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秋冬季小儿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检测及其分布特点分析

彭俊争;邓力;卢根

关键词:儿科, 呼吸道感染, 病原学检测, 秋冬季
摘要:目的:对秋冬季小儿呼吸道感染的非细菌性病原学检测并对其分布特点进行分析,为临床针对性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取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呼吸道感染患儿共1047例,并对其呼吸道分泌物和血清学进行病原学检查,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1047例患儿血清病原学检查中,单项感染326例,阳性率为31.14%,混合感染202例,阳性率为19.29%,单项感染比例明显高于多项感染(P<0.05);在326例单项感染的患儿中,MP具有高的阳性检测率,为18.05%,其次为RSV(3.25%)、ADV(3.25%)、INFB(2.96%);在202例混合感染中,MP+INBF具有高的阳性率,为10.32%,其次为MP+LP(2.77%), MP+LP+INBF(2.01%),MP+ADV(0.96%);6~12个月的患儿的阳性率(52.36%)明显高于3~6个月患儿(P<0.05),1~3周岁患儿的阳性率(85.45%)明显高于3~6个月患儿和6~12个月患儿(P<0.05)。在1047例患儿中经咽拭子病原学检查发现,阳性患者为476例,阳性检出率为45.46%。其中RSV具有高的阳性检测率,为19.87%,构成比为0.44,其次为RHV、RBOV、ADV;发现6~12个月的患儿的阳性率(48.21%)和构成比(0.40)均明显高于3~6个月患儿(P<0.05),1~3周岁患儿的阳性率(75.45%)和构成比(0.52)均明显高于3~6个月患儿和6~12个月患儿(P<0.05)。结论秋冬季我院呼吸道感染患儿以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感染为主,1~3岁患儿具有更高的阳性率。
中国医药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免疫吸附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护理研究

    目的:探讨免疫吸附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92例,行免疫吸附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46例实施护理干预,于干预前后给予患者狼疮活动指数和健康状况评定量表评价,比较两组检测指标改善情况、住院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两组IgA、IgG、IgM、抗ds-DNA、抗核抗体滴度、狼疮活动指数降低。两组C3、C4、生理功能评分、精神健康评分增加。观察组IgA、IgG、IgM、抗ds-DNA、抗核抗体滴度、狼疮活动指数低于对照组。观察组C3、C4、生理功能评分、精神健康评分、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免疫吸附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显著,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姜志宇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软瘫期给予胫前肌及腓骨长短肌电针针刺疗法预防脑卒中后出现足下垂、足内翻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软瘫期电针针刺胫前肌及腓骨长短肌配合现代康复疗法预防脑卒中后出现足下垂及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软瘫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对照组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及患侧下肢针刺足三里、阳陵泉、申脉、解溪、太溪、丰隆、照海、悬钟、承山、太冲等穴位,并选其中足三里-丰隆、悬钟-太冲两组穴位加用电针综合治疗仪进行刺激,周一至周六每日一次。实验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和分别用电针针刺胫前肌及腓骨长短肌,其中周一周四电针针刺胫前肌,周二,三,五,六电针针刺腓骨长短肌。实验组和对照组电针综合治疗仪均选用20~30Hz的连续波进行刺激,每次30min。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的观察两组足下垂发生率和足内翻发生率。结果实验组足下垂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足内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软瘫期给予胫前肌及腓骨长短肌电针针刺配合现代康复疗法可有效预防脑卒中后出现足下垂和足内翻。

    作者:李雪红;赵树平;王金平;李伟;张俊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DTI研究脑白质疏松症对皮质脊髓束的影响

    目的:探讨DTI技术用于观察不同Mantyla分级脑白质疏松症患者皮质脊髓束变化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脑白质疏松患者的DTI影像,测量不同Mantyla分级脑白质疏松症患者的FA值、ADC值、CSF纤维数量及纤维长度。结果不同分级患者的FA值、ADC值、CSF纤维数量及左CSF纤维长度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磁共振DTI技术对观察不同Mantyla分级脑白质疏松症患者皮质脊髓束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其可以定量分析皮质脊髓束在脑白质疏松症不同分级间的变化。

    作者:张晖;柴瑞新;窦瑞芳;伊生勇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尿微量白蛋白与尿糖联合检测在早期糖尿病肾损伤中诊断意义

    目的:探讨尿微量白蛋白与尿糖联合检测在早期糖尿病肾损伤中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早期糖尿病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单纯尿糖、单纯尿微量白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联合尿糖对早期糖尿病肾损伤患者进行诊断,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三种方法在早期糖尿病肾损伤中诊断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同时以病理诊断为标准将患者分为A组(单纯糖尿病患者)和B组(早期糖尿病肾损伤患者),比较两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尿糖水平及阳性率。结果300例糖尿病患者经病理诊断为早期糖尿病肾损伤67例,发病率为22.33%。单纯尿微量白蛋白在早期肾损伤中诊断灵敏度为46.27%,特异度为95.28%,阳性预测值为73.81%,阴性预测值为86.05%。单纯尿糖检测在早期肾损伤中诊断灵敏度为56.72%,特异度为93.99%,阳性预测值为73.08%,阴性预测值为88.31%。尿微量白蛋白和尿糖联合检测早期肾损伤中诊断灵敏度为86.57%,特异度为91.42%,阳性预测值为74.36%,阴性预测值为91.42%。A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和尿糖水平均低于B组[(15.4±5.4)mg/L vs(25.8±7.1)mg/L,(2.3±0.6)mmol/L vs(3.7±0.9)mmol/L,P<0.05]。结论尿微量白蛋白与尿糖联合检测在早期糖尿病肾病中诊断具有较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和尿糖水平显著升高,可作为临床诊断早期糖尿病肾损伤有效指标。

    作者:陈昌达;李就文;朱耀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局晚期下咽癌术后联合放化疗综合治疗与放化疗治疗疗效比较

    目的:分析比较局晚期下咽癌术后联合放化疗综合治疗与放化疗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8年9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局晚期下咽癌患者59例,记录患者完整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采用术后联合放化疗治疗组和单纯放化疗治疗组的近期疗效、总生存率和局部复发率。结果术后联合放化疗综合治疗与单纯放化疗治疗的近期疗效无统计学意义,但前者的3年总生存率显著大于后者,且前者的3年局部复发率显著低于后者。结论局晚期下咽癌患者行术后联合放化疗治疗效果优于单纯放化疗。

    作者:吴阳;余红民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更昔洛韦眼用凝胶与阿昔洛韦滴眼液治疗126例单疱性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单疱性病毒性角膜炎中应用更昔洛韦眼用凝胶与阿昔洛韦滴眼液的疗效,以探索佳治疗措施。方法选择我科收治的126例单疱性病毒性角膜炎患者,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予以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治疗,对照组阿昔洛韦滴眼液治疗,每组各63例。治疗后观察不同程度患者的治疗时间,评定疗效及安全性,随访1年观察复发情况。结果本研究中的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与观察组有效率95.24%比较,对照组有效率降低明显,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不同病情患者的治疗时间,浅层型、深层型以及混合型的治疗时间均缩短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复发率均降低明显,差异可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单疱性病毒性角膜炎患者中应用更昔洛韦可缩短不同程度患者的治疗时间,疗效较好,且安全性较高,复发率低。

    作者:张建天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标准免疫治疗方案用于188例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标准化尘螨变应原免疫治疗方案用于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之间我院收治的188例变应性鼻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包括抗组胺药物、鼻用皮质类固醇等,观察组患者采用标准化尘螨变应原免疫治疗方案,两组患者均维持治疗1年,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估及不良反应统计,并采用鼻结膜炎生活质量调查问卷(RQLQ)调查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451,P<0.05);观察组患者共进行治疗期间共3例出现I级全身性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4%,但所有不良反应病例均经药物治疗后迅速缓解,对照组未发生明显全身性反应,两组对比无显著差异(χ2=1.947,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RQLQ评分对比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活动、睡眠、行为、鼻部症状、眼部症状、情感、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免疫治疗方案用于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疗效确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作者:李晓辉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目的:对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进行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5年8月入住我院的资料完整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两组均采取非药物治疗措施,对照组口服贝那普利,观察组联合氨氯地平治疗,治疗2个月后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BP、DBP的变化情况,并对比分析两组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的24 h ABPVs、24 hABPVd 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后,两组的SBP、DBP水平均分别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其中,观察组治疗后SBP(120.28±20.22)mm Hg,DBP(83.20±11.23)mm Hg,分别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的SBP、DB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治疗8周后的24h ABPVs、24h ABPVd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疗效显著提高,降压效果显著,有效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有效协助降压,维持血压稳定,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李雪玲;邢光;李群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介入联合冠脉注射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探讨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替罗非班冠脉注射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择取本院2014年8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4例,按照患者入院时间以及个人意愿,将患者划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7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研究组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替罗非班冠脉注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的TIMI血流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出血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参照组患者,即各项数据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施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替罗非班冠脉注射治疗,不仅可以改善患者冠脉血流以及心肌灌注情况,还有利于患者预后结局良性发展,对于保证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李灿林;张志广;廖尚宇;廖富彪;陈章瑜;陈志勇;梁家志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数字化切片在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目的:探讨数字化切片系统在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通过在同一年级随机分成的两组学生分别采用传统切片和数字化切片辅以传统切片进行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教学,比较分析两组学生实验报告成绩、实验考试成绩,并对两组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等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数字化切片辅以传统切片教学组学生的实验报告成绩、实验考试成绩明显高于传统切片教学组,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阅读切片的容易度、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分析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师生互动均高于传统切片教学组,两组间的差异存在显著性。结论数字化切片的使用为教学工作提供了有效工具,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具有很多无可比拟的优势,有助于推动口腔医学的数字化改革和信息化进程。

    作者:宋洋;刘希;吴巍;黄相道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子宫肌瘤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分析

    目的探讨Survivin 在子宫肌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ELISA 法检测2015年6~10月在我院因子宫肌瘤而行子宫切除的患者40例,对子宫肌瘤组织及其周边肌肉组织中Survivin 蛋白含量进行监测对比。结果 Survivin 在子宫肌瘤瘤体组织中的含量是(310.78±25.93)ng/L,在瘤旁肌肉组织含量是(186.09±23.31)ng/L,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356,P <0.01);Survivin 在单发子宫肌瘤瘤体组织含量是(312.54±28.78)ng/L,多发子宫肌瘤瘤体组织中含量(309.60±24.42)ng/L,二者之间无明显差异(t=1.0213,P >0.05)。结论凋亡调节因子Survivin 与子宫肌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徐国荣;叶红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大脑中动脉狭窄脑梗死患者168例,随机分两组,对照组84例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84例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于治疗前后行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NIHSS评分、VAS评分,并检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稠度、纤维蛋白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预后。结果治疗后,两组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增加(P<0.05)。两组NIHSS评分、VAS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稠度、纤维蛋白原)降低(P<0.05)。观察组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NIHSS评分、VAS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稠度、纤维蛋白原)、并发症发生率、疾病进展率、疾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脑梗死的疗效显著。患者临床指标、神经功能改善明显,预后较好。

    作者:林秋利;欧阳慧萍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骨科损伤控制技术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骨科损伤控制技术(DCO)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8月我院收取的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103例,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1)和观察组(n=52)。观察组行DCO治疗,对照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分析不同组别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总量、手术总时长、体温恢复时长以及骨痂所用时间四项手术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骨折康复优良率达到82.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7%(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IB值明显低于对照组,APTT值、TT值和P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是23.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8%(P<0.05)。结论骨科损伤控制技术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的效果理想,术后并发症少,可以提高患者的凝血功能,值得推广。

    作者:刘晓野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血液透析患者不同血管通路再循环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

    目的:监测血液透析患者不同血管通路再循环的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因素,便于实施护理对策。方法采用Transonic HD02血液透析监测仪分别对2013年1月~2015年5月在我院行血液透析的118例血液透析患者不同血管通路正接及反接时进行再循环的监测,并分析可能影响血液透析患者再循环的相关因素。结果不同血管通路正接时,其再循环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血管通路反接时,动静脉内瘘(AVF)再循环情况较颈静脉管及股静脉管的再循环率低,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动静脉内瘘管与颈静脉管或股静脉管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静脉管与股静脉管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静脉内瘘(AVF)顺穿或反穿时,A-V间距<5cm其再循环情况较A-V间距>5cm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行血液透析时,好建立动静脉内瘘,进行AVF穿刺时,A-V间距尽量相差5cm或以上,以减少再循环发生率。在AVF不能使用时,可以建立临时血管通路,即颈静脉管或股静脉留置管,但是尽量避免反接,以减少再循环率。

    作者:蔡晓雯;宁志芳;王利平;蓝欣欣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跟骨骨折患者分别应用经皮撬拨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患者分别应用经皮撬拨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12月我院就诊的跟骨骨折患者75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及对照组37例。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组经皮撬拨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并发症及治疗前后Bohler’s角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为92.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7.8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 Bohler’s 角皆比治疗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但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跟骨骨折患者应用经皮撬拨内固定治疗临床疗效满意,可以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周永强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及H-FABP、hs-CRP、IMA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及H-FABP、hs-CRP、IM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入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计78例,将患者根据所用药物分成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措施,治疗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治疗措施的基础再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3d后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清H-FABP、hs-CRP、IMA水平及治疗7d后心功能及血脂指标,并随访一年内其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H-FABP、hs-CRP、IM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一年时间,治疗组发生再次心性事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有效降低血脂及炎症反应程度,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几率,安全无明显副作用。

    作者:虞君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经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5例,其中对照组采用标准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THA),观察组患者采用后外侧小切口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MIS-THA),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康复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输血量、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术后1个月的 VAS评分以及3个月的Harri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势,在临床手术治疗过程中值得推荐应用。

    作者:谭毅贤;程德根;梁小军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居家养老模式下社区护理服务的开展分析及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居家养老模式下社区护理服务的开展及效果。方法2014年7月~2015年12月,选取该阶段内社区康复医疗中心收治的100例居家养老的老年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将10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社区护理服务,观察组实施综合性社区护理服务。比较两组老年患者的健康行为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焦虑评分、睡眠质量指数。结果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健康行为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但观察组干预后的健康行为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睡眠质量指数均明显降低(P<0.05),但观察组的焦虑评分、睡眠质量指数较对照组更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更高(P<0.05)。结论在居家养老模式下,对社区老年患者实施综合性的社区护理服务,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健康行为,还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睡眠质量、心理状态。

    作者:吴艺;邓仁丽;张丽娥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两种内固定手术治疗方法的比较

    目的:分析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两种手术方法的特点。方法该院78例不稳定型盆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4例应用小切口中空螺钉内固定手术进行治疗组(A组),44例应用改良Stoppa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组(B组)。结果 A组和B组优良率均为100%,手术不良反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和C臂照射次数小于B组(P<0.05),而B组出血量和切口长度大于A组( P<0.05)。结论改良Stoppa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适用于多种类型的不稳定盆骨骨折,应用范围较广。小切口中空螺钉内固定手术中软组织创伤更小,但适用范围较窄,且放射损伤较重。

    作者:肖建斌;李世平;刘经宝;严越茂;肖建勇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改良的PBL教学法在骨外科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改良的PBL教学法在骨外科专业临床理论与临床见习应用的主要作用。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013年度来我科见习的100例本科临床医学专业以及七年制专业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50例。实验组采用改良的PBL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见习代教。学期结束进行理论考试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教学效果,并对教学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学期结束考试中,实验组总成绩为(82.24±4.5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35±3.5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两组基础理论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学生的病案分析成绩为(48.04±4.8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34.45±3.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问卷结果表明,实验组学生满意度96%,明显高于对照组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的PBL教学法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尽可能地利用临床思维思考与解决临床问题,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作者:付海亮;付国枢;王强;杜大江;马志强 刊期: 2016年第16期

中国医药科学杂志

中国医药科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 二十一世纪联合创新(北京)医药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