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娜
目的: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奋乃静片的含量及有关物质。方法用TigerkinODS-3C18色谱柱(4.6mm×150mm,5μm),缓冲液(取冰醋酸28.6mL,置100mL量瓶中,在搅拌下加入三乙胺34.8mL,继续搅拌约5min,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该溶液10mL,置1000mL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乙腈-甲醇(52∶40∶8)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54nm,柱温:40℃,进样量:10μL。结果含量测定方法在10.12~30.36μg/mL范围内,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9.92%。结论本方法简便,专属性强、准确可靠,适合于奋乃静片的质量控制。
作者:董煜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观察白血病化疗的常见症状,探讨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将我院于2011年10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124例白血病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对常见症状的护理措施,观察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化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接受化疗的白血病患者出现的常见症状实施有针对性的、优质的护理服务,能够显著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侯春凤;刘宝丽;张春艳 刊期: 2014年第23期
高血压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治疗高血压病对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血压理想降压目标是什么?曾经有研究认为血压降的越低对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越好,现在有研究表明血压降到一定程度后再降低反而会使心、脑血管疾病的事件增加。实际上把血压降到零肯定是不行的,高血压病的理想降压治疗实际上存在一个适度平衡原则需要遵循。1高血压理想降压目标是什么降压治疗目的不仅仅是降低血压,还可以通过降压效应及药物本身的额外辅助作用全面影响心血管疾病谱,贯穿心血管疾病亚临床的器官损害、临床疾病到心血管终点事件,终降低死亡风险。有研究对147项随机临床试验进行荟萃分析,评估不同降压药物的心血管事件风险。结果发现在71项设定冠心病为终点事件的临床试验中,血压每降低10/5 mm Hg(1 mm Hg=0.133 kPa),冠心病的相对风险可降低22%,而且降压的获益无论在之前有或无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都保持一致。在同一项荟萃分析中,45项设定卒中为终点事件的临床研究中,血压每降低10/5 mm Hg,卒中的相对风险可降低41%,而且降压的获益无论在之前有或无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都保持一致[1]。另一项对1966年至2007年108项随机临床试验进行荟萃分析,包含958000人群。结果发现在应用药物降低血压患者,血压每降低10/5 mm Hg,冠心病的相对风险可降低25%,卒中的相对风险可降低36%[2]。
作者:叶辉;叶千琨;张云芳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对比单纯吸入激素与吸入激素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对轻度持续性哮喘的起始治疗效果。方法轻度持续性哮喘患者60例根据随机抽签法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单独给予吸入激素治疗,治疗组给予吸入激素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治疗。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治疗,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治疗后两组的哮喘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同时治疗后治疗组的哮喘评分也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FEV1与PEF值都明显上升,同时治疗后治疗组的FEV1与PEF值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对于单纯吸入激素,吸入激素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对轻度持续性哮喘能更加有效缓解哮喘症状,提高肺功能,便于临床推广。
作者:张爱婷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房颤的处理措施。方法总结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1月我科行冠状动脉搭桥术18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有53例发生房颤,发生率28.3%,经过处理,房颤患者均得到很好控制,预后良好。结论房颤是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分析原因,积极处理术后发生的房颤。
作者:姬宇宙;薛霞;王天霞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通过对确诊为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患者的病理切片进行观察,分析和总结其病理学特点和规律,其中涵盖多中心起源、壁内浸润的发生规律以及重度不典型增生的特点。方法对我院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4年间收治的50例病理学证实为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多中心起源、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壁内浸润的病理特征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多中心起源者14例,多中心起源病灶距离主瘤近端平均值为3.45cm,距离远端为3.92cm;②重度不典型增生者29例,其与主瘤近端的距离平均值为3.02cm,远端3.56cm;③壁内浸润者43例,壁内浸润长度近端为2.86cm,远近端为2.08cm。结论食管鳞状细胞癌具有多中心起源、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壁内浸润的病理学特点。
作者:曹娟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究对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应用康艾注射液进行治疗对肾脏功能保护的影响作用。方法选自本院2008年~2010年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64例,以随机的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单纯接受化疗方案,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基础上应用康艾注射液。对比2组患者肾脏功能以及各项临床指标。结果相对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肾脏功能还有整体状况等都更具有优越性,二者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应用康艾注射液治疗,能够极大程度降低恶性肿瘤患者的肾脏损害程度,减少相关并发症事件发生概率,具有重要临床应用意义,值得推广。
作者:王志海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联合治疗慢性鼻窦炎及鼻中隔偏曲临床疗效。方法指导慢性鼻窦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取仰卧位,常规麻醉后利用0°广角鼻内镜进行鼻中隔偏曲矫正联合鼻窦炎手术治疗。结果65例慢性鼻窦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进行鼻内镜手术治疗后,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并发症发生率为0.00%。所有患者均于6个月内鼻腔手术部位实现黏膜上皮化。结论应用鼻内镜联合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其治疗效果较为满意,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小,安全性及有效性均较高,是临床治疗此类患者的理想方法,值得今后工作中推广应用。
作者:孙永君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肋间臂神经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实施的保留肋间臂神经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的上臂后内侧部位及肘关节麻木感、上臂疼痛等情况。结果以术后随访的方式对12例患者术后上臂后内侧部位及肘关节麻木感、上臂疼痛情况分析:其中11例患者术后无明显上臂后内侧部位及肘关节麻木感、上臂疼痛,1例患者在术后半月感上臂内侧轻微疼痛,给予局部热敷后症状明显好转。结论保留肋间臂神经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是防止患者术后上臂后内侧部位及肘关节麻木感、上臂疼痛的发生,是目前治疗乳腺癌的首选方式。
作者:张宗南;陈勇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研究人工关节置换术的实施在治疗老年性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近期内在我院骨科接受治疗的57例老年性转子间骨折患者分为A、B两组,两组患者例数分别为28、29例。A组患者实施内固定治疗,B组患者实施人工关节置治疗,并就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数据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在手术时间方面比较,B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A组患者(P<0.05),但出血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在术后疗效方面,B组患者的优良率为89.66%,也显著高于A组患者的优良率57.14%(P<0.05)。结论对老年性转子间骨折患者实施人工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可以在缩短手术的同时提高治疗效果,应在临床广泛开展实施。
作者:王勇军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及继发障碍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11月至2013年3月采集病例中8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早期康复治疗加常规治疗的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的方法,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包括肢体功能恢复情况(ADL)、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继发障碍。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NIHSS评分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L评分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继发障碍明显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效果显著,能有效减少继发障碍,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毛波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观察胃癌术后同步放化疗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4月至2011年7月50例Ⅱ~Ⅲ期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术后同步放化疗方案,对照组患者采用术后单纯化疗方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毒副反应及1、2年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1年生存率分别为92.9%和85.7%;2年生存率分别为85.3%和6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III级以上血液毒性分别为21.5%和16.4%(P>0.05),消化道反应分别为24%和13.7%(P<0.05)。结论研究显示胃癌术后实施同步放化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术后同步放化疗并发症较术后单纯化疗不明显。
作者:张耀勇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分析临床药师在抗生素临床应用规范实施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1年~2013年在我院住院并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的200例成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抗生素无临床药师干预,观察组患者在临床药师的干预下才可以使用抗生素。统计两组患者抗生素使用率、抗生素使用强度(AUD)、病原学送检率、围术期预防用抗生素使用率等四项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32.4%)、AUD(29.6DDDs/100人/天)、围术期预防用抗生素使用率(40.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病原学送检率为76.83%,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抗生素的临床应用规范实施中,临床药师深入临床工作,贴近患者、配合医师,对抗生素的合理应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作者:赵以国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对药物四联疗法保守治疗妊娠异位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探讨。方法选取自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108例异位妊娠患者,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患者,在治疗方法上给予对照组患者采取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进行治疗,观察组则给予四种药物联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其分别为:米非司酮、抗生素、甲氨蝶呤以及中药;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结束后对照组中有33例治愈,治愈率为61.11%;观察组中有50例患者治愈,其治愈率为92.59%;两组数据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取药物四联疗法保守治疗异位妊娠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且并无不良反应出现,因此在四种药物的共同作用下,即提高了治愈率又保留了患者的生育能力,是值得临床推广的治疗方法。
作者:宋军玲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比较不同止血方式对卵巢囊肿剥除术后患者卵巢近期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站进行卵巢囊肿剥除术的60例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取镜下缝合止血。对照组采取单级电凝进行止血,比较两组患者术前1个月,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性激素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的性激素各项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后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后1个月及3个月雌二醇,孕酮,睾酮水平略有下降,卵泡刺激素及促黄体生成素略有升高,但与手术前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患者手术后1个月及3个月的雌二醇,孕酮,睾酮水平明显下降,卵泡刺激素及促黄体生成素明显升高,与手术前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卵巢囊肿剥除术采取镜下缝合止血对卵巢功能的影响较小,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常存杰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观察喹诺酮类药物对临床治疗中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2至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并依托与回顾性资料分析的方法进行实验。结果在实际的实验中,经过专业的药师对喹诺酮类药物进行的发药交代,能够让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予以提升的同时,可以降低与减少药品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结论通过药师对喹诺酮类药物的发药交代,能够降低药品发生不良反应的同时,还能够对药师本身的业务水平有所提升,推动临床实验用药的合理性,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及应用。
作者:张健明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不同椎管内麻醉方式在剖宫产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6年9月至2009年4月来我院接受剖宫产术式分娩的产妇120例,其中60例产妇采用持续性硬膜外外麻醉方式进行术前麻醉为对照组,剩下的60例产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方式进行麻醉为观察组,分别以两组产妇麻醉时间段的血流动力学变化、麻醉显效时间、新生儿状态及不良反应作为临床观察指标,并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产妇麻醉时间段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麻醉显效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或P<0.01;两组产妇的新生儿状态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具有麻醉起效快,对新生儿身体状态无不良影响,无明显不良反应等特点,是剖宫产术式理想的麻醉方法,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荣文 刊期: 2014年第23期
悲伤是居丧者的一种自然情感反应,是经历亲人或朋友死亡的情感和行为反应的一项重要特征。没有预料或突然发生的死亡,则会带给丧亲者更长期的、更深远的影响[1]。作者在2013年10月12日至10月29日,对1例68岁的结肠占位患者术后第1天,丈夫突然在家脑干出血死亡的患者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和心理学支持理论和相关的治疗性沟通技巧,进行心理干预,使患者平稳的度过悲伤期,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艳丽;李雄伟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呼吸衰竭患者血气酸碱平衡变化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呼吸衰竭患者116例,都给予机械通气治疗,在治疗前后均进行血气酸碱平衡变化分析。结果经过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4.8%。有效组在治疗前后的PaCO2和PaO2值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效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aCO2和PaO2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PaCO2和PaO2值与预后之间有直线相关关系(P<0.05)。结论动脉血气酸碱平衡变化是判断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在临床上能指导治疗。
作者:谢丹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观察硝普钠、多巴胺持续静脉泵入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近3年来收治的150例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包括地高辛、利尿剂、血管转换酶抑制剂、硝酸酯类药物;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持续静脉泵入硝普钠及多巴胺。两组均治疗半个月,比较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7%,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8.67%,两组治疗效果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功能改善、6分钟步行距离测试(6MWT)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治疗过程中有2例出现轻微恶心、头晕症状,调整泵入剂量后症状消失,两组不良反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硝普钠、多巴胺持续静脉泵入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效果确切,但需加强治疗过程中的观察,控制好剂量,以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作者:刘鹃峰;王丽君;何伟喜 刊期: 2014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