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优质护理服务与常规护理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比较

祁恩秀;柯丽;汪艳

关键词:优质护理, 常规护理, 精神分裂症, 效果
摘要:目的:对比优质护理服务与常规护理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1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依从率(包括完全依从者与部分依从者)为97.14%,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85.71%)( P<0.05);在患者入院时进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考核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患者入院2周、8周时的考核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优质护理服务对于改善患者的病情、恢复其认知能力、改善社会功能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国际护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微信平台对孕妇进行孕产期健康教育的实践效果

    目的:探讨微信平台对孕妇进行孕产期健康教育的作用(均P<0.05)。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于本院妇产科建卡的486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43例。对照组按常规的孕期管理模式对孕妇进行孕产期健康教育,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微信平台进行孕产期健康教育,比较两组对围产期健康知识的知晓率、产前检查次数、自然分娩率、产后并发症以及满意率。结果实验组孕妇的知晓率、产检次数、自然分娩率以及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产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微信平台对孕妇进行孕产期健康教育的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孕妇孕期健康认识程度,增加产检次数,降低孕期未知风险,提高自然分娩率,减少产后并发症,提高孕妇及家属的满意率,简便实用,值得推广。

    作者:齐红艳;杨艳琴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护理干预在置管溶栓联合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围术期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在置管溶栓联合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围术期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2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0例)和对照组(1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行围术期的系统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焦虑与抑郁情绪、疼痛程度,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6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程度(2.5±0.7)显著低于对照组(4.7±1.1),观察组患者的SDS评分(54.6±3.2)分、SAS评分(53.5±4.1)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5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准备工作的完善,术中的有效护理及术后对病情保持密切监测的围术期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提高置管溶栓联合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疗效。

    作者:高佩蓓;张洁;王莉洁;卢义娟;顾正伟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绿色通道抢救流程在失血性休克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绿色通道抢救流程在失血性休克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00例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流程,观察组采用绿色通道抢救护理流程。比较两组术前准备时间、住院时间、抢救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前准备时间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00%,低于对照组的20.00%( P<0.05)。结论绿色通道抢救流程能够显著提升患者抢救成功率,节约急救时间,减少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是一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的护理流程。

    作者:霍丽萍;吴菊;高婷婷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卒中住院患者的生活方式与卒中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通过调查卒中住院患者的生活方式和临床检测指标,解释卒中住院患者的生活方式与卒中的关系,以期预防卒中复发或减少发作。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我院神经诊疗中心150例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患者的数据,使用生活方式调查表进行调查,并使用析因分析、方差分析和逻辑回归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患者BMI为(28.0±4.8)kg/m2,腰围为(102.8±14.2)cm。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148.9±25.4) mmHg和(86.7±13.3) mmHg。平均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空腹血糖分别为(4.73±1.15) mmol/L、(1.5±1.01)mmol/L、(5.6±1.37)mmol/L。患者的临床检测指标和不同生活方式变量间有显著统计学关系。结论卒中住院患者有很多与卒中危险因素密切相关的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导致卒中的发生。

    作者:叶剑琴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小组合作学习在新护士转型过渡期的应用

    目的:探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新护士岗前操作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2013年新入职护士50名作为实验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岗前操作技能培训与考核。将2012年的50名新入职护士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新护士的技能操作考核成绩,并用自设问卷调查实验组新护士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评价。结果实验组新护士护理技能操作考核总成绩及案例评估、实施、人文关怀、相关知识问答、总体质量部分成绩均优于对照组( P<0.05);实验组新护士对此培训模式予以肯定。结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增加新护士学习趣味性、主动性,并可有效规范临床护理实践操作技能,更有利于新护士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

    作者:于丽华;侯艳玲;丛亚男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柔性管理模式在护理夜查房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柔性管理模式在护理夜查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护理夜查房中实施以“有时去监督,常常去协助,总是去信任”为宗旨的柔性管理模式,比较实施前后护士工作压力、夜间护理质量以及护士、护士长对夜查房满意度情况。结果实施柔性管理后,护士工作压力源总得分为(2.40±0.40),夜查房总扣分为(116.00±6.37),两者均低于实施前(P<0.05);护士及护士长对夜查房的满意度分别为(82.63±9.37)和(91.25±7.19),两者均高于实施前(均P<0.05)。结论在护理夜查房中实施柔性管理,可降低护士的工作压力,提升夜间护理质量,同时能够提高护士、护士长对夜查房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闫泽雨;梁爱华;马丽;买茹;李慧慧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情景模拟视频短剧在急救护理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院外急救技能综合运用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人际沟通、自主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方法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教师设计急救情景中必须出现的操作项目和人物,每5~7名学生自愿组成急救小组,自主设计剧情并组织练习、拍摄及后期制作,上传校内网络教学平台,课程组教师和学生代表综合评分,后总结反馈。结果通过汇总学生填写的评价表和各组学习心得体会,评价本次教学活动,绝大多数同学认为自主拍摄急救情景剧教学方式新颖独特,有利于学生掌握院外急救技术,增强了急救实训课教学效果。结论该教学方法改革在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同时,给护生提供了培养整体急救思路的平台,使护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和正确的操作技术,进而可以从容地综合运用急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等非技术能力。缺点是部分学生认为该教学方法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学生的课后负担。

    作者:吕静;刘兴山;迟晓华;王丹丹;董妍;靳志超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看图对话工具在糖尿病足教育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看图对话工具在糖尿病足教育中的运用效果。方法由参加糖尿病看图对话工具统一培训并获得资格认证的辅导员,以看图对话工具的其中一幅主题画“糖尿病足预防”为媒介组织患者或(及)家属进行互动式、开放式的讨论,教育前后均应用看图对话患者评价表进行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了解患者及家属接受教育后的态度改变及对教育方式的满意度。结果应用看图对话工具进行糖尿病足教育后,患者的自我管理信心、授权能力、自我态度及准备等均较教育前提高(P<0.01),患者对该教育方式的满意度较高。结论看图对话工具运用于糖尿病足教育中,提高了患者糖尿病足预防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全面参与性,提高了糖尿病足健康教育的质量。

    作者:张虹;杨晓飞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个性化心理护理对支气管镜检查的老年患者心境状态的影响

    目的:探讨个性化心理护理对支气管镜检查的老年患者心境状态影响。方法2015年1~12月选取在本院行支气管镜检查的128例患者,根据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6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性护理,观察组给予个性化心理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一次性置镜成功率、依从率、不良反应率及心理应激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置镜成功率、患者依从率、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置镜时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心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Zung抑郁量表(SDS)、焦虑量表(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个性化心理护理能有效改善行支气管镜检查老年患者心理应激反应及负性情绪,可提高患者一次性置镜成功率及满意率。

    作者:朱海鸣;金小花;韩艳美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癌痛控制障碍调查分析及临床护理

    目的:分析癌痛控制障碍原因,并探讨其临床护理对策。方法对癌痛控制障碍的原因进行分析,此基础上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针对控制障碍原因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疼痛程度降低分数及护理满意度提高分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护理效果显效83例(61.94%),总有效率89.55%,显著高于对照组69.40%的总有效率(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正确分析癌痛控制障碍原因并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能明显改善患者疼痛程度,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张春艳;尚立华;付亚红;徐蕾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肺动脉高压患者家庭照护者社会支持与抑郁的相关性调查

    目的:探讨肺动脉高压患者家庭照护者社会支持与抑郁的相关性,为减轻家庭照护者抑郁情绪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中文版(PHQ-8),医疗社会支持量表简体中文版(MOS-SSS)对105名肺动脉高压患者家庭照护者进行调查。结果肺动脉高压患者家庭照护者的抑郁评分为(4.6±5.0)分,与社会支持总分呈负相关(r=-0.500,P=0.002)。结论肺动脉高压患者家庭照护者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讯息与情绪性社会支持低。

    作者:孙红霞;徐毅君;董帅;杨萍萍;孙文杰;魏丽丽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不同体制三级综合医院年轻护士工作满意度调查及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体制三级综合医院年轻护士工作满意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南京市某地区非公有制和公有制三级综合医院各一家367名年轻护士,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及明尼苏达满意度短式量表( MSQ)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非公有制医院和公有制医院年轻护士的工作满意度分别为(3.84±0.46)分和(3.87±0.53)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能够做不违背自己良心的事情得分均高,对收入/报酬与工作量的满意度均低。不同科室、性别、学历和工作年限护士的工作满意度之间存在差异( P<0.05)。结论非公有制医院和公有制医院年轻护士的工作满意度均处于中等水平,管理者需要关注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

    作者:王玉艳;杨言诚;高洁;高瑞芳;夏大珍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护理干预对动脉瘤患者DSA造影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动脉瘤患者DSA造影质量的影响,为改善造影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于2014年2月至2015年10月行DSA造影的动脉瘤患者共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自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检查程序进行造影,观察组在造影前予以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干预前和造影前(干预后)的焦虑状况( SAS量表测评)、抑郁状况( SDS量表测评),并在造影前对造影知识进行测评,造影后对护理满意度进行测评。同时比较两组患者DSA造影图像质量。结果观察组经护理干预后,SAS评分和SDS评分分别为(43.60±6.35)分、(44.27±6.53)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7.643、7.381,P<0.05)。观察组造影质量总评分、知识掌握率和护理满意率分别为(4.17±0.35)分、96.67%(29/30)、96.67%(29/30),显著高于对照组(t或x2=4.365、4.043、5.192,P<0.05)。结论在动脉瘤患者DSA造影前予以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负性情绪,提高造影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周燕萍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社会支持和心理辅导对血液透析患者焦虑状态及依从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和心理辅导对血液透析患者焦虑状态及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社会支持和心理辅导及依赖性治疗,比较两组的社会支持度、焦虑情况、依赖性治疗及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在社会支持方面经干预后观察组的主观社会支持度、客观社会支持度和支持利用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观察组的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1);两组治疗依从性干预后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两组满意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通过社会支持和心理辅导血液透析患者焦虑状态及依从性明显改善,有利于疾病康复,提高满意度,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侯春华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纸尿裤在新生儿监护病房的巧用

    一次性纸尿裤是新生儿监护病房中新生儿基础护理必须使用的物品,在工作中笔者发现纸尿裤还有其他多种用途,操作简便,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刘丽华;王艳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心理护理对喉癌术后并发呃逆的临床应用探讨

    目的:探讨不同护理方法对喉癌患者术后呃逆防控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本院2014年8月1日至2015年8月1日期间收治的158例喉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第Ⅰ组心理护理+基础护理组,第Ⅱ组为基础护理组,每组79例。所有患者的饮食、鼻饲操作、套管固定、吸痰操作及化痰药使用均统一作为基础护理。心理护理组所有患者接受心理护理+基础护理,普通观察组仅使用基础护理进行观察。经术后15 d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呃逆次数及持续时间,窒息次数及窒息时间,感染患者人数、患者术部出血次数及套管脱管次数。结果经过对两组患者术后相关指标统计分析,与第Ⅱ组相比,第Ⅰ组患者经过心理护理术后平均脾气暴躁次数(4±2.1)次、患部平均感染率(2.5%)、平均出血次数(4.2±2.1)次、患者术后平均窒息次数(2.1±1.3)次、术后患者整体发生呃逆人数及平均呃逆次数(2.1±0.8)次均显著低于第Ⅱ组基础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患者中发生呃逆患者的呃逆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理护理通过降低患者抑郁心理及脾气暴躁频率,从而提高了基础护理的效果,不仅降低了患者的呃逆次数,同时有效提高了患者术后的康复程度,减少了因患部感染及窒息现象导致术后患者生命危机现象。

    作者:张艳丽;王华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时间护理对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术后康复锻炼疼痛的影响

    目的:探讨时间护理对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术后康复锻炼时疼痛的影响,以期减轻疼痛,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将2013年3月至2015年5月130例膝前交叉韧带重建(包括合并半月板修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时间护理,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护理介入、康复前超前镇痛的药物时间介入、康复前的体位护理、康复前的肌肉放松技术的介入、康复后冰疗时间介入等,比较两组术后第3、4、7、8、10天康复运动时的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第3、4、7、8、10天康复锻炼时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时间护理能有效减轻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术后康复锻炼时的疼痛,平复患者情绪,加速膝关节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李九群;张洪雷;任玉香;张文涛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恶性肿瘤患者PICC日常管理知信行调查分析及护理干预作用

    目的:调查恶性肿瘤患者PICC日常管理知信行现状,探讨影响PICC日常管理知信行的因素,并依据分析结果制定合理的健康教育干预方案。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入本科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160例,采取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8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PICC置管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教育的基础上,应用小册子、图片图文、视频动漫等形式,对其进行有重点、有目的的形象化健康教育。干预3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4个月内的PICC日常管理知信行水平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后,对照组的知信行得分比干预组低( P<0.05);给予干预4个月后,干预组患者在知识、行为方面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 PICC置管4个月内,对照组和干预PICC相关并发症共24例,其中对照组17例,干预组7例( P<0.05)。结论 PICC置管肿瘤患者知信行情况还存在不足,有待提高;患者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及PICC置管留置时间对知信行总得分影响很大;对患者采取形象化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肿瘤患者PICC日常管理知信行水平,并能有效减少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作者:高文英;余伟冰;蒋艳;吴慧珊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临床护士怀孕后工作体验的质性研究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怀孕后的工作体验,为如何管理临床怀孕护士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法,深入访谈10名临床怀孕护士。结果通过对资料阅读、分析和整理,提出三个主题:担心自身健康及胎儿的正常发育受到影响;怀孕后想调岗、请假休息;渴望得到医院和科室的帮助。结论护士怀孕后的压力与工作环境、工作性质密切相关,她们希望得到医院的帮助,护理管理者需要采取更人性化的护理管理方式,调动怀孕护士对工作的积极体验和工作热情,改善怀孕护士的工作环境,降低暂时性离岗行为,以便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作者:李晓燕;杨淑改;侯继湘;高华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早期肠内营养联合优化护理对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营养状态及胃肠道恢复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优化护理干预对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营养状态及胃肠道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98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9例,对照组实施肠外营养支持,并给予常规外科术后护理,包括检查鼻、胃管固定,肠内营养护理、心理护理及并发症护理等。研究组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并细节优化护理干预,包括置管前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口腔护理、体位护理、积极预防并发症、固定十二指肠营养管护理等。结果术后7 d,研究组在体质量、血红蛋白、白蛋白、清蛋白及尿素氮等方面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肛门排气时间、恢复肠鸣音、排便时间等胃肠道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给予食管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细节优化护理干预有利于提升手术安全性,全面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和能量,尽早改善机体的免疫力及营养状态,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降低机体高代谢状态,促进肌力恢复及伤口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钮林霞 刊期: 2016年第20期

国际护理学杂志

国际护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