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以家庭为单位的糖尿病护理干预及体会

黄丽丽

关键词:糖尿病, 家庭, 护理, 干预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在糖病患者中实施以家庭为单位的护理干预的效果,总结其体会。方法选取我院诊断为糖尿病的52例患者进行家庭护理干预,对其家属进行相关的知识辅导,设定对病患者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为期一年。结果家庭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的不良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如过量饮酒、吸烟、咸食、高脂饮食、少运动等习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家庭护理干预以后,患者的各项指标有着明显的降低,包括FPG、2hPG、HbA1c、TG、T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以家庭为单位的护理干预提高了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达到了严格控制血糖,降低糖尿病致残率和致死率的目的。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患者的护理

    目的:探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护理对策、方法、体会,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方法分析16例阑尾炎患者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护理要点。结果针对患者特点给予良好的术前宣教。结论密切的术后观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王丽荣;李明明 刊期: 2014年第28期

  • 加味六味地黄汤治疗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研究加味六味地黄汤治疗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的临床效果。方法抽调收治的65例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患者,随机划分为两组,甲组35例患者采用格列美脲片治疗,乙组30例患者在甲组基础上结合采用加味六味地黄汤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以及总胆固醇指数。结果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实验室各项指标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患者采用加味六味地黄汤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治疗效果令人满意。

    作者:于全山 刊期: 2014年第28期

  • 两种修复方法对已做根管治疗并单端游离缺失前磨牙折裂的影响

    目的:观察经根管治疗且单端游离缺失的前磨牙只做全冠修复与全冠修复后再做可摘局部义齿修复两种修复方法对其折裂的影响。方法105例患者,共138颗患牙,其中上颌前磨牙63颗,下颌前磨牙75颗;69颗牙只做全冠修复,另69颗牙做全冠修复加可摘局部义齿修复。修复后1、2、3年进行复查,了解患牙折裂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只做全冠修复的69颗患牙1年复查11颗患牙折裂,2年15颗患牙折裂,3年23颗患牙折裂。而全冠加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的69颗患牙折裂1年复查3颗患牙折裂,2年5颗患牙折裂,3年5颗患牙折裂。两种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23,P<0.01)。结论全冠修复加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的联合运用可延长经根管治疗且单端游离的前磨牙寿命。

    作者:张丽英;杜静冰;蒋昕 刊期: 2014年第28期

  • 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冠心病患者26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心率、收缩压、心绞痛发生率、住院时间改变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的心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的收缩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心绞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提高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借鉴。

    作者:陈婉琼;欧阳翠华;陈容梅;黄少英 刊期: 2014年第28期

  • 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用于宫颈疾病筛查的临床应用

    目的:讨论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在宫颈疾病筛查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随机提取2012年1~12月在我院妇科门诊及住院就诊的宫颈病变患者,结合Bethesda2001报告分类标准,采用TCT制片技术,随机对这60例宫颈病变患者进行宫颈细胞学筛查。并对非典型鳞状上皮以上病例进行宫颈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60例患者取材均为满意涂片:检出异常结果非典型鳞状上皮8例,不除外高度病变的非典型鳞状上皮5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2例,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1例。病理组织学结果为上皮内病变(≥LSIL)14例,病理符合率为87.5%。结论在宫颈疾病筛查中应用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可早期发现宫颈病变和癌前病变甚至宫颈癌变,可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崔泳 刊期: 2014年第28期

  • 100例神经内科舒适护理的实践与思考

    目的:通过神经内科舒适护理的实践与总结,探究科学的神经内科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3年10月到我院神经内科进行治疗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自愿和随机的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50例患者,采用舒适护理模式;对照组50例患者,采用普通护理模式。结果通过问卷调查、患者回访等形式,实验组患者护理并发症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同时实验组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将舒适护理应用于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能够显著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医患纠纷,具有很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吴欣 刊期: 2014年第28期

  • 腹腔镜进展期胃癌手术的研究进展

    腹腔镜进展期胃癌根治术与传统开腹根治手术相比,切口明显缩短,出血明显减少,对腹腔脏器干扰小,术后伤口疼痛轻,胃肠功能恢复快,微创优势明显,且具有与开腹手术相同的根治效果。本文对腹腔镜进展期胃癌根治术的手术适应证、手术原则、临床疗效、手术并发症及应用前景予以综述。

    作者:罗运生 刊期: 2014年第28期

  • 流动人口呼吸道传染病健康素养干预试点研究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开展,社区居民健康教育与促进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流动人口从业人员由于特殊的居住、生活、工作环境,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为初步探索提高流动人口呼吸道传染病健康素养的干预策略、措施与方法,中国健康教育中心选定吉林省健康教育所作为协作单位,负责吉林省流动人口呼吸道健康素养的基线调查、现场干预和效果评估。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霍焱;齐忠;杨杰 刊期: 2014年第28期

  • 食管癌患者术前术后的护理体会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外科手术是治疗早期食管癌的首选方法。食管癌患者一经确诊,若全身情况良好、有较好的心肺功能储备、无明显远处转移征象者,可考虑手术治疗。通过对科室54例食管癌患者的术前术后的护理,通过护士做好对食管癌患者的护理,细致观察病情变化,可以有效的降低术后并发症和手术病死率,以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作者:钱婷 刊期: 2014年第28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8例分析

    目的:探讨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符合率。方法回顾我院从2008年6月至2014年7月治疗的18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上述患者入院后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观察主动脉管腔内有无膜样回声及管腔内血流情况。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确诊。对比患者超声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得出诊断符合率。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可清晰显示主动脉管损伤内膜,损伤区域与血流动力水平变化情况,终依据Debakey标准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给予分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符合率为94.44%。结论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具有无损伤、方便、快速出结果、诊断符合率较高、可重复检测应用的优势,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葛新 刊期: 2014年第28期

  • 品管圈活动在普外科提高胃肠减压一次置管成功率中的应用

    目的:通过全员参与质量管理活动,对普外科常见的留置胃管过程中的一些缺陷与弊端加以纠正,提高置管一次成功率,保证优质护理服务质量。方法通过集体讨论选定提高胃肠减压一次置管成功率的主题,在科室成立质量管理小组(品管圈QCC,圈名为减压圈),有效的胃肠减压是普外科降低胃肠压力、减轻腹胀、促进切口愈合、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促进消化功能恢复、减少麻醉中及手术后并发症、对术后恢复极为重要的一项基本操作,是护理工作中的一项基本功,能否做到一次性留置成功,在临床上是护患关注的焦点,故取名为“减压圈”。运用品管工具分析,通过研究留置胃管失败的因素,在本病区各层级护士统计了101次胃肠减压,一次留置置管成功率为87.1%,通过5个月的品管圈活动,全员参与质量管理,加强技能培训。结果胃肠减压留置胃管101次,一次成功率达到96%,提高了8.9%。结论品管圈活动提高了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意识,提高了胃肠减压一次置管成功率。

    作者:谷文燕 刊期: 2014年第28期

  • 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全程健康教育模式的应用。方法本次共选择240例糖尿病患者作研究对象,均为我院内分泌科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应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组,就常规护理方案的应用(对照组,n=100)与护理管理中应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观察组,n=140)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血糖控制率、糖尿病知识掌握率、自我管理率、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糖尿病护理管理中全程健康教育,可显著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增强护理质量,确保临床安全性,具非常重要的实施价值。

    作者:刘东梅 刊期: 2014年第28期

  • 心电图的临床应用价值及生理因素影响分析

    心电图会对心脏的点活动进行反映,对心律失常以及相应的传导障碍灯疾病的诊断中存在显著地临床价值。在发生供血不足、心肌受损、药物和电解质紊乱时心电图均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心电图的临床应用价值和生理因素进行了解的目的,从心电图概述、心电图临床应用价值和影响心电图的生理因素分析几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

    作者:雷莉 刊期: 2014年第28期

  • 运用“全面兼治”法对气虚质社区居民进行干预45例临床分析

    目的:临床分析“全面兼治”法对气虚体质社区居民干预的效果。方法以入户、电话、门诊等沟通形式为社区居民填写《中医体质辨识量表》240份,由中医师按照四诊合参所收集的全面资料,对个人进行综合分析,再根据《体质判定标准表》进行体质辨识。得出气虚质45份、阳虚质47份、阴虚质24份、痰湿质24份、湿热质27份、血瘀质25份、气郁质35份、特禀质6份、平和质7份。后对这45例气虚质居民进行情志调摄、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保健、穴位保健等“全面兼治”法进行6个月的健康干预,并应用统计学分析干预前、后体质量化积分有无显著性差异。结果通过健康干预6个月后,对气虚质居民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理,其体质辨识分数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面兼治”法可以显著改善气虚体质量化积分,对气虚体质居民有较好的调养效果。

    作者:刘宇迎;王怀平;耿乃志;苑程鲲 刊期: 2014年第28期

  • 蓝芩口服液佐治小儿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蓝芩口服液在普通型小儿手足口病治疗中的佐治效果。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选取284例病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随机分组;研究组给予蓝芩口服液+利巴韦林处理,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处理;比较两组患儿退热时间、手足疱疹、口腔疱疹消失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退热时间、手足疱疹、口腔疱疹消失时间依次为(2.1±1.3)d、(3.7±1.6)d、(3.2±1.3)d,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8%,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83.6%),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蓝芩口服液在普通型小儿手足口病治疗中的佐治效果较佳,可进一步提高普通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预后,缩短疾病持续、流行时间,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刘彦通 刊期: 2014年第28期

  • 微创治疗75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究微创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的临床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75例ABP患者作为观察组行微创治疗(EST/ENBD+LC),并选取同期收治同症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行开腹手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在腹部疼痛缓解时间、白细胞恢复时间、血清淀粉酶恢复时间、肝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病率比较中,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死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微创手术治疗ABP,应根据病情急诊一期可早期行内镜介入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进展,减少并发症,为二期行LC术根治创造条件,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作者:刘少飞 刊期: 2014年第28期

  • 浅谈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本文分析和研究关于昏迷患者的致病因素及抢救措施,以此来提高抢救昏迷患者的成功率,并为今后的临床治疗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本文分析关于在我院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进行急救的60例病例资料,利用回顾性分析昏迷的患者病例。结果60例昏迷病例资料中,急性中毒患者、糖尿病患者、原发性脑部病变患者比较多,其中急性中毒患者占18例,约占总数的30%左右,糖尿病患者14例,约占5.1%,原发性脑部病变30例,约占50%,其他8例,约占5.1%,结论昏迷患者原因因素众多,多发于原发性脑部病变和急性中毒、糖尿病患者居多,对此,建议在临床急诊救治过程中尽快明确病因、增强急救治疗就是提高昏迷患者抢救成功率和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安红姬 刊期: 2014年第28期

  • 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在妇科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病例导入方法是医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其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更加符合临床医学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临床医学能力,在现代医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主要对病例导入方法在妇科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价。

    作者:王蕊红 刊期: 2014年第28期

  • 茵栀黄颗粒联合蒙脱石散与联合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探析茵栀黄颗粒联合蒙脱石散和茵栀黄颗粒联合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156例病理性黄疸新生儿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行茵栀黄颗粒联合蒙脱石散,一组行茵栀黄颗粒联合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并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茵栀黄颗粒联合蒙脱石散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8.7%,茵栀黄颗粒联合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1.0%。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都可以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其中前者的治疗效果更优于后者,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伍燕;刘玉婵;廖积仁 刊期: 2014年第28期

  • 优质护理服务在某院手术室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我院手术室的应用效果。方法培训手术室全体护理人员优质护理的理念模式,改变手术室护士只是医师助手的角色。结果优质护理服务应用于手术室的护理工作中,可显著提高护理质量。结论优质护理对和谐医疗、防范医疗纠纷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海容 刊期: 2014年第28期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