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雯珺;柏燕铭
目的:对比优质护理服务与常规护理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1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依从率(包括完全依从者与部分依从者)为97.14%,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85.71%)( P<0.05);在患者入院时进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考核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患者入院2周、8周时的考核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优质护理服务对于改善患者的病情、恢复其认知能力、改善社会功能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祁恩秀;柯丽;汪艳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时间护理对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术后康复锻炼时疼痛的影响,以期减轻疼痛,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将2013年3月至2015年5月130例膝前交叉韧带重建(包括合并半月板修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时间护理,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护理介入、康复前超前镇痛的药物时间介入、康复前的体位护理、康复前的肌肉放松技术的介入、康复后冰疗时间介入等,比较两组术后第3、4、7、8、10天康复运动时的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第3、4、7、8、10天康复锻炼时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时间护理能有效减轻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术后康复锻炼时的疼痛,平复患者情绪,加速膝关节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李九群;张洪雷;任玉香;张文涛 刊期: 2016年第20期
一次性纸尿裤是新生儿监护病房中新生儿基础护理必须使用的物品,在工作中笔者发现纸尿裤还有其他多种用途,操作简便,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刘丽华;王艳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怀孕后的工作体验,为如何管理临床怀孕护士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法,深入访谈10名临床怀孕护士。结果通过对资料阅读、分析和整理,提出三个主题:担心自身健康及胎儿的正常发育受到影响;怀孕后想调岗、请假休息;渴望得到医院和科室的帮助。结论护士怀孕后的压力与工作环境、工作性质密切相关,她们希望得到医院的帮助,护理管理者需要采取更人性化的护理管理方式,调动怀孕护士对工作的积极体验和工作热情,改善怀孕护士的工作环境,降低暂时性离岗行为,以便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作者:李晓燕;杨淑改;侯继湘;高华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精细化盆底肌训练治疗对老年女性真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3例老年女性真性尿失禁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针灸、低频脉冲电刺激、盆底肌训练、经阴道电极电子生物反馈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精细化盆底肌训练治疗共计6周,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排尿日记、膀胱容量测定、生存质量评分、国际下尿路综合征症状评分( LUTS ),并观察比较其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72 h总排尿次数、总漏尿次数、ICI-Q-SF评分均明显少于治疗前( P<0.05,P<0.01),大排尿量均显著多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精细组72 h总排尿次数及总漏尿次数较常规组明显少(P<0.05),ICI-Q-SF评分较常规组低(P<0.05),而大排尿量明显多于常规组(P<0.01);精细化组治疗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常规组(78.26%)(P<0.05)。结论精细化盆底肌训练治疗老年女性真性尿失禁疗效肯定,给临床治疗提供了一个更加细致、切实可行的方案,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徐茂凤;刘贤英;户丽艳;段晓琴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分析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护理干预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7月1日至2015年7月1日本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6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采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实验组空腹血糖(6.25±0.98) mmol/L、餐后2 h血糖(10.02±1.19)mmol/L,对照组空腹血糖(8.09±1.02)mmol/L、餐后2 h血糖(13.21±1.07)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实验组健康知识掌握率90.91%明显高于对照组54.55%;两组在护理前SAS、SDS评分无明显差异,护理后实验组SAS评分(39.23±6.01)、SDS评分(34.25±9.03)明显低于对照组SAS评分(43.77±5.23)、SDS评分(45.23±8.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护理满意率90.91%明显高于对照组42.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糖尿病护理干预中采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比常规护理模式能够更好地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强化患者对糖尿病健康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有效干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提高其治疗配合度,同时对促进护患关系和谐有着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梁晓霞;谢月霞;凌小容;罗婵;赖海燕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在置管溶栓联合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围术期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2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0例)和对照组(1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行围术期的系统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焦虑与抑郁情绪、疼痛程度,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6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程度(2.5±0.7)显著低于对照组(4.7±1.1),观察组患者的SDS评分(54.6±3.2)分、SAS评分(53.5±4.1)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5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准备工作的完善,术中的有效护理及术后对病情保持密切监测的围术期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提高置管溶栓联合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疗效。
作者:高佩蓓;张洁;王莉洁;卢义娟;顾正伟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科学有效的麻醉恢复室( PACU)排班模式,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护理管理质量。方法通过实施两种排班模式,即责任组长带组的责任组分组包床管理及传统的单人包床管理排班模式,比较实施两种管理模式后专科护理质量、转入交接质量、麻醉医生满意度及护士满意度的差异。结果责任组包床管理模式的专科护理质量、转入交接质量、麻醉医生满意度及护士满意度均明显高于传统的单人包床管理模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责任组包床管理排班模式可有效提高PACU护理工作效率及管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护人员对PACU工作的满意度。
作者:段娜;李小妹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及相应的护理措施实施的效果。方法纳入我院妇产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分娩产妇共439例,根据分娩后是否符合产后出血标准分为出血组(35例)和非出血组(404例)。比较两组产妇基本资料(年龄、分娩方式、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盘粘连、宫缩乏力、产道损伤)的差别,并以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自变量,以产后是否出血作为应变量做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组间比较用x2检验。结果两组产妇分娩方式、前置胎盘、胎盘粘连、宫缩乏力及产道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胎盘早剥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将剖宫产率、前置胎盘、胎盘粘连、宫缩乏力及产道损伤为自变量,以产后是否出血作为应变量做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剖宫产( P=0.011, OR=3.237)、前置胎盘( P=0.001, OR=5.082)、胎盘粘连( P=0.016, OR=6.231)和宫缩乏力( P=0.000, OR=21.624)对产后出血有影响。结论针对剖宫产率、前置胎盘、胎盘粘连、宫缩乏力为产后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护理人员应针对产前检查及健康宣教,提高产妇的危险意识;针对存在高危因素的产妇需嘱咐其提前入院待产,加强产前保健及产程观察和产后出血的护理。
作者:周雯珺;柏燕铭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优化护理干预对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营养状态及胃肠道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98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9例,对照组实施肠外营养支持,并给予常规外科术后护理,包括检查鼻、胃管固定,肠内营养护理、心理护理及并发症护理等。研究组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并细节优化护理干预,包括置管前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口腔护理、体位护理、积极预防并发症、固定十二指肠营养管护理等。结果术后7 d,研究组在体质量、血红蛋白、白蛋白、清蛋白及尿素氮等方面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肛门排气时间、恢复肠鸣音、排便时间等胃肠道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给予食管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细节优化护理干预有利于提升手术安全性,全面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和能量,尽早改善机体的免疫力及营养状态,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降低机体高代谢状态,促进肌力恢复及伤口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钮林霞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柔性管理模式在护理夜查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护理夜查房中实施以“有时去监督,常常去协助,总是去信任”为宗旨的柔性管理模式,比较实施前后护士工作压力、夜间护理质量以及护士、护士长对夜查房满意度情况。结果实施柔性管理后,护士工作压力源总得分为(2.40±0.40),夜查房总扣分为(116.00±6.37),两者均低于实施前(P<0.05);护士及护士长对夜查房的满意度分别为(82.63±9.37)和(91.25±7.19),两者均高于实施前(均P<0.05)。结论在护理夜查房中实施柔性管理,可降低护士的工作压力,提升夜间护理质量,同时能够提高护士、护士长对夜查房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闫泽雨;梁爱华;马丽;买茹;李慧慧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预防老年胆道手术患者并发症、提升舒适体验的运用价值。方法以我院2014年2月~2015年10月收治的老年胆道手术患者共106例为对象,按照患者意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舒适护理。比较两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并在患者出院时采用舒适护理问卷从生理舒适、心理舒适和总体舒适对舒适度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77%(2/53),显著低于对照组15.09%(8/53)的发生率(x2=3.975,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为(10.4±3.3)d,显著短于对照组( t=4.715, P<0.05)。观察组心理舒适、生理舒适和总体舒适评分分别为(4.12±0.53)分、(4.07±0.46)分、(3.90±0.62)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4.032、3.923、3.945,P<0.05)。结论对老年胆道手术患者予以舒适护理干预,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舒适度,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许海荣;励婷瑶;赵洁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促进抑郁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抑郁症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护理6个月后的抑郁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的 HAMD 评分及 GQOLI-74评分相近( P>0.05),但护理6个月后观察组 HAMD 评分(35.2±1.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GQOLI-74评分(82.5±2.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抑郁症患者治疗中有助于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黄洁英 刊期: 2016年第20期
主要对中美静脉输液治疗专科护士的发展现状进行探讨,内容包括静脉输液治疗专科护士的资质界定、实践标准和职业培训,对我国尚待解决的问题提出建议,以期为我国静脉输液治疗专科化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作者:靳杨;李欣欣(综述)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入院的80例血液透析患者,按是否愿意接受综合护理而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加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状况、依从性、相关临床指标与感染情况等。结果实验组患者干预后HAMD与HAMA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经卡方检验后,实验组患者依从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患者血尿素氮与血肌酐再循环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导管滞留时间与护理满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实验组患者皮肤入口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总体感染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综合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具有借鉴性。
作者:史瑞英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分析200例脑血栓患者的中医护理方法和措施。方法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是选取了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200例脑血栓患者,并将其分为了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人,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的临床护理,在此基础之上对观察组患者进行中医护理,之后对两组患者在住院的时间、生活质量等四个维度上的得分情况及患者对于护理措施的满意程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0.5±4.9)d,而对照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16.5±5.1)d。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脑血栓患者进行中医护理的干预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护理中有借鉴价值。
作者:彭淑芬;刘立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新护士岗前操作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2013年新入职护士50名作为实验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岗前操作技能培训与考核。将2012年的50名新入职护士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新护士的技能操作考核成绩,并用自设问卷调查实验组新护士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评价。结果实验组新护士护理技能操作考核总成绩及案例评估、实施、人文关怀、相关知识问答、总体质量部分成绩均优于对照组( P<0.05);实验组新护士对此培训模式予以肯定。结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增加新护士学习趣味性、主动性,并可有效规范临床护理实践操作技能,更有利于新护士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
作者:于丽华;侯艳玲;丛亚男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调查徐州地区肠造口患者健康教育现状,分析造口患者及家属对造口知识的需求情况。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徐州市三级医院的200名肠造口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结果在院期间90%以上肠造口患者得到医护人员的专业指导,80%以上患者对肠造口方面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出院后100%患者有强烈学习和掌握肠造口知识的意愿,50%患者依靠造口门诊造口治疗师学习造口知识,70%以上患者乐于接受新型网络健康教育模式。结论为改善徐州地区患者造口相关知识掌握现状,减少造口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应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肠造口患者健康教育。
作者:杜月娥;张娴;张燕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分析癌痛控制障碍原因,并探讨其临床护理对策。方法对癌痛控制障碍的原因进行分析,此基础上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针对控制障碍原因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疼痛程度降低分数及护理满意度提高分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护理效果显效83例(61.94%),总有效率89.55%,显著高于对照组69.40%的总有效率(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正确分析癌痛控制障碍原因并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能明显改善患者疼痛程度,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张春艳;尚立华;付亚红;徐蕾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拓展式家庭系统治疗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康复护理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9月收住我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9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实验组4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拓展式家庭系统治疗,对两组干预后的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干预后的家庭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社会支持评分、自我护理行为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施以拓展式家庭系统治疗,对于提高其家庭功能、社会支持水平、自我护理行为能力和生活质量水平均具有积极的干预效果。
作者:霍仙娜;冯玉祥;张静;王娜 刊期: 2016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