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肘管综合征术后应用甲钻胺疗效观察

于鲤

关键词:尺神经压迫综合征, 甲钻胺, 神经炎
摘要:目的 观察肘管综合征术后应用甲钻胺治疗的疗效.方法 128例肘管综合征患者分为甲钻胺组和维生素B1组,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尺神经松解及皮下前置.结果 2组相比,甲钴胺组明显改善术后症状,疗效优于维生素B,组(P < 0.05).结论 对肘管综合征术后的恢复甲钴胺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相关文献
  • 经颅多普勒检查对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20例颈内动脉系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TCD)和头颅CT血管造影(CTA)检查,以CTA检查结果为标准,分析TCD对ICA和MCA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 本组患者TCD对诊断ICA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1.8%、100%、79%.对MCA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92.7%、97.6%和87.8%.结论 TCD检查对ICA和MCA狭窄与CTA检查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是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病变简单、有效、安全的检查方法.

    作者:林燕;侯爱武;陈传磊;李炳选;陈澎;孙锡波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长效青霉素排堵深部肌内注射法效果初探

    目的 提高长效青霉素的一次性注射成功率,减轻医护人员、患者的心理压力,减轻组织损伤及患者的疼痛感觉,防止皮肤组织潜在感染的危险,节约成本从技术上防止医用材料的浪费.方法 通过对2008年7月至2010年10月在重庆西郊医院门诊治疗注射长效青霉素50例患者的118人次长效青霉素注射采用了传统常规注射方法与排堵深部肌内注射法的对比观察进行效果比较.结果 排堵深部肌内注射方法明显优于常规注射方法,一次性注射成功率高,两组一次性成功率相对比为1.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排堵深部肌肉法射长效青霉素使针梗早期阻塞的药物颗粒迅速移位,从而使阻塞的针梗在短时间内实现再通,缩短药物在空气中停留的时间,减少混悬液的凝固机会提高了一次性注射成功的机会.克服了常规注射法需多次注射的缺点,减轻组织损伤及患者的疼痛感觉,防止皮肤组织潜在感染的危险.增加护理人员注射信心,并且减轻患者的心理恐惧及组织损伤,提高了患者满意度,防止患者的投诉.取得满意效果,从技术上防止了医用材料的浪费.值得在注射工作中推广.

    作者:唐光兰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c-erbB-2及ki-67表达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c-erbB-2、ki-67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0例子宫内膜癌、45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20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cerbB-2及ki-67的表达.结果 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中cerbB-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40.0%和68.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Ki-67阳性表达率比较,子宫内膜癌中(72.0%)明显高于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37.8%)、正常子宫内膜组织(35.0%)(均P<0.05).cerbB-2、ki-67表达均与临床分期、肿瘤细胞组织学分级、浸润肌层深度密切相关(均P<0.05),但cerbB-2与淋巴结转移与否无关(P>0.05),ki-67表达与淋巴结有无转移有关(P<0.05).结论 cerbB-2,ki-67的阳性表达对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可能有促进作用,二者联合检测对早期诊断子宫内膜癌及判断预后有重要作用.

    作者:黄世勇;吴翠云;梁运龙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护理健康教育技巧与方法的浅析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过程中运用一定的技巧与方法是获得健康教育成就的关键环节.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增进健康的知识、改变不健康行为,使患者能正确对待疾病,减轻心理负担,主动配合医疗护理工作,满足了患者健康保健的需求,增强了自护能力,提高了生活质量,使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作者:齐力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的护理

    目的 总结非体外循坏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护理经验.方法 护理56例非体外循坏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术前给予充分准备,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和正确处理.结果 康复出院55例,术后并发症急性心肌梗死2例,死亡1例.结论 术前充分准备,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和正确处理,是降低术后病死率的重要环节.

    作者:李玉兰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国内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近况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的常见病,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已得到公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可探查对侧的优势.近年来腹腔镜切口疝修补术在国内报到的例数也在增多,本文就对国内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近况做一综述.

    作者:罗博文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规范床头交接班的实施与效果

    交接班制度是护理核心制度之一,床头交接班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医院管理年活动要求的项目,是保证护理工作的连续性,检查护理质量落实情况及与患者沟通的重要环节.但如何进行交接班、交接班的内容、交接班人员的形象没有规范,往往出现交接班流于形式,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护理部于2008年5月开始对全院床头交接班工作统一规范,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介小霞;李晓燕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观察

    目的 探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方法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48例.治疗组26例,应用rhIL-11 50μg/kg,皮下注射,每日1次,10d为1个疗程,如BPC≥50 ×10~9/L持续2d或BPC ≥100 ×109/L,即可停止给药.对照组22例,不用rhIL-11和其他血小板生成因子,待血小板自行恢复.无论治疗组和对照组,当BPC≤20 ×109 /L时,均予以单采血小板输注.观察血小板计数及其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血小板低值无明显差异(P > 0.05);与对照组比,治疗组rhIL-11可促进血小板恢复,缩短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时间;治疗组BPC≤30×109/L的平均时间较对照组缩短3d,BPC≤ 50 ×109/L平均时间缩短3d.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组人IL-11的大部分不良反应均为轻至中度,且停药后均能迅速消退.未发现有肝、肾功能的异常.结论 rh IL-11可用于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

    作者:于俊杰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肠外营养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肠外营养对老年慢性心力衰揭急性发作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1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随机分成常规组和肠外营养组.常规组给予常规治疗,肠外营养组在原基础上加用肠外营养支持10d.检测各组术后第1天和第10天的T细胞表面6种抗原标志,和IgA,IgG和IgM并与对照组(10例健康志愿者)比较.结果 10d后,肠外营养组T细胞亚群、两组间IgA,IgG和IgM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肠外营养可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的免疫功能,促进疾病恢复.

    作者:胡永勤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放大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对Barrett食管诊治研究

    目的 评价色素放大内镜结合氩离子凝固术(APC)对Barren食管(BE)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26例经病理确诊BE病例观察其放大内镜特点并行氩离子凝固治疗,于术后3个月、半年及1年复查,观察近期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APC治疗,无并发症出现,共随访1年其中5例再次发现柱状上皮.结论 放大内镜结合APC治疗Barrett食管安全、有效易行,但有一定比例复发,须定期复查.

    作者:严山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42例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7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及对照组31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脑脊液置换术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治疗.结果 两组体征的改变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效果总有效率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能减少脑血管痉挛,脑积水,脑梗死等并发症,有利于患者恢复,操作简单易行、安全,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陈兵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新形势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探讨

    目的 分析我院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探讨改善措施.方法 采用调查表、座谈、考核绩效、日常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分析我院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通过广泛收集意见、专题研究等方式对我院人力资源进行整改.结果 我院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管理模式陈旧、整体资历偏低、管理观念滞后、相关制度不合理或不完善等.应制定长期规划,树立正确用人观念,营造和谐的用人环境,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结论 通过分析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能够清晰的看出医院管理中存在的弊端,从而从实质中解决问题.

    作者:鲁姣连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医院管理发展中的误区

    现代医院在发展中形成了许多管理模式,合适的管理模式有利医院的发展建设.但医院在管理中存在一些误区,如定位模糊、缺乏针对性、照抄照搬、不能适时调整等.为促进医院管理、发展,应避免误区,在现代医学模式转换中找出适合医院发展的模式,为医院建设良性循环莫定基础.

    作者:官磊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DSA定位下支架植入治疗晚期食管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DSA定位下食管支架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56例晚期食管癌患者在DSA定位下行食管支架植入术,观察支架植入情况,评判支架植入后患者的吞咽困难程度,随访观察食管癌患者的存活率.结果 56例患者共植入支架67枚,54例放置位置准确无误,1次植入成功率为96.4%.患者吞咽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术后当天即可进流质饮食,吞咽困难分级,Ⅰ级36例,Ⅱ级20例.支架植入有效率为100%.术后患者胸骨后疼痛26例(46.4%);出血14例(25%);发热8例(14.3%);胃食管反流4例(7.1%);支架移位2例(3.6%,向上移位);再狭窄2例(3.6%),经2-36个月的随访,7例患者仍存活.结论 DSA定位下食管支架植入术操作简便、创伤小、一次植入成功率高,术后患者可经口进食,生存质量得到了改善.[关键词」DSA;食管癌;食管内支架植入术操作简便、创伤小、一次植入成功率高,术后患者可经口进食,生存质量得到了改善.

    作者:黄万里;李劲;黄书立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全麻开胸术的呼吸道管理新理念

    随着胸外科治疗技术的进展,以及手术适应证的扩大,手术难度不断增加,给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开胸手术创伤大、住院时间长、手术时间长、术后活动受限,改变了胸腔的正常环境,加上麻醉和疼痛,手术后有明显肺功能损害、黏液分泌紊乱和清理障碍,极易引起呼吸道功能下降,易发生呼吸道感染、肺不张、急性呼吸衰竭等术后并发症,所以全麻开胸手术患者的呼吸道护理是预防肺部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作者:翁丽娜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1例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是一种少见的小气道疾病,该病治疗不及时,可导致严重的呼吸衰竭、肺源性心脏病,如合并绿脓杆菌感染,其生存率仅为12.4%~6-21.9%,小剂量(400-600mg/d)长期(至少6个月)使用红霉素,5年生存率邮8.71%提高到93.4%,病死率10%降至2%[1],因而应提高对本病的识别,现将本溪市铁路医院确认的1例报道如下.

    作者:于晓旭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肺癌外科治疗258例临床经验总结

    目的 探讨外科手术治疗肺癌的效果及生存率分析.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258例肺癌患者临床资料,通过统计分析其手术切除率、围手术期的病死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年生存率及5年生存率.结果 手术切除率为95.7%,围手术期的病死率为2.3%,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0.1%,1年生存率为80.7%,5年生存率为26.9%.结论 外科手术是肺癌治疗的首选方法,通过术前的评估来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能够提高肺癌的手术切除率及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李嵩岳;齐博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VEGF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介绍VEGF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在胃癌治疗中的前景.方法 通过查阅近期国内外文献,对VEGF在胃癌的生长、浸润和转移中的作用及VEGF在胃癌治疗中的前景进行综述和分析.结果 VEGF与胃癌的生长、浸润和转移有显著的相关性,VEGF的高度表达可促进胃癌血管和淋巴管的生长,为胃癌的生长和转移提供基础;并且VEGF能提高MMPs的活性,增加胃癌对ECM(细胞外基质)的破坏能力,从而提高胃癌的浸润能力.通过抑制胃癌的细胞分泌VEGF或降低VEGF的活性,抑制胃癌血管和淋巴管的生成,从而提高胃癌的治愈率,改善患者的预后.结论 VEGF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显著的相关性,则针对VEGF及其受体的治疗可能成为未来治疗胃癌的新方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者:王伟阁;王慧莉;孔英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夏桑菊的质量控制和保健功能研究

    随着中国消费者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夏桑菊制剂和草本保健茶正受到消费者的欢迎.通过查阅了近年来有关夏桑菊的文献资料,对质量控制进行了总结,并阐述了夏桑菊在药理作用和保健功能等方面的生物活性,为夏桑菊制剂和保健产品在临床应用和生活保健方面的的进一步深度利用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作者:余柏村;林敏超;鲁形丹;吴银华;黄嬛;朱琦峰;黄雄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自拟地丁消肿口服液治疗痔疮100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介绍自拟地丁消肿口服液的制备和治疗痔疮的效果.方法 对100例痔疮患者采用该口服液进行治疗.结果 治愈29例,显效34例,有效26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89%.结论 地丁消肿口服液对痔瘘患者各种症状确有疗效,特别对痔疮伴有大便不通的患者,通便效果更为突出.

    作者:雷丹;张静 刊期: 2011年第18期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