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留置针留置时间执行现状研究

吴敏玲;戴嘉喜;孙鑫;李琳

关键词:留置针, 留置时间, 专科, 执行情况
摘要:目的 了解护士对于《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中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执行情况,初步探索此规定在不同专科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方法 采用单盲观察法对方便抽样选取的2014年11月1日~2015年4月1日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肝胆外科+基本外科、心内科、儿科、急诊科执行留置针穿刺且留置针敷贴记录穿刺时间准确、留置到拔针期间没有出现意外拔管的住院患者800例进行观察,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在以上科室工作并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操作的护士进行访谈.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资料的录入和分析并采用x2检验.结果 肝胆外科+基本外科、心内科、儿科、急诊科留置针留置时间合格率分别为96%、97%、93%、98%,经x2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留置时间合格率需要进一步提高.结论 各专科留置时间有共性又有专科特性,需进一步加强护士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培训和教育,以规范临床静脉留置时间要求.
国际护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超快通道在小儿心脏手术术后早期护理经验探讨

    目的 探讨超快通道心脏手术术后早期护理经验.方法 对86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儿护理,年龄43 d~12岁(平均2.5岁),体重4.7~49 kg,(平均11.7 kg),其中室间隔缺损61例,房间隔缺损14例,心内型肺静脉异位引流2例,肺动脉瓣狭窄2例,左室流出道狭窄2例,法洛四联症2例,三尖瓣下移畸形1例,二尖瓣关闭不全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至瓣膜穿孔),三尖瓣闭锁1例(行TCPC矫治术).术前患儿均无呼吸道感染,无其他脏器并发症.术后入CICU,常规予1~3 L/min鼻导管吸氧,心电监护、监测有创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肛温、外周血氧饱和度,予右美托咪啶静脉维持,测动脉血气分析,维持电解质在正常范围;备无创正压通气呼吸机、气管插管用物、新斯的明、纳洛酮、升温仪器.结果 除1例患儿因呼吸暂停、血氧饱和度下降,采取CPAP给氧30 min后呼吸、血氧饱和度恢复外,其余病例均呼吸、循环平稳.结论 超快通道心脏手术在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减少气管插管脱管率及改善患儿的舒适度方面较传统心脏手术有较大优势,超快通道心脏术后并发症包括:低氧血症、二氧化碳潴留、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心跳、呼吸骤停、低体温等,本科室针对以上并发症制定出相应的处理措施与流程.

    作者:李秀红;潘晓兰;高乐;刘燃;李红卫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云南彝良地震和鲁甸地震的救援护理

    为地震灾害救援提供相关护理经验及方法.回顾我科护理人员参与云南彝良9·07和鲁甸8·03地震灾害现场救援,总结护理救援工作的实施及相关经验和方法.通过有效的救援措施,使我们到达灾区救援工作开展有序,灾区伤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急救处置和转送.在面对地震灾害救援时,做好医疗应急物资准备和个人准备,安全到达灾区,科学、有序地开展和落实护理救援工作,是成功完成医疗护理救援任务的有力保障.

    作者:龚声莲;姚红;刘桂昌;吴瑛;岳鹏;申时满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儿科输液患者多种护理模式联合应用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多护理模式联合应用于儿科学龄前输液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将多护理模式联合应用前(2015年1月至2015年3月)的儿科学龄前输液患者307例设为对照组,多护理模式联合应用后(2015年4月至2015年6月)的儿科学龄前输液患者310例设为试验组,比较两组入选者干预后各观察指标的差异性.结果 试验组儿科学龄前输液病例干预后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其舒适度评分、治疗依从性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儿科学龄前输液病例施以多护理模式联合干预,有利于降低患者疼痛程度,提高舒适度和治疗依从性.

    作者:金菊英;马洪英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中心静脉置管无缝线固定方法的效果研究

    目的 研究分析无缝线固定方法在肿瘤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我科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行锁骨下静脉置管术肿瘤化疗患者2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14例和实验组126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诊断、病程、置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置管时穿刺部位予4#(2-0 USP 3 Metric)蚕丝线缝合加3M无菌透明敷料(9546HP)固定,实验组置管时穿刺部位不缝合,只用3M无菌透明敷料(9546HP)加无纺布敷料﹝优韧宁粘贴型敷料10 cm×10 cm(法国优格)﹞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与不适感、导管感染、导管阻塞、导管脱出、皮肤破损、敷料松脱等并发症发生率和更换敷料次数及费用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比较对照组在疼痛与不适感、导管感染、皮肤破损等并发症发生率和更换敷料的次数及费用方面明显降低(P<0.05).结论 肿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化疗时予无缝线固定方法可避免穿刺时缝合、置管后缝线牵拉与拔管时拆线的痛苦,减轻了不适感,减少了皮肤破损和导管感染的发生率,降低了更换敷料次数和费用.两组患者的导管脱出发生率、导管堵塞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无缝线固定方法是一种简便、安全、经济、并发症少的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固定方法.

    作者:易小林;朱卉娟;韩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中青年住院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

    目的 调查中青年高血压住院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及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探讨服药依从性与高血压、甘油三酯、HCY、血尿酸及PWV的相关性.方法 运用Morisky量表,采用便利抽样选取300例中青年住院高血压患者,并调查其服药依从性,运用单因素分析服药依从性与高血压、甘油三酯、HCY、血尿酸及PWV的关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中青年住院高血压患者的服药依从率为34%;服药不依从率为66%;多因素Logistic分析:文化程度、工作状态及高血压分层是住院中青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比较两组患者的高血压收缩压(148.5±16.39 vs 157.68±19.17);舒张压(89.71±13.35 vs 93.58±15.25)、甘油三酯(1.38±0.79 vs 1.68±1.27)、HCY(13.04±3.53 vs 15.36±6.91)、血尿酸(281.29±101.32 vs 343.11±114.43)及PWV(1699.8±346.14 vs 1795.1±395.39)、近3个月急诊次数(0.471±0.609 vs 0.773±1.46)、近3个月平均住院日(9.2±3.3 vs 10.4±4.2)及并发症种类(2.24±1.5 vs 2.95±1.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文化程度越高、工作状态越规律、高血压分层越高的患者服药依从性越好;服药依从性佳的患者血压控制、相关临床生化指标调节较好且并发症种类及近3个月急诊次数和平均住院日较少.因此,医护人员应该加强中青年患者规律服药的健康宣教;提高中青年患者的服药依从率从而降低相关危险因素对血压的影响.

    作者:罗霰宇;应燕萍;滕艳娟;阮长山;王朋朋;高忠兰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老年住院失禁患者特点及失禁管理情况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住院失禁患者特点及失禁管理状况,为制定失禁管理方案及失禁照护者培训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江苏省某三级综合医院老年住院失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失禁患者调查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结果 共调研936例住院患者,存在失禁的患者79例,其中老年失禁患者55例,老年住院患者失禁发生率5.88%,呈现出高龄比例高、并发症发生率高、意识障碍比例高、失禁程度重的特点.老年住院患者失禁管理中失禁护理方法、用品的选择局限,尿失禁患者中留置尿管比例达60.00%,膀胱管理中记录排尿日记、盆底肌锻炼得分均在1.5分以下,膀胱管理总体较薄弱.结论 老年住院患者失禁管理难度大,管理现状不容乐观,需要制定失禁管理方案及流程指引老年住院患者失禁护理工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徐剑鸥;柏素萍;魏青;朱蓓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刺激通便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作用

    目的 观察出生1周内的早产儿增强灌肠刺激通便对其喂养不耐受的作用.方法 以2012年的早产儿为对照组,2013~2014年的早产儿为实验组,回顾性分析对照组早产儿119例发生喂养不耐受的因素(71例出现腹胀),实验组采取增强灌肠刺激通便干预后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的情况.结果 实验组增强灌肠刺激通便干预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72例及腹胀30例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 对1周内的早产儿增强灌肠刺激通便,可以减少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作者:陈伟贤;卢琼芳;吕艳梅;谭舒宁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血透联合血灌治疗时间及护理方式对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状态的影响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的治疗时间与护理措施在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改善微炎状态的效果.方法 选择肾内科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50例,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常规HD组和HD+HP组,每组25例.对患者进行相应治疗后并实行相应的护理干预,检测治疗前、首次治疗后及治疗3个月后患者IL-6、β2-MG和CRP水平,并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①HD组三个治疗时间点IL-6、CRP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HD+HP组治疗前与首次治疗后IL-6、CRP水平比较无差异,其余时间点IL-6、CRP水平两两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除HD组治疗前及首次治疗后比较无差异,两组各时间点比较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在治疗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时,进行必要的护理干预对提高疗效及减少微炎反应有作用,该治疗方式需长期(至少>3个月)规范进行才能起到明显降低微炎状态的作用.

    作者:何莉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社区老年人日常情绪水平与心理健康需求调查

    目的 调查特大型城市老年人日常抑郁情绪水平及相关因素、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为应对老龄化社会需求提供依据.方法 对上海市中心7个居委会的184名社区老人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老年抑郁量表(GDS)测量、老年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及个别心理咨询.结果 本组社区老年人轻度抑郁情绪发生率达17.93%,独居老人占10.9%.抑郁的发生与婚姻状况、居住、家人支持(P=0)、养老经费来源(P=0.001)、养老收入(P=0.001)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月医药费用支出之间抑郁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人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认识不足,受传统社会观念的影响,重视躯体疾病而忽视心理疾病.社区老年人的婚姻、养老经费、健康与医疗保障状况、是否独居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抑郁情绪的老年人要引起关注,力争早发现、早干预.

    作者:陈健;吴佩宁;黄银银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双诱导联合蒽环类药物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观察及护理

    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亚砷酸(As2O3)联合蒽环类药物(ATC)诱导化疗和巩固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不良反应和护理.对16例初诊APL病人ATRA 25~40 mg/m2联合AS2 O310 mg/d进行双诱导,达完全缓解(CR)以后,给予联合化疗:去甲氧柔红霉素每天10 mg/m2或柔红霉素每天45 mg/m2,第1~3天;阿糖胞苷每天100 mg/m2,第1~7天,交替序贯巩固维持治疗3~4周期,总治疗时间1.5~2年.由于疾病本身和化疗药物特殊的毒副作用,大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经密切观察病情,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和护理后症状缓解.16例患者中,15例治疗后达到CR,CR率93.7%,1例因早期并发脑出血而死亡.ATRA和As2 O3双诱导联合ATC化疗治疗初治APL,疗效可靠,毒性反应小.针对其不良反应进行护理干预,同时加强健康指导,以保证化疗的顺利完成.

    作者:孔兴美;叶蓉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青少年外伤性截瘫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模式探讨

    目的 探讨青少年外伤性截瘫的心理护理模式.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及课题合作医院(台山市人民医院)骨科住院的青少年截瘫患者共76例,年龄12~35岁.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心理干预组及常规护理组各38例.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状况,记录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方式包括门诊、电话随访.随访时间18~60个月,平均36个月.结果 心理干预小组在接受心理护理后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状况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过心理护理的青少年截瘫患者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评分SSRS明显高于常规对照组.结论 青少年截瘫患者住院期间护士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有利于缓解患者抑郁及焦虑情绪.

    作者:聂翠霞;伍娉娉;易利人;贺秧青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专科护士培训实行网络教学的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网络教学在我院专科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6个专业的专科培训护士110名,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名.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观察组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联合采用网络教学模式,比较两组教学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理论知识掌握以及学习自觉性的提高率分别为80.00%(44/55)、69.09%(38/55)、87.27%(48/55)、89.09%(49/5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学生考试成绩优秀率和良好率分别为23.64%(13/55)以及56.36%(31/5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09%(5/55)以及36.36%(20/55);观察组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能操作成绩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网络教学模式应用于专科护士培训显著提高了培训护士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习和操作成绩,提高了教学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夏丽彦;高雁;孟红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品管圈对骨科患者功能锻炼效果的作用

    目的 探讨品管圈管理对骨科患者功能锻炼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2013年9月至2013年12月100例骨科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列出患者日常功能锻炼中存在的问题.随机抽取2014年1月至2014年4月100例骨折患者作为实验组,针对列出问题,应用品管圈对患者功能锻炼进行指导,比较两组患者功能锻炼的正确性及进行有效锻炼持续时间、护士床边指导时间及护士的功能锻炼知识掌握情况.结果 对照组患者功能锻炼准确性、有效锻炼时间及护士床边指导时间均明显低于实验组(均P<0.05).结论 将品管圈应用于骨科患者功能锻炼中,不仅拓展了护士的专业知识,还提高了患者功能锻炼效果,降低了疾病并发症发生率,缩短卧床时间,提高了患者日常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提升患者的住院满意度.

    作者:殷峰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移动信息技术在提高药物现配现用执行率中的应用

    目的 通过对移动信息技术使用前后药物现配现用执行率的对比,探讨提高现配现用执行率的护理方法.方法 将移动手持计算机设备(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用于药物使用过程中,明确项目的实际执行时间和执行人,如摆药、配药时间,开始输液时间、输液完成时间等,实现了药物治疗的闭环控制.结果 移动信息技术使用前后药物现配现用执行率、静脉输液现配现用执行率、静脉注射现配现用执行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实施移动信息技术,真正做到了护理质量实时监控,有效地规范了护士行为,保障了患者的用药安全.

    作者:高春红;胡晓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APS护士对自控镇痛患者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

    目的 探讨急性疼痛服务组织(Acute Pain Service,APS)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对自控镇痛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找出APS工作中存在的护理问题,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9月术后自控镇痛患者(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PCA)满意度调查结果,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改进措施,比较采取措施前后患者满意度的调查结果.结果 2013年的1320份满意度调查表中,满意度不达标184例(占13.9%),其中因服务态度导致不满28例,占2.1%;健康宣教导致不满31例,占2.3%;设备故障导致不满占28例,占2.1%;镇痛效果及其他方面导致不满97例,占7.3%.2014年的1320份满意度调查表中,满意度不达标95例(占7.3%),其中因服务态度导致不满26例,占2.0%;健康宣教导致不满21例,占1.6%;设备故障导致不满占19例,占1.4%;镇痛效果及其他方面导致不满29例,占2.2%.护理质量改进措施实施前患者的每月满意度低于实施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PS护士对术后自控镇痛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表明,患者满意度调查的问题及时反馈、分析和改进,有利于提高自控镇痛患者满意度及护理质量.

    作者:王鼎;余遥;汪晖;张咸伟;祝金波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预见性护理对减少PICC置管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和观察预见性护理对减少PICC置管并发症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例=32)和对照组(例=32),对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对观察组的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护理满意度及治疗依从性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2.50%,而观察组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5.63%,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在护理的满意度及治疗依从性上,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预见性护理应用于PICC置管具有现实意义,可以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整体护理满意度及治疗依从性,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莉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社会支持对儿童青少年癌症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后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观察并探讨社会支持对儿童青少年癌症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后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 我院在2011年8月至2013年7月期间对35例儿童青少年癌症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实施社会支持,作为干预组.选取接受常规护理的35例儿童青少年癌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利用PTSD症状自评量表(PTSD-SS)在干预前后对患者的应激障碍症状进行评分,并利用生存质量测定简表(WTO-QOL-BREF)对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PTSD-SS各项得分和WTOQOL-BREF各项得分的基线数据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PTSD-SS总分及主观评定、反复重现体验、回避症状、警觉性增高和社会功能受损单项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WTOQOL-BREF中,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和环境得分分别为(4.3±0.7)分、(3.7±0.9)分、(4.1±0.3)分和(4.0±0.5)分,对照组为(3.0±0.5)分、(2.9±0.6)分、(2.7±0.7)分和(2.5±0.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社会支持的实施能有效改善儿童青少年癌症患者PSTD的应激障碍,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

    作者:范淑群;梁瑞媚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康复的影响

    目的 观察并评估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短期内康复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筛选符合条件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治疗组(42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围术期及康复性护理干预,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对患者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肢肿胀情况、VAS疼痛评分、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未见明显差异(x2=0.21,P>0.05),但治疗组患者的患肢肿胀程度、VAS疼痛评分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12 d vs.13.5 d,P=0.0004).结论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能够有效缓解及治疗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术后下肢肿胀、局部疼痛等一些并发症状,缩短住院时间,促进髋部骨折手术患者术后康复.

    作者:苏叶;张翠文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系统化护理对老年Colles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及康复的影响

    目的 探讨分析在老年Colles骨折患者术后给予系统化护理对患者临床并发症及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68例老年Colles骨折患者,均为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期间在我院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确诊并接受手术的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为分组依据将患者进行分组,术后实行常规护理的患者设为对照组,术后实行系统化护理的患者设为实验组,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以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4.70%)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47.06%)相比明显较少;实验组患者在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在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64.71%);实验组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好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躯体功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系统化护理在老年Colles骨折患者术后起着关键性作用,有效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加快患者骨折处恢复速度,在临床护理应用上具有显著价值.

    作者:周慧珍;张雪琴;吴丽莉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基层养老机构发展现状调查与入住老人需求——以日照市为例

    目的 了解基层养老机构的发展现状与入住老人的需求.方法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走访及访谈等形式对日照市两家基层民办养老机构及5家县级敬老院进行调查.结果 日照市养老机构少,资源匮乏,入住率低,医疗问题成为老年人在养老中关注的问题.经济收入不同的老年人对养老需求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通过了解目前养老机构发展现状和老年人需求,为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

    作者:李凌云;高伟;杨濮瑞;魏荣;张爱莲;李曼;刘德山 刊期: 2016年第09期

国际护理学杂志

国际护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