虚型.IL-4水平呈反相改变.结论:UC患者无论是虚证还是实证均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是导致IFN-γ和IL-4水平发生变化的内在原因.
作者:刘红芬;常丽丽;周晓娜;张淑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蛋白尿是慢性肾脏病(2hrortic Kidney Disease,CKI)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多数临床循证研究均显示减少尿蛋白的水平,可以明显延缓CKD患者肾脏功能的下降,减少各种并发症和不良预后的发生,因此,降低尿蛋白水平已经是目前临床治疗CKD重要的目标之一.
作者:程庆砾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低流量紧闭循环麻醉用于婴幼儿唇腭裂修复术的可行性.方法:400例婴幼儿唇腭裂修复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Y羟丁酸钠+氯胺酮麻醉(Ⅱ组),低流量静吸复合麻醉组(Ⅱ组),每组200例.Ⅰ组诱导方法:静注氯胺酮2mg/kg,Y-羟丁酸钠,80mg/kg,充分表麻后插管,术中保留自主呼吸、麻醉维持间断追加氧胺酮、Y-羟丁酸钠、Ⅱ组诱导方法:静注氯胺酮2 mg/kg,芬太尼3 ng/kg,阿曲库铵0.5 mg/kg后插管术中控制呼吸,麻醉维持间断追加肌松剂,小剂量芬太尼,术中新鲜氧流量设定为0.5L/min,术中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变化及PET CO2,记录插管成功即刻及拔管时忠儿MAP、HR、SPO2,观察术毕拔管时间,完全清醒时间及拔管后有无呛咳、喉头水肿、喉痉挛等并发症.结果:与Ⅰ组相比,Ⅱ组插管后.FIR、Bp明显低于Ⅰ组,spo211组高于Ⅰ组.术毕拔管时及完全清醒时间Ⅰ组显著延长,Ⅰ组术毕拔管后并发症明显高于Ⅱ组.结论:低流量紧闭循环式麻醉用于厝腭裂修复术安全可靠,较传统麻醉方法具有术中麻醉平稳,清醒迅速,术毕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吴耀华;周锋;张文圣;黎军;胡义勇;陈平;金晓英;刘正祥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了解舒降之、力平之对老年人血脂的调节作用和耐受性.方法:将147例老年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予舒降之、力平之治疗8周.结果:舒降之降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例醇(LDL-C)作用分别为28.43%、24.09%,36.53%,力平之降TC、TG、LDL-C作用分别为17.62%、47.29%.21.18%,两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分别为4.35%与22 22%.结论:舒降之能明显降低TC、LDL-C水平,对TG有一定的作用,而力平之则相反,能显著降低TG水平,明显升高HDLC.故对不同血脂水平的患者应用调脂药时应有侧重.老年人对两种调脂药均有良好的耐受性.
作者:全胜麟;屈晓雯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脉冲磁疗联合沐舒坦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疗效.方法:我科于2006年3月~2008年2月收治支气管肺炎患儿320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140例,治疗组180例,对照组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脉冲磁疗并联合沐舒坦雾化吸入治疗.结果:治疗组在咳嗽、喘憋消失时间,肺部罗音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短,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极其显著.结论:脉冲磁疗联合沐舒坦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疗程短,见效快,治愈率高.患儿无痛苦,易于接受;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推广.
作者:武素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葡萄糖酸锌对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治疗效果.方法:确诊为轮状病毒性肠炎的116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6例,对照组60例.均采用常规对症、补液和饮食治疗,治疗组加用葡萄糖酸锌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和止泻时间.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86%,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平均止泻时间(3.42±2.17)天,较对照组显著缩短.结论:在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常规治疗方法上,加用葡萄糖酸锌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作者:欧婉杏;梁文青;汪玲华;查彩慧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骨折病人围术期护理特点.方法:对26例糖尿病骨折患者行手术治疗,术前做好健康评估,心理护理,重点加强血糖监测,饮食控制.早期指导功能锻炼并做好出院指导.结果:26例患者中23例伤口一期愈合,3例二期愈合,随访无一例护理并发症.肢体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有效的血糖监测,是保证糖尿病骨折患者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郭玲;马玲;单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l)后急性期室壁瘤(AVA)形成患者皿浆脑钠素(BNP)的动态变化和意义.方法:测定AMI患者发病后6h、12h、18h、1d、2d、3d、5d、24w的血浆BNP浓度.结果:有AVA形成组患者血浆BNP浓度存所测时间点高于无AVA形成组患者,BNP峰值浓度高于无AVA形成组患者,为(12.30±2.24)ng/ml、vs(9.92 ±2.54)ng/ml,P<0.01;峰值时间早于无AVA形成组患者,峰值时间提前2.07h,有统计学差异[(20.48±3.77)h vs(22,55±3.68)h,P<0.01];结论:AMI后AVA形成组患者血浆BNP的峰值浓度明显高于无AVA形成组患者,且其达到峰值时间明显提前.
作者:陈欣华;李燕;孟文格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在新药不断涌现、药物广泛应用的今天,必需十分重视药物副作用,其中包括肾损害.药物肾损害的发生率各家报道差异很大,有报道在医院获得性急性肾损害(AKI)病例中约占8%~60%[1];在重症监护病房急性肾衰竭(ARF)病例中约占19%~25%[2];在慢性肾脏病(CKD)基础上发生ARF的病例中约占35%[3].尽管存在差异,但是从上面报道仍可看出,药物肾损害发生率并不低,所以必须充分重视.下面将作一讨论.
作者:谌贻璞 刊期: 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