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药科学杂志

中国医药科学杂志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 二十一世纪联合创新(北京)医药科学研究院
  • 国际刊号:2095-0616
  • 国内刊号:11-6006/R
  • 影响因子:1.08
  • 创刊:2011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69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药科学杂志   2016年16期文献
  • 免疫吸附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护理研究

    目的:探讨免疫吸附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92例,行免疫吸附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46例实施护理干预,于干预前后给予患者狼疮活动指数和健康状况评定量表评价,比较两组检测指标改善情况、住院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两组IgA、IgG、IgM、抗ds-DNA、抗核抗体滴度、狼疮活动指数降低。两组C3、C4、生理功能评分、精神健康评分增加。观察组IgA、IgG、IgM、抗ds-DNA、抗核抗体滴度、狼疮活动指数低于对照组。观察组C3、C4、生理功能评分、精神健康评分、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免疫吸附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显著,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姜志宇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依从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依从性的影响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5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1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70例。对照组患者基本不采取护理措施,干预组患者给予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自我血糖监测依从性。结果干预组患者血糖监测意义知晓率、血糖监测目标达标率、血糖监测记录率、血糖仪正确使用率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且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空腹及餐后2h血糖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自我血糖监测的依从性,改善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作者:鹿丙荣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居家养老模式下社区护理服务的开展分析及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居家养老模式下社区护理服务的开展及效果。方法2014年7月~2015年12月,选取该阶段内社区康复医疗中心收治的100例居家养老的老年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将10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社区护理服务,观察组实施综合性社区护理服务。比较两组老年患者的健康行为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焦虑评分、睡眠质量指数。结果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健康行为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但观察组干预后的健康行为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睡眠质量指数均明显降低(P<0.05),但观察组的焦虑评分、睡眠质量指数较对照组更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更高(P<0.05)。结论在居家养老模式下,对社区老年患者实施综合性的社区护理服务,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健康行为,还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睡眠质量、心理状态。

    作者:吴艺;邓仁丽;张丽娥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剖宫产产妇护理中健康教育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剖宫产产妇护理中健康教育的应用及效果。方法以我院2013年4月~2015年5月收治的130例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均占65例,其中对照组产妇采用常规护理,而观察组产妇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阶段性的健康教育护理,将采用不同护理措施的两组产妇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剖宫产产妇护理前的焦虑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产妇的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及母乳喂养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更具有优势,且焦虑评分较对照组更低,数据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满意率(93.85%)较对照组更具有优势(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剖宫产产妇在护理中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产妇的焦虑情绪,缩短产妇的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及母乳喂养时间,提高产妇的护理满意率。

    作者:江海英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不同负荷的非器质性室性期前收缩与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负荷的非器质性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115例非器质性心脏疾病的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将这些患者根据不同负荷分为三组,即A组低负荷(<10%),B组中负荷(10%~20%),C组高负荷(>20%)。对比3组间SDNN,SDANN,rMMSD, PNN50%等指标,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高负荷室性期前收缩患者的时域指标SDANN明显低于低负荷及中负荷组的患者;3组之间HRV时域指标比较,SDNN,rMMSD,PNN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SDAN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SDANN与室性期前收缩负荷存在负相关(r=-0.361, P=0.000)。结论随着非器质性室性期前收缩负荷的增加,SDANN数值显著降低,主要与自主神经受损有关。高负荷室性期前收缩患者交感神经增强更明显,如不及时治疗,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将会增加。

    作者:胥家永;任国成;高志广;许长存;程艳红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昆明医科大学本科医学生《热带医学与热带病》课程的KAP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昆明医科大学本科学生对《热带医学与热带病》课程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KAP)的现状。方法2015年9月~12月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随机选取昆明医科大学2012级、2013级、2014级各专业选修热带医学的本科生共120例作为学习组,随机抽取同年级各专业未选修热带医学本科生共109例,作为对照组,进行KAP问卷调查。结果学生对热带医学这门课程的知识掌握情况之间没有差异( P>0.05),学生在对热带病的处理态度和行为方面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查对象的热带医学知识需要加强,学生应该主动了解更多的热带医学知识,开设《热带医学与热带病》有实用性及必要性。

    作者:罗夙医;严敏;李冰雪;宝福凯;柳爱华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DTI研究脑白质疏松症对皮质脊髓束的影响

    目的:探讨DTI技术用于观察不同Mantyla分级脑白质疏松症患者皮质脊髓束变化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脑白质疏松患者的DTI影像,测量不同Mantyla分级脑白质疏松症患者的FA值、ADC值、CSF纤维数量及纤维长度。结果不同分级患者的FA值、ADC值、CSF纤维数量及左CSF纤维长度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磁共振DTI技术对观察不同Mantyla分级脑白质疏松症患者皮质脊髓束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其可以定量分析皮质脊髓束在脑白质疏松症不同分级间的变化。

    作者:张晖;柴瑞新;窦瑞芳;伊生勇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习惯逆转训练治疗抽动障碍的研究

    目的:研究习惯逆转训练治疗抽动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于我院治疗的80例抽动症患儿,随机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实验组进行习惯逆转训练的行为治疗,对照组使用可乐定透皮贴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YGTSS评分、TESS评分的变化以及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的痊愈率为38.0%,有效率达90.0%,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治疗后的第12、24周末YGTSS评分、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经典药物可乐定为对照,习惯逆转训练治疗抽动障碍疗效确切,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陈健萍;袁海超;黄国强;卢燕玲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及H-FABP、hs-CRP、IMA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及H-FABP、hs-CRP、IM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入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计78例,将患者根据所用药物分成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措施,治疗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治疗措施的基础再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3d后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清H-FABP、hs-CRP、IMA水平及治疗7d后心功能及血脂指标,并随访一年内其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H-FABP、hs-CRP、IM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一年时间,治疗组发生再次心性事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有效降低血脂及炎症反应程度,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几率,安全无明显副作用。

    作者:虞君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分为同步放化疗组(A组,55例)与序贯放化疗组(B组,54例),A组采用同步放化疗方案治疗,而B组采用序贯放化疗方案治疗。统计两组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估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利用Pearsonχ2检验和行×列表χ2检验等分析数据。结果A组的有效率、2年生存率和骨髓抑制的总发病率均明显高于B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A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治疗后出现明显变化(P<0.05),其中患者生活质量良好的构成比由治疗前的32.73%增加到58.18%。结论同步放化疗方案在局部晚期NSCLC中的疗效非常显著,不良反应可耐受,同时可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荐。

    作者:冯梓贤;王晓亮;钟美霞;陈广杰;赵毅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秋冬季小儿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检测及其分布特点分析

    目的:对秋冬季小儿呼吸道感染的非细菌性病原学检测并对其分布特点进行分析,为临床针对性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取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呼吸道感染患儿共1047例,并对其呼吸道分泌物和血清学进行病原学检查,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1047例患儿血清病原学检查中,单项感染326例,阳性率为31.14%,混合感染202例,阳性率为19.29%,单项感染比例明显高于多项感染(P<0.05);在326例单项感染的患儿中,MP具有高的阳性检测率,为18.05%,其次为RSV(3.25%)、ADV(3.25%)、INFB(2.96%);在202例混合感染中,MP+INBF具有高的阳性率,为10.32%,其次为MP+LP(2.77%), MP+LP+INBF(2.01%),MP+ADV(0.96%);6~12个月的患儿的阳性率(52.36%)明显高于3~6个月患儿(P<0.05),1~3周岁患儿的阳性率(85.45%)明显高于3~6个月患儿和6~12个月患儿(P<0.05)。在1047例患儿中经咽拭子病原学检查发现,阳性患者为476例,阳性检出率为45.46%。其中RSV具有高的阳性检测率,为19.87%,构成比为0.44,其次为RHV、RBOV、ADV;发现6~12个月的患儿的阳性率(48.21%)和构成比(0.40)均明显高于3~6个月患儿(P<0.05),1~3周岁患儿的阳性率(75.45%)和构成比(0.52)均明显高于3~6个月患儿和6~12个月患儿(P<0.05)。结论秋冬季我院呼吸道感染患儿以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感染为主,1~3岁患儿具有更高的阳性率。

    作者:彭俊争;邓力;卢根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简易自制具对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的影响

    目的:通过对不同病种患者利用自制具的观察能够使其功能及其生活自理能力有效的得以提升。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诊断明确的脑卒中及颅脑外伤所致的偏瘫患者70例(其中偏瘫38例、脊髓损伤23例、4例格林巴利、5例手外伤)进行随机分成康复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康复组根据不同的病种采用不同的自制具进行康复治疗(例如偏瘫患者利用自制具降低痉挛提高步行能力、脊髓损伤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格林巴利提高其关键点的肌力、手外伤患者扩大其关节活动度维持功能位),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过8周的康复训练后,FMA评分,FAC评级和BBS,Barth指数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但治疗组的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提高。结论不同病种在不同时期通过自制具的应用可以有效防止患者的代偿及并发症的产生,使其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作者:陈宏;王新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体检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危险因素对照分析

    目的:通过体检调查,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危险因素进行对照分析,为防治及医疗决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7月~2016年1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进行常规体检的1004人完整资料,根据是否患有NAFLD,将患者分为病例组295例与对照组709例两组。采用问卷调查与健康体检两部分收集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职业、既往病史等一般特征及NAFLD临床诊断。对比分析两组研究对象BMI、收缩压、舒张压、PBG、TG、TC、ALT与UA水平。结果在1004例研究对象中,共检出NAFLD 295人,其发生率为29.38%。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空腹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者BMI、收缩压、舒张压、PBG、TG、TC、ALT与UA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NAFLD为应变量,性别、年龄、BMI、空腹血糖、舒张压、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脂肪肝危险因素依次为甘油三酯、胆固醇、空腹血糖、BMI、舒张压、ALT、年龄和男性。结论烟台地区NAFLD患病率较高,高脂血症、超重及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丙氨酸转氨酶、年龄、男性等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险因素。合理控制体重,适当锻炼,做好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的控制,可积极预防NAFLD的发生。

    作者:刘书芳;朱晓晶;于翠英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拉西地平与贝那普利联合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

    目的:研究拉西地平联合贝那普利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76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8例。治疗组采用拉西地平联合贝那普利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拉西地平进行治疗,连续治疗4周。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偶测与24h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结果具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空腹血糖、Fib、HbAC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组的HDL-C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采用拉西地平联合贝那普利进行治疗,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血压,维持了患者血糖的正常水平,且轻微升高了患者的HDL-C,具有抗氧化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冯先义;程炼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西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

    目的:观察西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入院的7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实验组给予磷酸西格列汀和格华止口服,共24周,对照组给予阿卡波糖和格华止口服,共24周。测定治疗前后患者空腹血糖(FGP)、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GHbA1C)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两组治疗前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胰岛素用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等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胰岛素用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等结果均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BMI、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MI、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格列汀除有效降低患者血糖外,还可改善或阻止动脉粥样硬化。

    作者:薛秀娟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更昔洛韦眼用凝胶与阿昔洛韦滴眼液治疗126例单疱性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单疱性病毒性角膜炎中应用更昔洛韦眼用凝胶与阿昔洛韦滴眼液的疗效,以探索佳治疗措施。方法选择我科收治的126例单疱性病毒性角膜炎患者,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予以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治疗,对照组阿昔洛韦滴眼液治疗,每组各63例。治疗后观察不同程度患者的治疗时间,评定疗效及安全性,随访1年观察复发情况。结果本研究中的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与观察组有效率95.24%比较,对照组有效率降低明显,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不同病情患者的治疗时间,浅层型、深层型以及混合型的治疗时间均缩短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复发率均降低明显,差异可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单疱性病毒性角膜炎患者中应用更昔洛韦可缩短不同程度患者的治疗时间,疗效较好,且安全性较高,复发率低。

    作者:张建天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左氧氟沙星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256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将256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接受肺叶切除术,观察组给予左氧氟沙星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动脉血氧分压及免疫指标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128例患者痰菌转阴率为75.78%,病灶吸收率91.4%,不良反应总发生率5.47%;对照组128例患者痰菌转阴80例,转阴率62.5%,病灶吸收率79.69%,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4.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肺功能及动脉血氧分压、免疫指标等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耐多药肺结核患者行左氧氟沙星治疗,其治疗效果较好,相较于外科手术更能快速改善患者病灶,降低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陈海燕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介入联合冠脉注射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探讨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替罗非班冠脉注射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择取本院2014年8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4例,按照患者入院时间以及个人意愿,将患者划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7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研究组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替罗非班冠脉注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的TIMI血流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出血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参照组患者,即各项数据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施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替罗非班冠脉注射治疗,不仅可以改善患者冠脉血流以及心肌灌注情况,还有利于患者预后结局良性发展,对于保证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李灿林;张志广;廖尚宇;廖富彪;陈章瑜;陈志勇;梁家志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朴硝治疗儿童冻疮的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观察朴硝治疗儿童冻疮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13年5月~2016年2月,选择我院入院治疗冻疮的儿童患者50例进行研究。以数字表法随机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对观察组患者使用朴硝实施治疗,对对照组患者实施肝素冻疮膏治疗。对比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实施治疗之前,生活质量的各项水平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在实施干预之后,两组水平均得到上升,并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以及对照组的评分在实施治疗之后,均得到恢复,然而观察组的减小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过治疗,观察组效果为优者以及优良率分别为72.00%(18/25),96.00%(24/2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4.00%(11/25),76.00%(19/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有冻疮的儿童使用朴硝进行治疗,效果更加有效,并且有效提升生活质量,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

    作者:周全安;谢镇林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目的:对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进行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5年8月入住我院的资料完整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两组均采取非药物治疗措施,对照组口服贝那普利,观察组联合氨氯地平治疗,治疗2个月后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BP、DBP的变化情况,并对比分析两组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的24 h ABPVs、24 hABPVd 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后,两组的SBP、DBP水平均分别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其中,观察组治疗后SBP(120.28±20.22)mm Hg,DBP(83.20±11.23)mm Hg,分别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的SBP、DB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治疗8周后的24h ABPVs、24h ABPVd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疗效显著提高,降压效果显著,有效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有效协助降压,维持血压稳定,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李雪玲;邢光;李群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相同类型国产和进口的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钠缓释片药物对躁狂症的疗效比较分析

    目的:对比分析相同类型不同来源的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钠缓释片药物对躁狂症的治疗疗效。方法对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106例,经鉴定为躁狂症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国产治疗组和进口治疗组。国产治疗组均采用国产药物,进口组均采用进口喹硫平和丙戊酸钠,两组患者治疗前均严格进行机体不良反应排查,治疗1个月,对比分析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躁狂量表(BRMS)、攻击行为量表(MOAS)和不良反应量表(TESS)的评比结果,对不同来源的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钠缓释片对狂躁患者的治疗前后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狂躁量表BRMS分析及MOAS行为评分分析,结果有效证实进口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传统治疗组,然而两组患者进行TESS不良反应评分中,进口治疗组优于国产治疗组,但是两组患者在接受喹硫平与丙戊酸钠治疗期间均伴有不良反应;在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分析中,相同类型不同来源条件下国产治疗组对狂躁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低于进口治疗组患者(P<0.05),在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发生不良反应而进口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数量显著低于国产治疗组患者(P<0.05)。结论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钠缓释片对躁狂症患者治疗中效果显著,可以有效降低躁狂症患者的症状,优化其躁狂行为。在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分析中,相同类型不同来源条件下国产治疗组对狂躁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低于进口治疗组患者。因此未来我国对躁狂症药物开发中仍需要进行细致化研究,同时对药物不良反应的降低进行深入的研究,才可以有效降低躁狂症的发生。

    作者:陈绪焕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溃疡多因素回归分析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应激性溃疡的因素,为应激性溃疡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1月~2016年2月资料齐全的23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资料,其中并发应激性溃疡59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GCS评分低、行开颅手术、未给予肠内营养支持、空腹血糖≥8mmol/L、损伤类型中脑干损伤和弥漫性脑损伤和脑挫裂伤是并发应激性溃疡的危险因素(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GCS评分3~5分、早期未给予肠内营养支持、颅脑损伤类型(脑干损伤、弥漫性脑损伤和脑挫裂伤)是并发应激性溃疡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激性溃疡发生率高,发病机制复杂,在救治时针对主要危险因素有针对性的防治。

    作者:杨金理;欧小晶;冯志铁;黄开让;申隆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宫腹腔镜诊治输卵管性不孕患者结局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输卵管性不孕患者宫腹腔镜术后的自然妊娠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医生准确评估输卵管性不孕患者术后自然妊娠机会,选择合适的受孕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择93例因输卵管性不孕实施宫腹腔镜联合手术,且有2年完整随访记录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的术后自然妊娠率。根据术后是否自然妊娠分为妊娠组和未妊娠组,对比找出影响患者术后妊娠率的主要因素。结果93例患者宫腹腔镜术后2年内总自然妊娠36例,总计自然妊娠率为38.71%(36/93)。术后6个月内妊娠率30.11%(28/93),术后7~12个月之间妊娠6例,术后1年内累计自然妊娠率为36.56%(34/93),接近总妊娠率。术后13~24个月之间妊娠2例,1年后妊娠率显著下降(P<0.05)。在相关影响因素中,不孕年限、流产引产史、盆腔手术史和盆腔炎病史、合并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中重度粘连、输卵管积水等7项因素对患者的术后妊娠率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结论不孕症诊断一旦成立应尽早治疗。对有流产引产史、盆腔炎病史、盆腔手术史、痛经等病史的输卵管性不孕患者,尽早行宫腹腔镜联合探查术。术后医生应综合患者的不孕年限、相关病史、术中情况,为患者提供优化、个体化的随诊受孕方案。对术中证实为输卵管完全不通或术后1年内未自然妊娠的患者,建议尽早接受辅助生育技术,以免错过佳妊娠年龄。

    作者:彭汝娇;刘姜伶;郑诗丹;梁红梅;余红秀;方云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分阶段体位管理联合自主屏气用力对初产妇第二产程和分娩结局的影响

    目的:探讨分阶段体位管理联合自主屏气用力对初产妇第二产程和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10月来我院妇产科正常分娩的初产妇1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85例。观察并记录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自主用力时间、第二产程时间、生殖道损伤情况及产妇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产妇阴道自然分娩率比对照组高,阴道助产及剖宫产率比对照组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的第二产程时间、自主用力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产妇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会阴侧切及宫颈裂伤率低于对照组,会阴裂伤Ⅱ度产妇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初产妇来说,分阶段体位管理联合自主屏气用力可以明显缩短第二产程,提高顺产率,减少产妇的生殖道损伤,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丽园;潘菊英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清宫术治疗胚胎停止发育的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研究

    目的:研究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清宫术治疗胚胎停止发育的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以2011年11月~2013年12月我院接收的240例胚胎停止发育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住院先后顺序随机分成两组,各120例患者。观察组患者给予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清宫术治疗,对照组给予米索前列醇与清宫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情况、宫颈软化与宫口扩张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胚胎自然排出以及1次清宫成功率更高、宫颈软化及扩张总有效率显著较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术后不良反应与并发症发生率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清宫术治疗胚胎停止发育有助于降低患者的出血量和并发症,是一种安全高效的临床治疗方式。

    作者:高琛;陈锦果;徐斌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辅助生殖技术受孕双胎与自然受孕双胎的产前超声筛查结果及胎儿的健康状况比较观察

    目的:比较辅助生殖技术受孕双胎与自然受孕双胎的产前超声筛查结果及胎儿的健康状况。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6月期间在我院应用辅助生殖技术(ART)怀孕双胎90例孕妇设为观察组,及同期自然受孕双胎100例孕妇为参照组,收集产前超声检测得到的相关数据以及胎儿情况,对比分析并比较两组的妊娠结局。结果两组在羊水过多、脐带绕颈发生率、胎膜早破发生率、前置胎盘发生率、贫血发生率和产后出血发生率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平均羊水量显著多于参照组,羊水过少、脐带附着位置变化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两组患者胎儿畸形率、死胎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双胎输血征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两组在活婴数、先天畸形、平均胎龄、低体重儿必理、新生儿窒息比例等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胎儿平均体重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ART双胎受孕未增加围产期孕妇并发症发生风险,与自然受孕相比在羊水异常、脐带位置变化及双胎输血综合征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作者:蒋华景;郭津含;陈静;林丽璇;熊剑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子宫肌瘤患者IGF-Ⅰ和IGF-Ⅱ水平的变化与ER、PR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患者外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Ⅰ和IGF-Ⅱ水平变化与子宫肌瘤组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8月我院妇科诊治的子宫肌瘤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我院体检中心体检健康妇女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及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两组研究对象IGF-Ⅰ、IGF-Ⅱ和ER、PR水平,探讨子宫肌瘤患者外周血IGF-Ⅰ、IGF-Ⅱ水平变化与子宫肌瘤组织中ER、EP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外周IGF-Ⅰ和IGF-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1298±98)μg/L vs.(463±44)μg/L,(798±23)μg/L vs.(221±34)μg/L,P<0.05]。子宫肌瘤ER阳性患者外周IGF-Ⅰ和IGF-Ⅱ水平均高于子宫肌瘤ER阴性患者[(1464±89)μg/L vs.(1107±70)μg/L,(875±21)μg/L vs.(553±20)μg/L,P<0.05]。子宫肌瘤PR阳性患者IGF-Ⅰ和IGF-Ⅱ水平均高于子宫肌瘤PR阴性患者[(1593±88)μg/L vs.(1201±70)μg/L,(878±23)μg/L vs.(612±20)μg/L, P<0.05]。结论外周血IGF水平升高与子宫肌瘤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并与子宫肌瘤ER、PR呈正相关性。

    作者:龚宇;艾战秀;黎锐勤;罗虹;徐晓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妊娠期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产科并发症的关系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产科并发症的关系情况。方法分析我院2014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收治的10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依据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变化情况进行分组,>6.5%糖化血红蛋白组50例和≤6.5%糖化血红蛋白组50例,选取50例正常产妇作为对照组。结果≤6.5%糖化血红蛋白组FPG、1hPG、HbA1c、HOMA-I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6.5%糖化血红蛋白组FPG、1hPG、HbA1c、HOMA-IR水平均高于≤6.5%糖化血红蛋白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早产、羊水过多、巨大儿、胎膜早破、子痫前期、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6.5%糖化血红蛋白组患者早产、羊水过多、巨大儿、胎膜早破、子痫前期、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6.5%可能增加产科并发症风险性,应加强糖化血红蛋白监测。

    作者:熊爱群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宫腔镜用于慢性宫颈炎治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宫腔镜用于慢性宫颈炎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病例资料来源于我院2014年4月~2015年11月就诊的102例慢性宫颈炎患者。随机分组方法:随机数字表法。102例患者分为激光组和宫腔镜组。激光组采取激光方法治疗;宫腔镜组行宫腔镜电切治疗。比较:(1)慢性宫颈炎治愈率、治疗总有效率;(2)复发率、创面感染发生率;(3)干预前和干预后患者炎症因子hs-CRP、SOD、IL-6、TNF-α的差异。(4)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的差异。结果(1)宫腔镜组对比激光组慢性宫颈炎治愈率更高(P<0.05);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宫腔镜组对比激光组复发率、创面感染发生率更低(P<0.05);(3)干预前两组炎症因子hs-CRP、SOD、IL-6、TNF-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宫腔镜组对比激光组炎症因子hs-CRP、SOD、IL-6、TNF-α改善更显著(P<0.05)。(4)宫腔镜组对比激光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P<0.05)。结论宫腔镜用于慢性宫颈炎治疗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减轻机体炎症水平,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且创伤小,操作简单,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创面感染,值得推广。

    作者:陈美美;张幼红;魏苍梅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口服流产药配伍依沙吖啶终止中晚期妊娠效果观察

    目的:对口服流产药联合依沙吖啶终止中晚期妊娠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抽取2014年11月~2016年5月我院接受的92例中晚期妊娠者按数字分组法随机分为研究组(46例)和对比组(46例),对比组单纯给予依沙吖啶注射液引产,研究组患者在药物引产的基础上增加米非司酮药物引产,进而对用药后两组患者的引产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用药后对比组患者的引产成功例数为36例(78.26%),研究组患者的引产成功例数为44例(95.65%),同时经观察发现研究组患者的胎儿胎盘娩出时间、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分别为(40.6±3.4)h、(124±13.2)mL、(4.4±0.3)d,而对比组患者的胎儿胎盘娩出时间、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分别为(59.7±7.8)h、(176±15.8)mL、(7.6±0.9)d,经过对比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晚期妊娠者在接受依沙吖啶引产的同时,服用米非司酮以及米索前列醇两种药物辅助引产可以有效减少出血量,进一步缩短孕妇的住院时间,不仅方便而且安全。

    作者:王晓玲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子宫肌瘤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分析

    目的探讨Survivin 在子宫肌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ELISA 法检测2015年6~10月在我院因子宫肌瘤而行子宫切除的患者40例,对子宫肌瘤组织及其周边肌肉组织中Survivin 蛋白含量进行监测对比。结果 Survivin 在子宫肌瘤瘤体组织中的含量是(310.78±25.93)ng/L,在瘤旁肌肉组织含量是(186.09±23.31)ng/L,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356,P <0.01);Survivin 在单发子宫肌瘤瘤体组织含量是(312.54±28.78)ng/L,多发子宫肌瘤瘤体组织中含量(309.60±24.42)ng/L,二者之间无明显差异(t=1.0213,P >0.05)。结论凋亡调节因子Survivin 与子宫肌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徐国荣;叶红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无创分娩与侧切分娩会阴创伤愈合分析

    目的:探讨无创分娩与侧切分娩会阴创伤愈合情况。方法分析2014年11月~2015年10月深圳南山区妇幼保健院100例产妇临床资料,依据分娩方式不同进行分组,无创分娩组50例和侧切分娩组50例。观察两组产妇创伤愈合、疼痛、水肿、息肉发生率情况。结果无创分娩组创伤愈合良好率96%高于侧切分娩组84%,创伤愈合差的比例4%低于侧切分娩组16%,无创分娩组产妇创伤疼痛Ⅰ度42%、Ⅱ度50%比例均高于侧切分娩组26%、32%,Ⅲ度8%、Ⅳ度比例0均低于侧切分娩组28%、14%,无创分娩组产妇创伤水肿0、息肉发生率0均低于侧切分娩组14%、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分娩在产妇中应用,可以提高会阴创伤愈合效率,降低会阴创伤疼痛和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建莉;叶小丽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不同治疗方法对产后出血患者的影响及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结扎术(UAL)、子宫动脉栓塞术(UAE)及保守治疗对重症产后出血的治疗效果及对产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2月~2015年12月治疗的重症产后出血62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评估术后的临床疗效。结果子宫动脉结扎术、子宫动脉栓塞术卵泡刺激素水平高于保守治疗组(P<0.05);促黄体生成素,子宫动脉结扎术组高,保守治疗组低(P<0.05);保守治疗组雌二醇水平均高于手术治疗组(P<0.05);手术治疗组的出血量明显低于保守治疗组,手术治疗组的恶露持续时间及分娩距第一次月经的时间短于保守治疗组(P<0.05)。结论子宫动脉结扎术和动脉栓塞术是治疗产后出血特别是重症产后出血较理想的治疗方案。

    作者:汪文娟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绝经后卵巢肿瘤的病理类型及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绝经后卵巢肿瘤的病理类型及临床特征。方法抽取入住我院的105例绝经后卵巢肿瘤患者(2013年10月~2015年10月)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对105例绝经后卵巢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不同年龄段、绝经年限、肿瘤直径绝经后卵巢肿瘤患者的恶性卵巢肿瘤的发病率以及不同年龄段绝经后卵巢肿瘤患者的CA125水平。结果105例绝经后卵巢肿瘤患者中,有70例(66.67%)患者为良性卵巢肿瘤,60~69岁该年龄段患者的恶性卵巢肿瘤的发病率高,和其他组比较可知,组间比较结果存在差异(P<0.05);绝经年限≥20年患者的恶性卵巢肿瘤的发病率低,和其他组比较可知,组间比较结果存在差异(P<0.05);肿瘤直径>10cm患者的恶性卵巢肿瘤的发病率高,和其他组比较可知,组间比较结果存在差异(P<0.05);60~69岁该年龄段患者的平均CA125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三组,组间比较结果存在差异(P<0.05)。结论绝经后卵巢肿瘤主要以良性肿瘤为主,60~69岁该年龄段患者的恶性卵巢肿瘤的发病率以及平均CA125水平高,≥70岁组恶性肿瘤发病率反而出现下降;绝经年限<5年组恶性肿瘤发病率高,而绝经年限≥20年患者的恶性卵巢肿瘤的发病率低;肿瘤直径>10cm患者的恶性卵巢肿瘤的发病率高;临床应重视绝经后妇女卵巢肿瘤的预防和治疗。

    作者:杨艳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透明质酸对腹腔镜异位妊娠手术患者的术后粘连预防

    目的:探讨透明质酸对于腹腔镜异位妊娠手术患者的术后粘连预防效果。方法选择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异位妊娠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A和对照组B,每组各40例。观察组术后给予透明质酸凝胶涂抹于手术创面及周围腹腔脏器,对照组常规手术。观察并随访患者术后粘连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B超检查出现盆腹腔粘连的概率为17.5%,输卵管造影提示手术侧输卵管阻塞概率为3.23%,低于对照组的35.0%和12.1%(P均<0.05)。观察组中既往有盆腔粘连病史的患者术后B超检查出现盆腹腔粘连的概率为29.4%,输卵管造影提示手术侧输卵管阻塞概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57.9%和15.8%(P均<0.05)。结论在腹腔镜下行异位妊娠手术后应用透明质酸可有效降低术后粘连的发生,对已有盆腔粘连患者预防再次粘连也有效果。

    作者:姜亚芬;余雯;蒋本贵;支霜;张丽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醒脑静治疗轻-中度颅脑外伤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观察醒脑静对轻-中度颅脑外伤临床治疗效果,评价其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将50例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GCS评分9~15分),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于20%甘露醇基础上加醒脑静治疗,对照组单用20%甘露醇治疗,两组于治疗1周后评定头皮下血肿吸收情况、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记忆障碍等临床症状改善及治疗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2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显效12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48%,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1.520, P<0.05);对照组血肿消退时间明显长于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90,P<0.05);治疗组无皮疹、畏寒、发热等过敏反应。结论醒脑静联合甘露醇治疗轻-中度颅脑损伤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好,能显著改善脑外伤后所致头晕、恶心等症状,缩短头皮下血肿消散时间,具有极高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茆金星;陈祥;刘登河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数字化切片及互动教学的应用对于病理学教学的探讨

    目的:探讨数字化切片及互动教学在病理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采用数字化切片和互动教学的我校2013级临床医学专业1合班的学生80人作为实验组,未采用上述方法的我校2010级临床医学专业1合班的学生80人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的理论及实验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数字化切片及互动教学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绩明显提高。结论数字化切片及互动教学的结合应用显著提高理论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

    作者:尹闻科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数字化切片在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目的:探讨数字化切片系统在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通过在同一年级随机分成的两组学生分别采用传统切片和数字化切片辅以传统切片进行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教学,比较分析两组学生实验报告成绩、实验考试成绩,并对两组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等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数字化切片辅以传统切片教学组学生的实验报告成绩、实验考试成绩明显高于传统切片教学组,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阅读切片的容易度、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分析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师生互动均高于传统切片教学组,两组间的差异存在显著性。结论数字化切片的使用为教学工作提供了有效工具,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具有很多无可比拟的优势,有助于推动口腔医学的数字化改革和信息化进程。

    作者:宋洋;刘希;吴巍;黄相道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改良的PBL教学法在骨外科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改良的PBL教学法在骨外科专业临床理论与临床见习应用的主要作用。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013年度来我科见习的100例本科临床医学专业以及七年制专业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50例。实验组采用改良的PBL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见习代教。学期结束进行理论考试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教学效果,并对教学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学期结束考试中,实验组总成绩为(82.24±4.5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35±3.5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两组基础理论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学生的病案分析成绩为(48.04±4.8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34.45±3.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问卷结果表明,实验组学生满意度96%,明显高于对照组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的PBL教学法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尽可能地利用临床思维思考与解决临床问题,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作者:付海亮;付国枢;王强;杜大江;马志强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无痛分娩时代真的来了?--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产科麻醉学组组长姚尚龙一席谈

    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20年之约:到2015年实现“人人享受生殖健康”的全球共同奋斗目标,提出“分娩镇痛,人人有权享受”的口号。2015年已挥手告别,但我国大多数产房产痛仍在延续,让临产孕妇在期待中夹杂忧惧。

    作者:费菲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温胆安神汤治疗老年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温胆安神汤治疗老年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于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卒中后抑郁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脑卒中治疗,并为患者进行神经功能康复训练以及心理治疗。给予对照组氟西汀治疗。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温胆安神汤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0%,不良反应率为20.0%,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氟西汀的基础上,采用温胆安神汤能够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王兰恩;付敏杰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软瘫期给予胫前肌及腓骨长短肌电针针刺疗法预防脑卒中后出现足下垂、足内翻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软瘫期电针针刺胫前肌及腓骨长短肌配合现代康复疗法预防脑卒中后出现足下垂及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软瘫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对照组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及患侧下肢针刺足三里、阳陵泉、申脉、解溪、太溪、丰隆、照海、悬钟、承山、太冲等穴位,并选其中足三里-丰隆、悬钟-太冲两组穴位加用电针综合治疗仪进行刺激,周一至周六每日一次。实验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和分别用电针针刺胫前肌及腓骨长短肌,其中周一周四电针针刺胫前肌,周二,三,五,六电针针刺腓骨长短肌。实验组和对照组电针综合治疗仪均选用20~30Hz的连续波进行刺激,每次30min。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的观察两组足下垂发生率和足内翻发生率。结果实验组足下垂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足内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软瘫期给予胫前肌及腓骨长短肌电针针刺配合现代康复疗法可有效预防脑卒中后出现足下垂和足内翻。

    作者:李雪红;赵树平;王金平;李伟;张俊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两种内固定手术治疗方法的比较

    目的:分析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两种手术方法的特点。方法该院78例不稳定型盆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4例应用小切口中空螺钉内固定手术进行治疗组(A组),44例应用改良Stoppa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组(B组)。结果 A组和B组优良率均为100%,手术不良反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和C臂照射次数小于B组(P<0.05),而B组出血量和切口长度大于A组( P<0.05)。结论改良Stoppa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适用于多种类型的不稳定盆骨骨折,应用范围较广。小切口中空螺钉内固定手术中软组织创伤更小,但适用范围较窄,且放射损伤较重。

    作者:肖建斌;李世平;刘经宝;严越茂;肖建勇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骨科损伤控制技术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骨科损伤控制技术(DCO)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8月我院收取的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103例,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1)和观察组(n=52)。观察组行DCO治疗,对照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分析不同组别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总量、手术总时长、体温恢复时长以及骨痂所用时间四项手术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骨折康复优良率达到82.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7%(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IB值明显低于对照组,APTT值、TT值和P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是23.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8%(P<0.05)。结论骨科损伤控制技术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的效果理想,术后并发症少,可以提高患者的凝血功能,值得推广。

    作者:刘晓野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经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5例,其中对照组采用标准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THA),观察组患者采用后外侧小切口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MIS-THA),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康复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输血量、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术后1个月的 VAS评分以及3个月的Harri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势,在临床手术治疗过程中值得推荐应用。

    作者:谭毅贤;程德根;梁小军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影响老年人髋部骨折手术疗效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影响老年髋部骨折手术疗效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进行髋部骨折手术治疗并同意随访的60岁及以上患者资料,共78例,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年龄、手术时机、手术方式、复位质量、术后康复、骨折类型和术前并存症是术后骸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的影响因素,且所有因素OR<1,均为危险因素。结论改善术前健康情况,把握好手术时间,提高术中操作技能,术后及早、正确参与康复训练,以减少防治术后并发症,对骸关节的术后恢复有积极作用。

    作者:李世平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跟骨骨折患者分别应用经皮撬拨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患者分别应用经皮撬拨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12月我院就诊的跟骨骨折患者75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及对照组37例。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组经皮撬拨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并发症及治疗前后Bohler’s角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为92.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7.8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 Bohler’s 角皆比治疗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但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跟骨骨折患者应用经皮撬拨内固定治疗临床疗效满意,可以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周永强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锁定髓内针与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锁定髓内针与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6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进行分组。其中35例采用锁定髓内针系统治疗为A组,33例患者采用锁定钢板治疗为B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A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早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VAS评分,随访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定髓内针系统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创伤小,术后恢复更快,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树伟;崔光辉;赵幸熬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锁定钢板结合MIPO技术治疗45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MIPO技术联合治疗45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8月高要区中医院收取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患者90例,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对照组行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组行锁定钢板、MIPO技术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长、骨折愈合需时均显著地短于对照组(t=25.686, P<0.05;t=8.738,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率为4.4%,显著少于对照组的28.9%(χ2=6.944, P<0.05)。观察组肩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1.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9%(χ2=6.944,P<0.05)。结论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锁定钢板、MIPO技术联合治疗对患者的创伤小、并发症少、骨折愈合率高,值得推广。

    作者:陈永华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心肌梗死合并左心室血栓患者的抗栓治疗研究

    目的:对心肌梗死合并左心室血栓患者的抗栓治疗效果和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心肌梗死合并左心室血栓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共100例,患者的收治时间在2013年5月7日~2014年5月7日期间,对这100例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和系统性的分析,随机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抗栓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抗栓治疗的基础上采取重组人B型利钠肽治疗,并在治疗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的呼吸困难改善时间、血浆BNP水平、国际标准化比值达标情况和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随访结果表明,100例经对症抗栓治疗患者的血栓全部消失;31例患者给予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三联抗栓治疗;21例患者采取西洛他唑、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三联抗血小板治疗;14例患者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其中1例发生脑梗死后加用华法林,血栓消失,11例血栓消失,3例出现血栓机化;实验组的呼吸困难改善时间、血浆BNP水平、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国际标准化比值达标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抗栓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肌梗死合并左心室血栓患者重组人B型利钠肽治疗,抗栓效果好,适合临床应用。

    作者:杨海红;王友生;吕洁韵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2例分析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在临床上是少见疾病,诊治棘手。通过回顾我院2014年收治的2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的病例资料,分析其诊断、治疗的方法及预后,希望为临床诊治起到借鉴意义。经分析我们认为肠系膜上静脉血栓诊治的关键在于早期重视相关病史询问、及时行影像学检查,确诊后早期行抗凝、溶栓治疗。对合并肠坏死需手术,而又存在取栓困难病例,术中内置溶栓导管溶栓治疗也是一种可选择的治疗方式,但需进一步实践验证。

    作者:郭希伟;裴元民;尹华山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临床药师对1例急性重症肺炎患者的药学监护

    “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药学实践提供一种药学监护模式,可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和经济。本文就临床药师通过对一例重症肺炎患者的抗感染药物治疗进行了监护,并及时跟踪了解患者病情变化,积极分析辅助检查结果,同时为患者抗感染治疗方案提供建议。因此临床药师可协同临床医师通过对重点案例的分析,优化治疗方案,实施药学监护,提升临床药师的药学监护能力和药学服务水平,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作者:刘二平;章小燕;张克良;钱春艳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鼻内镜治疗老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鼻内镜治疗老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0例老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实施鼻内镜手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嗅觉功能的改变。结果120患者总有效率为95.8%(115/12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2%(11/120);术后1年复发率为5.0%(6/120);治疗前后嗅觉功能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鼻内镜手术用于老年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患者安全可靠,术后复发率低,并发症少,对患者的嗅觉功能损伤较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方晓敏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标准免疫治疗方案用于188例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标准化尘螨变应原免疫治疗方案用于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之间我院收治的188例变应性鼻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包括抗组胺药物、鼻用皮质类固醇等,观察组患者采用标准化尘螨变应原免疫治疗方案,两组患者均维持治疗1年,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估及不良反应统计,并采用鼻结膜炎生活质量调查问卷(RQLQ)调查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451,P<0.05);观察组患者共进行治疗期间共3例出现I级全身性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4%,但所有不良反应病例均经药物治疗后迅速缓解,对照组未发生明显全身性反应,两组对比无显著差异(χ2=1.947,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RQLQ评分对比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活动、睡眠、行为、鼻部症状、眼部症状、情感、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免疫治疗方案用于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疗效确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作者:李晓辉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复发性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治疗及分析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复发原因及减少复发的方法。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手术且术后诊断为复发性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31例实施鼻侧切术,观察组患者31例实施鼻内镜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复发率(19.4%)明显低于对照组(45.2%),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127.5±10.9)mL明显少于对照组(198.6±24.7)mL,观察组患者(6.5%)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病灶切除不彻底是术后复发的根本因素,大多数术后复发实际上是术后肿瘤的残留。术前进行全面的检查及评估,明确肿瘤病变部位及侵犯范围,制定合适手术方案,术后定期换药及随访是减少肿瘤复发的关键。

    作者:周义兵;陶跃进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BEGO种植体不同种植深度的骨吸收的对比研究

    目的:本项目通过测定BEGO种植体不同种植深度的骨吸收的长度,探讨BEGO种植体不同种植深度的骨吸收的程度。方法选取于医院就诊并植入BEGO种植体的120例患者,于术前拍口腔曲面断层片,测定颌骨高度,确定种植的深度,按骨面上1mm、骨面平齐、骨下1mm分为a、b、c三组,术后立即、3个月、6个月、1年、1.5年拍曲面断层片,测定种植体尖部到牙槽骨平面的距离并记录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研究表明种植体的种植深度为骨面上1mm骨吸收程度较小、骨面平齐骨吸收程度小、骨下1mm骨吸收程度较大。结论 BEGO种植体不同种植深度的骨吸收的程度不同,种植深度与骨面平齐骨吸收程度小,其次是骨面上1mm,程度较大的是骨面下1mm。

    作者:冯建国;李慧;张春梅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药房中药饮片流通中风险因素的分析

    目的:探讨药房中药饮片流通中风险因素。方法借助鱼骨图从人(班组长、上药工、调剂员、复核员)、机(机器)、环(配方间、二级库)、法(养护措施)、料(中药饮片)五个方面深入查找引发饮片质量问题的风险因素。结果2012年1月~2015年12月发生饮片质量问题212件,其中霉变、虫蛀、含水量大合计占比66.5%;4、12月份季节交替及7月份霉雨季节饮片发生质量问题件数明显增多。通过鱼骨图,归纳要因入下:(1)不了解饮片特性;(2)未做到“先进先出”;(3)温湿度读取不方便;(4)部分品种配备药斗数太多;(5)药斗储药量太大;(6)未采用正确养护方法;(7)未建立梅雨季养护制度;(8)不合格饮片未及时处理;(9)饮片破碎后变质。结论通过控制药房中药饮片流通中风险因素,有助于降低问题饮片发生率,提高患者用药安全。

    作者:王丽;曾白林;黄萍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大脑中动脉狭窄脑梗死患者168例,随机分两组,对照组84例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84例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于治疗前后行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NIHSS评分、VAS评分,并检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稠度、纤维蛋白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预后。结果治疗后,两组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增加(P<0.05)。两组NIHSS评分、VAS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稠度、纤维蛋白原)降低(P<0.05)。观察组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NIHSS评分、VAS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稠度、纤维蛋白原)、并发症发生率、疾病进展率、疾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脑梗死的疗效显著。患者临床指标、神经功能改善明显,预后较好。

    作者:林秋利;欧阳慧萍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微创穿刺抽吸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微创穿刺抽吸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价其价值。方法对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微创穿刺抽吸术治疗),对照组(30例,内科保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住院时间、并发症总发生率、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微创穿刺抽吸治疗HICH,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凌兴飞;马静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局晚期下咽癌术后联合放化疗综合治疗与放化疗治疗疗效比较

    目的:分析比较局晚期下咽癌术后联合放化疗综合治疗与放化疗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8年9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局晚期下咽癌患者59例,记录患者完整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采用术后联合放化疗治疗组和单纯放化疗治疗组的近期疗效、总生存率和局部复发率。结果术后联合放化疗综合治疗与单纯放化疗治疗的近期疗效无统计学意义,但前者的3年总生存率显著大于后者,且前者的3年局部复发率显著低于后者。结论局晚期下咽癌患者行术后联合放化疗治疗效果优于单纯放化疗。

    作者:吴阳;余红民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植入式中心静脉输液港对高耐药性宫颈癌患者化疗的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植入式中心静脉输液港对高耐药性宫颈癌患者化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高耐药性宫颈癌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方法,观察组采用植入式中心静脉输液港,比较两组相关并发症及输液不良反应,统计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及置管成功耗费时间,分析导管留置时间及患者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发生感染、血栓、脱管及堵塞的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化疗期间发生输液相关不良反应的总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且留置导管期间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植入式中心静脉输液港能有效减少高耐药性宫颈癌患者化疗期间,输液相关不良反应,提高患者耐受度,延长导管留置时间。

    作者:郭爱琴;钮冬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胸腔镜联合腹腔镜治疗食管癌18例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胸腔镜在食管癌手术中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对18例食管癌患者行电视胸腔镜联合腹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先采取左侧卧位,胸腔镜下引导下完成食管的游离和相应淋巴结的清扫,胸部操作完成后,更改为平卧位,利用腹腔镜完成腹部胃的游离,剑突下小切口完成管状胃的制作,再将管状胃从食管裂孔拉至颈部与颈段食管吻合,胃造瘘以吸除胃内容物、空肠造瘘给予肠内营养支持。结果无中转开胸,总手术时间190~395min,平均280min;术中无大出血,总出血量100~300mL,住院期间1例患者死亡。术后有3例发生肺部感染,1例发生乳糜胸,l例于术后第4天发生颈部吻合口漏,1例出现胸腔瘘。结论胸腔镜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食道癌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安全的,值得进一步研究和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黄戈;张献;李威;刘金春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CysC和β2-MG在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检测血清胱抑素C和β2微球蛋白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12月在我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14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分组,A组为单纯糖尿病组,B组为早期肾病组,C组为临床肾病组。另选择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BUN、SCr等水平。结果B组和C组CysC、β2-MG显著高于对照组和A组(P<0.01),C组显著高于对照组、A组及B组,C组SCr及BUN显著高于对照组、A组及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CysC水平与患者的病程、HbA1C、SBP、β2-MG、SCr、BUN、Malb呈显著正相关的关系(P<0.01);β2-MG与患者的病程、HbA1C、SBP、CysC、SCr、BUN、Malb呈显著正相关的关系(P<0.01)。结论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血清CysC及β2-MG就有显著升高,在辅助诊断方面优于BUN及SCr等传统指标。

    作者:代广;王东海;陈强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尿微量白蛋白与尿糖联合检测在早期糖尿病肾损伤中诊断意义

    目的:探讨尿微量白蛋白与尿糖联合检测在早期糖尿病肾损伤中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早期糖尿病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单纯尿糖、单纯尿微量白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联合尿糖对早期糖尿病肾损伤患者进行诊断,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三种方法在早期糖尿病肾损伤中诊断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同时以病理诊断为标准将患者分为A组(单纯糖尿病患者)和B组(早期糖尿病肾损伤患者),比较两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尿糖水平及阳性率。结果300例糖尿病患者经病理诊断为早期糖尿病肾损伤67例,发病率为22.33%。单纯尿微量白蛋白在早期肾损伤中诊断灵敏度为46.27%,特异度为95.28%,阳性预测值为73.81%,阴性预测值为86.05%。单纯尿糖检测在早期肾损伤中诊断灵敏度为56.72%,特异度为93.99%,阳性预测值为73.08%,阴性预测值为88.31%。尿微量白蛋白和尿糖联合检测早期肾损伤中诊断灵敏度为86.57%,特异度为91.42%,阳性预测值为74.36%,阴性预测值为91.42%。A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和尿糖水平均低于B组[(15.4±5.4)mg/L vs(25.8±7.1)mg/L,(2.3±0.6)mmol/L vs(3.7±0.9)mmol/L,P<0.05]。结论尿微量白蛋白与尿糖联合检测在早期糖尿病肾病中诊断具有较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和尿糖水平显著升高,可作为临床诊断早期糖尿病肾损伤有效指标。

    作者:陈昌达;李就文;朱耀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经皮肾镜双导管碎石清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双导管碎石清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5年10月我院256例复杂性肾结石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28例。对照组使用钬激光碎石术治疗,研究组使用经皮肾镜双导管碎石清石术治疗。使用SF-36量表评价生活质量,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用水量、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石取净率及生活质量水平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研究组术中用水量、出血量分别为(19.16±3.57)L、(67.81±11.57)mL,对照组分别为(24.54±4.08)L、(80.09±12.52)mL,研究组均比对照组少(P<0.05);两组结石取净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SF-36各维度评分较对照组优(P<0.05)。结论经皮肾镜双导管碎石清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效果好,患者出血少,结石取净率高,并发症少,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钟羽翔;徐战平;麦源;黄剑华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血液透析患者不同血管通路再循环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

    目的:监测血液透析患者不同血管通路再循环的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因素,便于实施护理对策。方法采用Transonic HD02血液透析监测仪分别对2013年1月~2015年5月在我院行血液透析的118例血液透析患者不同血管通路正接及反接时进行再循环的监测,并分析可能影响血液透析患者再循环的相关因素。结果不同血管通路正接时,其再循环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血管通路反接时,动静脉内瘘(AVF)再循环情况较颈静脉管及股静脉管的再循环率低,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动静脉内瘘管与颈静脉管或股静脉管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静脉管与股静脉管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静脉内瘘(AVF)顺穿或反穿时,A-V间距<5cm其再循环情况较A-V间距>5cm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行血液透析时,好建立动静脉内瘘,进行AVF穿刺时,A-V间距尽量相差5cm或以上,以减少再循环发生率。在AVF不能使用时,可以建立临时血管通路,即颈静脉管或股静脉留置管,但是尽量避免反接,以减少再循环率。

    作者:蔡晓雯;宁志芳;王利平;蓝欣欣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澳门医疗筹资的解决之道探索

    充足的医疗保险可以使医疗服务更高效,但是目前很多澳门居民仍然尚未获得足够的医疗保险保障。要同时达到医疗覆盖率高、服务质量佳和筹资机制公平这三个目标是不可能的,但是医疗保险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这些基本目标。如果政府没有一个符合国际标准的、成熟的私人医疗保险市场,那么医疗卫生系统就会出现问题。所以我们应该提升全民健康保险普及化、发展风险分担机制、推动私人医疗保险。澳门要实现全民的公平医疗,就要在医疗卫生政策中采用公共筹资和私人筹资相结合的方式。

    作者:刘仲贤 刊期: 2016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