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达;李就文;朱耀
目的:探讨软瘫期电针针刺胫前肌及腓骨长短肌配合现代康复疗法预防脑卒中后出现足下垂及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软瘫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对照组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及患侧下肢针刺足三里、阳陵泉、申脉、解溪、太溪、丰隆、照海、悬钟、承山、太冲等穴位,并选其中足三里-丰隆、悬钟-太冲两组穴位加用电针综合治疗仪进行刺激,周一至周六每日一次。实验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和分别用电针针刺胫前肌及腓骨长短肌,其中周一周四电针针刺胫前肌,周二,三,五,六电针针刺腓骨长短肌。实验组和对照组电针综合治疗仪均选用20~30Hz的连续波进行刺激,每次30min。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的观察两组足下垂发生率和足内翻发生率。结果实验组足下垂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足内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软瘫期给予胫前肌及腓骨长短肌电针针刺配合现代康复疗法可有效预防脑卒中后出现足下垂和足内翻。
作者:李雪红;赵树平;王金平;李伟;张俊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本项目通过测定BEGO种植体不同种植深度的骨吸收的长度,探讨BEGO种植体不同种植深度的骨吸收的程度。方法选取于医院就诊并植入BEGO种植体的120例患者,于术前拍口腔曲面断层片,测定颌骨高度,确定种植的深度,按骨面上1mm、骨面平齐、骨下1mm分为a、b、c三组,术后立即、3个月、6个月、1年、1.5年拍曲面断层片,测定种植体尖部到牙槽骨平面的距离并记录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研究表明种植体的种植深度为骨面上1mm骨吸收程度较小、骨面平齐骨吸收程度小、骨下1mm骨吸收程度较大。结论 BEGO种植体不同种植深度的骨吸收的程度不同,种植深度与骨面平齐骨吸收程度小,其次是骨面上1mm,程度较大的是骨面下1mm。
作者:冯建国;李慧;张春梅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尿微量白蛋白与尿糖联合检测在早期糖尿病肾损伤中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早期糖尿病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单纯尿糖、单纯尿微量白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联合尿糖对早期糖尿病肾损伤患者进行诊断,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三种方法在早期糖尿病肾损伤中诊断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同时以病理诊断为标准将患者分为A组(单纯糖尿病患者)和B组(早期糖尿病肾损伤患者),比较两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尿糖水平及阳性率。结果300例糖尿病患者经病理诊断为早期糖尿病肾损伤67例,发病率为22.33%。单纯尿微量白蛋白在早期肾损伤中诊断灵敏度为46.27%,特异度为95.28%,阳性预测值为73.81%,阴性预测值为86.05%。单纯尿糖检测在早期肾损伤中诊断灵敏度为56.72%,特异度为93.99%,阳性预测值为73.08%,阴性预测值为88.31%。尿微量白蛋白和尿糖联合检测早期肾损伤中诊断灵敏度为86.57%,特异度为91.42%,阳性预测值为74.36%,阴性预测值为91.42%。A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和尿糖水平均低于B组[(15.4±5.4)mg/L vs(25.8±7.1)mg/L,(2.3±0.6)mmol/L vs(3.7±0.9)mmol/L,P<0.05]。结论尿微量白蛋白与尿糖联合检测在早期糖尿病肾病中诊断具有较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和尿糖水平显著升高,可作为临床诊断早期糖尿病肾损伤有效指标。
作者:陈昌达;李就文;朱耀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DTI技术用于观察不同Mantyla分级脑白质疏松症患者皮质脊髓束变化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脑白质疏松患者的DTI影像,测量不同Mantyla分级脑白质疏松症患者的FA值、ADC值、CSF纤维数量及纤维长度。结果不同分级患者的FA值、ADC值、CSF纤维数量及左CSF纤维长度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磁共振DTI技术对观察不同Mantyla分级脑白质疏松症患者皮质脊髓束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其可以定量分析皮质脊髓束在脑白质疏松症不同分级间的变化。
作者:张晖;柴瑞新;窦瑞芳;伊生勇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对秋冬季小儿呼吸道感染的非细菌性病原学检测并对其分布特点进行分析,为临床针对性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取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呼吸道感染患儿共1047例,并对其呼吸道分泌物和血清学进行病原学检查,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1047例患儿血清病原学检查中,单项感染326例,阳性率为31.14%,混合感染202例,阳性率为19.29%,单项感染比例明显高于多项感染(P<0.05);在326例单项感染的患儿中,MP具有高的阳性检测率,为18.05%,其次为RSV(3.25%)、ADV(3.25%)、INFB(2.96%);在202例混合感染中,MP+INBF具有高的阳性率,为10.32%,其次为MP+LP(2.77%), MP+LP+INBF(2.01%),MP+ADV(0.96%);6~12个月的患儿的阳性率(52.36%)明显高于3~6个月患儿(P<0.05),1~3周岁患儿的阳性率(85.45%)明显高于3~6个月患儿和6~12个月患儿(P<0.05)。在1047例患儿中经咽拭子病原学检查发现,阳性患者为476例,阳性检出率为45.46%。其中RSV具有高的阳性检测率,为19.87%,构成比为0.44,其次为RHV、RBOV、ADV;发现6~12个月的患儿的阳性率(48.21%)和构成比(0.40)均明显高于3~6个月患儿(P<0.05),1~3周岁患儿的阳性率(75.45%)和构成比(0.52)均明显高于3~6个月患儿和6~12个月患儿(P<0.05)。结论秋冬季我院呼吸道感染患儿以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感染为主,1~3岁患儿具有更高的阳性率。
作者:彭俊争;邓力;卢根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检测血清胱抑素C和β2微球蛋白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12月在我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14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分组,A组为单纯糖尿病组,B组为早期肾病组,C组为临床肾病组。另选择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BUN、SCr等水平。结果B组和C组CysC、β2-MG显著高于对照组和A组(P<0.01),C组显著高于对照组、A组及B组,C组SCr及BUN显著高于对照组、A组及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CysC水平与患者的病程、HbA1C、SBP、β2-MG、SCr、BUN、Malb呈显著正相关的关系(P<0.01);β2-MG与患者的病程、HbA1C、SBP、CysC、SCr、BUN、Malb呈显著正相关的关系(P<0.01)。结论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血清CysC及β2-MG就有显著升高,在辅助诊断方面优于BUN及SCr等传统指标。
作者:代广;王东海;陈强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剖宫产产妇护理中健康教育的应用及效果。方法以我院2013年4月~2015年5月收治的130例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均占65例,其中对照组产妇采用常规护理,而观察组产妇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阶段性的健康教育护理,将采用不同护理措施的两组产妇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剖宫产产妇护理前的焦虑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产妇的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及母乳喂养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更具有优势,且焦虑评分较对照组更低,数据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满意率(93.85%)较对照组更具有优势(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剖宫产产妇在护理中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产妇的焦虑情绪,缩短产妇的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及母乳喂养时间,提高产妇的护理满意率。
作者:江海英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对比分析相同类型不同来源的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钠缓释片药物对躁狂症的治疗疗效。方法对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106例,经鉴定为躁狂症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国产治疗组和进口治疗组。国产治疗组均采用国产药物,进口组均采用进口喹硫平和丙戊酸钠,两组患者治疗前均严格进行机体不良反应排查,治疗1个月,对比分析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躁狂量表(BRMS)、攻击行为量表(MOAS)和不良反应量表(TESS)的评比结果,对不同来源的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钠缓释片对狂躁患者的治疗前后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狂躁量表BRMS分析及MOAS行为评分分析,结果有效证实进口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传统治疗组,然而两组患者进行TESS不良反应评分中,进口治疗组优于国产治疗组,但是两组患者在接受喹硫平与丙戊酸钠治疗期间均伴有不良反应;在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分析中,相同类型不同来源条件下国产治疗组对狂躁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低于进口治疗组患者(P<0.05),在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发生不良反应而进口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数量显著低于国产治疗组患者(P<0.05)。结论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钠缓释片对躁狂症患者治疗中效果显著,可以有效降低躁狂症患者的症状,优化其躁狂行为。在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分析中,相同类型不同来源条件下国产治疗组对狂躁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低于进口治疗组患者。因此未来我国对躁狂症药物开发中仍需要进行细致化研究,同时对药物不良反应的降低进行深入的研究,才可以有效降低躁狂症的发生。
作者:陈绪焕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免疫吸附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92例,行免疫吸附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46例实施护理干预,于干预前后给予患者狼疮活动指数和健康状况评定量表评价,比较两组检测指标改善情况、住院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两组IgA、IgG、IgM、抗ds-DNA、抗核抗体滴度、狼疮活动指数降低。两组C3、C4、生理功能评分、精神健康评分增加。观察组IgA、IgG、IgM、抗ds-DNA、抗核抗体滴度、狼疮活动指数低于对照组。观察组C3、C4、生理功能评分、精神健康评分、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免疫吸附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显著,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姜志宇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温胆安神汤治疗老年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于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卒中后抑郁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脑卒中治疗,并为患者进行神经功能康复训练以及心理治疗。给予对照组氟西汀治疗。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温胆安神汤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0%,不良反应率为20.0%,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氟西汀的基础上,采用温胆安神汤能够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王兰恩;付敏杰 刊期: 2016年第16期
“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药学实践提供一种药学监护模式,可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和经济。本文就临床药师通过对一例重症肺炎患者的抗感染药物治疗进行了监护,并及时跟踪了解患者病情变化,积极分析辅助检查结果,同时为患者抗感染治疗方案提供建议。因此临床药师可协同临床医师通过对重点案例的分析,优化治疗方案,实施药学监护,提升临床药师的药学监护能力和药学服务水平,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作者:刘二平;章小燕;张克良;钱春艳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比较单疱性病毒性角膜炎中应用更昔洛韦眼用凝胶与阿昔洛韦滴眼液的疗效,以探索佳治疗措施。方法选择我科收治的126例单疱性病毒性角膜炎患者,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予以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治疗,对照组阿昔洛韦滴眼液治疗,每组各63例。治疗后观察不同程度患者的治疗时间,评定疗效及安全性,随访1年观察复发情况。结果本研究中的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与观察组有效率95.24%比较,对照组有效率降低明显,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不同病情患者的治疗时间,浅层型、深层型以及混合型的治疗时间均缩短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复发率均降低明显,差异可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单疱性病毒性角膜炎患者中应用更昔洛韦可缩短不同程度患者的治疗时间,疗效较好,且安全性较高,复发率低。
作者:张建天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研究拉西地平联合贝那普利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76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8例。治疗组采用拉西地平联合贝那普利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拉西地平进行治疗,连续治疗4周。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偶测与24h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结果具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空腹血糖、Fib、HbAC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组的HDL-C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采用拉西地平联合贝那普利进行治疗,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血压,维持了患者血糖的正常水平,且轻微升高了患者的HDL-C,具有抗氧化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冯先义;程炼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分析比较局晚期下咽癌术后联合放化疗综合治疗与放化疗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8年9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局晚期下咽癌患者59例,记录患者完整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采用术后联合放化疗治疗组和单纯放化疗治疗组的近期疗效、总生存率和局部复发率。结果术后联合放化疗综合治疗与单纯放化疗治疗的近期疗效无统计学意义,但前者的3年总生存率显著大于后者,且前者的3年局部复发率显著低于后者。结论局晚期下咽癌患者行术后联合放化疗治疗效果优于单纯放化疗。
作者:吴阳;余红民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对心肌梗死合并左心室血栓患者的抗栓治疗效果和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心肌梗死合并左心室血栓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共100例,患者的收治时间在2013年5月7日~2014年5月7日期间,对这100例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和系统性的分析,随机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抗栓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抗栓治疗的基础上采取重组人B型利钠肽治疗,并在治疗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的呼吸困难改善时间、血浆BNP水平、国际标准化比值达标情况和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随访结果表明,100例经对症抗栓治疗患者的血栓全部消失;31例患者给予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三联抗栓治疗;21例患者采取西洛他唑、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三联抗血小板治疗;14例患者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其中1例发生脑梗死后加用华法林,血栓消失,11例血栓消失,3例出现血栓机化;实验组的呼吸困难改善时间、血浆BNP水平、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国际标准化比值达标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抗栓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肌梗死合并左心室血栓患者重组人B型利钠肽治疗,抗栓效果好,适合临床应用。
作者:杨海红;王友生;吕洁韵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研究宫腔镜用于慢性宫颈炎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病例资料来源于我院2014年4月~2015年11月就诊的102例慢性宫颈炎患者。随机分组方法:随机数字表法。102例患者分为激光组和宫腔镜组。激光组采取激光方法治疗;宫腔镜组行宫腔镜电切治疗。比较:(1)慢性宫颈炎治愈率、治疗总有效率;(2)复发率、创面感染发生率;(3)干预前和干预后患者炎症因子hs-CRP、SOD、IL-6、TNF-α的差异。(4)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的差异。结果(1)宫腔镜组对比激光组慢性宫颈炎治愈率更高(P<0.05);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宫腔镜组对比激光组复发率、创面感染发生率更低(P<0.05);(3)干预前两组炎症因子hs-CRP、SOD、IL-6、TNF-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宫腔镜组对比激光组炎症因子hs-CRP、SOD、IL-6、TNF-α改善更显著(P<0.05)。(4)宫腔镜组对比激光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P<0.05)。结论宫腔镜用于慢性宫颈炎治疗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减轻机体炎症水平,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且创伤小,操作简单,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创面感染,值得推广。
作者:陈美美;张幼红;魏苍梅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研究习惯逆转训练治疗抽动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于我院治疗的80例抽动症患儿,随机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实验组进行习惯逆转训练的行为治疗,对照组使用可乐定透皮贴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YGTSS评分、TESS评分的变化以及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的痊愈率为38.0%,有效率达90.0%,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治疗后的第12、24周末YGTSS评分、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经典药物可乐定为对照,习惯逆转训练治疗抽动障碍疗效确切,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陈健萍;袁海超;黄国强;卢燕玲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及H-FABP、hs-CRP、IM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入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计78例,将患者根据所用药物分成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措施,治疗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治疗措施的基础再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3d后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清H-FABP、hs-CRP、IMA水平及治疗7d后心功能及血脂指标,并随访一年内其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H-FABP、hs-CRP、IM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一年时间,治疗组发生再次心性事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有效降低血脂及炎症反应程度,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几率,安全无明显副作用。
作者:虞君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产科并发症的关系情况。方法分析我院2014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收治的10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依据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变化情况进行分组,>6.5%糖化血红蛋白组50例和≤6.5%糖化血红蛋白组50例,选取50例正常产妇作为对照组。结果≤6.5%糖化血红蛋白组FPG、1hPG、HbA1c、HOMA-I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6.5%糖化血红蛋白组FPG、1hPG、HbA1c、HOMA-IR水平均高于≤6.5%糖化血红蛋白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早产、羊水过多、巨大儿、胎膜早破、子痫前期、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6.5%糖化血红蛋白组患者早产、羊水过多、巨大儿、胎膜早破、子痫前期、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6.5%可能增加产科并发症风险性,应加强糖化血红蛋白监测。
作者:熊爱群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标准化尘螨变应原免疫治疗方案用于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之间我院收治的188例变应性鼻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包括抗组胺药物、鼻用皮质类固醇等,观察组患者采用标准化尘螨变应原免疫治疗方案,两组患者均维持治疗1年,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估及不良反应统计,并采用鼻结膜炎生活质量调查问卷(RQLQ)调查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451,P<0.05);观察组患者共进行治疗期间共3例出现I级全身性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4%,但所有不良反应病例均经药物治疗后迅速缓解,对照组未发生明显全身性反应,两组对比无显著差异(χ2=1.947,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RQLQ评分对比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活动、睡眠、行为、鼻部症状、眼部症状、情感、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免疫治疗方案用于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疗效确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作者:李晓辉 刊期: 2016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