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海荣;励婷瑶;赵洁
目的:探讨不同护理方法对喉癌患者术后呃逆防控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本院2014年8月1日至2015年8月1日期间收治的158例喉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第Ⅰ组心理护理+基础护理组,第Ⅱ组为基础护理组,每组79例。所有患者的饮食、鼻饲操作、套管固定、吸痰操作及化痰药使用均统一作为基础护理。心理护理组所有患者接受心理护理+基础护理,普通观察组仅使用基础护理进行观察。经术后15 d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呃逆次数及持续时间,窒息次数及窒息时间,感染患者人数、患者术部出血次数及套管脱管次数。结果经过对两组患者术后相关指标统计分析,与第Ⅱ组相比,第Ⅰ组患者经过心理护理术后平均脾气暴躁次数(4±2.1)次、患部平均感染率(2.5%)、平均出血次数(4.2±2.1)次、患者术后平均窒息次数(2.1±1.3)次、术后患者整体发生呃逆人数及平均呃逆次数(2.1±0.8)次均显著低于第Ⅱ组基础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患者中发生呃逆患者的呃逆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理护理通过降低患者抑郁心理及脾气暴躁频率,从而提高了基础护理的效果,不仅降低了患者的呃逆次数,同时有效提高了患者术后的康复程度,减少了因患部感染及窒息现象导致术后患者生命危机现象。
作者:张艳丽;王华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分析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护理干预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7月1日至2015年7月1日本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6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采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实验组空腹血糖(6.25±0.98) mmol/L、餐后2 h血糖(10.02±1.19)mmol/L,对照组空腹血糖(8.09±1.02)mmol/L、餐后2 h血糖(13.21±1.07)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实验组健康知识掌握率90.91%明显高于对照组54.55%;两组在护理前SAS、SDS评分无明显差异,护理后实验组SAS评分(39.23±6.01)、SDS评分(34.25±9.03)明显低于对照组SAS评分(43.77±5.23)、SDS评分(45.23±8.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护理满意率90.91%明显高于对照组42.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糖尿病护理干预中采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比常规护理模式能够更好地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强化患者对糖尿病健康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有效干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提高其治疗配合度,同时对促进护患关系和谐有着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梁晓霞;谢月霞;凌小容;罗婵;赖海燕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预防老年胆道手术患者并发症、提升舒适体验的运用价值。方法以我院2014年2月~2015年10月收治的老年胆道手术患者共106例为对象,按照患者意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舒适护理。比较两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并在患者出院时采用舒适护理问卷从生理舒适、心理舒适和总体舒适对舒适度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77%(2/53),显著低于对照组15.09%(8/53)的发生率(x2=3.975,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为(10.4±3.3)d,显著短于对照组( t=4.715, P<0.05)。观察组心理舒适、生理舒适和总体舒适评分分别为(4.12±0.53)分、(4.07±0.46)分、(3.90±0.62)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4.032、3.923、3.945,P<0.05)。结论对老年胆道手术患者予以舒适护理干预,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舒适度,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许海荣;励婷瑶;赵洁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通过调查卒中住院患者的生活方式和临床检测指标,解释卒中住院患者的生活方式与卒中的关系,以期预防卒中复发或减少发作。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我院神经诊疗中心150例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患者的数据,使用生活方式调查表进行调查,并使用析因分析、方差分析和逻辑回归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患者BMI为(28.0±4.8)kg/m2,腰围为(102.8±14.2)cm。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148.9±25.4) mmHg和(86.7±13.3) mmHg。平均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空腹血糖分别为(4.73±1.15) mmol/L、(1.5±1.01)mmol/L、(5.6±1.37)mmol/L。患者的临床检测指标和不同生活方式变量间有显著统计学关系。结论卒中住院患者有很多与卒中危险因素密切相关的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导致卒中的发生。
作者:叶剑琴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科学有效的麻醉恢复室( PACU)排班模式,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护理管理质量。方法通过实施两种排班模式,即责任组长带组的责任组分组包床管理及传统的单人包床管理排班模式,比较实施两种管理模式后专科护理质量、转入交接质量、麻醉医生满意度及护士满意度的差异。结果责任组包床管理模式的专科护理质量、转入交接质量、麻醉医生满意度及护士满意度均明显高于传统的单人包床管理模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责任组包床管理排班模式可有效提高PACU护理工作效率及管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护人员对PACU工作的满意度。
作者:段娜;李小妹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构建针对下肢肢体骨折患者围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 )发生的个性化护理干预方案,实施并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骨科创伤组2015年1~12月下肢肢体骨折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采用个性化护理。干预组应用Autar量表,在入院24 h内、术后1周内分别进行血栓风险的评估,结合临床生化指标D-二聚体和下肢超声彩超的客观监测结果对患者发生DVT的风险进行全面的评估,基于评估结果实行具有针对性的医护患三位一体的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DVT的发生率、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患者自理能力以及术后5~7 d的D-二聚体数值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术后发生静脉血栓7例,干预组未发生深静脉血栓,术后DVT的发生率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治疗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自理能力以及患者满意度分值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5~7 d干预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根据血栓风险的全面评估,制定围术期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措施,提高患者自主能动性,改善生活质量,降低治疗费用以及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提高了医护资源的利用率,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高效的医护服务,为临床预防及治疗 DVT 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柳鹏鹏;郭锦丽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运用综合护理措施干预脑卒中患者并发便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标准的100例患者按住院号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措施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的便秘疗效及治疗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便秘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1),观察组便秘治疗满意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针对脑卒中患者因情绪、饮食、长期卧床及排便习惯改变等因素引起的便秘,采取针对性的综合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和预防便秘的发生,减轻患者便秘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杨焕芝;周在霞;娄秀娥;商莉;贾翠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对比优质护理服务与常规护理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1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依从率(包括完全依从者与部分依从者)为97.14%,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85.71%)( P<0.05);在患者入院时进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考核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患者入院2周、8周时的考核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优质护理服务对于改善患者的病情、恢复其认知能力、改善社会功能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祁恩秀;柯丽;汪艳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分析癌痛控制障碍原因,并探讨其临床护理对策。方法对癌痛控制障碍的原因进行分析,此基础上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针对控制障碍原因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疼痛程度降低分数及护理满意度提高分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护理效果显效83例(61.94%),总有效率89.55%,显著高于对照组69.40%的总有效率(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正确分析癌痛控制障碍原因并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能明显改善患者疼痛程度,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张春艳;尚立华;付亚红;徐蕾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观察预见性护理在结肠癌患者手术后的护理效果。方法将本院2015年1月至12月收治的124例结肠癌手术患者按入院顺序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天数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68%(6/62),显著低于对照组24.19%(15/62)x2=4.644,P=0.031<0.05。观察组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t=4.760,P=0.038<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5.942,P=0.016<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应用于结肠癌术后患者,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并提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作者:杨庆玲;李巧萍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互动达标理论在脑卒中患者优质护理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261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按常规优质护理服务实施,观察组应用互动达标理论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对两组患者的入院、出院Barthel指数( BI),住院期间基础护理合格率、出院时相关知识知晓率、住院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观察组在实施互动达标优质护理后BI评分在出院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213;P<0.05)。住院期间基础护理合格率、出院时相关知识知晓率和住院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结论运用互动达标理论对脑卒中患者实施优质护理,能够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提高患者的基础护理合格率、相关知识知晓率和住院患者满意度,有效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作者:董燕鸿;张佛华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分析200例脑血栓患者的中医护理方法和措施。方法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是选取了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200例脑血栓患者,并将其分为了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人,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的临床护理,在此基础之上对观察组患者进行中医护理,之后对两组患者在住院的时间、生活质量等四个维度上的得分情况及患者对于护理措施的满意程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0.5±4.9)d,而对照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16.5±5.1)d。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脑血栓患者进行中医护理的干预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护理中有借鉴价值。
作者:彭淑芬;刘立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全期前瞻匹配护理模式在鼻咽癌放疗患者口腔黏膜炎防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0~12月我院行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11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7例。对照组接受鼻咽癌放疗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以口腔黏膜炎防护为目标的全期前瞻匹配护理干预模式,对两组患者干预后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鼻咽癌放疗患者干预后的口腔黏膜炎发生时间显著晚于对照组,愈合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第3周末、7周末的口腔黏膜炎严重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鼻咽癌放疗患者实施以口腔黏膜炎防护为目标的全期前瞻匹配护理干预模式,能显著推迟该类患者口腔黏膜炎的发生时间,降低口腔黏膜炎严重程度,促进炎症愈合,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余少玲;刘付小燕;范育英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Roy适应模式对减少治疗性ERCP患者焦虑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治疗性ERCP的患者13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68例)和对照组(70例),分别采用Roy适应模式护理及常规整体护理。比较两组的焦虑水平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入院当天均存在明显焦虑;术前1d两组患者的焦虑程度均明显下降,研究组低于对照组( P<0.05);术后第3天研究组总体表现无焦虑,对照组表现为轻度焦虑( 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采用Roy适应模式对减少治疗性ERCP患者焦虑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方面优于常规整体护理。
作者:王芳;李美连;陈敏玲;刘玉兰;陈月富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在置管溶栓联合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围术期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2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0例)和对照组(1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行围术期的系统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焦虑与抑郁情绪、疼痛程度,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6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程度(2.5±0.7)显著低于对照组(4.7±1.1),观察组患者的SDS评分(54.6±3.2)分、SAS评分(53.5±4.1)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5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准备工作的完善,术中的有效护理及术后对病情保持密切监测的围术期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提高置管溶栓联合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疗效。
作者:高佩蓓;张洁;王莉洁;卢义娟;顾正伟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精细化盆底肌训练治疗对老年女性真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3例老年女性真性尿失禁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针灸、低频脉冲电刺激、盆底肌训练、经阴道电极电子生物反馈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精细化盆底肌训练治疗共计6周,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排尿日记、膀胱容量测定、生存质量评分、国际下尿路综合征症状评分( LUTS ),并观察比较其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72 h总排尿次数、总漏尿次数、ICI-Q-SF评分均明显少于治疗前( P<0.05,P<0.01),大排尿量均显著多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精细组72 h总排尿次数及总漏尿次数较常规组明显少(P<0.05),ICI-Q-SF评分较常规组低(P<0.05),而大排尿量明显多于常规组(P<0.01);精细化组治疗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常规组(78.26%)(P<0.05)。结论精细化盆底肌训练治疗老年女性真性尿失禁疗效肯定,给临床治疗提供了一个更加细致、切实可行的方案,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徐茂凤;刘贤英;户丽艳;段晓琴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新护士岗前操作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2013年新入职护士50名作为实验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岗前操作技能培训与考核。将2012年的50名新入职护士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新护士的技能操作考核成绩,并用自设问卷调查实验组新护士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评价。结果实验组新护士护理技能操作考核总成绩及案例评估、实施、人文关怀、相关知识问答、总体质量部分成绩均优于对照组( P<0.05);实验组新护士对此培训模式予以肯定。结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增加新护士学习趣味性、主动性,并可有效规范临床护理实践操作技能,更有利于新护士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
作者:于丽华;侯艳玲;丛亚男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柔性管理模式在护理夜查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护理夜查房中实施以“有时去监督,常常去协助,总是去信任”为宗旨的柔性管理模式,比较实施前后护士工作压力、夜间护理质量以及护士、护士长对夜查房满意度情况。结果实施柔性管理后,护士工作压力源总得分为(2.40±0.40),夜查房总扣分为(116.00±6.37),两者均低于实施前(P<0.05);护士及护士长对夜查房的满意度分别为(82.63±9.37)和(91.25±7.19),两者均高于实施前(均P<0.05)。结论在护理夜查房中实施柔性管理,可降低护士的工作压力,提升夜间护理质量,同时能够提高护士、护士长对夜查房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闫泽雨;梁爱华;马丽;买茹;李慧慧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绿色通道抢救流程在失血性休克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00例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流程,观察组采用绿色通道抢救护理流程。比较两组术前准备时间、住院时间、抢救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前准备时间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00%,低于对照组的20.00%( P<0.05)。结论绿色通道抢救流程能够显著提升患者抢救成功率,节约急救时间,减少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是一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的护理流程。
作者:霍丽萍;吴菊;高婷婷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微信平台对孕妇进行孕产期健康教育的作用(均P<0.05)。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于本院妇产科建卡的486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43例。对照组按常规的孕期管理模式对孕妇进行孕产期健康教育,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微信平台进行孕产期健康教育,比较两组对围产期健康知识的知晓率、产前检查次数、自然分娩率、产后并发症以及满意率。结果实验组孕妇的知晓率、产检次数、自然分娩率以及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产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微信平台对孕妇进行孕产期健康教育的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孕妇孕期健康认识程度,增加产检次数,降低孕期未知风险,提高自然分娩率,减少产后并发症,提高孕妇及家属的满意率,简便实用,值得推广。
作者:齐红艳;杨艳琴 刊期: 2016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