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脑卒中患者相关性肺炎的临床危险因素及特点探讨

蒙凌

关键词:老年患者, 脑卒中, 相关性肺炎
摘要:目的:研究老年脑卒中患者相关性肺炎临床危险因素和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09年1月至2014年2月间收治的10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其是否发生肺炎为依据,将其分为两组,将感染肺炎患者作为观察组,未感染肺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危险因素、神经功能评分、病死率与痰细菌学检查结果等情况。结果在100例脑卒中患者中,共有28例患者感染肺炎,肺炎感染率为28.0%。观察组中有4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14.3%。对照组中有2例死亡病例,病死率为2%。观察组病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年龄在70岁以上的患者而言,感染肺炎的主要因素在于意识与吞咽障碍、患有基础疾病等。经痰细菌学检查发现,主要的细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其中包括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革兰阳性球菌在数量上仅次于革兰阴性杆菌,主要包括表皮葡萄球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老年脑卒中患者因受到很多危险因素的影响,极易感染肺炎,一旦受到感染,便会加大治疗困难,导致病死率上升。因此,必须要在早期采取预防措施,改善患者预后,使其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相关文献
  • 某钢铁企业女性职工患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研究

    目的:探明钢铁工业背景下女性职工患精神分裂症的相关因素及分布特征。方法采集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市两所医院住院并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某钢铁企业女性职工患病、职业信息。结果对31例患者相关数据分析显示:工作环境和患病有关;日夜轮班和患病有密切的联系;重体力劳动导致发病时间提前;职业期间较普通人群在各年龄段患病更平均。结论钢铁工业的女性职工患精神分裂症和职业特点有相关性且和普通人群有不同特点,需要更多及深入的研究。

    作者:陆晓星;劳恩荣;彭焱;苏琳琳;潘贞威;刘冯永;廖桂敏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颈臂丛联合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锁骨骨折手术中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在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选取100例锁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实施臂丛神经阻滞以及颈臂丛联合阻滞,观察2组阻滞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的优良率分别为100%、86%(P<0.05),实施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效果明显高于臂丛阻滞麻醉。观察组出现了3例喉返神经阻滞,对照组出现了4例喉返神经阻滞,2组不良反应对比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臂丛联合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临床阻滞效果优于颈丛神经阻滞,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彦东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替比夫定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及双环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性肝病的疗效分析

    目的:替比夫定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及双环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100例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我院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性肝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替比夫定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替比夫定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及双环醇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3个月后主要症状及肝功能的变化,并定量测定乙型肝炎病毒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肝功能均有显著的改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值均明显下降,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替比夫定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及双环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性肝病,安全性好,临床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廖绪强;赵端壁;张奕贤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人性化护理对门诊输液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人性化护理对门诊输液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3年3月至2013年6月接诊输液患者共1302例次,随机分至东西两组,东组接诊652例次,西组接诊650例次。东组参与成员,制定了严格的操作流程,突出人性化特点,在护理工作中按人性化护理操作标准实施。西组使用传统型护理操作程序。在患者治疗结束,离院前接受患者满意度调查,内容包括配合意愿以及对医护人员的信任程度、心理状态及疾病可能带来的影响等。结果两组接诊输液患者1302例在离院前均接受满意度调查,东组接诊的652例中满意651例,满意度达99.9%,西组接诊的650例中满意者547例,满意度为84.2%。东组满意度99.9%明显高于西组84.2%,P<0.05。结论对门诊输液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也可以加速病情的康复,提高了患者对医院诊疗工作的满意度。

    作者:林为华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精神专科开放性病房综合护理措施对焦虑症患者病情症状的影响分析

    目的:分析精神专科开放性病房综合护理措施对焦虑症患者的病情症状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精神专科开放性病房收治的焦虑症患者140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将焦虑症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取开放性病房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方式对患者病情症状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护理HAMA评分、生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干预对于焦虑症患者病情具有有利影响,可降低患者焦虑程度、提高生活质量,为一种比常规护理更有效的护理方法。

    作者:张小青;张凤英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普通留置针与正压留置针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研究普通留置针与正压留置针的区别。方法选择在我科住院治疗的患者共140例,按照随机标准将所有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普通静脉留置针,观察组采用正压留置针。对两组留置针时间、外渗、回血、堵塞、外周静脉炎、针刺伤等进行观察。结果除了第1天留置针留置完好例数两组无差别之外,其余每天观察组留置完好率均要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留置针留置期间护理问题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输液过程中采用正压留置针不仅能提高留置针留置完好率,减少各种护理问题的出现,而且能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在临床输液中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作者:邓江兰;张英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骨折治疗仪辅助外固定支架治疗58例开放性骨折患者的疗效探讨

    目的:探讨和分析骨折治疗仪辅助外固定支架治疗开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开放性骨折患者58例,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为29例。对照组给予清创、手法复位,复位成功后采用外固定架进行固定,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使用骨折治疗仪器进行辅助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不同治疗方法对开放性骨折的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临床疗效优的患者有12例,临床疗效良的患者有14例,临床疗效差的患者有3例,治疗的优良率达到89.7%。临床愈合时间为(9±2)周。观察组临床疗效优的患者有8例,临床疗效良的患者有12例,临床疗效差的患者有9例,治疗的优良率达到69.0%。临床愈合时间为(11±3)周。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骨折治疗仪辅助外固定架治疗开放性骨折,缩短了病程,提高了治疗效率,被临床骨科广泛的应用,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作者:陈福海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基层医院开展胎儿结构畸形筛查的回顾与评价

    目的:通过对胎儿先天性畸形的研究分析,以便进一步提高胎儿畸形的检出率,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方法对本院2010年9月至2013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孕妇11043例,严格按照超声诊断规范操作进行产前超声筛查。结果超声筛查胎儿先天性畸形共计145例,畸形发生率为1.31%(145/11043),结构畸形检出率89.5%(145/162),漏诊17例。18~24周检出82例,提示18~24周是产前筛查佳时间。结论规范的产前超声筛查可以及时的发现胎儿形态结构的畸形,对于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武凯;谭雪莲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HPLC法同时测定五加芪菊颗粒中刺五加、菊花含量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五加芪菊颗粒中刺五加(以紫丁香苷计)和菊花(以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计)含量的方法,为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方法采用Diamonsil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甲醇为流动相A,0.1%磷酸溶液为流动相B,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348 nm。结果紫丁香苷和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10~40.0μg/mL(r=0.9984)、0.05~10.0μg/mL(r=0.9991),方法回收率分别为98.76%(n=6)、94.26%(n=6)。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准确、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在同一试验过程中,同时测定五加芪菊颗粒中刺五加、菊花含量。

    作者:敖立实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研究

    目的:分析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以供治疗此疾病给予参考。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86例顽固性心理衰竭患者,给患者使用硝普钠和多巴胺药物,治疗2周以后再观察效果。结果86例患者在经过治疗以后,有62例患者心功能改善Ⅰ级或者Ⅱ级以上,显效率达72%;22例患者心功能改善Ⅰ级,有效率达25.6%;2例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没有得到改善,无效率为2.3%。结论硝普钠和多巴胺能够很好的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改善心功能,值得大力的推广。

    作者:黄河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辛伐他汀对心房颤动患者AngⅡ、hs-CRP和BNP的影响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心房颤动患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脑钠肽(BNP)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辛伐他汀对心房颤动的预防与治疗机制。方法将100例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心律失常治疗,观察组的患者在此基础上予辛伐他汀治疗;在服药前、服药后3个月分别测定每组患者AngⅡ、hs-CRP和BNP水平,并观察服药3个月后房颤复发率,再分析房颤复发与AngⅡ、hs-CRP及BNP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服药前与服药后3个月相比较,AngⅡ、hs-CRP和BNP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患者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房颤复发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发现hs-CRP、BNP与房颤复发关系密切[OR=2.67,95%CI(1.72-5.74);OR=2.48,95% CI(1.48-4.11)],可能是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福辛普利治疗房颤患者的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清AngⅡ、hs-CRP和BNP水平有关,可明显减少房颤复发,hs-CRP和BNP可能是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房颤的预测、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了新的临床依据。

    作者:陈芳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后组脑神经和岩下窦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目的:通过对颈静脉孔区后组脑神经及岩下窦的的显微镜下的解剖研究,为手术提供解剖学的依据。方法用10例(20侧)成人尸头在手术显微镜下重点观察了颈静脉孔区后组脑神经和岩下窦解剖结构。结果颈静脉孔分为岩部、乙状部及神经部。岩下窦会在不同水平汇入颈静脉系统。结论颈静脉孔区后组脑神经及岩下窦的结构复杂,详尽的解剖学研究有助于术中保护重要结构,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侯文仲;李国峰;姚兴军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癫痫持续状态的急诊护理效果观察

    目的:研究对癫痫持续状态的患者对于护理效果进行优化后的实际作用。方法对照组采用一般的护患之间的沟通方法,实验组则对护患之间沟通方法进行优化,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进行护患优化沟通,患者满意度高达92.86%;对照组进行一般护患沟通,患者满意度为75.58%。2组满意度差别显著(P<0.05)。结论使用合理的护理方法可以提高癫痫持续状态的治疗效率,选择适合各个患者的沟通交流方式以及交流内容可以有效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提高患者对于医院治疗的满意度。

    作者:贾翠花;王彬霞;李秋玉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美沙拉嗪联合康复新液灌肠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美沙拉嗪口服联合康复新液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美沙拉嗪组,使用美沙拉嗪口服,治疗组美沙拉嗪联合康复新液组,在美沙拉嗪口服的基础上,使用康复新液灌肠,每组各35例,疗程4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优于单独使用美沙拉嗪口服(71.4%),二者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肠镜检查结果治疗组显示总有效率为88.4%,较对照组74.3%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美沙拉嗪口服与康复新液灌肠可提高临床疗效,安全可行,临床可推广使用。

    作者:谭簪;曾松林;王迪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剖宫产产妇手术室心理特点及护理分析

    目的:针对剖宫产产妇实施术中心理护理干预,了解针对性干预方式在减轻术中产妇不配合情况、优化术中情绪方面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这一年时间内收治的剖宫产产妇共14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产妇另加针对性心理护理。对比两组产妇术中情绪变化情况以及护理效果差异性。结果两组产妇在术中情绪以及护理效果上差异性显著(P<0.05)。观察组产妇术中情绪缓解状况明显更佳,且在护理程度分布上多分布于显效程度。结论对于剖宫产产妇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能够有效缓解术中心理不良因素带来的生产干预影响。术中护理人员应加强与产妇的沟通力度,通过对心理特点的分析实施针对性护理,减轻产妇不适感,为剖宫手术的顺利实施打下基础。

    作者:江婉笑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120例脑卒中患者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脑卒中已成为重要的致残疾病之一,居我国城市居民死因的首位,在农村居于第二位,约有3/4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丧失[1],其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给家庭和社会也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有关其治疗和护理方式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我院2010年5月至2011年7月对60例脑卒中患者在常规护理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了护理干预措施,并与常规治疗护理组进行对照比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周钰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规范治疗的预后观察

    目的:对小儿重症肺炎并心力衰竭临床治疗进行观察分析。方法选择曾于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作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中患儿利用洋地黄类强心药物来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外加酚妥拉明与多巴胺来进行治疗。治疗完成之后对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完成治疗之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分析,观察组中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6.0%,对照组中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0.0%,两组患儿之间有显著差异存在。结论小儿重症肺炎具有病情重以及发展较快特点,对小儿会造成严重危害,利用酚妥拉明与多巴胺进行治疗能够取得较好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洪正江;李耀武;巫伟生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老年胃癌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方法及护理。方法随机抽选在我院进行老年胃癌胃切除术后患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通过精心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手术前后营养指标改变、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周较术前体质量均有所下降,肠外营养组下降更为显著,早期肠内营养组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均较肠外营养组短(P<0.05)。结论老年胃癌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优于肠外营养,正确的护理方法能够确保全胃切除术后患者康复。

    作者:石红英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闭合复位经皮加压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

    目的:评价空心螺纹钉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03年收治的52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加压空心钉内固定进行治疗,对所有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52例患者愈合45例,愈合率86%。结论经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早期加压空心螺纹钉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特别是合并症多、手术耐受差、经济条件差的老年患者比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李卫伟;王广辉;陆道望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浅论中药制剂含糖比例降低的意义与对策

    糖在中药制剂中有着极广泛的用途,主要用作矫味剂、赋形剂和防腐剂。近年来,药品中(尤其中药制剂)以大量蔗糖作为辅料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备受质疑,本文结合相关资料和日常工作实践,就中药剂中糖的利弊、降低含糖量的意义(包括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糖对药剂疗效的影响,糖对制剂质量的影响)、以及降低含糖比例的对策进行系统概述,旨在促进糖在临床中药制剂中的科学合理应用。

    作者:许红莉;彭瑞松 刊期: 2014年第20期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