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护理干预中的效果观察

梁晓霞;谢月霞;凌小容;罗婵;赖海燕

关键词:全程健康教育模式, 糖尿病护理干预, 效果
摘要:目的:分析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护理干预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7月1日至2015年7月1日本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6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采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实验组空腹血糖(6.25±0.98) mmol/L、餐后2 h血糖(10.02±1.19)mmol/L,对照组空腹血糖(8.09±1.02)mmol/L、餐后2 h血糖(13.21±1.07)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实验组健康知识掌握率90.91%明显高于对照组54.55%;两组在护理前SAS、SDS评分无明显差异,护理后实验组SAS评分(39.23±6.01)、SDS评分(34.25±9.03)明显低于对照组SAS评分(43.77±5.23)、SDS评分(45.23±8.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护理满意率90.91%明显高于对照组42.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糖尿病护理干预中采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比常规护理模式能够更好地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强化患者对糖尿病健康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有效干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提高其治疗配合度,同时对促进护患关系和谐有着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国际护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护理干预对动脉瘤患者DSA造影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动脉瘤患者DSA造影质量的影响,为改善造影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于2014年2月至2015年10月行DSA造影的动脉瘤患者共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自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检查程序进行造影,观察组在造影前予以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干预前和造影前(干预后)的焦虑状况( SAS量表测评)、抑郁状况( SDS量表测评),并在造影前对造影知识进行测评,造影后对护理满意度进行测评。同时比较两组患者DSA造影图像质量。结果观察组经护理干预后,SAS评分和SDS评分分别为(43.60±6.35)分、(44.27±6.53)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7.643、7.381,P<0.05)。观察组造影质量总评分、知识掌握率和护理满意率分别为(4.17±0.35)分、96.67%(29/30)、96.67%(29/30),显著高于对照组(t或x2=4.365、4.043、5.192,P<0.05)。结论在动脉瘤患者DSA造影前予以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负性情绪,提高造影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周燕萍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PICC不同的置管部位对婴幼儿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目的:探究不同的PICC置管部位对婴幼儿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住院的130例婴幼儿患者,根据置管部位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儿经下肢静脉置入PICC,对照组患儿经上肢静脉置入PICC。比较PICC置管后两组患儿的并发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操作耗时、出血量及置管时间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患儿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与操作耗时均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出血量以及置管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经下肢静脉置入PICC,能够显著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操作耗时,对置入PICC后的并发症影响较小,可优先选择下肢静脉进行PICC置管。

    作者:童丹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癌痛控制障碍调查分析及临床护理

    目的:分析癌痛控制障碍原因,并探讨其临床护理对策。方法对癌痛控制障碍的原因进行分析,此基础上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针对控制障碍原因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疼痛程度降低分数及护理满意度提高分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护理效果显效83例(61.94%),总有效率89.55%,显著高于对照组69.40%的总有效率(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正确分析癌痛控制障碍原因并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能明显改善患者疼痛程度,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张春艳;尚立华;付亚红;徐蕾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情景模拟视频短剧在急救护理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院外急救技能综合运用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人际沟通、自主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方法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教师设计急救情景中必须出现的操作项目和人物,每5~7名学生自愿组成急救小组,自主设计剧情并组织练习、拍摄及后期制作,上传校内网络教学平台,课程组教师和学生代表综合评分,后总结反馈。结果通过汇总学生填写的评价表和各组学习心得体会,评价本次教学活动,绝大多数同学认为自主拍摄急救情景剧教学方式新颖独特,有利于学生掌握院外急救技术,增强了急救实训课教学效果。结论该教学方法改革在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同时,给护生提供了培养整体急救思路的平台,使护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和正确的操作技术,进而可以从容地综合运用急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等非技术能力。缺点是部分学生认为该教学方法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学生的课后负担。

    作者:吕静;刘兴山;迟晓华;王丹丹;董妍;靳志超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动态血糖监测在胰岛素瘤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动态血糖监测在胰岛素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胰岛素瘤患者16例为观察组,同期在本院确诊的2型糖尿病反应性低血糖患者15例为糖尿病组,健康体检正常的志愿者15例为对照组。上述三组均接受72 h动态血糖监测。比较各组一般资料、24 h血糖均值、标准差、大血糖值、小血糖值、大波动幅度、低血糖发生次数和持续时间等。结果观察组BMI指数和胰岛素释放指数显著高于糖尿病组、对照组( P<0.05)。糖尿病组 HbAlc 显著高于观察组和对照组( t=4.615、4.273,P<0.05),MAD则显著低于观察组和对照组(t=5.124、5.238,P<0.05)。观察组72h饥饿-运动试验阳性13例,阴性3例。观察组平均血糖、小血糖值分别为(4.69±1.53)mmol/L、(2.46±0.29)mmol/L,均显著低于糖尿病组和对照组( P<0.05)。观察组大血糖值和大波动幅度显著低于糖尿病组,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昼间、夜间和24 h内低血糖发生次数均显著多于糖尿病组,且低血糖持续时间显著长于糖尿病组( P<0.05)。结论动态血糖监测能够反映胰岛素瘤患者24 h内血糖动态变化,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胜超;李妙;吴海洋;李文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个性化心理护理对支气管镜检查的老年患者心境状态的影响

    目的:探讨个性化心理护理对支气管镜检查的老年患者心境状态影响。方法2015年1~12月选取在本院行支气管镜检查的128例患者,根据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6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性护理,观察组给予个性化心理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一次性置镜成功率、依从率、不良反应率及心理应激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置镜成功率、患者依从率、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置镜时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心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Zung抑郁量表(SDS)、焦虑量表(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个性化心理护理能有效改善行支气管镜检查老年患者心理应激反应及负性情绪,可提高患者一次性置镜成功率及满意率。

    作者:朱海鸣;金小花;韩艳美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早期肠内营养联合优化护理对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营养状态及胃肠道恢复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优化护理干预对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营养状态及胃肠道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98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9例,对照组实施肠外营养支持,并给予常规外科术后护理,包括检查鼻、胃管固定,肠内营养护理、心理护理及并发症护理等。研究组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并细节优化护理干预,包括置管前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口腔护理、体位护理、积极预防并发症、固定十二指肠营养管护理等。结果术后7 d,研究组在体质量、血红蛋白、白蛋白、清蛋白及尿素氮等方面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肛门排气时间、恢复肠鸣音、排便时间等胃肠道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给予食管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细节优化护理干预有利于提升手术安全性,全面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和能量,尽早改善机体的免疫力及营养状态,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降低机体高代谢状态,促进肌力恢复及伤口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钮林霞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Roy适应模式在治疗性ERCP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Roy适应模式对减少治疗性ERCP患者焦虑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治疗性ERCP的患者13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68例)和对照组(70例),分别采用Roy适应模式护理及常规整体护理。比较两组的焦虑水平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入院当天均存在明显焦虑;术前1d两组患者的焦虑程度均明显下降,研究组低于对照组( P<0.05);术后第3天研究组总体表现无焦虑,对照组表现为轻度焦虑( 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采用Roy适应模式对减少治疗性ERCP患者焦虑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方面优于常规整体护理。

    作者:王芳;李美连;陈敏玲;刘玉兰;陈月富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拓展式家庭系统治疗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康复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拓展式家庭系统治疗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康复护理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9月收住我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9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实验组4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拓展式家庭系统治疗,对两组干预后的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干预后的家庭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社会支持评分、自我护理行为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施以拓展式家庭系统治疗,对于提高其家庭功能、社会支持水平、自我护理行为能力和生活质量水平均具有积极的干预效果。

    作者:霍仙娜;冯玉祥;张静;王娜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卒中住院患者的生活方式与卒中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通过调查卒中住院患者的生活方式和临床检测指标,解释卒中住院患者的生活方式与卒中的关系,以期预防卒中复发或减少发作。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我院神经诊疗中心150例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患者的数据,使用生活方式调查表进行调查,并使用析因分析、方差分析和逻辑回归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患者BMI为(28.0±4.8)kg/m2,腰围为(102.8±14.2)cm。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148.9±25.4) mmHg和(86.7±13.3) mmHg。平均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空腹血糖分别为(4.73±1.15) mmol/L、(1.5±1.01)mmol/L、(5.6±1.37)mmol/L。患者的临床检测指标和不同生活方式变量间有显著统计学关系。结论卒中住院患者有很多与卒中危险因素密切相关的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导致卒中的发生。

    作者:叶剑琴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精细化盆底肌训练治疗老年女性真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精细化盆底肌训练治疗对老年女性真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3例老年女性真性尿失禁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针灸、低频脉冲电刺激、盆底肌训练、经阴道电极电子生物反馈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精细化盆底肌训练治疗共计6周,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排尿日记、膀胱容量测定、生存质量评分、国际下尿路综合征症状评分( LUTS ),并观察比较其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72 h总排尿次数、总漏尿次数、ICI-Q-SF评分均明显少于治疗前( P<0.05,P<0.01),大排尿量均显著多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精细组72 h总排尿次数及总漏尿次数较常规组明显少(P<0.05),ICI-Q-SF评分较常规组低(P<0.05),而大排尿量明显多于常规组(P<0.01);精细化组治疗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常规组(78.26%)(P<0.05)。结论精细化盆底肌训练治疗老年女性真性尿失禁疗效肯定,给临床治疗提供了一个更加细致、切实可行的方案,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徐茂凤;刘贤英;户丽艳;段晓琴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心理干预对车祸所致骨折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效果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车祸所致骨折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0例车祸所致骨折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同时给予心理护理。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 PCL-C)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对患者干预前和干预后创伤后应激障碍进行评估,并进行疗效评估。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的回避/麻木、高警觉、再体验、总分评分结果分别和对照组干预后的回避/麻木、高警觉、再体验、总分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痊愈、显效和有效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心理护理能够显著改善车祸所致骨折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作者:郭彦丰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麻醉恢复室两种排班模式的应用比较

    目的:探讨科学有效的麻醉恢复室( PACU)排班模式,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护理管理质量。方法通过实施两种排班模式,即责任组长带组的责任组分组包床管理及传统的单人包床管理排班模式,比较实施两种管理模式后专科护理质量、转入交接质量、麻醉医生满意度及护士满意度的差异。结果责任组包床管理模式的专科护理质量、转入交接质量、麻醉医生满意度及护士满意度均明显高于传统的单人包床管理模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责任组包床管理排班模式可有效提高PACU护理工作效率及管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护人员对PACU工作的满意度。

    作者:段娜;李小妹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综合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入院的80例血液透析患者,按是否愿意接受综合护理而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加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状况、依从性、相关临床指标与感染情况等。结果实验组患者干预后HAMD与HAMA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经卡方检验后,实验组患者依从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患者血尿素氮与血肌酐再循环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导管滞留时间与护理满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实验组患者皮肤入口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总体感染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综合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具有借鉴性。

    作者:史瑞英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200例脑血栓患者规范化中医康复护理

    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分析200例脑血栓患者的中医护理方法和措施。方法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是选取了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200例脑血栓患者,并将其分为了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人,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的临床护理,在此基础之上对观察组患者进行中医护理,之后对两组患者在住院的时间、生活质量等四个维度上的得分情况及患者对于护理措施的满意程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0.5±4.9)d,而对照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16.5±5.1)d。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脑血栓患者进行中医护理的干预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护理中有借鉴价值。

    作者:彭淑芬;刘立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时间护理对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术后康复锻炼疼痛的影响

    目的:探讨时间护理对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术后康复锻炼时疼痛的影响,以期减轻疼痛,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将2013年3月至2015年5月130例膝前交叉韧带重建(包括合并半月板修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时间护理,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护理介入、康复前超前镇痛的药物时间介入、康复前的体位护理、康复前的肌肉放松技术的介入、康复后冰疗时间介入等,比较两组术后第3、4、7、8、10天康复运动时的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第3、4、7、8、10天康复锻炼时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时间护理能有效减轻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术后康复锻炼时的疼痛,平复患者情绪,加速膝关节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李九群;张洪雷;任玉香;张文涛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综合护理干预在防治脑卒中患者便秘中的应用

    目的:运用综合护理措施干预脑卒中患者并发便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标准的100例患者按住院号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措施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的便秘疗效及治疗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便秘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1),观察组便秘治疗满意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针对脑卒中患者因情绪、饮食、长期卧床及排便习惯改变等因素引起的便秘,采取针对性的综合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和预防便秘的发生,减轻患者便秘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杨焕芝;周在霞;娄秀娥;商莉;贾翠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King达标理论用于脑卒中患者优质护理的效果

    目的:探讨互动达标理论在脑卒中患者优质护理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261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按常规优质护理服务实施,观察组应用互动达标理论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对两组患者的入院、出院Barthel指数( BI),住院期间基础护理合格率、出院时相关知识知晓率、住院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观察组在实施互动达标优质护理后BI评分在出院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213;P<0.05)。住院期间基础护理合格率、出院时相关知识知晓率和住院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结论运用互动达标理论对脑卒中患者实施优质护理,能够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提高患者的基础护理合格率、相关知识知晓率和住院患者满意度,有效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作者:董燕鸿;张佛华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护理干预中的效果观察

    目的:分析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护理干预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7月1日至2015年7月1日本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6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采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实验组空腹血糖(6.25±0.98) mmol/L、餐后2 h血糖(10.02±1.19)mmol/L,对照组空腹血糖(8.09±1.02)mmol/L、餐后2 h血糖(13.21±1.07)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实验组健康知识掌握率90.91%明显高于对照组54.55%;两组在护理前SAS、SDS评分无明显差异,护理后实验组SAS评分(39.23±6.01)、SDS评分(34.25±9.03)明显低于对照组SAS评分(43.77±5.23)、SDS评分(45.23±8.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护理满意率90.91%明显高于对照组42.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糖尿病护理干预中采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比常规护理模式能够更好地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强化患者对糖尿病健康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有效干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提高其治疗配合度,同时对促进护患关系和谐有着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梁晓霞;谢月霞;凌小容;罗婵;赖海燕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综合护理干预在促进抑郁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促进抑郁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抑郁症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护理6个月后的抑郁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的 HAMD 评分及 GQOLI-74评分相近( P>0.05),但护理6个月后观察组 HAMD 评分(35.2±1.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GQOLI-74评分(82.5±2.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抑郁症患者治疗中有助于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黄洁英 刊期: 2016年第20期

国际护理学杂志

国际护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