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系统流程管理在门诊输液风险防范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李风;孙晓丹;刘盼盼

关键词:卫生院门诊, 系统流程管理, 输液患者, 输液风险, 工作满意度
摘要:目的:评定门诊输液风险防范工作中落实系统流程管理措施的可行性,期待进一步提升风险防范质量。方法随机筛选出2011年1月—2014年3月间进入城阳区惜福镇街道卫生院门诊接受输液治疗的患者共1388例,观察其输液风险以及输液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于2014年4月—2016年3月期间落实系统流程管理措施,再选取输液患者共1390例展开对照,观察2组输液不良事件发生几率。结果落实系统流程管理措施后,该院门诊输液不良事件已从5起(0.36%)降至1起(0.07%),且入选对象对于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从69.88%升至95.97%(P﹤0.05)。结论在门诊输液风险防范工作中,落实系统流程管理措施效果显著,有助于规避输液风险,在门诊中有继续推广的价值。
中国卫生产业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因表现和应对措施

    医务人员、患者和环境因素可导致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表现为用药不对症,无指征用药;大量使用强效广谱抗菌药物,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合理联合用药,易引起不良反应;主观用药,较少行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未根据药动学/药效学用药,给药方案不合理。应根据不同问题,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分级管理抗菌药物;深入开展抗菌药物药敏试验,建立细菌耐药性监测网;积极开展药物治疗监测;有效控制细菌感染、医院感染以及药物毒副作用和耐药性,充分发挥抗菌药物在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倪玉荣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PBL在神经内科临床带教中的实施方法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PBL教学法在神经内科临床带教中的具体实施及应用效果。方法将2015年8月—2016年2月在神经内科临床见习的50名本科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名,分别在临床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比较两组临床带教效果。结果实验组学生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考核实际均高于对照组,对临床带教的总满意率(96.0%)也高于对照组(76.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BL教学法应用于神经内科临床带教中,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效果值得肯定。

    作者:李珊珊;董静;王玮佳;王玮瑶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0~5岁儿童轮状病毒腹泻调查

    目的:调查近5年本地区小儿轮状病毒腹泻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5年12月间该院收治的5岁以下非菌性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在腹泻症状出现后5d内完成粪便标本采集,并在3h内处理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标本中的轮状病毒,结果为阳性的标本采用RT-PCR、PAGE技术对病毒株进行分型。结果轮状病毒检出率2011—2013年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14年有所上升,2015年起明显降低。轮状病毒阳性患儿中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每年12月到次年2月的冬季小儿轮状病毒腹泻发生率高,其次为春季,存在明显季节性。轮状病毒阳性标本均成功进行了G分型,其中G3型明显高于其他G分型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为G9型。轮状病毒阳性标本P分型中有135份未分型成功。成功分型的标本中P8型明显高于其他P分型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为P4型。7~12月龄小儿轮状病毒感染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轮状病毒是本地区小儿腹泻的主要致病原,其中G3型和P8型为主要流行株,应加强每年12月到次年2月期间高发年龄段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防治工作。

    作者:李洁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PICC置管规范维护的管理方法与效果探讨

    目的:探究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规范维护的管理方法与效果。方法对该院2015年1月—2015年6月间进行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的50例患者常规管理,并定为对照组,然后从2015年9月—2016年3月进行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的50例患者规范化管理,并定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进行规范化管理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0%低于对照组26.0%,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96%高于对照组82.0%,观察组患者总满意率96.0%明显大于对照组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进行规范维护的管理,制定相关的操作规章,并对护士进行相应的知识培训,在PICC至关期间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能够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对于相关工作的满意率。

    作者:唐晓艳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细节质控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细节质控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该院35名医务人员为调查对象,比较细节质控措施实施前后该院消毒供应中心工作质量的变化情况及医务人员对细节质控满意度状况。结果细节质控管理实行后,消毒供应中心实施细节质控管理后的工作质量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细节质控管理前评分(P﹤0.05);医务人员对细节质控管理措施实施后的满意度为97.1%,显著高于细节质控管理实行前的满意度为80.0%(P﹤0.05)。结论将细节质控管理措施应用于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能够显著提高工作质量,并能提高医护人员对消毒工作的满意度。

    作者:赵雪萍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糖尿病健康教育对内分泌护理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分析糖尿病健康教育在内分泌护理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该院2013年4月—2016年1月实施治疗的68例内分泌科糖尿病患者,依照患者护理方式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和健康教育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焦虑障碍、抑郁障碍、日常生活能力和对社会影响评分和对照组相比显著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健康教育在内分泌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娄书花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突发事件对医院应急管理的影响分析与对策研究

    随着大自然气候、环境的改变,一些不可人为预见和防控的突发性事件变得越来越多。这些层出不穷的突发事件对公众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影响和制约了社会的安全有序发展。医院的应急管理在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医院应急管理就是针对突发事件做出的事前防范、事中反应、事后恢复的工作体系,能够大限度地把突发事件带来的危害降到低,从而为医院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扫清障碍。该文全面分析突发事件的类型以及医院目前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并主要从应急制度、设施配备、人员培训、实战演习四方面提出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

    作者:张燕;马君;王伟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系统流程管理在门诊输液风险防范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目的:评定门诊输液风险防范工作中落实系统流程管理措施的可行性,期待进一步提升风险防范质量。方法随机筛选出2011年1月—2014年3月间进入城阳区惜福镇街道卫生院门诊接受输液治疗的患者共1388例,观察其输液风险以及输液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于2014年4月—2016年3月期间落实系统流程管理措施,再选取输液患者共1390例展开对照,观察2组输液不良事件发生几率。结果落实系统流程管理措施后,该院门诊输液不良事件已从5起(0.36%)降至1起(0.07%),且入选对象对于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从69.88%升至95.97%(P﹤0.05)。结论在门诊输液风险防范工作中,落实系统流程管理措施效果显著,有助于规避输液风险,在门诊中有继续推广的价值。

    作者:李风;孙晓丹;刘盼盼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血液透析类医疗器械的监管现状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伴随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血液透析类医疗器械在各大医院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对于很多慢性肾衰竭患者具有重要意义。但临床使用过程中,血液透析设备并非完全安全,存在一定的风险性,有的血液透析设备质量不达标,有的重要技术指标未符合标准等现象出现。在对血液透析类医疗器械进行监管过程中,存在检验标准及技术规范的缺失、血液透析器械检测参数指标标准缺失的情况,通过《医疗机构血液透析室管理规范》的实施,虽然解决了一部分临床应用中的问题,但医疗器械管理的内容并无健全性,需进一步的规范研究。在血液透析器械使用过程中,其安全隐患、器械自身问题均需予以关注,了解血液透析器械故障原因,并建立对应解决策略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上述问题,应制定有效的医疗器械使用技术规范,提高监管力度,该文研究了血液透析设备安全性管理系统的开发应用,便于逐步避免恶性医疗事件的发生。

    作者:周子人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探析人性化服务对于小儿外科病房护理管理满意度的影响

    目的:分析在小儿外科的并发护理管理中应用个性化服务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03月—2016年03月该院小儿外科病房中的50名护理人员,按照抽样方式分为实验组与常规组,每组25名,常规组护理人员实施常规护理管理的方式,实验组护理人员使用人性化的服务模式进行管理,比较分析两组护理人员经管理后的护理效果。结果经管理后,实验组自我的满意度、患儿家属的满意度与医师的满意度明显比常规组高,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小儿外科的病房护理管理中应用人性化的服务,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自我满意度与患儿家属满意度,改善患儿生活质量,提高临床护理效果,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盼盼;李风;孙晓丹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基于PDCA循环的医院医保管理研究

    目的:遵循持续改进的理念,建立医院医保PDCA循环管理模型,完善医保管理的长效工作机制。方法针对医院医保管理的现状,根据PDCA循环理念建立管理模型,通过医保管理计划、实施、控制以及修订环节的建立,实现医保管理质量的持续改进。结果建立和完善医院医保管理模型后,医务人员对医保管理的依从性和患者对医保政策的知晓率明显提高,参保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不断提高,不满意率及投诉率较前明显下降。结论基于PDCA循环的医院医保管理,可有效控制医保的费用,维护医患双方的权益,促进医保管理质量的持续改进,使有限的医保资金发挥尽可能大的效能。

    作者:李男君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基于信息化背景下中药房管理分析

    当前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得到了不断的发展进步,在临床治疗中中药的应用也更加的广泛,因此中药房的管理工作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它是患者取药的终场所,在中药房中进行的处方的配置及加工对患者疾病的治疗效果有着直接的联系,为了确保中药的治疗以及处方的疗效,就应不断的完善中药房管理机制,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实现其管理的不断创新。

    作者:沈晗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流程管理和患者分层对急诊冠脉介入术护理质量的影响

    目的:临床分析流程管理和患者分层在急诊冠脉介入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该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接收的急诊冠脉介入术患者中随机选取100例,对患者均实施流程管理和患者分层护理,另外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的100例急诊冠脉介入术患者未实施流程管理和患者分层护理,对比分析流程管理和患者分层护理实施前后的护理质量。结果和实施前相比,流程管理和患者分层实施后,护理人员接诊时间、手术时间及患者等候时间等显著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实施前相比,实施后的急诊基础护理、急诊秩序管理、特级护理、重点环节管理、文书管理及急救药品管理评分显著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实施前相比,实施后的医患矛盾、护理风险显著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实施前相比,实施后的抢救成功率和护理满意度显著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流程管理和患者分层在急诊冠脉介入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降低患者护理风险,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何亚丽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病情及并发症控制效果观察

    目的:研究对缺血缺氧性脑子在新生儿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近两年收治的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共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模式与加强护理干预模式,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控制状况以及并发症控制效果差异性。结果观察组患儿护理干预后SOD(超氧化物歧化酶)与MDA(丙二醛)分均变化更为明显。症状改善方面,对照组总改善率为88%,观察组总改善率为9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发症方面,实施了护理干预的观察组在颅内高压、呕吐、低血糖、惊厥并发症发生率上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加强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张艳芹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妇产科门诊手术室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体会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妇产科门诊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体会。方法2015年度在妇产科门诊手术室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并且与2014年度的护理工作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将两个年度的护理结果进行比较,在护理人员综合素质评分和手术室不良事件发生率等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结论在妇产科门诊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能显著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降低手术室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使妇产科门诊手术室的护理管理质量得到持续性改进。

    作者:夏亚萍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目标教学在提高妇产医院带教护生实习技能的应用效果研究

    目的:对妇产医院带教实习护生中采取的目标教学法进行探讨,以更好地规范护理带教方法,改善带教效果。方法将2011年7月—2013年6月在妇产医院实习的85名护生确定为对照组,将2013年7月—2015年6月在妇产医院实习的85名护生确定为观察组,在对照组中,仍然采用常规带教方法,而对于观察组,则采取新的目标教学法,然后对比两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护患沟通能力和护生对科室的满意度。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护生的考核平均得分对比观察组护生在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护患沟通能力、及对科室教学满意度方面的得分依次是96.0%、94.6%、95.0%、97.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护生在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护患沟通能力及对科室教学满意度方面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妇产医院采取目标教学法后,不仅更加明确了学习的目的,而且为护理带教工作提供了依据,其明显优于传统带教法,有助于实现工作中的双赢。

    作者:王晓光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全身麻醉后复苏室患者术后肌松残余发生情况的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分析全身麻醉以后复苏室病人术后肌松的残余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该院行全身麻醉以后转运到复苏室的患者240例,按照抽样方式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每组120例,研究组使用了肌肉松弛的拮抗剂,而常规组没有使用肌肉松弛的拮抗剂,对患者药物处理以及手术信息等情况下进行如实记录与分析。结果97.5%的患者接受新斯的明拮抗的肌松剂,2.5%的患者接受了γ-环湖精类拮抗的肌松剂;两组患者肌松残余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药物的肌松残余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全身性麻醉患者转到复苏室以后,患者使用的药物、药物剂量、药物使用的时间会导致患者肌松残余发生情况存在差异,这就需要医师重视药物的使用,准确掌握药量与用药时间,尽可能降低肌松残余的发生率。

    作者:林茂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人性化管理模式在护理管理中的运用

    目的:探讨人性化管理模式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住院部患者共200例,对患者随机分组处理,观察组及对照组各为10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接受人性化护理模式,比较各组患者对于该组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程度。结果(1)护理质量评价:观察组护理人员的护理基础操作合格率为100%(20/20)、护理工作完成率为100%(20/20)、护理差错发生率为5%(1/20)。对照组护理人员的护理基础操作合格率为90%(18/20)、护理工作完成率为85%(17/20)、护理差错发生率为15%(3/2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护理满意度评分: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5.8±2.4)分;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89.4±2.5)分,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性化管理模式在护理管理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有助于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率。

    作者:蔺虹丽;吕洁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强化安全教育对神经内科患者护理安全管理的影响

    目的:研究强化安全教育对神经内科患者护理安全管理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入院接受治疗的神经内科患者160例,经分组后,对照组患者80例,进行常规治疗以及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80例,进行安全教育护理干预辅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基本临床症状情况,并分析其治疗的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各项安全隐患因子,判断治疗中护理干预的有效性。结果经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中的住院天数、科室满意度和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等方面,实验组患者相比较两者之间在治疗结果上的表达效益,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不同患者在神经内科安全健康教育理念上的表达效果,通过安全健康教育,能够更好地保证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

    作者:庄晓芳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8.12天津港特大爆炸事故”灾后期皮肤病发生情况分析

    目的:了解“8.12天津港特大爆炸事故”灾后期皮肤病发病情况,为爆炸灾后皮肤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5年8月20日—9月2日到灾区巡诊,经临床医生诊断共获得皮肤病患者232例,对获得的皮肤病发生情况进行分类、汇总、分析。结果患病种类主要集中在接触性皮炎和呼吸道、眼睛粘膜刺激症状,分别为29.37%、23.42%、11.90%。足癣和湿疹、痱子等也有所发生,皮肤病发病情况根据患者职业分布有所不同,部位集中在双臂、皮肤粘膜皱褶部位以及足部和面部颈部。结论特大爆炸事故后期皮肤病发生有其职业分布特点,不同职业人群防护重点和方式不尽相同,为以后事故救援提供借鉴。

    作者:徐海环;牛云彤;卢涛;林春玲;刘淑红 刊期: 2016年第14期

中国卫生产业杂志

中国卫生产业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