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荣
目的:探讨临床长期禁食后并发韦尼克脑病的原因及内科诊断、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我院1例腹部手术禁食后并发韦尼克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诊断、治疗经过、疗效及预后。结果韦尼克脑病发病大多与乙醇中毒、长期禁食、顽固性呕吐等有关,导致患者体内维生素B1(硫胺素)缺乏致使本病的发生,经快速补充维生素B1后,临床症状可明显缓解。结论韦尼克脑病病因复杂,临床表现不典型,给诊断带来较大困难。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RI)是辅助诊断本病的可靠手段,明确诊断后及时、足量补充维生素B1后预后良好。
作者:孔静渊 刊期: 2014年第27期
目的:探究不同方法治疗复发耐药肿瘤的临床疗效,分析不同方法的优点。方法选择在本院初次治疗或者转诊到本院的80例耐药肿瘤复发病例,按患者自愿将其分成对照组41例患者和试验组39例患者,试验组患者采用PP放疗增敏放化疗同步进行治疗,对照组选用放化疗序贯治疗对复发肿瘤进行治疗。近期治疗效果监测指标包括:RR(有效率),稳定间期,不良反应等;及远期疗效。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效率明显提高,延长稳定期间(P<0.05)。不良反应不变或减轻。远期疗效两组没有差异(P>0.05)。结论PP放疗增敏放化疗同步法治疗复发进展期肿瘤临床总体疗效优于放化疗序贯组治疗,不良反应相对较轻,而且实践操作难度低。
作者:黄喜锋 刊期: 2014年第27期
本文在我国老龄化现状下探讨老年人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养老制度中所存在的不足,并对我国老人生活现状进行总体概述,提出针对性意见及建议,以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增加老年人生活幸福感。
作者:郭丰秀;蔡佳佳;董慈;陈冉;余明;王巍 刊期: 2014年第27期
目的:研究分析对急性阑尾炎并发肠梗阻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为其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期间接受的不同治疗方案,将140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70例,给予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70例,先给予保守治疗,再以症状行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减少急性阑尾炎合并肠梗阻患者的临床并发症和提高治疗效果,做好患者的早期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重视和推广。
作者:李明刚 刊期: 2014年第27期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检验方法和结果,以此作为研究有效治疗疾病的依据。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我院门诊收治的150例小儿肺炎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整理和总结其临床检验结果。结果所有患者的临床检验结果中,62例患者显示血沉、白细胞以及CRP有明显升高现象。冷凝集试验显阳性50例,阳性率33.3%。痰培养支原体显阳性30例,阳性率20%。同时还出现心肌酶谱有较大改变、出现蛋白尿和肝功能轻微损伤等症状。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引发的重要病原主要为肺炎支原体,在多项检验中变化较明显,在综合分析多项检验结果过可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对提高诊治率有极大的意义。
作者:赵志云 刊期: 2014年第27期
目的:探讨外洗法结合手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6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手术治疗,观察组34例术后采用外洗疗法,对照组33例术后不采用冲洗措施。结果观察组34例,总有效率94.18%,平均创口愈合时间(27±2.3)d;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平均创口愈合时间(43±4.5)d。两组比较在总有效率、平均创口愈合时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手术相比,手术后冲洗疗法具有治愈率高、痛苦小、疗程短、并发症和后遗症少等优点。
作者:宋颖刚;高昆 刊期: 2014年第27期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既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又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基础应用课。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医学生素质教育意识的增强,改革基础实验教学,培养具有综合、创新能力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在总结多年实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十二五规划教学要求与培养目标,制定“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发展规划”,将本课程的实验教改目标定位于“顺应学科发展及社会需求的新变化,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和素质教育,以求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围绕这一教改思路,我们在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校内实训室建设、教材建设、实验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作者:徐群芳 刊期: 2014年第27期
目的:探讨挫伤性前房积血的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18例挫伤性前房积血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近6年来共收治挫伤性前房积血118例,其中多数恢复较好,但也有部分患者出现外伤性扩瞳症、继发性青光眼、角膜血染等并发症,引起视力下降。结论挫伤性前房积血在促进出血吸收的同时要注意预防和治疗并发症,以尽量恢复患者的视功能。
作者:陈玉萍 刊期: 2014年第27期
目的:探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2年9月在我科进行治疗的68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结果患者治疗后,症状(发热、咳嗽、咳痰、咽痛、流涕)较治疗前改善明显,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应充分结合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采取有效及时的治疗方案及注重预防是治疗的关键。
作者:方爽;任虹 刊期: 2014年第27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2组,每组44例。两组患者均应用相同剂量的低分子肝素,并在此基础上口服阿司匹林,对照组的服用剂量为100毫克/次,每日1次;实验组的服用剂量为300毫克/次,每日1次。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9%,显著高于对照组(75.0%), 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凝血酶时间、血小板计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用量为300mg/d的疗效比100mg/d更好,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杨芳 刊期: 2014年第27期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临床应用广泛,其本身所具备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头孢类抗生素的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抗菌谱广、杀菌力强,具有较高的组织体液浓度,过敏反应少,使得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使用范围及滥用现象逐渐扩大,并使头孢菌素的耐药性不断提高,不良反应增多,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使用中,每代头孢菌素类药物都有独特的药理特性,只有在掌握了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药理特性后,才能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现笔者主要分析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药理,以此使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更好使用。
作者:李健 刊期: 2014年第27期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大豆异黄酮对体外培养大鼠成骨细胞增殖活性和骨钙素(BGP)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新生大鼠颅骨分离培养成骨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的大豆异黄酮(20、40、60、80μg/μL),另设空白对照组。MTT法测成骨细胞增殖活性。提取细胞总RNA,RT-PCR半定量分析细胞BGPmRNA表达。结果MTT结果显示,60和80μg/μL组成骨细胞增殖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显示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结果显示:60和80μg/μL组BGPmRNA表达增强,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豆异黄酮可以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活性和BGP基因上调,并呈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
作者:宋梅;王淑芳;黄永凯;王红梅 刊期: 2014年第27期
目的:探讨胫骨远端前外侧解剖钢板内固定在Pilon骨折应用中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2月至2012年8月期间我院因Pilon骨折需行胫骨远端前外侧解剖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患者50例,其中按Ruedi-Allgower分型:Ⅰ型14例,Ⅱ型24例Ⅲ型12例。结果随访该50例患者,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1个月,按Mazur踝关节症状和功能评分系统进行评估,愈合优30例,良12例,可6例,差2例,优良率84%。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3.5周。结论经临床验证,治疗Pilon骨折目前理想的内固定物为胫骨远端前外侧解剖钢板,选择恰当的手术时间和早期进行术后功能锻炼是保证疗效满意的重要环节。
作者:何东伟;张静;张惠杰 刊期: 2014年第27期
目的:观察复方甲氧那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为门诊治疗提供佳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3年11月来本门诊治疗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共有13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有68例,将治疗组采用的复方甲氧那明与对照组采用的氨苄西林治疗方法进行疗效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采用的复方甲氧那明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的,其中治疗组显效41例(60.29%),总有效率89.70%;对照组显效27例(39.71%),总有效率70.59%。且经过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采用复方甲氧那明进行门诊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效果良好,起效快、安全性高,不良反应较轻,此外还能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出现,因此值得在学校门诊等卫生所继续推广和应用。
作者:刘海涛 刊期: 2014年第27期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诊断已经成为了临床诊断和病情评估的一种重要的影像学手段,并且床旁B超技术在新生儿病症诊疗当中也起了重要作用。对于ICU中早产儿和一些新生儿疾病的诊疗,这种便捷的诊疗方式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因此新生儿床旁B超的推广应用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就国内新生儿床旁B超的护理现状和改进状况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作者:陈施雨;赵艳秋 刊期: 2014年第27期
目的:对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后机械通气的护理进行探讨与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58例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在手术之后通过机械通气加强监护,对其护理效果进行观察。结果5~246h是所有患儿呼吸机的辅助时间,顺利拔管的有55例,占94.83%,再次插管的有2例,进行3次插管的有1例。在58例患儿当中,56例患儿治愈出院,死亡的有2例。结论在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后机械通气上,从患儿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呼吸机合理使用并利用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加快患儿的康复速度。
作者:邱笑丽;顾玉琴 刊期: 2014年第27期
目的:观察膝部骨折术后进行早期康复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膝部骨折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51例,在骨折患者骨位稳定后进行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53例,在骨折手术后第2天进行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的膝关节活动质量优良率为82.4%,观察组患者的膝关节活动质量优良率为96.2%,两组患者的膝关节活动质量优良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膝部骨折患者,在手术后早期进行康复治疗,有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该康复思路具有在临床上应用的价值。
作者:张耀武 刊期: 2014年第27期
目的:对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抗凝的观察与护理。方法采用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与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CS)相结合对患者进行支架,应用抗凝血药物对患者进行术后抗凝护理,密切观察患者以防止血栓形成。结果对老年人实行PTCA+CS,并且术后合理应用抗凝药物82例患者均可有效缓解并预防血栓的形成。结论对术后患者进行相应观察与护理,预防血栓的形成,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戴丽娜 刊期: 2014年第27期
我国医疗机制的逐渐完善,使得医疗过程中存在风险的发生概率得到了有效控制。随着人们对卫生知识的了解和法律意识的提高,外科护理管理中面临的问题也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公众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日渐增强,也使得人们认知到医疗护理风险控制的重要性。本文探讨了外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或潜在的风险及控制措施,并通过分析外科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对患者生理,心理的影响,对风险管理的实际应用展开综合论述。
作者:赵海荣 刊期: 2014年第27期
目的:提高八味益肾丸半成品质量控制。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八味益肾丸半成品雄蚕蛾油中多种脂肪酸成分含量。结果棕榈酸甲酯、硬脂酸甲酯、油酸甲酯、亚油酸甲酯、α-亚麻酸甲酯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272~6.800mg/mL(r=0.9999)、0.063~1.575mg/mL(r=0.9998)、0.395~9.887mg/mL(r=0.9999)、0.084~2.098mg/mL(r=0.9998)、0.405~10.124mg/mL(r=0.9999);各成分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41%、103.09%、102.05%、101.67%和100.22%;RSD分别为0.78%、1.26%、1.10%、0.95%和1.62%(n=6)。结论该方法准确、灵敏、简便、稳定性和重现性良好,适用于蚕蛾油中多种脂肪酸成分的同时检测,可为八味益肾丸半成品及成品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作者:任桂玲;董晓强;郭艳玲;李沈明 刊期: 2014年第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