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微信平台对孕妇进行孕产期健康教育的实践效果

齐红艳;杨艳琴

关键词:微信平台, 孕妇, 孕产期健康教育, 成效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微信平台对孕妇进行孕产期健康教育的作用(均P<0.05)。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于本院妇产科建卡的486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43例。对照组按常规的孕期管理模式对孕妇进行孕产期健康教育,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微信平台进行孕产期健康教育,比较两组对围产期健康知识的知晓率、产前检查次数、自然分娩率、产后并发症以及满意率。结果实验组孕妇的知晓率、产检次数、自然分娩率以及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产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微信平台对孕妇进行孕产期健康教育的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孕妇孕期健康认识程度,增加产检次数,降低孕期未知风险,提高自然分娩率,减少产后并发症,提高孕妇及家属的满意率,简便实用,值得推广。
国际护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Roy适应模式在治疗性ERCP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Roy适应模式对减少治疗性ERCP患者焦虑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治疗性ERCP的患者13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68例)和对照组(70例),分别采用Roy适应模式护理及常规整体护理。比较两组的焦虑水平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入院当天均存在明显焦虑;术前1d两组患者的焦虑程度均明显下降,研究组低于对照组( P<0.05);术后第3天研究组总体表现无焦虑,对照组表现为轻度焦虑( 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采用Roy适应模式对减少治疗性ERCP患者焦虑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方面优于常规整体护理。

    作者:王芳;李美连;陈敏玲;刘玉兰;陈月富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卒中住院患者的生活方式与卒中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通过调查卒中住院患者的生活方式和临床检测指标,解释卒中住院患者的生活方式与卒中的关系,以期预防卒中复发或减少发作。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我院神经诊疗中心150例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患者的数据,使用生活方式调查表进行调查,并使用析因分析、方差分析和逻辑回归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患者BMI为(28.0±4.8)kg/m2,腰围为(102.8±14.2)cm。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148.9±25.4) mmHg和(86.7±13.3) mmHg。平均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空腹血糖分别为(4.73±1.15) mmol/L、(1.5±1.01)mmol/L、(5.6±1.37)mmol/L。患者的临床检测指标和不同生活方式变量间有显著统计学关系。结论卒中住院患者有很多与卒中危险因素密切相关的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导致卒中的发生。

    作者:叶剑琴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优质护理干预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及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情况的影响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及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情况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0月至2014年5月期间收诊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92例,依照其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妊娠结局(包括自然分娩、产后出血、羊水过多3方面)及患者新生儿的神经行为发育情况(包括行为能力、主动肌张力、被动肌张力、原始反射、一般状态及其总分),并调查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孕妇的血糖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自然分娩率及产后出血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羊水过多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的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优质护理干预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临床效果明显,且对新生儿的神经行为发育有着积极重要的影响,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何雅萍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拓展式家庭系统治疗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康复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拓展式家庭系统治疗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康复护理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9月收住我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9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实验组4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拓展式家庭系统治疗,对两组干预后的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干预后的家庭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社会支持评分、自我护理行为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施以拓展式家庭系统治疗,对于提高其家庭功能、社会支持水平、自我护理行为能力和生活质量水平均具有积极的干预效果。

    作者:霍仙娜;冯玉祥;张静;王娜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癌痛控制障碍调查分析及临床护理

    目的:分析癌痛控制障碍原因,并探讨其临床护理对策。方法对癌痛控制障碍的原因进行分析,此基础上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针对控制障碍原因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疼痛程度降低分数及护理满意度提高分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护理效果显效83例(61.94%),总有效率89.55%,显著高于对照组69.40%的总有效率(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正确分析癌痛控制障碍原因并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能明显改善患者疼痛程度,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张春艳;尚立华;付亚红;徐蕾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PICC不同的置管部位对婴幼儿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目的:探究不同的PICC置管部位对婴幼儿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住院的130例婴幼儿患者,根据置管部位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儿经下肢静脉置入PICC,对照组患儿经上肢静脉置入PICC。比较PICC置管后两组患儿的并发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操作耗时、出血量及置管时间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患儿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与操作耗时均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出血量以及置管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经下肢静脉置入PICC,能够显著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操作耗时,对置入PICC后的并发症影响较小,可优先选择下肢静脉进行PICC置管。

    作者:童丹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临床护士怀孕后工作体验的质性研究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怀孕后的工作体验,为如何管理临床怀孕护士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法,深入访谈10名临床怀孕护士。结果通过对资料阅读、分析和整理,提出三个主题:担心自身健康及胎儿的正常发育受到影响;怀孕后想调岗、请假休息;渴望得到医院和科室的帮助。结论护士怀孕后的压力与工作环境、工作性质密切相关,她们希望得到医院的帮助,护理管理者需要采取更人性化的护理管理方式,调动怀孕护士对工作的积极体验和工作热情,改善怀孕护士的工作环境,降低暂时性离岗行为,以便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作者:李晓燕;杨淑改;侯继湘;高华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心理护理对喉癌术后并发呃逆的临床应用探讨

    目的:探讨不同护理方法对喉癌患者术后呃逆防控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本院2014年8月1日至2015年8月1日期间收治的158例喉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第Ⅰ组心理护理+基础护理组,第Ⅱ组为基础护理组,每组79例。所有患者的饮食、鼻饲操作、套管固定、吸痰操作及化痰药使用均统一作为基础护理。心理护理组所有患者接受心理护理+基础护理,普通观察组仅使用基础护理进行观察。经术后15 d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呃逆次数及持续时间,窒息次数及窒息时间,感染患者人数、患者术部出血次数及套管脱管次数。结果经过对两组患者术后相关指标统计分析,与第Ⅱ组相比,第Ⅰ组患者经过心理护理术后平均脾气暴躁次数(4±2.1)次、患部平均感染率(2.5%)、平均出血次数(4.2±2.1)次、患者术后平均窒息次数(2.1±1.3)次、术后患者整体发生呃逆人数及平均呃逆次数(2.1±0.8)次均显著低于第Ⅱ组基础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患者中发生呃逆患者的呃逆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理护理通过降低患者抑郁心理及脾气暴躁频率,从而提高了基础护理的效果,不仅降低了患者的呃逆次数,同时有效提高了患者术后的康复程度,减少了因患部感染及窒息现象导致术后患者生命危机现象。

    作者:张艳丽;王华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不同体制三级综合医院年轻护士工作满意度调查及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体制三级综合医院年轻护士工作满意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南京市某地区非公有制和公有制三级综合医院各一家367名年轻护士,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及明尼苏达满意度短式量表( MSQ)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非公有制医院和公有制医院年轻护士的工作满意度分别为(3.84±0.46)分和(3.87±0.53)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能够做不违背自己良心的事情得分均高,对收入/报酬与工作量的满意度均低。不同科室、性别、学历和工作年限护士的工作满意度之间存在差异( P<0.05)。结论非公有制医院和公有制医院年轻护士的工作满意度均处于中等水平,管理者需要关注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

    作者:王玉艳;杨言诚;高洁;高瑞芳;夏大珍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肺动脉高压患者家庭照护者社会支持与抑郁的相关性调查

    目的:探讨肺动脉高压患者家庭照护者社会支持与抑郁的相关性,为减轻家庭照护者抑郁情绪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中文版(PHQ-8),医疗社会支持量表简体中文版(MOS-SSS)对105名肺动脉高压患者家庭照护者进行调查。结果肺动脉高压患者家庭照护者的抑郁评分为(4.6±5.0)分,与社会支持总分呈负相关(r=-0.500,P=0.002)。结论肺动脉高压患者家庭照护者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讯息与情绪性社会支持低。

    作者:孙红霞;徐毅君;董帅;杨萍萍;孙文杰;魏丽丽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早期肠内营养联合优化护理对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营养状态及胃肠道恢复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优化护理干预对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营养状态及胃肠道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98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9例,对照组实施肠外营养支持,并给予常规外科术后护理,包括检查鼻、胃管固定,肠内营养护理、心理护理及并发症护理等。研究组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并细节优化护理干预,包括置管前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口腔护理、体位护理、积极预防并发症、固定十二指肠营养管护理等。结果术后7 d,研究组在体质量、血红蛋白、白蛋白、清蛋白及尿素氮等方面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肛门排气时间、恢复肠鸣音、排便时间等胃肠道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给予食管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细节优化护理干预有利于提升手术安全性,全面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和能量,尽早改善机体的免疫力及营养状态,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降低机体高代谢状态,促进肌力恢复及伤口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钮林霞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产后出血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实施的意义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及相应的护理措施实施的效果。方法纳入我院妇产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分娩产妇共439例,根据分娩后是否符合产后出血标准分为出血组(35例)和非出血组(404例)。比较两组产妇基本资料(年龄、分娩方式、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盘粘连、宫缩乏力、产道损伤)的差别,并以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自变量,以产后是否出血作为应变量做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组间比较用x2检验。结果两组产妇分娩方式、前置胎盘、胎盘粘连、宫缩乏力及产道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胎盘早剥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将剖宫产率、前置胎盘、胎盘粘连、宫缩乏力及产道损伤为自变量,以产后是否出血作为应变量做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剖宫产( P=0.011, OR=3.237)、前置胎盘( P=0.001, OR=5.082)、胎盘粘连( P=0.016, OR=6.231)和宫缩乏力( P=0.000, OR=21.624)对产后出血有影响。结论针对剖宫产率、前置胎盘、胎盘粘连、宫缩乏力为产后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护理人员应针对产前检查及健康宣教,提高产妇的危险意识;针对存在高危因素的产妇需嘱咐其提前入院待产,加强产前保健及产程观察和产后出血的护理。

    作者:周雯珺;柏燕铭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徐州地区肠造口患者健康教育现状及需求的分析

    目的:调查徐州地区肠造口患者健康教育现状,分析造口患者及家属对造口知识的需求情况。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徐州市三级医院的200名肠造口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结果在院期间90%以上肠造口患者得到医护人员的专业指导,80%以上患者对肠造口方面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出院后100%患者有强烈学习和掌握肠造口知识的意愿,50%患者依靠造口门诊造口治疗师学习造口知识,70%以上患者乐于接受新型网络健康教育模式。结论为改善徐州地区患者造口相关知识掌握现状,减少造口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应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肠造口患者健康教育。

    作者:杜月娥;张娴;张燕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全期前瞻匹配护理模式在鼻咽癌放疗患者口腔黏膜炎防护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全期前瞻匹配护理模式在鼻咽癌放疗患者口腔黏膜炎防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0~12月我院行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11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7例。对照组接受鼻咽癌放疗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以口腔黏膜炎防护为目标的全期前瞻匹配护理干预模式,对两组患者干预后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鼻咽癌放疗患者干预后的口腔黏膜炎发生时间显著晚于对照组,愈合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第3周末、7周末的口腔黏膜炎严重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鼻咽癌放疗患者实施以口腔黏膜炎防护为目标的全期前瞻匹配护理干预模式,能显著推迟该类患者口腔黏膜炎的发生时间,降低口腔黏膜炎严重程度,促进炎症愈合,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余少玲;刘付小燕;范育英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留置吸痰管吸痰在支气管扩张症无创通气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留置吸痰管对行无创正压通气的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加重期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急性加重期的支气管扩张症伴急性呼吸衰竭应用无创正压通气的患者83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抗生素治疗、对症治疗、营养支持、无创正压通气、胸部物理疗法等,对照组采用口咽通气管按需吸痰,观察组行留置吸痰管按需吸痰,以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呼吸困难评分、痰液性状评分、使用无创通气时间、住院天数、行有创通气为观察指标。结果观察组上机后24 h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分别是(70.9±6.7) mmHg、(50.4±3.8) mmHg,与对照组的(66.3±5.2) mmHg、(53.1±4.5) mmH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上机10 d后呼吸困难评分为(1.8±0.7)分,与对照组的(2.5±0.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痰液黏稠度评分为(1.6±0.4)分,与对照组的(2.5±0.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累计使用无创通气(97.8±19.6) h,与对照组的(127.4±25.2)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终应用有创机械通气1例,与对照组的6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病程(16.9±2.8)d,与对照组(22.6±3.5)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伴有呼吸衰竭的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加重期患者,在实施无创正压通气时,采用经鼻留置吸痰管按需吸痰,能保持引流通畅,提高抢救成功率,增加患者的舒适感,改善缺氧,缩短病程,降低住院费用。

    作者:张荣杰;鞠贞会;曲杨;商林青;刘之红;王姝红;毕秀敏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个案管理模式对中青年肾实质性高血压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讨个案管理模式对中青年肾实质性高血压患者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8月至2015年5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80例中青年肾实质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均采用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则实施为期6个月的个案管理,内容包括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专业化知识和信息、生活方式干预、心理支持、直接护理以及多学科间协调、出院后延伸服务等多元化的护理服务。结果6个月后,试验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血压达标率、24 h尿蛋白及肾功能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个案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中青年肾实质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

    作者:汤青云;张建林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200例脑血栓患者规范化中医康复护理

    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分析200例脑血栓患者的中医护理方法和措施。方法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是选取了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200例脑血栓患者,并将其分为了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人,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的临床护理,在此基础之上对观察组患者进行中医护理,之后对两组患者在住院的时间、生活质量等四个维度上的得分情况及患者对于护理措施的满意程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0.5±4.9)d,而对照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16.5±5.1)d。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脑血栓患者进行中医护理的干预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护理中有借鉴价值。

    作者:彭淑芬;刘立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预见性护理应用于结肠癌患者术后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预见性护理在结肠癌患者手术后的护理效果。方法将本院2015年1月至12月收治的124例结肠癌手术患者按入院顺序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天数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68%(6/62),显著低于对照组24.19%(15/62)x2=4.644,P=0.031<0.05。观察组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t=4.760,P=0.038<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5.942,P=0.016<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应用于结肠癌术后患者,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并提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作者:杨庆玲;李巧萍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护理干预对动脉瘤患者DSA造影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动脉瘤患者DSA造影质量的影响,为改善造影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于2014年2月至2015年10月行DSA造影的动脉瘤患者共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自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检查程序进行造影,观察组在造影前予以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干预前和造影前(干预后)的焦虑状况( SAS量表测评)、抑郁状况( SDS量表测评),并在造影前对造影知识进行测评,造影后对护理满意度进行测评。同时比较两组患者DSA造影图像质量。结果观察组经护理干预后,SAS评分和SDS评分分别为(43.60±6.35)分、(44.27±6.53)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7.643、7.381,P<0.05)。观察组造影质量总评分、知识掌握率和护理满意率分别为(4.17±0.35)分、96.67%(29/30)、96.67%(29/30),显著高于对照组(t或x2=4.365、4.043、5.192,P<0.05)。结论在动脉瘤患者DSA造影前予以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负性情绪,提高造影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周燕萍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社会支持和心理辅导对血液透析患者焦虑状态及依从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和心理辅导对血液透析患者焦虑状态及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社会支持和心理辅导及依赖性治疗,比较两组的社会支持度、焦虑情况、依赖性治疗及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在社会支持方面经干预后观察组的主观社会支持度、客观社会支持度和支持利用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观察组的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1);两组治疗依从性干预后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两组满意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通过社会支持和心理辅导血液透析患者焦虑状态及依从性明显改善,有利于疾病康复,提高满意度,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侯春华 刊期: 2016年第20期

国际护理学杂志

国际护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