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性化护理与风险管理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王岩;张丽东;吕春香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 风险管理, 妇产科, 护理满意度
摘要: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与风险管理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并对人性化护理方法、妇产科风险因素及管理方法进行总结归纳,供临床参考应用。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6月期间该院妇产科收治的104例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两组进行研究,每组52例,比较内容为两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度。结果人性化护理组满意度为92.31%,常规护理组满意度为71.15%,人性化护理组满意度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联合风险管理在妇产科的应用效果理想,可有效降低风险发生率,提高患者对医院护理的满意度。
中国卫生产业杂志相关文献
  • “三强训练法”提高中医院校研究生医学英语词汇量的研究

    目的:研究运用“三强训练法”提高中医研究生医学英语水平。方法第一学期强化医学英语词汇,熟练掌握一万医学单词,掌握医学英语词根、前缀、后缀。第二学期大量阅读国外文献、原著,训练运用英语获取信息的能力。第三学期在临床实习时使用英语查房、交班,掌握临床英语的运用,显著提高研究生科研、临床水平。结果试验组研究生医学英语两组掌握词汇量比较,试验组掌握词汇量平均6200个,明显多于照组的1100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强训练法”能够显著提高中医研究生医学英语的词汇量。

    作者:张玉峰;叶坤英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儿童医院消化内科规范化临床带教方法探析

    在儿童医院消化内科护理带教的整个过程中,带教教师肩负着传授临床知识,提升护生实践水平与职业素养的艰巨任务。临床带教教师的选拔与基本条件应坚持严格的标准。规范化临床带教管理模式应建立临床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设计科学的消化科临床带教大纲。并注重规范化的礼仪教育方法。护生学习结束,医院自行编制对带教教师进行教学评价的问卷,由学生对医院中带教教师的科研水平与教学水平进行全面的评价。实践证明,在儿童医院采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之后,能够大大地有利于对带教老师教学能力的培养,组织带教老师进行综合培训是实现教学水平提升的主要措施。通过实施规范化的临床护理带教模式,有力地促进了教师团队的建设,极大地提升了全部实习护生的临床实践水平与护理方面的理论水平,是增强临床教学能力的适宜措施。

    作者:高志华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对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的因素与方法的研究

    现阶段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革新,中医药也在逐渐向现代化的方向转变,中药制剂便是其变化的重要体现。但是正是由于中药制剂具备多样化的应用特性,这就导致其生产质量较难控制。该文中以制药厂的角度对影响中药制剂的处方、原料、生产、环境、包装、人员等方面的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并针对此类因素提出相应的控制方法,旨在为中药制剂质量控制提供具参考价值的信息。

    作者:柳彩虹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128排螺旋CT在头颈动脉应用效果的调查研究

    目的:探讨128排螺旋CT在头颈动脉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4月于该院进行头颈动脉CT检查的120位受试者作为研究对象,另将同期采用常规仪器进行CT检查的120位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受试者的病例及CT检查结果,根据评分标准对CT影像的图像质量进行评分。结果观察组:评分为3分的受试者为88例,占73%;评分为2分的受试者为22例,占18%;评分为1分的受试者为9例,占8%;评分为0分的受试者为1例,占1%。对照组:评分为3分的受试者为34例,占28%;评分为2分的受试者为35例,占29%;评分为1分的受试者为40例,占33%;评分为0分的受试者为11例,占9%。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图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8排螺旋CT在头颈动脉应用中具有高准确率、高效率的特性。

    作者:于晓娟;于飞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全国口腔医学技能大赛培训方法的研究及其在口腔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主要培养的是掌握口腔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基本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了使我们的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养成良好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以满足社会对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我们鼓励学生参加定期举办的全国技能大赛,根据大赛的规则和形式,采取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制定了量化的评分标准,大大提高了参赛选手的比赛成绩,同时我们将培训方法改良后应用于口腔实验教学中,进行初步的探索和尝试,以提高学生整体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达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

    作者:牟晶莹;孙晓宇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论文写作技巧--摘要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重症监护室中冠心病患者的疼痛护理方法及疗效研究

    目的:研究重症监护室中冠心病患者的疼痛护理方法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重症监护室中冠心病患者80例,收取时间为2013年4月-2015年6月期间,并将重症监护室中冠心病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疼痛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疼痛评分、疼痛发作次数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度(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满意度(77.50%),观察组患者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8.27±1.23)d、住院总费用(13458.24±145.78)元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重症监护室中冠心病患者的疼痛护理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张静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医院药房处方调剂内差的常见原因以及对策分析

    目的:分析该院西药房发生处方内差的常见原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降低处方差错发生率。方法选取该院西药房2012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发生的120例处方内差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出现差错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并总结相应改进对策。结果导致医院药房处方差错的因素较多,通过对该院西药房出现处方调剂差错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主要存在品种差错、数量差错等方面的原因,其中药品的品种差错共有79例、数量差错共有36例,分别占比65.83%、30%,是调剂内差中为主要的,应当引起足够重视。结论从该研究的120例处方差错分析情况,以及根据本人长期药房工作经验来看,医院药房出现处方调剂差错容易发生于药房工作的各个环节,笔者认为应当从规范药品陈列、严格遵守处方调剂操作规程、加强沟通与交流、加强医院药房管理、加强药房工作人员的管理培训等方面着手来降低该院西药房处方差错发生率。

    作者:钱嘉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影响烧伤外科护理安全的因素及管理措施分析

    目的:分析影响烧伤外科护理安全的相关因素,并探讨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方法对2014年1-12月该院烧伤外科护理中出现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对护理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并于2015年1-12月实施相应的护理管理措施,将这两个阶段分别设置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两个阶段该院烧伤外科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以及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护理安全隐患主要包括护理管理不当、护患沟通欠佳、护理文书不规范、护理操作失误、医疗费用较高等。观察组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10%,与对照组的20.22%相比,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结论影响烧伤外科护理安全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护理管理不当、护患沟通欠佳、护理文书规范、护理操作失误、医疗费用较高等,针对护理安全隐患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管理措施,有利于减少护理不良事件。

    作者:侯冬霞;曹志英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血站血液标本质量的误差原因探讨

    目的:探讨分析影响血站血液标本质量的误差原因的探讨。方法该次研究回顾分析2013年5月-2014年5月期间的82例血液标本质量的误差,分析影响误差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来保证血液标本的质量。结果影响血站中的血液标本误差的主要原因是:血站工作人员在采集血液标本时缺乏责任意识,忽视检验报告的重要性,没有规范使用抗凝管以及血液检验标准;献血者的自身因素导致其未将采血前的各项活动及饮食情况告知血站的工作人员,从而导致填报的资料有误;在标本送检过程中没有严格对标本的运输环境进行严格的冷链要求,且送检过程中遭受巨大晃动使血细胞破裂等;工作人员在对血液标本进行处理或检测过程中存在失误。结论由于在整个血液检测的过程中,血站工作人员和献血者本身的失误都会造成检验出现误差,因此各项环节的操作都必须注重规范,加强工作,这样才能提高血站血液检测的正确率。

    作者:刘玲玲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引发输血风险的因素分析与输血管理对策研究

    尽管存在诸多输血风险,输血仍旧是临床医疗救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治疗手段。为此,临床上对病人进行输血治疗时,必须加强对输血管理的重视,并要积极开展对输血风险因素的预测与分析,大限度地降低临床输血风险,确保输血安全。该文主要对引发输血风险的因素以及输血管理的有效对策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作者:廖新华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核酸检测与酶免检测平行筛查血液的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在实施血液平行筛查过程中,分析核酸检测以及酶免检测在血液筛查中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8月-2016年6月血站检验科献血者的血液样品39236份标本作为该次实验对象;针对所有献血者的血液样品,分别开展ELISA检测以及NAT检测,在实施ELISA检测的过程中,检测项目主要体现为HBsAg检测、抗-HIV检测以及抗-HCV检测等。对终的临床检测结果实施对比分析。结果在所有标本中,NAT检测阳性率达到0.56%;ELISA检测阳性率达到了0.51%;NAT以及ELISA检测阳性率为0.40%;ELISA检测阴性,NAT检测阳性率为0.16%。终对鉴别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属于HBV-DNA的患者27例,属于HCV-RNA的患者2例;属于NAT阴性ELISA阳性的标本共包括42份,所占比例为0.11%;针对ELISA双试剂检测阳性同NAT阳性分析发现,阳性符合率达到了78.9%;HBsAg同NAT阳性符合率为80.3%;抗-HCV同NAT阳性符合率为66%;抗-HIV双试剂阳性同NAT阳性率符合率达到了100%。结论在实施血液平行筛查过程中,有效选择NAT方法以及ELISA方法,能够有效发挥防漏互补的特点,可以将献血者的血液检测窗口期有效缩短,针对血液安全做出有效保障,针对血液平行筛查的安全性做出有效保证。

    作者:李玉泉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在医院管理实习生留用考核中的应用探讨

    医院管理实习生的留用考核是医院行政管理人员招聘的关键环节。由于缺乏有效的量化考核标准,目前的考核方式仍然存在一定问题。该文拟引入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来探讨如何以更加量化的方式对管理实习生进行考核,以期提高医院行政管理人员招聘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作者:桂德权;刘晶;李思茹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人性化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意义

    与其他科室相比,儿科患者年龄比较小,经常会出现哭闹、躁动、恐惧等现象,很容易对患儿的治疗产生影响,同时也增加了护理服务的难度。而儿科护理属于儿科患者治疗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具有工作量大、技术难度高等特点,患者不愿意配合医院的治疗及护理工作,直接影响患儿的治疗效果。在对患儿进行临床治疗时,为其提供人性化管理,坚持以患儿为中心,并根据患儿的性格特点和心理需求为其提供针对性的临床护理服务,主要措施包括:人性化的病房环境、尽可能发挥护士的潜能、告知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相关注意事项、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等。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充分发挥每一位护理人员的潜能,以确保各个环节的护理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与教育。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提高其治疗效果,而且还能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赵贵鑫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某医院孕产妇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分析

    目的:根据《卫办医政发38号文》及抗菌药物及《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指南》,对该院2015年择期剖宫产手术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使用合理性进行评价分析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抽查该院2015年剖宫产手术病例500份,对其应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性主要表现为选药不合理、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疗程过长等。结论加强抗菌药物预防用药的监护制度,避免或减少抗菌药的不合理使用。

    作者:周鹏;付海申;宋沛然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品管圈在降低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术后疼痛发生率的应用探讨

    目的:探讨采用品管圈来降低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术后疼痛的发生率。方法对该院脊柱科2016年1-3月间收治的6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病人与2016年4-6月收治的6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品管圈管理的手术病人进行统计,比较,分析。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发生率。结果对照组病人的术后疼痛发生率为30.2%。实施品管圈后,观察组62例手术病人术后疼痛发生率降低为11.5%。通过对比应用品管圈前后术后疼痛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品管圈后脊柱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采用前。结论采用品管圈在降低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发生率效果显著。

    作者:袁帅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市售乳制品反式脂肪酸含量及人体摄入水平评估

    目的:通过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和市售乳制品反式脂肪酸含量测定,评估居民通过乳制品摄入反式脂肪酸的水平。方法整群选取齐齐哈尔市两个小区居民3100人进行调查,掌握人群的基本情况、健康状况、奶及奶制品摄入情况等;实验室检测市售的消毒奶、酸奶、奶粉3类乳制品,用7890B气相色谱仪检测反式脂肪酸;根据人群每日摄入乳制品数量及乳制品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进行反式脂肪酸摄入水平评估。结果有效调查问卷3023人,其中摄入乳制品有2113人,女性1187人;摄入人群以青少年7~14岁、小学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2001~2005元为主;22.73%的居民知晓反式脂肪酸;调查人群主要食用消毒奶、酸奶;居民平均每人每天消毒奶、酸奶、奶粉摄入量分别为204.00、71.43、25.00 g;反式脂肪酸含量消毒奶、酸奶、奶粉分别为0.0277、0.0265、0.0437 g/100 g。居民平均每人每天通过消毒奶、酸奶、奶粉摄入反式脂肪酸量分别为0.0519、0.0206、0.0125 g。结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均影响居民乳制品的摄入。居民每人每天通入乳制品摄入反式脂肪酸的水平较低、健康风险较弱。

    作者:娄峰阁;陈中硕;程宇;李省三;李洪龙;冯海英;李继媛;谢志平;金佰明;刘景华;薛海峰;苏莹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经大肠镜高频电切除大肠息肉的调查研究

    目的:探讨经大肠镜高频电切除大肠息肉187例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在2014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187例大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所纳入的患者的资料填写调查量表,调查量表由经培训的专人填写。结果采用高频电热活检钳凝除68枚小型息肉,采用分次切除法对24枚息肉进行切除,采用高频电圈套一次切除172枚息肉。手术结束后,有2例出血,但经治疗后出血止住,其他患者术后未出现肠道穿孔等严重的并发症。结论对大肠息肉患者采用高频电切法治疗可有效根治息肉,治愈率高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李雨静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健康教育对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目的:分析健康教育对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5月-2016年5月该院收治86例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43例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健康教育后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生活质量以及Barther指数评分。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的疾病相关知识掌握评分为(94.32±3.32)分,较对照组的(86.33±2.05)分显著提高(P<0.05);两组干预后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及Barther指数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提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行脑梗死的患者,给予健康教育可显著提高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

    作者:邓少云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辽西地区丹蓝通络口服液的质量探讨

    目的: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辽西地区(锦州、朝阳、阜新)三地流通的不同厂家的5个批次丹蓝通络口服液中主要成分原儿茶醛的含量进行对比分析,初步探查辽西地区丹蓝通络口服液的质量。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结果本地区随机抽样的丹蓝通络口服液中原儿茶醛的含量均达到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标准YBZ01722006的要求。结论为消费者购买合格产品提供帮助。

    作者:崔巍 刊期: 2016年第29期

中国卫生产业杂志

中国卫生产业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