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杨;李欣欣(综述)
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分析200例脑血栓患者的中医护理方法和措施。方法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是选取了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200例脑血栓患者,并将其分为了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人,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的临床护理,在此基础之上对观察组患者进行中医护理,之后对两组患者在住院的时间、生活质量等四个维度上的得分情况及患者对于护理措施的满意程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0.5±4.9)d,而对照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16.5±5.1)d。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脑血栓患者进行中医护理的干预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护理中有借鉴价值。
作者:彭淑芬;刘立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车祸所致骨折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0例车祸所致骨折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同时给予心理护理。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 PCL-C)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对患者干预前和干预后创伤后应激障碍进行评估,并进行疗效评估。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的回避/麻木、高警觉、再体验、总分评分结果分别和对照组干预后的回避/麻木、高警觉、再体验、总分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痊愈、显效和有效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心理护理能够显著改善车祸所致骨折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作者:郭彦丰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究不同的PICC置管部位对婴幼儿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住院的130例婴幼儿患者,根据置管部位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儿经下肢静脉置入PICC,对照组患儿经上肢静脉置入PICC。比较PICC置管后两组患儿的并发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操作耗时、出血量及置管时间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患儿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与操作耗时均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出血量以及置管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经下肢静脉置入PICC,能够显著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操作耗时,对置入PICC后的并发症影响较小,可优先选择下肢静脉进行PICC置管。
作者:童丹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运用综合护理措施干预脑卒中患者并发便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标准的100例患者按住院号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措施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的便秘疗效及治疗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便秘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1),观察组便秘治疗满意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针对脑卒中患者因情绪、饮食、长期卧床及排便习惯改变等因素引起的便秘,采取针对性的综合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和预防便秘的发生,减轻患者便秘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杨焕芝;周在霞;娄秀娥;商莉;贾翠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通过调查卒中住院患者的生活方式和临床检测指标,解释卒中住院患者的生活方式与卒中的关系,以期预防卒中复发或减少发作。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我院神经诊疗中心150例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患者的数据,使用生活方式调查表进行调查,并使用析因分析、方差分析和逻辑回归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患者BMI为(28.0±4.8)kg/m2,腰围为(102.8±14.2)cm。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148.9±25.4) mmHg和(86.7±13.3) mmHg。平均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空腹血糖分别为(4.73±1.15) mmol/L、(1.5±1.01)mmol/L、(5.6±1.37)mmol/L。患者的临床检测指标和不同生活方式变量间有显著统计学关系。结论卒中住院患者有很多与卒中危险因素密切相关的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导致卒中的发生。
作者:叶剑琴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构建针对下肢肢体骨折患者围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 )发生的个性化护理干预方案,实施并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骨科创伤组2015年1~12月下肢肢体骨折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采用个性化护理。干预组应用Autar量表,在入院24 h内、术后1周内分别进行血栓风险的评估,结合临床生化指标D-二聚体和下肢超声彩超的客观监测结果对患者发生DVT的风险进行全面的评估,基于评估结果实行具有针对性的医护患三位一体的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DVT的发生率、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患者自理能力以及术后5~7 d的D-二聚体数值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术后发生静脉血栓7例,干预组未发生深静脉血栓,术后DVT的发生率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治疗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自理能力以及患者满意度分值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5~7 d干预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根据血栓风险的全面评估,制定围术期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措施,提高患者自主能动性,改善生活质量,降低治疗费用以及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提高了医护资源的利用率,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高效的医护服务,为临床预防及治疗 DVT 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柳鹏鹏;郭锦丽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分析癌痛控制障碍原因,并探讨其临床护理对策。方法对癌痛控制障碍的原因进行分析,此基础上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针对控制障碍原因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疼痛程度降低分数及护理满意度提高分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护理效果显效83例(61.94%),总有效率89.55%,显著高于对照组69.40%的总有效率(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正确分析癌痛控制障碍原因并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能明显改善患者疼痛程度,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张春艳;尚立华;付亚红;徐蕾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及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情况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0月至2014年5月期间收诊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92例,依照其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妊娠结局(包括自然分娩、产后出血、羊水过多3方面)及患者新生儿的神经行为发育情况(包括行为能力、主动肌张力、被动肌张力、原始反射、一般状态及其总分),并调查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孕妇的血糖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自然分娩率及产后出血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羊水过多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的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优质护理干预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临床效果明显,且对新生儿的神经行为发育有着积极重要的影响,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何雅萍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不同体制三级综合医院年轻护士工作满意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南京市某地区非公有制和公有制三级综合医院各一家367名年轻护士,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及明尼苏达满意度短式量表( MSQ)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非公有制医院和公有制医院年轻护士的工作满意度分别为(3.84±0.46)分和(3.87±0.53)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能够做不违背自己良心的事情得分均高,对收入/报酬与工作量的满意度均低。不同科室、性别、学历和工作年限护士的工作满意度之间存在差异( P<0.05)。结论非公有制医院和公有制医院年轻护士的工作满意度均处于中等水平,管理者需要关注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
作者:王玉艳;杨言诚;高洁;高瑞芳;夏大珍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简易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在居家模式下Ⅲ~Ⅳ期压疮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5年7月我院接诊的28例Ⅲ~Ⅳ期压疮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居家组,每组14例。居家组运用居家模式联合简易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同时为家庭照护者提供伤口护理知识和专业指导;常规组患者在医院进行常规护理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使用简易封闭负压引流相关指标、费用、疼痛感及照顾时间等情况。结果居家组的医疗费用、疼痛分值、照护时间均明显优于常规组(均P<0.05),但伤口愈合时间要长于常规组(P<0.05)。结论简易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在居家模式下可有效运用于Ⅲ~Ⅳ期压疮的治疗,同时可减轻患者的痛苦,缩短家属照护时间,大幅度降低医疗费用,有效减轻家庭负担。
作者:严红燕;丁晶晶;包秀珠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拓展式家庭系统治疗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康复护理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9月收住我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9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实验组4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拓展式家庭系统治疗,对两组干预后的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干预后的家庭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社会支持评分、自我护理行为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施以拓展式家庭系统治疗,对于提高其家庭功能、社会支持水平、自我护理行为能力和生活质量水平均具有积极的干预效果。
作者:霍仙娜;冯玉祥;张静;王娜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Roy适应模式对减少治疗性ERCP患者焦虑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治疗性ERCP的患者13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68例)和对照组(70例),分别采用Roy适应模式护理及常规整体护理。比较两组的焦虑水平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入院当天均存在明显焦虑;术前1d两组患者的焦虑程度均明显下降,研究组低于对照组( P<0.05);术后第3天研究组总体表现无焦虑,对照组表现为轻度焦虑( 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采用Roy适应模式对减少治疗性ERCP患者焦虑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方面优于常规整体护理。
作者:王芳;李美连;陈敏玲;刘玉兰;陈月富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促进抑郁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抑郁症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护理6个月后的抑郁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的 HAMD 评分及 GQOLI-74评分相近( P>0.05),但护理6个月后观察组 HAMD 评分(35.2±1.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GQOLI-74评分(82.5±2.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抑郁症患者治疗中有助于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黄洁英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科学有效的麻醉恢复室( PACU)排班模式,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护理管理质量。方法通过实施两种排班模式,即责任组长带组的责任组分组包床管理及传统的单人包床管理排班模式,比较实施两种管理模式后专科护理质量、转入交接质量、麻醉医生满意度及护士满意度的差异。结果责任组包床管理模式的专科护理质量、转入交接质量、麻醉医生满意度及护士满意度均明显高于传统的单人包床管理模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责任组包床管理排班模式可有效提高PACU护理工作效率及管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护人员对PACU工作的满意度。
作者:段娜;李小妹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优化护理干预对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营养状态及胃肠道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98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9例,对照组实施肠外营养支持,并给予常规外科术后护理,包括检查鼻、胃管固定,肠内营养护理、心理护理及并发症护理等。研究组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并细节优化护理干预,包括置管前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口腔护理、体位护理、积极预防并发症、固定十二指肠营养管护理等。结果术后7 d,研究组在体质量、血红蛋白、白蛋白、清蛋白及尿素氮等方面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肛门排气时间、恢复肠鸣音、排便时间等胃肠道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给予食管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细节优化护理干预有利于提升手术安全性,全面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和能量,尽早改善机体的免疫力及营养状态,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降低机体高代谢状态,促进肌力恢复及伤口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钮林霞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分析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护理干预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7月1日至2015年7月1日本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6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采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实验组空腹血糖(6.25±0.98) mmol/L、餐后2 h血糖(10.02±1.19)mmol/L,对照组空腹血糖(8.09±1.02)mmol/L、餐后2 h血糖(13.21±1.07)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实验组健康知识掌握率90.91%明显高于对照组54.55%;两组在护理前SAS、SDS评分无明显差异,护理后实验组SAS评分(39.23±6.01)、SDS评分(34.25±9.03)明显低于对照组SAS评分(43.77±5.23)、SDS评分(45.23±8.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护理满意率90.91%明显高于对照组42.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糖尿病护理干预中采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比常规护理模式能够更好地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强化患者对糖尿病健康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有效干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提高其治疗配合度,同时对促进护患关系和谐有着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梁晓霞;谢月霞;凌小容;罗婵;赖海燕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调查恶性肿瘤患者PICC日常管理知信行现状,探讨影响PICC日常管理知信行的因素,并依据分析结果制定合理的健康教育干预方案。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入本科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160例,采取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8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PICC置管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教育的基础上,应用小册子、图片图文、视频动漫等形式,对其进行有重点、有目的的形象化健康教育。干预3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4个月内的PICC日常管理知信行水平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后,对照组的知信行得分比干预组低( P<0.05);给予干预4个月后,干预组患者在知识、行为方面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 PICC置管4个月内,对照组和干预PICC相关并发症共24例,其中对照组17例,干预组7例( P<0.05)。结论 PICC置管肿瘤患者知信行情况还存在不足,有待提高;患者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及PICC置管留置时间对知信行总得分影响很大;对患者采取形象化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肿瘤患者PICC日常管理知信行水平,并能有效减少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作者:高文英;余伟冰;蒋艳;吴慧珊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在置管溶栓联合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围术期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2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0例)和对照组(1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行围术期的系统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焦虑与抑郁情绪、疼痛程度,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6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程度(2.5±0.7)显著低于对照组(4.7±1.1),观察组患者的SDS评分(54.6±3.2)分、SAS评分(53.5±4.1)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5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准备工作的完善,术中的有效护理及术后对病情保持密切监测的围术期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提高置管溶栓联合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疗效。
作者:高佩蓓;张洁;王莉洁;卢义娟;顾正伟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动脉瘤患者DSA造影质量的影响,为改善造影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于2014年2月至2015年10月行DSA造影的动脉瘤患者共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自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检查程序进行造影,观察组在造影前予以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干预前和造影前(干预后)的焦虑状况( SAS量表测评)、抑郁状况( SDS量表测评),并在造影前对造影知识进行测评,造影后对护理满意度进行测评。同时比较两组患者DSA造影图像质量。结果观察组经护理干预后,SAS评分和SDS评分分别为(43.60±6.35)分、(44.27±6.53)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7.643、7.381,P<0.05)。观察组造影质量总评分、知识掌握率和护理满意率分别为(4.17±0.35)分、96.67%(29/30)、96.67%(29/30),显著高于对照组(t或x2=4.365、4.043、5.192,P<0.05)。结论在动脉瘤患者DSA造影前予以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负性情绪,提高造影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周燕萍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肺动脉高压患者家庭照护者社会支持与抑郁的相关性,为减轻家庭照护者抑郁情绪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中文版(PHQ-8),医疗社会支持量表简体中文版(MOS-SSS)对105名肺动脉高压患者家庭照护者进行调查。结果肺动脉高压患者家庭照护者的抑郁评分为(4.6±5.0)分,与社会支持总分呈负相关(r=-0.500,P=0.002)。结论肺动脉高压患者家庭照护者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讯息与情绪性社会支持低。
作者:孙红霞;徐毅君;董帅;杨萍萍;孙文杰;魏丽丽 刊期: 2016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