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60例三阴乳腺癌的生存分析

陈雁平

关键词:三阴乳腺, 生存, 转移
摘要:目的:探讨三阴乳腺癌患者的预后生存情况并进行分析。方法选择从2004年3月至2008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60例本市三阴乳腺癌患者,统计其基本临床资料进行生存分析,计算3年和5年生存率,同时取同时期的60例非三阴乳腺癌患者进行随访调查,计算3年和5年生存率,两组进行对比。结果三阴乳腺癌患者3年生存例数有32例,所占比例53.33%,5年生存患者19例,所占比例31.67%,出现转移有18例,比例为30%;非三阴乳腺癌患者3年生存47例,所占比例78.33%,,5年生存患者31例,所占比例51.67%,出现转移患者为5例,所占比例为8.33%,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三阴乳腺癌患者预后较差,相比之下非三阴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较高。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相关文献
  • 某区2010年传染病疫情的监测分析

    目的:掌握龙潭区传染病发病动态,为制定防治措施和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结果龙潭区2010年传染病发病率382.19/10万,传染病发病前五位是病毒性肝炎718例(乙肝462例、丙肝208例、未分型31、戊肝11例、甲肝6例),肺结核400例,手足口病341例,梅毒244例,细菌性痢疾171例。结论全年无传染病死亡病例及甲类传染病病例报告,乙肝和肺结核位于传染病发病首位。今后一段时期防治工作应以控制血源与性传播疾病、呼气道传染病为重点,采取综合预防措施。

    作者:孙毅钧 刊期: 2013年第34期

  • 复方樟柳碱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的护理

    贴心的心理护理,正确的注射技术,妥善的后续处理等护理措施是安全、有效进行复方樟柳碱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的保障。

    作者:幸建红 刊期: 2013年第34期

  • 经动脉介入联合射频消融加体外热疗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经动脉介入联合射频消融加体外热疗治疗原发性肝癌及转移性肝癌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选取医院于2008年10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00例原发性性肝癌、肝转移癌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二组,对照组患者应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进行治疗,联合治疗组为在TACE后1周复查可见有实体肿瘤的患者,对其应用射频消融及体外高频热疗治疗;对比二组患者转移率、生存率、缓解率和生存期,以及患者肿瘤标记物(AFP)情况,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评价。结果联合治疗组AFP值下降情况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较高,转移率低。结论联合治疗较单纯TACE术能更好地改善患者血清AFP水平;加大肿瘤坏死效果、减小肿瘤体积;降低肿瘤的转移率、复发率,延长患者生存期。

    作者:王薇;徐德立;赵继聪;沈洁;乔炜超;于海生 刊期: 2013年第34期

  • 中医辩证结合耳穴压豆治疗头痛的临床体会

    头痛中医归属“脑风”、“头风”等范畴,多与肝阳上亢、痰瘀互结而致清阳不升或浊邪上犯清窍失养有关;现代医学指血管神经性头痛及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所伴随的症状。多由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引起,表现为持续性头部闷痛、压迫感、沉重感,有的患者自诉为头部有“紧箍感”,患者如果情绪不好、睡眠不佳或思虑过度均能引起病情的发生发展,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精神痛苦。笔者从2003~2013年3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寻求一条简便易行的治疗方法。十年间按照中医辩证运用头痛Ⅰ、Ⅱ、Ⅲ、Ⅳ号口服,结合耳穴压豆治疗头痛600例,收到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君敖;赵晓琴;屈历涛;庞克光;朱少卿;魏富有 刊期: 2013年第34期

  • 丹参酮IIA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探讨丹参酮IIA(tanshinoneIIA)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再灌注组(IR组)和丹参酮IIA治疗组(DS-201组)。以止血带法制作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模型,DS-201组在恢复血流再灌注前30min静脉推注丹参酮IIA磺酸钠(简称DS-201)注射液(25mg/kg),而前两组推注等体积25%葡萄糖注射液。测定血液SOD、MDA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R组血MDA明显升高,SOD活性降低,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明显增大,红细胞变形指数减小(P<0.05);与IR组比较,DS-201组血MDA降低(P<0.05),SOD显著升高(P<0.05),大鼠全血黏度(P<0.05)、红细胞聚集指数(P<0.05)降低,红细胞变性指数(P<0.05)升高。结论丹参酮IIA可改善再灌注大鼠的血液流变性,其作用可能与提高大鼠抗氧化能力有关。

    作者:赵利军;张丽萍;郑燕芳;孔小燕;李宏杰;吴静;刘丽华;门秀丽 刊期: 2013年第34期

  • 脑室腹腔分流术后颅内感染48例分析

    目的: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颅内感染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10月至2010年7月共有48例脑室腹腔分流术后颅内感染病例。本组48例25例腰椎置管持续引流,18例侧脑室外引流鞘内注射及全身应用敏感抗菌素治疗,30例全身应用敏感抗菌素治疗。结果3例放弃治疗,因严重感染衰竭死亡5例,40例病情稳定。脑积液多次化验正常后因颅压高再次分流。结论早期诊断、去除病因、合理应用抗菌素是治疗侧脑室-腹腔分流术后颅内感染的基本原则;严格的无菌外科操作是预防分流术后颅内感染的根本。

    作者:李革军;吴恒浩 刊期: 2013年第34期

  • 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丙型和乙型肝炎的不良反应观察及护理

    目的:探讨重组α-干扰素治疗乙型和丙型肝炎的常见不良反应和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我院收治的167例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类型。结果 IFN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比如早期发热、肌酸骨痛、皮疹、烦躁、白细胞减少、精神焦虑等。结论为了保证治疗过程顺利,做好治疗期间患者的护理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杨杰;刘力玮 刊期: 2013年第34期

  • 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原因分析及预防策略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原因与临床护理措施。方法总结2009年3月至2012年12月我科收治的老年糖尿病低血糖反应患者50例的临床护理经验。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及时治疗,均恢复到病前状况。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易出现低血糖,且症状不典型,分析其产生低血糖反应的原因进行针对性护理可以尽可能的减少和避免出现低血糖现象。

    作者:王秀红 刊期: 2013年第34期

  • 母体来源人胎盘间充质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其分化能力的研究

    目的:探讨胎盘母体来源间充质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及其向脂肪和成骨诱导分化潜能。方法采用酶消化获得母体来源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后,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物;进行诱导分化后,采用油红O及茜素红染色鉴定其向脂肪和成骨诱导分化潜能。结果体外培养的母体来源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呈长梭形,细胞形态均一;细胞表面标志鉴定:CD73、CD90和CD105呈阳性表达,而CD14、CD34、CD45和HLA-DR呈阴性表达;细胞诱导分化后,经油红O、茜素红染色证实其可分化为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结论建立了母体来源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证实其具有成脂、成骨分化潜能,有望成为细胞治疗及组织工程更为理想的种子细胞。

    作者:马晓娜;刘婷;金毅然;王立斌;魏军 刊期: 2013年第34期

  • 不同剂量尿激酶泵入治疗长期血透导管功能不良的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长期血液透析导管功能不良后应用不同剂量尿激酶泵入治疗导管功能不良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3年10月长期血液透析导管功能不良者40例,随机进入尿激酶10万组、25万组,使用微量泵泵入治疗导管功能不良。结果尿激酶25万组,20例置管患者使用微量泵泵入尿激酶溶栓,平均1.45次成功,尿激酶10万组20例置管患者使用微量泵泵入尿激酶溶栓,平均2.05次成功。两组患者治疗后凝血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采用尿激酶泵入剂量为25万对血液透析患者长期血液透析导管功能不良者成功率高,且不增加出血风险,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殷雪平 刊期: 2013年第34期

  • 室间隔缺损合并血培养阴性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诊疗体会

    室间隔缺损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率一般在。0.15%~0.30%[1]。目前我科发现室间隔缺损合并有血培养阴性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邢海燕;王流亭 刊期: 2013年第34期

  • 健康教育在基础护理操作中的应用分析

    基础护理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护理服务,并且对于护理人员来说是一个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接受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健康教育在基础护理中的应用,能够让患者建立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患者今后再出现类似疾病的概率,降低致病危险因素,为疾病预防提供积极的帮助。

    作者:姜中辉 刊期: 2013年第34期

  • 开腹和腹腔镜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研究探讨开腹和腹腔镜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开腹治疗组和腹腔镜治疗组,每组40例。对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均手术成功治愈出院,腹腔镜治疗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83.6±10.0)mL,明显的少于开腹治疗组患者术中出血量(108.0±16.5)mL,腹腔镜治疗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4.5±2.0)d明显短于开腹组的(10.0±1.5)d(P<0.05),腹腔镜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5%,明显低于开腹组患者的17.5%(P<0.05)。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相比于开腹手术对子宫肌瘤的治疗效果好,临床疗效满意而且安全性较好,成为临床上治疗子宫肌瘤的首选方法之一。

    作者:陈佳 刊期: 2013年第34期

  • 全程护理在肝胆外科患者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全程护理在肝胆外科患者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入住我院肝胆外科的1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性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对照组(n=90)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n=90)实施全程护理(即对患者行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等),对比二组患者在健康知识知晓度、护理后生存质量以及心理状况等方面的差异,对两组护理人员护理前后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进行观察和统计。组间差异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照组健康知识知晓度要明显低于观察组,二者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根据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标准对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评分,对照组为(99±6)分,观察组为(133±9)分,二组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护理人员在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控制,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全程护理用于肝胆外科护理过程之中,可提高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应该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加以推广并应用。

    作者:陈细萍 刊期: 2013年第34期

  • 浅谈护患沟通的技巧

    护患沟通是指护士与患者之间信息交流和相互作用的过程。良好的护患沟通,可以建立起和谐的护患关系,使护患双方能够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大程度地满足患者的身心健康。和谐的护患关系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条件,有助于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

    作者:王丽娜 刊期: 2013年第34期

  • 56例子宫内膜癌术后辅助放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的术后辅助放疗以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了我院收治的子宫内膜癌具有高危因素的I期及II-IV期患者共56例,对不同期别患者进行手术以及术后放疗,观察统计两组术后患者恢复情况和生存率。结果在56例患者接受治疗后进行随访调查发现90%患者恢复良好,具有高危因素的I期及II期子宫内膜癌5年生存率分别为86.7%,手术后复发率为6.7%,并发症发生率6.7%;Ⅲ、Ⅳ期子宫内膜癌的5年生存率为35.6%,手术后复发率76.9%,并发症发生率23.1%。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在术后接受有效的放疗具有重要意义,术后辅助盆腔放疗可以提高具有高危因素的I、Ⅱ期子宫内膜癌的5年生存率,降低局部复发率,对于Ⅲ、Ⅳ期子宫内癌,术后放疗不能改善5年生存率。

    作者:蔡海瑜;郭宝枝;赵红果 刊期: 2013年第34期

  •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脑出血1例误诊分析

    目的:加深对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认识,提高对本病的诊治能力,减少误诊。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一例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误诊、诊治经过。结果首次就诊忽略了感染性发热和心脏杂音的主线而缺乏对疾病进行逻辑的分析和正确的检查导致了首次的误诊,再次就诊以并发脑出血为首发症状时,意识到了心脏杂音的变化而得出了正确的诊断及治疗。结论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症状复杂多变,缺乏特异性,少数以并发症为首发症状,我们只有加强了对该病的认识,才能提高诊断率,减少误诊。

    作者:王明朋 刊期: 2013年第34期

  • 全科医学在哮喘教育与管理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全科医学在哮喘教育与管理中的作用。方法在哮喘患者当中推行全科医学,通过选取500例哮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究全科医学在哮喘教育与管理中的作用,并提出相关理论进而取到完善哮喘教育与管理的效果。结果在哮喘患者中推行全科医学,结果数据经过回顾性分析发现,患者的满意度得到显著提高(P<0.01)。结论全科医学在哮喘教育和管理中可以取得很大的效果,全科医学有利于哮喘教育和管理的完善,有利于提高哮喘科医师的职业技能,同时有利于实现哮喘患者全方面的治疗。

    作者:张艳;张军群 刊期: 2013年第34期

  • 原发痛经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痛经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痛经分两种,即原发性和继发性,前者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后者是由盆腔器质性病变所致。而罹患原发性痛经(PD)者占多数,近年国内外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原发痛经的发病机制牵涉神经,精神,内分泌,饮食,营养等多方面改变,特别是原发痛经子宫肌层血流的特征性改变,同时PG、OT、E2等多种物质亦参与了痛经的发作。本文拟就原发性痛经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黄小琴;李成志 刊期: 2013年第34期

  • 中西医结合在慢性胃溃疡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以中药为主配合西药治疗慢性胃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中医科门诊2012年2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60例胃溃疡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中药半夏泻心汤配合西药的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西医奥美拉唑胶囊联合阿莫西林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30例患者,痊愈20例(66.67%),显效6例(20.00%),有效3例(10.00%),无效1例(3.33%),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痊愈17例(53.33%),显效5例(16.67%),有效5例(16.67%),无效4例(13.33%),总有效率为(86.67%)。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发率比较,对照组低于治疗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溃疡效果显著,复发率低,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丁莉 刊期: 2013年第34期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