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琴
目的:探讨和分析消化性溃疡负性情绪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6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负性情绪的发生率,分析溃疡类型、溃疡病始发年龄、病程、性别及个人不良生活习惯等对负性情绪发生率的影响,并对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负性情绪发生率为63.9%(235例/368例),复合性溃疡高于单纯性溃疡,胃溃疡高于十二指肠溃疡;溃疡病起始于25~40岁患者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病程越长,发生率越高;女性多于男性,有个人不良生活习惯患者高于无个人不良生活习惯患者。上述各项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0.01)。结论护理人员及时评估消化性溃疡患者的负性情绪,找出引起负性情绪的影响因素并采用恰当的心理干预,有利于改善溃疡病患者不良心理、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张艳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调查宁波地区不同医院、不同层次护士职业认知度,分析影响职业认知的主要因素。方法采用护士职业认知量表对宁波地区28家各级医院1535名临床在职注册护士进行调查。结果以喜欢护理专业为择业动机占6.7%,认为护理专业有发展前景占11.9%,欲脱离临床一线岗位占50.2%,工作中感到有压力占88.7%。不同医院等级、工作部门、编制在护士职业压力中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宁波地区护士职业认知水平偏低,大部分护士感到有工作压力,对工作满意度低,工作部门是影响护士职业压力的主要因素。
作者:王锡唯;徐军;杨益兰;王春英;张佩君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短期肺康复治疗与长期肺康复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只接受短期肺康复锻炼(8-12周),观察组在完成短期肺康复锻炼后,重新评估病情,制定长期肺康复计划,长期坚持肺康复锻炼。各组观察锻炼前及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FEV1占预计值%、6分钟步行试验(6MWT)、呼吸困难评分( Borg指数)、生存质量评分( SGRQ评分)、年急性加重次数的变化。结果经过短期肺康复训练,FEV1占预计值%升高、6MWT升高、SGRQ分值、Borg指数均降低;在干预12个月时,观察组在6 MWT、SGRQ分值、Borg指数、年急性加重次数等方面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肺康复治疗可提高COPD患者的运动能力、改善呼吸困难和生活质量,长期肺康复治疗优于短期肺康复治疗。
作者:李冰;张瑞云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总结中西医结合护理在心脏瓣膜患者围术期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方法对30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围术期,护理运用中西医结合护理的方法,从病情观察、心理干预、对症护理、营养支持、生活起居护理等方面开展,有助于患者早期康复。结果本组30例患者中康复出院29例,占93.5%,1例术后早期出现低心排死亡。结论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前病情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围术期有效的处理及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将中医整体观念辨证施护和西医护理相结合,应用于心脏手术围术期护理,可以促进疾病的恢复。
作者:李坤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本科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接收的10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进行临床观察。对照组患者行神经内科常规护理方法,康复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发病初期即采用康复护理方法。1个月后和3个月后比较康复效果。结果康复组恢复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患者ADL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早期康复护理配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有积极作用,能显著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轻残疾程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崔秋红;张群;宋波;汪柏荷;张玥;赵耀涛 刊期: 2015年第19期
洗耳球主要用于医院治疗耳部疾病,是一种橡胶类的耳科医用洗耳球,其尖端圆滑,不会损伤呼吸道黏膜,为此,我院于2012年2月将洗耳球运用到产科产包内,用于清理新生呼吸道取得良好效果。介绍如下。
作者:卢毅芬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射频热疗联合灌注化疗的护理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68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分成两组,实验组胸腔内注入化疗药物联合射频热疗,对照组34例胸腔内单纯注入化疗药物。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患者的满意程度。结果对照组有效率高(73.5%)与对照组(32.4%)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32),生存质量高于对照组,两组毒副反应无明显差异,患者的满意度较对照组明显提高。结论射频热灌注化疗可明显提高晚期肺癌胸腔积液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及护理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郭爱萍 刊期: 2015年第19期
阐述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概念,综述国内外消毒供应中心(室)人力资源配置与管理现状,并展望消毒供应中心人力资源配置与管理研究的趋势,以期为合理配置及管理人力资源提供参考。
作者:钱小芳;刘桂华(综述)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规范化胰岛素注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需要注射胰岛素的老年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5例采用传统皮下注射法,观察组45例采用规范化胰岛素注射法。比较两种方法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效果,即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以及低血糖发生次数。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FBG、PBG和HbAlc、低血糖次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规范化胰岛素注射明显改善老年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存在的缺陷,有助于有效控制血糖,减少低血糖发生。
作者:王芸;范卉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管理模式在患者手术安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取手术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管理体系,包括建立HACCP体系:组建HACCP小组,培训手术室工作人员HACCP相关知识,绘制流程图,分析危害因素,确定手术过程各环节关键控制点,制定手术安全检查表,建立各关键控制点的监控程序及纠偏措施,比较实施前后手术室安全度及工作满意度。结果①与控制前相比,控制后手术安全度明显提高,在手术安全措施、安全问题、物品清点及感染控制四方面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②控制后患者对手术室医疗服务工作的满意度达100%,平均得分(4.58±0.9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3.07±1.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应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管理患者手术安全,能把握好手术的每一个环节,提高手术安全防范意识,防止手术差错事故发生。
作者:张玲;付艳茹;原英资;张丽;姚晓丽;王黎黎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缩短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时间,减少心肌梗死的并发症和病死率。方法将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11月急诊收治的100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应用链式流程抢救模式。选择同期收治的41例急性心梗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抢救治疗。比较两组再通率、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再通率为82%、死亡率为8%、并发症率为10%;对照组患者再通率66.25%、死亡率为20%、并发症率为13.75%,观察组的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8.05,P<0.05),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5.54,P<0.05)。结论链式流程的各环节密切配合,应用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有效地提高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功能,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朱晓燕;魏薇萍;葛庆蕊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患者对疾病的应对方式及相关的影响因素,为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采取干预措施而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013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MICU病房住院的患者120人,采用基本资料调查表和医学应对方式问卷表( Medical Coping Mode Questionnaire)进行调查,结果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包分析。结果重症监护患者的回避、屈服应对方式得分高于常模(P<0.01),而面对应对方式得分则低于常模(P<0.01);其应对方式受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居住地域、住院次数等因素的影响( P<0.01)。结论重症监护患者面对突如其来的疾病多采取回避和屈服的应对方式,较少采取面对的应对方式,护理人员应根据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制定干预措施,引导患者积极面对疾病,积极配合治疗。
作者:陈莲芳;谢美婵;朱彩兰;沈春花;林荣金;梁文晓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IBL教学法在护生吸痰操作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名护生随机分成实施组和对照组各30例( n=30例)。实施组应用IBL教学法,对照组行传统教学法,比较两组护生吸痰术出科考试成绩及护生对教学法的评价。结果实施组吸痰术出科考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13,P<0.05);实施组对教学法的评价明显优于对照组,对照组护生对传统教学法的评价明显提高只有56.67%~76.67%,实施组护生对IBL教学法的评价明显提高达到73.33%~100%。结论实施IBL教学法能提高护生吸痰术出科考试成绩,护生对教学法的评价明显优于对照组。 IBL教学法有助于提高护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及主观能动性;提高带教老师综合素质;提高临床护理教学效果。
作者:赵树莲;陈静明;谢燕珍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通过研究了解自制宣传手册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成功率的影响。方法把本科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的患者522例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发放宣传手册进行比较。结果通过发放自制宣传手册能有效地降低患者的焦虑程度,提高手术成功率。结论自制宣传手册的发放能有效地提高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成功率,值得推广。
作者:周冰玉;严翠群;阳星娥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脑外伤后昏迷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200例脑外伤后昏迷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早期肢体功能锻炼、采取下肢弹力袜和间歇充气加压泵等保护血管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比较2组住院期间下肢肿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发生率。结果住院期间观察组和对照组下肢肿胀的发生率分别为9%和17%,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分别为5%和10%,肺栓塞发生率分别为0%和2%,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加强对脑外伤后昏迷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干预措施,可显著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施伟华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血液净化护士能级管理的实践效果,以增强各级护士的质量意识,提升血液净化护理整体质量。方法采用护理工作质量评价体系对血液净化科应用护士能级管理模式前、应用后进行血液净化科护理质量评价。结果实施能级管理模式前后护理工作质量各个指标均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能级管理模式,建立了护士分层级管理,合理利用了护士资源,可以提高血液净化科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陈彬;罗世香 刊期: 2015年第19期
风湿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大多数患者存在关节、肌肉病变,与机体的免疫学异常有关,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许多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皮肌炎、干燥综合征、硬皮病等。风湿病常常侵犯关节、肌肉、骨骼以及软组织,疼痛、肿胀、关节功能障碍、发热等症状比较突出。其中,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手足小关节及其他器官或组织〔1〕。早期出现关节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晚期则造成关节强直或畸形,甚至可致残废。风湿病变部位大部分集中在活关节处,肌肉肿大,骨膜发炎,骨端部腐蚀,患者疼痛难忍,活动受阻,且关节变形僵直。由于风湿病发病率、致残率很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多年来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重点〔2〕。目前,治疗风湿和类风湿的仪器和方法有很多种,但大多存在使用复杂、易复发、预后不良或药效不能完全发挥等缺点,针对以上存在的弊端,现在临床护理中自行设计了一种新型风湿病蒸汽治疗仪,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申请并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201220150623),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芳;赵逢芝;范传玲;张殿红;刘永杰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研究循证护理在骨科大手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将120例骨科大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运用循证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并调查患者及家属对预防下肢DVT的知识掌握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循证护理组未发生DVT,常规护理组DVT 发生率为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循证护理组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引入循证护理理念的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少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作者:李朝银;张晓梅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宫颈癌围术期患者实施个性化心理教育支持后对心理状态及希望水平的影响。方法对71例宫颈癌住院患者按住院时间顺序分组,2012年9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36例为对照组,2013年3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35例为实验组。对照组给予妇科手术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心理教育支持。两组患者均在术前及出院时进行焦虑量表( SAS )、抑郁量表( SDS )以及希望水平量表( HHI )调查。结果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希望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宫颈癌患者进行围术期心理教育支持能提高心理上的舒适度和希望水平,促进康复。
作者:杨绍平;闵丽华;彭天靖;胡恩梦;汤泽荣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首次住院脑卒中患者应用寓教于乐健康教育的方法及效果评价。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0例首次住院脑卒中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通过实施寓教于乐健康教育,观察两组患者自我效能感、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变化。结果实施健康教育后,观察组患者在1个月、3个月自我效能感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患者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得分及日常生活能力得分均高于对照组,1个月P<0.01、3个月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寓教于乐健康教育能引导首次住院脑卒中患者主动参与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感,促进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作者:杨海新 刊期: 2015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