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150例临床检验分析

赵志云

关键词: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 临床检验, 细胞分析仪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检验方法和结果,以此作为研究有效治疗疾病的依据。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我院门诊收治的150例小儿肺炎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整理和总结其临床检验结果。结果所有患者的临床检验结果中,62例患者显示血沉、白细胞以及CRP有明显升高现象。冷凝集试验显阳性50例,阳性率33.3%。痰培养支原体显阳性30例,阳性率20%。同时还出现心肌酶谱有较大改变、出现蛋白尿和肝功能轻微损伤等症状。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引发的重要病原主要为肺炎支原体,在多项检验中变化较明显,在综合分析多项检验结果过可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对提高诊治率有极大的意义。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相关文献
  • 小儿肺炎的护理

    进入秋冬季,婴幼儿常常会因为天气的骤变,感染上疾病,其中小儿肺炎就是常见的一种。从我们临床实践中看,大多数孩子的家长由于缺乏医疗知识和经验,往往会把小儿肺炎误以为是一种感冒,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致使孩子的肺炎加重。为减轻小儿病痛,给予他们较强的临床护理,根据这点进行讨论。

    作者:蔡丽娟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实施护士岗位管理 进一步促进优质护理服务

    2010年,全国医疗卫生系统由卫生部组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要求医院医护人员紧紧围绕“以患者为中心,加强基础护理,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深化护理内涵,提高护理服务的整体水平”的工作宗旨,扎实推进优质护理服务,为医院的广大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1]。马晓伟部长在其第3次工作例会上提出:各级卫生系统和医院需将建立有效的长效机制、深入发展优质护理服务,要对护士岗位的条件和科学设置、护士岗位职责、人员配置标准、绩效考核方法、绩效分配方法、岗位培训制度等进行实践和研究,通过思路的改革加强护理岗位的科学管理,充分提高护士在临床的工作水平,从而提高深入优化护理服务[2]。所以,加强护士岗位的科学设置与管理,让护士们在临床中更深入的投入到护理服务中,更加有效地促进护理事业的健康发展和优质护理服务的全面开展,并能够保障患者安全的高质量护理服务[3]。因此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改善护士岗位管理模式,护士绩效分配机制,和科学的岗位管理,从而优化护理服务质量,进一步促进优质护理服务。

    作者:王永凤;王蕾;冯丹丹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综合征的临床护理观察

    目的:对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综合征的临床护理工作进行研究。方法本次研究共纳入患者24例,患者经临床观察及相关检查确定为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综合征,给予补液、胰岛素等治疗,进行环境护理、呼吸道护理、补液护理、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等,观察护理效果。结果本组24例患者经过积极的补液、胰岛素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工作,有23例患者好转,好转率为95.8%,1例患者因高渗状态未得到纠正死亡,好转患者住院时间在10~12d。结论加强对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综合征的临床护理,能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减少患者住院时间。

    作者:杨清灵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内分泌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践与体会

    目的:观察内分泌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效果,探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依据优质护理服务要求,我科结合具体实际,采取了如下措施:转变护理思观、规范临床护理流程、调整护理模式加强检查督促、优化护理环境转变护理服务内涵、调整排班方式调动积极性、全程进行健康教育。结果实施后护理满意98.53%、健康教育知晓率91.18%高于实施前的88.24%、73.53%;护理投诉和纠纷发生率0.00%低于实施前的5.88%(P<0.05)。结论内分泌科实施优质护理是护理模式的转归,使护理工作落到实处,顺应了护理工作的发展,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何峰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对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影像学特点分析

    目的:分析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影像学特征。方法48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胸部平片和胸部CT检查,同时收集患者临床信息,对肺结核及糖尿病患者进行抗结核、降血糖治疗,动态观察治疗效果,并与48例未合并糖尿病的单纯肺结核病例进行影像学对照。结果48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病灶以双肺中下肺野分布的有40例(40/48),病灶形态呈大片渗出融合或斑块的有43例(43/48),本组病例中,发现空洞的有42例(42/48),单一病灶内多发虫噬状空洞的32例(32/42),支气管播散多见。血糖控制后,病灶大多明显吸收,空洞缩小。结论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病灶的形态、分布、时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高血糖状态对结核病灶有非常不利影响。

    作者:丁显峰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低血糖误诊16例临床分析

    临床上低血糖的病因较多,变现为患者血糖降低,刺激交感神经,脑细胞功能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的综合征。其诊断标准为患者实际测量血糖在2.8mmol/L以下[1]。低血糖的患者发病较快,若脑部缺氧及供能状态不能及时恢复,可造成无法挽回的脑部损伤,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2]。本文研究中,选取我院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16例低血糖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综合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金月娥;许景芝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原发性髓外髓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探讨髓外髓细胞肉瘤(myeloidsarcoma,MS)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M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分析MS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特点、治疗与预后。结果MS没有特定的发生部位,初始时常表现为孤立性肿块。病理组织学特点为由各阶段髓系细胞构成,常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示4例中,3例MPO阳性(75%),4例CD43阳性(100%),4例CD34阳性(100%),1例CD68阳性(25%)。2例在肿块切除后1年内局部复发,并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结论MS主要依靠病理检查确诊,免疫组织化学对确诊具有重要作用。强有力的抗髓细胞白血病化疗可提高长期生存率。

    作者:张毓静;匡忠生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新生儿床旁B超的护理现状与改进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诊断已经成为了临床诊断和病情评估的一种重要的影像学手段,并且床旁B超技术在新生儿病症诊疗当中也起了重要作用。对于ICU中早产儿和一些新生儿疾病的诊疗,这种便捷的诊疗方式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因此新生儿床旁B超的推广应用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就国内新生儿床旁B超的护理现状和改进状况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作者:陈施雨;赵艳秋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骨搬移法治疗骨髓炎所致骨缺损综述

    骨搬移技术是一种治疗骨髓炎所致骨缺损的有效的方式和方法。骨搬移技术的出现以及在全世界的推广和普及经历了一些艰辛的历程,但是由于骨搬移技术有科学的理论支撑同时骨搬移技术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绩,因此大家不断的探索研究骨搬移法,不断总结操作的技巧和术后护理的注意事项。

    作者:侯福山;尹芸生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临床长期禁食后并发韦尼克脑病1例报道与分析

    目的:探讨临床长期禁食后并发韦尼克脑病的原因及内科诊断、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我院1例腹部手术禁食后并发韦尼克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诊断、治疗经过、疗效及预后。结果韦尼克脑病发病大多与乙醇中毒、长期禁食、顽固性呕吐等有关,导致患者体内维生素B1(硫胺素)缺乏致使本病的发生,经快速补充维生素B1后,临床症状可明显缓解。结论韦尼克脑病病因复杂,临床表现不典型,给诊断带来较大困难。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RI)是辅助诊断本病的可靠手段,明确诊断后及时、足量补充维生素B1后预后良好。

    作者:孔静渊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老年脑梗死采用奥拉西坦联合丹红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采用奥拉西坦联合丹红治疗老年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98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50例患者给予奥拉西坦联合丹红治疗,对照组48例患者单纯给予丹红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显著高于对照组80.0%,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奥拉西坦联合丹红治疗老年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较显著,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徐淑敏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新生儿沐浴抚触后床边听力筛查效果的分析

    目的:探讨在床边沐浴抚触吃饱奶后对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影响,提高首次筛查通过率。方法选择我科出生的新生儿1000例,分两组。对照组500例每天上午由专职工作人员在专用房间里进行听力筛查,干预组500例,每天上午沐浴抚触吃饱奶后到床边筛查。结果干预组新生儿首次筛查通过率、再次筛查通过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沐浴抚触吃饱奶后再到床边筛查能降低新生儿听力筛查假阳性率,提高首次通过率,可减少住院期间重复测试和出院后的随访复查,从而减轻了家长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

    作者:刘玉青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对诱导期血液透析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诱导期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诱导期血液透析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实施诱导透析前的护理(护理评估、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完善诱导透析前相关准备)、诱导透析中的护理、诱导透析后护理(严谨规范的下机护理、温馨夯实基础护理)。结果40例患者中健康教育知晓38例(95.00%,38/40),护理缺陷发生0例(0.0%,0/40)、诱导期透析患者陪护5例(12.50%,5/40),护理满意度40例(10.00%,40/40),随后维持性透析依从性好39例(97.50%,39/40)。结论血液透析诱导期进行护理干预患者能够提高健康教育知晓率,避免护理缺陷的发生、减少诱导期透析患者陪护,护理满意度高,维持性透析依从性好,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孟建霞;赵玲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静脉留置针及三通阀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应用

    目的:通过静脉留置针与三通阀的综合应用,减少患者在胃镜检查中的痛苦,使患者在舒适、安静、无痛苦的环境下完成胃镜检查。方法将静脉留置针及三通阀共同应用于患者检查过程中,并在检查前的准备工作就绪后给予麻醉,使胃镜检查在无痛、舒适的状态下进行,并时刻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氧饱和度等生理体征,保证其安全可靠。结果在将静脉留置针与三通阀应用于无痛胃镜的检查中,患者减少了痛苦的同时,操作程序也相应简化,工作效率也有所提升。结论将静脉留置针及三通阀应用到无痛胃镜的检查中,不但节省了人力,时间得到缩短,其工作效率也得提高,检查过程安全可靠,很值得将其推广于临床工作中。

    作者:魏传珍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妇科术后腹部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分析

    目的:探讨妇科术后腹部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病原菌、处理方法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四年间58例妇科术后腹部切口感染的病例,以《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为诊断标准。结果妇科术后腹部切口感染率2.41%,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G+球菌)为主,占58.62%,革兰阴性菌(G-杆菌)占39.65%,真菌占1.73%。结论加强围手术期管理,术中精细操作,合理应用抗生素,重视细菌分离和药敏试验结果是降低妇科术后腹部切口感染的重要方法。

    作者:赵娟;朱红梅;李平;刘芳林;霍晓红;李梅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胎膜早破残余羊水量与妊娠分娩结局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残余羊水量与妊娠分娩结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足月胎膜早破孕妇110例,根据羊水的残余量分为羊水量正常组(对照组)和羊水量偏少组(观察组),记录两组孕妇的分娩方式并对比两组的妊娠结局,分析围生儿宫内窘迫发生率、宫内感染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采用剖宫产分娩的占56.9%(33/58),与对照组的26.5%(19/52)相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孕妇阴道自然分娩率25.9%(15/58),对照组自然分娩率为57.7%(30/5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围生儿宫内感染率、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以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分别为8.6%、21.0%、26.2%和0、9.6%、5.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胎膜早破引起的羊水量不同与终的妊娠分娩结局有明显的相关性,残余羊水量越少,剖宫产率越高,阴道自然分娩率越低,对围生儿的预后影响越大,因此需加强检测孕妇的羊水量,及时调整分娩方式,尽可能提高分娩治疗。

    作者:胡玉玲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水翁皮化学成分研究(Ⅰ)

    目的:研究水翁皮Cleistocalyxoperculatus(Roxb.)Merr.etPerry的化学成分,为寻找水翁皮抗菌的物质基础及质量标准的提高提供依据。方法运用多种层析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2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和3,3'-O-二甲基鞣花酸(3,3'-di-O-methylellagicacid)。结论两种成分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甄惠娉;韩秀奇;郝虹;李书渊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浅谈精神分裂症的复发因素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多发病、疑难病。根据内外统计精神分裂症总患病率为5.69%,患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即使得到专科医院的系统治疗,大多数都能达到显著进步程度出院,但出院后病情复发率很高,经临床研究发现50%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出院后第1年复发,80%的患者在5年内复发,给患者健康及家庭、社会带来严重痛苦和危害[1,2]。虽然许多研究都表明精神病阳性家族史、不良病前人格、反复发作的精神分裂症、病程较长的精神分裂症、服用的药物等都影响复发率,但临床的高复发率究竟是什么原因,具体报道如下。浅谈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因素有如下3个方面。

    作者:张亚男;崔虎山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老年消化性溃疡89例胃镜及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研究胃镜临床应用于老年消化性溃疡的实用价值及临床特征表现。方法通过收集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患有消化性溃疡的老年患者89例,作为老年组;另外还设立了对照组:青壮年组,选取了未到退休年龄的患有消化性溃疡的青壮年患者96例。并对上述两组胃镜检查后,做临床特点分析。结果正常溃疡表现会有明显的腹痛症状,而老年组大约50.56%的患者出现该临床表征,明显区别于青壮年组(腹痛率84.38%),经过统计学分析,这明显的差异性存在意义。另外,老年组中胃溃疡的所占比例(57.3%)高,而在青壮年组中则是十二指肠溃疡的所占比例(54.2%)高,并且这种差异在统计学上也是成立的。其中老年组胃溃疡的发生部位在胃体部多见(41.2%),溃疡病灶区较大(d>2cm的溃疡占30.3%)而十二指肠溃疡则以球部为主。出血性溃疡的占比也高达(53.42%)。经统计学分析,这些体征明显区别于青壮年组。结论通过对两组的临床症状和表现综合分析,发现老年消化性溃疡临床特征表现与正常表现差异较大,常见的发病部位也不同(胃溃疡居多),病灶区域大,易伴随其他严重的副症。

    作者:王自启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后机械通气的护理研究

    目的:对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后机械通气的护理进行探讨与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58例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在手术之后通过机械通气加强监护,对其护理效果进行观察。结果5~246h是所有患儿呼吸机的辅助时间,顺利拔管的有55例,占94.83%,再次插管的有2例,进行3次插管的有1例。在58例患儿当中,56例患儿治愈出院,死亡的有2例。结论在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后机械通气上,从患儿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呼吸机合理使用并利用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加快患儿的康复速度。

    作者:邱笑丽;顾玉琴 刊期: 2014年第27期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