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跟骨骨折患者分别应用经皮撬拨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

周永强

关键词:跟骨骨折, 经皮撬拨内固定, 切开复位内固定, 临床对照
摘要:目的:探讨跟骨骨折患者分别应用经皮撬拨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12月我院就诊的跟骨骨折患者75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及对照组37例。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组经皮撬拨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并发症及治疗前后Bohler’s角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为92.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7.8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 Bohler’s 角皆比治疗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但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跟骨骨折患者应用经皮撬拨内固定治疗临床疗效满意,可以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中国医药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数字化切片及互动教学的应用对于病理学教学的探讨

    目的:探讨数字化切片及互动教学在病理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采用数字化切片和互动教学的我校2013级临床医学专业1合班的学生80人作为实验组,未采用上述方法的我校2010级临床医学专业1合班的学生80人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的理论及实验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数字化切片及互动教学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绩明显提高。结论数字化切片及互动教学的结合应用显著提高理论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

    作者:尹闻科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微创穿刺抽吸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微创穿刺抽吸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价其价值。方法对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微创穿刺抽吸术治疗),对照组(30例,内科保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住院时间、并发症总发生率、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微创穿刺抽吸治疗HICH,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凌兴飞;马静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口服流产药配伍依沙吖啶终止中晚期妊娠效果观察

    目的:对口服流产药联合依沙吖啶终止中晚期妊娠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抽取2014年11月~2016年5月我院接受的92例中晚期妊娠者按数字分组法随机分为研究组(46例)和对比组(46例),对比组单纯给予依沙吖啶注射液引产,研究组患者在药物引产的基础上增加米非司酮药物引产,进而对用药后两组患者的引产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用药后对比组患者的引产成功例数为36例(78.26%),研究组患者的引产成功例数为44例(95.65%),同时经观察发现研究组患者的胎儿胎盘娩出时间、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分别为(40.6±3.4)h、(124±13.2)mL、(4.4±0.3)d,而对比组患者的胎儿胎盘娩出时间、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分别为(59.7±7.8)h、(176±15.8)mL、(7.6±0.9)d,经过对比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晚期妊娠者在接受依沙吖啶引产的同时,服用米非司酮以及米索前列醇两种药物辅助引产可以有效减少出血量,进一步缩短孕妇的住院时间,不仅方便而且安全。

    作者:王晓玲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两种内固定手术治疗方法的比较

    目的:分析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两种手术方法的特点。方法该院78例不稳定型盆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4例应用小切口中空螺钉内固定手术进行治疗组(A组),44例应用改良Stoppa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组(B组)。结果 A组和B组优良率均为100%,手术不良反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和C臂照射次数小于B组(P<0.05),而B组出血量和切口长度大于A组( P<0.05)。结论改良Stoppa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适用于多种类型的不稳定盆骨骨折,应用范围较广。小切口中空螺钉内固定手术中软组织创伤更小,但适用范围较窄,且放射损伤较重。

    作者:肖建斌;李世平;刘经宝;严越茂;肖建勇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免疫吸附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护理研究

    目的:探讨免疫吸附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92例,行免疫吸附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46例实施护理干预,于干预前后给予患者狼疮活动指数和健康状况评定量表评价,比较两组检测指标改善情况、住院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两组IgA、IgG、IgM、抗ds-DNA、抗核抗体滴度、狼疮活动指数降低。两组C3、C4、生理功能评分、精神健康评分增加。观察组IgA、IgG、IgM、抗ds-DNA、抗核抗体滴度、狼疮活动指数低于对照组。观察组C3、C4、生理功能评分、精神健康评分、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免疫吸附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显著,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姜志宇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透明质酸对腹腔镜异位妊娠手术患者的术后粘连预防

    目的:探讨透明质酸对于腹腔镜异位妊娠手术患者的术后粘连预防效果。方法选择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异位妊娠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A和对照组B,每组各40例。观察组术后给予透明质酸凝胶涂抹于手术创面及周围腹腔脏器,对照组常规手术。观察并随访患者术后粘连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B超检查出现盆腹腔粘连的概率为17.5%,输卵管造影提示手术侧输卵管阻塞概率为3.23%,低于对照组的35.0%和12.1%(P均<0.05)。观察组中既往有盆腔粘连病史的患者术后B超检查出现盆腹腔粘连的概率为29.4%,输卵管造影提示手术侧输卵管阻塞概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57.9%和15.8%(P均<0.05)。结论在腹腔镜下行异位妊娠手术后应用透明质酸可有效降低术后粘连的发生,对已有盆腔粘连患者预防再次粘连也有效果。

    作者:姜亚芬;余雯;蒋本贵;支霜;张丽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CysC和β2-MG在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检测血清胱抑素C和β2微球蛋白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12月在我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14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分组,A组为单纯糖尿病组,B组为早期肾病组,C组为临床肾病组。另选择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BUN、SCr等水平。结果B组和C组CysC、β2-MG显著高于对照组和A组(P<0.01),C组显著高于对照组、A组及B组,C组SCr及BUN显著高于对照组、A组及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CysC水平与患者的病程、HbA1C、SBP、β2-MG、SCr、BUN、Malb呈显著正相关的关系(P<0.01);β2-MG与患者的病程、HbA1C、SBP、CysC、SCr、BUN、Malb呈显著正相关的关系(P<0.01)。结论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血清CysC及β2-MG就有显著升高,在辅助诊断方面优于BUN及SCr等传统指标。

    作者:代广;王东海;陈强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相同类型国产和进口的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钠缓释片药物对躁狂症的疗效比较分析

    目的:对比分析相同类型不同来源的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钠缓释片药物对躁狂症的治疗疗效。方法对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106例,经鉴定为躁狂症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国产治疗组和进口治疗组。国产治疗组均采用国产药物,进口组均采用进口喹硫平和丙戊酸钠,两组患者治疗前均严格进行机体不良反应排查,治疗1个月,对比分析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躁狂量表(BRMS)、攻击行为量表(MOAS)和不良反应量表(TESS)的评比结果,对不同来源的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钠缓释片对狂躁患者的治疗前后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狂躁量表BRMS分析及MOAS行为评分分析,结果有效证实进口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传统治疗组,然而两组患者进行TESS不良反应评分中,进口治疗组优于国产治疗组,但是两组患者在接受喹硫平与丙戊酸钠治疗期间均伴有不良反应;在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分析中,相同类型不同来源条件下国产治疗组对狂躁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低于进口治疗组患者(P<0.05),在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发生不良反应而进口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数量显著低于国产治疗组患者(P<0.05)。结论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钠缓释片对躁狂症患者治疗中效果显著,可以有效降低躁狂症患者的症状,优化其躁狂行为。在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分析中,相同类型不同来源条件下国产治疗组对狂躁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低于进口治疗组患者。因此未来我国对躁狂症药物开发中仍需要进行细致化研究,同时对药物不良反应的降低进行深入的研究,才可以有效降低躁狂症的发生。

    作者:陈绪焕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辅助生殖技术受孕双胎与自然受孕双胎的产前超声筛查结果及胎儿的健康状况比较观察

    目的:比较辅助生殖技术受孕双胎与自然受孕双胎的产前超声筛查结果及胎儿的健康状况。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6月期间在我院应用辅助生殖技术(ART)怀孕双胎90例孕妇设为观察组,及同期自然受孕双胎100例孕妇为参照组,收集产前超声检测得到的相关数据以及胎儿情况,对比分析并比较两组的妊娠结局。结果两组在羊水过多、脐带绕颈发生率、胎膜早破发生率、前置胎盘发生率、贫血发生率和产后出血发生率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平均羊水量显著多于参照组,羊水过少、脐带附着位置变化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两组患者胎儿畸形率、死胎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双胎输血征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两组在活婴数、先天畸形、平均胎龄、低体重儿必理、新生儿窒息比例等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胎儿平均体重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ART双胎受孕未增加围产期孕妇并发症发生风险,与自然受孕相比在羊水异常、脐带位置变化及双胎输血综合征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作者:蒋华景;郭津含;陈静;林丽璇;熊剑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子宫肌瘤患者IGF-Ⅰ和IGF-Ⅱ水平的变化与ER、PR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患者外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Ⅰ和IGF-Ⅱ水平变化与子宫肌瘤组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8月我院妇科诊治的子宫肌瘤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我院体检中心体检健康妇女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及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两组研究对象IGF-Ⅰ、IGF-Ⅱ和ER、PR水平,探讨子宫肌瘤患者外周血IGF-Ⅰ、IGF-Ⅱ水平变化与子宫肌瘤组织中ER、EP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外周IGF-Ⅰ和IGF-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1298±98)μg/L vs.(463±44)μg/L,(798±23)μg/L vs.(221±34)μg/L,P<0.05]。子宫肌瘤ER阳性患者外周IGF-Ⅰ和IGF-Ⅱ水平均高于子宫肌瘤ER阴性患者[(1464±89)μg/L vs.(1107±70)μg/L,(875±21)μg/L vs.(553±20)μg/L,P<0.05]。子宫肌瘤PR阳性患者IGF-Ⅰ和IGF-Ⅱ水平均高于子宫肌瘤PR阴性患者[(1593±88)μg/L vs.(1201±70)μg/L,(878±23)μg/L vs.(612±20)μg/L, P<0.05]。结论外周血IGF水平升高与子宫肌瘤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并与子宫肌瘤ER、PR呈正相关性。

    作者:龚宇;艾战秀;黎锐勤;罗虹;徐晓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骨科损伤控制技术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骨科损伤控制技术(DCO)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8月我院收取的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103例,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1)和观察组(n=52)。观察组行DCO治疗,对照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分析不同组别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总量、手术总时长、体温恢复时长以及骨痂所用时间四项手术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骨折康复优良率达到82.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7%(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IB值明显低于对照组,APTT值、TT值和P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是23.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8%(P<0.05)。结论骨科损伤控制技术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的效果理想,术后并发症少,可以提高患者的凝血功能,值得推广。

    作者:刘晓野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植入式中心静脉输液港对高耐药性宫颈癌患者化疗的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植入式中心静脉输液港对高耐药性宫颈癌患者化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高耐药性宫颈癌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方法,观察组采用植入式中心静脉输液港,比较两组相关并发症及输液不良反应,统计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及置管成功耗费时间,分析导管留置时间及患者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发生感染、血栓、脱管及堵塞的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化疗期间发生输液相关不良反应的总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且留置导管期间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植入式中心静脉输液港能有效减少高耐药性宫颈癌患者化疗期间,输液相关不良反应,提高患者耐受度,延长导管留置时间。

    作者:郭爱琴;钮冬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标准免疫治疗方案用于188例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标准化尘螨变应原免疫治疗方案用于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之间我院收治的188例变应性鼻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包括抗组胺药物、鼻用皮质类固醇等,观察组患者采用标准化尘螨变应原免疫治疗方案,两组患者均维持治疗1年,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估及不良反应统计,并采用鼻结膜炎生活质量调查问卷(RQLQ)调查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451,P<0.05);观察组患者共进行治疗期间共3例出现I级全身性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4%,但所有不良反应病例均经药物治疗后迅速缓解,对照组未发生明显全身性反应,两组对比无显著差异(χ2=1.947,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RQLQ评分对比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活动、睡眠、行为、鼻部症状、眼部症状、情感、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免疫治疗方案用于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疗效确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作者:李晓辉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锁定钢板结合MIPO技术治疗45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MIPO技术联合治疗45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8月高要区中医院收取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患者90例,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对照组行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组行锁定钢板、MIPO技术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长、骨折愈合需时均显著地短于对照组(t=25.686, P<0.05;t=8.738,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率为4.4%,显著少于对照组的28.9%(χ2=6.944, P<0.05)。观察组肩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1.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9%(χ2=6.944,P<0.05)。结论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锁定钢板、MIPO技术联合治疗对患者的创伤小、并发症少、骨折愈合率高,值得推广。

    作者:陈永华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居家养老模式下社区护理服务的开展分析及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居家养老模式下社区护理服务的开展及效果。方法2014年7月~2015年12月,选取该阶段内社区康复医疗中心收治的100例居家养老的老年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将10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社区护理服务,观察组实施综合性社区护理服务。比较两组老年患者的健康行为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焦虑评分、睡眠质量指数。结果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健康行为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但观察组干预后的健康行为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睡眠质量指数均明显降低(P<0.05),但观察组的焦虑评分、睡眠质量指数较对照组更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更高(P<0.05)。结论在居家养老模式下,对社区老年患者实施综合性的社区护理服务,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健康行为,还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睡眠质量、心理状态。

    作者:吴艺;邓仁丽;张丽娥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西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

    目的:观察西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入院的7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实验组给予磷酸西格列汀和格华止口服,共24周,对照组给予阿卡波糖和格华止口服,共24周。测定治疗前后患者空腹血糖(FGP)、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GHbA1C)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两组治疗前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胰岛素用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等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胰岛素用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等结果均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BMI、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MI、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格列汀除有效降低患者血糖外,还可改善或阻止动脉粥样硬化。

    作者:薛秀娟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醒脑静治疗轻-中度颅脑外伤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观察醒脑静对轻-中度颅脑外伤临床治疗效果,评价其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将50例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GCS评分9~15分),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于20%甘露醇基础上加醒脑静治疗,对照组单用20%甘露醇治疗,两组于治疗1周后评定头皮下血肿吸收情况、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记忆障碍等临床症状改善及治疗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2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显效12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48%,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1.520, P<0.05);对照组血肿消退时间明显长于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90,P<0.05);治疗组无皮疹、畏寒、发热等过敏反应。结论醒脑静联合甘露醇治疗轻-中度颅脑损伤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好,能显著改善脑外伤后所致头晕、恶心等症状,缩短头皮下血肿消散时间,具有极高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茆金星;陈祥;刘登河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锁定髓内针与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锁定髓内针与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6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进行分组。其中35例采用锁定髓内针系统治疗为A组,33例患者采用锁定钢板治疗为B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A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早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VAS评分,随访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定髓内针系统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创伤小,术后恢复更快,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树伟;崔光辉;赵幸熬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不同治疗方法对产后出血患者的影响及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结扎术(UAL)、子宫动脉栓塞术(UAE)及保守治疗对重症产后出血的治疗效果及对产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2月~2015年12月治疗的重症产后出血62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评估术后的临床疗效。结果子宫动脉结扎术、子宫动脉栓塞术卵泡刺激素水平高于保守治疗组(P<0.05);促黄体生成素,子宫动脉结扎术组高,保守治疗组低(P<0.05);保守治疗组雌二醇水平均高于手术治疗组(P<0.05);手术治疗组的出血量明显低于保守治疗组,手术治疗组的恶露持续时间及分娩距第一次月经的时间短于保守治疗组(P<0.05)。结论子宫动脉结扎术和动脉栓塞术是治疗产后出血特别是重症产后出血较理想的治疗方案。

    作者:汪文娟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数字化切片在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目的:探讨数字化切片系统在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通过在同一年级随机分成的两组学生分别采用传统切片和数字化切片辅以传统切片进行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教学,比较分析两组学生实验报告成绩、实验考试成绩,并对两组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等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数字化切片辅以传统切片教学组学生的实验报告成绩、实验考试成绩明显高于传统切片教学组,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阅读切片的容易度、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分析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师生互动均高于传统切片教学组,两组间的差异存在显著性。结论数字化切片的使用为教学工作提供了有效工具,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具有很多无可比拟的优势,有助于推动口腔医学的数字化改革和信息化进程。

    作者:宋洋;刘希;吴巍;黄相道 刊期: 2016年第16期

中国医药科学杂志

中国医药科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 二十一世纪联合创新(北京)医药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