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人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近期复发因素探讨

鲁纯智;刘大伟

关键词:疝, 腹股沟, 假体和植入物, 再手术, 复发, 老年人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人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近期复发原因. 方法对8例复发疝再次手术,分析其复发原因.结果 8例患者均再次行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术,术后3~5 d出院, 术后随访6个月~5年无复发.结论 术者对无张力疝修补手术原则的理解、操作和手术技巧不足是引起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后近期复发主要原因.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葡萄糖转运蛋白4表达调节及与糖尿病的关系

    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cose transporter 4,GLUT4)是胰岛素敏感的靶组织主要的胞膜转运蛋白,它的表达和功能的改变可能涉及肌肉和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大量研究已证明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生理特征是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其主要病理改变之一是指脂肪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内胰岛素信号通路受损致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4转位障碍.因此对GLUT4的研究成为目前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的一个热点.

    作者:曹永红;王长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手术访视对患者情绪及伤口疼痛的影响

    目的 研究手术患者术前、术后访视对减轻手术患者的恐惧、焦虑及术后伤口疼痛的作用. 方法将80例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结果 干预组的手术患者恐惧、焦虑及伤口疼痛均比对照组减轻,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手术患者施行术前、术后访视减轻了手术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和不安及伤口疼痛.

    作者:李国芹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老年糖尿病饮食治疗

    糖尿病的饮食治疗是老年糖尿病患者采取的基本措施.只有将饮食中所含有的碳水化合物(糖类)、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素调配合理,才能与药物治疗发挥协同作用,良好控制血糖,减少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刘建萍;张卫;汪玉如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外伤性头状骨、三角骨脱位1例

    男,31岁.在劳动中左手及腕部被弹起的石块击伤,伤后手背皮肤流血,腕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2 h.查体:神清,体温、脉搏正常,血压120/80 mm Hg,左手背侧可见长约4.0 cm皮肤创口,深及皮下,边缘不整,轻度污染.左手食指、中指略感麻木,伸屈受限,末梢血运良好,左腕部畸形、肿胀,触痛,活动障碍.辅助检查:左腕关节X线片报告:左腕骨多发性脱位(图1),入院后行术前检查,在臂丛麻醉下,行左腕骨探查术.术中见:头状骨、三角骨背侧移位.分别将头状骨、三角骨复位,修复韧带,并用两枚1.0克氏针将头状骨与舟骨贯穿固定(图2).逐层缝合切口,石膏固定于左腕关节功能位.4周后拆除石膏进行功能锻炼.随访11个月,左腕关节无红肿,其活动范围正常,能参加体力劳动.

    作者:周俊才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糖尿病的血糖监测

    控制糖尿病血糖的综合手段包括糖尿病教育、糖尿病饮食计划、运动疗法、药物治疗和血糖监测.血糖监测主要包括血糖测定、尿糖测定和糖基化血红蛋白或糖化血清蛋白测定等.

    作者:叶山东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赫美材料在腹外疝无张力疝修补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赫美材料在腹外疝修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赫美材料行腹外疝的无张力修补术157例,主要采用局部神经阻滞麻醉(占86.6%).结果 局麻效果确切,副作用少,术后恢复快.有3例尿潴留,2例阴囊血肿,无切口感染,随访3~20个月,平均随访14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 赫美材料无张力修补是治疗成人腹外疝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滕安宝;余继海;王士堂;王成;胡元国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整合蛋白相连激酶的结构和功能及其与肿瘤的关系

    1 整合蛋白相连激酶(integrin linked kinase,ILK)的结构ILK早发现于1998年,是一种丝/苏氨酸蛋白激酶,分子量是59KD.基因定位于人染色体11P15.5~15.4.ILK有3个明显的结构域,在其氨基端有4个锚蛋白(ankyrin)重复序列,在其羧基侧有一个PH(pleckstrin homology)序列.在ILK的羧基端是一激酶样结构域,与PH结构部分重叠[1].

    作者:吴晓亮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参芎注射液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 观察参芎注射液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对照组30例给予抗生素、吸氧、纠正水电解质失衡、祛痰平喘等治疗.治疗组30例,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参芎注射液200 ml/d静脉滴注,疗程10~14 d.比较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7%,对照组80.0%,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液流变学各项参数改善明显(P<0.01),而对照组变化不显著.结论 参芎注射液能有效降低肺心病患者血液黏稠度,降低肺循环阻力.

    作者:潘殿柱;刘忠;刘宇;郭莹;李永春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糖尿病足的临床分析及其预防

    目的 探讨糖尿病足的临床特点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53例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53例患者经综合治疗后有15例痊愈,23例好转,15例无效(其中9例截肢/趾、1例死亡).0~3级糖尿病足总有效率为87%,4~5级无一例治愈.结论 糖尿病足应早期发现、早期综合治疗.

    作者:姜春艳;刘艳;郭晖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湖北十堰市部分人群血压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观察分析十堰市部分人群血压水平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以该地区参加体检的7 955人为研究对象,测量其血压、血脂、血糖,对血压水平的多个影响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高血压患病率为27.67%,其中男性30.97%,女性15.82%,男女性别之间差异显著(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压水平与年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糖呈正相关,而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结论 人群血压水平与性别、年龄、甘油三酯、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有关.

    作者:王晓征;聂鑫;张丰;郭慧琴;程云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肺部真菌感染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患者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6例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的allo-HSCT后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微生物学,血象,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以及免疫功能状态,有无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和广谱抗生素的应用情况进行了临床统计和分析.结果 6例患者均有体温>38 ℃;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状;肺部CT除曲霉菌感染有典型表现外一般无特殊改变.患者多有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使用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及发生慢性GVHD,加上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使得真菌感染率增加.4例治愈,2例死亡.结论 对于allo-HSCT后具有真菌感染高危因素患者应给予高度重视,治疗真菌同时可给予增强免疫功能的治疗.

    作者:童娟;刘会兰;孙自敏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及胸主动脉瘤

    目的 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及胸主动脉瘤的手术时机及操作技巧.方法 10例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及胸主动脉瘤(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9例、胸主动脉瘤1例)患者行腔内隔绝术,术前行CTA或MRA及主动脉造影检查,判断主动脉夹层裂口位置与数量及胸主动脉瘤范围、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左侧胸主动脉直径、近端裂口至左锁骨下动脉开口的距离、真腔直径以及腹主动脉主要分支血管的血供来源,选支架规格及输送路径,然后在全麻下行右股动脉切开,透视引导下置入支架释放系统,定位准确后释放覆膜支架,完成腔内隔绝术.1例因破裂口位于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之间而先行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转流术.结果 10例患者腔内隔绝术均获得成功.近端裂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距离平均3.5 cm,出现Ⅱ型内漏1例.随访1~24个月,术后无截瘫发生,胸背部疼痛症状消失.1例胸主动脉瘤破裂伴食道瘘患者术后1个月死于感染.结论 腔内隔绝术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和胸主动脉瘤是一种创伤小、疗效确切的方法.但远期效果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胡何节;邓福生;王晓天;吴维;荚卫萍;历月琴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氨基酸支持治疗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

    目的 探讨氨基酸肠外营养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及炎症因子水平与患者营养状态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经病理确诊的6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肠外营养支持组(31例)和常规化疗组(30例).分析比较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含量的变化,观察化疗前后患者体重变化及血中白细胞计数和白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 第三疗程化疗后,肠外营养支持组炎症因子水平降低,与常规化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肠外营养支持组血中白细胞计数显著高于常规化疗组(P<0.05).常规化疗组患者体重、血清白蛋白第一疗程化疗前与第三疗程化疗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外营养支持组化疗前后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NSCLC患者化疗配合氨基酸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有助于降低机体的炎症状态,改善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周薇;胡世莲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症

    低血糖(hypoglycemia)不是一种疾病,而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血浆葡萄糖浓度低于2.8 mmol/L(50 mg/d),导致患者出现以交感神经兴奋和(或)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在我国,老年糖尿病患病率高,且多为2型糖尿病,在老年人有脑动脉粥样硬化或缺血的情况下,或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下,血糖下降速度过快,即便未达到2.8 mmol/L以下,也可出现低血糖的临床症状.而长期处于低血糖状态下,血糖虽然低于2.8 mmol/L,患者脑及其他器官已受到损害,仍可无低血糖症状.

    作者:刘建萍;张卫;谢清珍;汪玉如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的护理配合

    心脏不停跳下冠脉搭桥术(OPCABG)近10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和医疗设备的更新完善,应用越来越广泛,避免了体外循环的风险,降低了心肌损伤、肾脏损伤、脑损伤、凝血功能障碍[1],缩短了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了医疗费用.

    作者:杨万玲;周子娟;丁文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肝癌18例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三维适形放疗(3DCRT)对肝癌的近期疗效.方法 对18例不能手术的肝癌患者采用3 DCRT并观察疗效,原发性肝癌14例,转移性肝癌4例.病灶直径2.5~13 cm,放射治疗剂量分割方式2~4 Gy/次.放射治疗总剂量45~60 Gy.结果 近期局部有效率为88.9%,无严重放射性肝损伤发生.结论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是肝癌的一种近期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作者:尤克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西藏地区干部脂肪肝检出情况分析

    目的 了解西藏干部患脂肪肝的情况,探讨西藏地区脂肪肝的患病因素与相关疾病的关系.方法 对门诊696名干部的体检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脂肪肝检出率与民族(χ2=12.401)、性别(χ2=10.420)、年龄(χ2=30.526)之间有关(P<0.05).脂肪肝组、非脂肪肝组在血压、血尿酸升高、超重和肥胖、谷丙转氨酶升高、血糖升高、血清总胆固醇升高、血清甘油三酯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等方面,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海拔(即:海拔>3800米和3650米两组)脂肪肝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西藏地区脂肪肝患病率藏族明显高于汉族,男性明显高于女性.脂肪肝的检出与高血压、高尿酸血症、超重肥胖、血脂异常、血糖升高等有明显的伴随关系,它们都是影响西藏干部健康的主要疾病.

    作者:闫敏;马永红;陈勇;关志峰;杨荣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代谢综合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S)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方法 110例研究对象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关于MS的诊断建议分为MS组52例(具有3~4项组分者)、MS亚组28例(具有1~2项组分者)以及对照组30例(具有0项组分者).应用多普勒超声检测颈总动脉(CCA)与颈内动脉(ICA)内膜中层厚度(IMT)并观察颈动脉系统有无斑块存在.比较三组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 结果 CCA-IMT、ICA-IMT在MS组和MS亚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均<0.01 ;CCA-IMT与体重指数、腰臀比、收缩压、舒张压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193、0.209、0.478、0.362及0.471,P分别<0.05,0.05,0.01,0.01,0.01).随着MS代谢组分的增多,颈动脉IMT逐渐增厚,颈动脉系统斑块发生率明显升高. 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MS聚集的组分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可早期发现动脉粥样硬化.

    作者:张世阳;谈敏;李美光;王卫东;叶山东;胡群立;葛余浩;汪琰;梅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老年糖尿病抗糖尿病药物的合理选择

    老年糖尿病是老年人内分泌代谢疾病中常见的病种,在血糖控制方面,既往认为老年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并发症较多且常并发周围神经病变和植物神经病变,造成发生无症状性低血糖的比例较高,故认为血糖不宜严格控制,造成不少老年糖尿病患者多年血糖控制较差,目前已认识到高血糖的病理改变与衰老过程中的一些因素共同作用加速了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进程,故对老年人的血糖控制要给予更大的关注和更严格的管理,尽可能达到WHO推荐的血糖控制良好的标准,即空腹血糖(FBG)≤6.1 mmol/L,餐后血糖(PPG)≤8 mmol/L,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8%,好达6.2%以下.

    作者:汪玉如;刘建萍;张卫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心跳呼吸骤停心肺复苏112例临床分析

    心跳呼吸骤停是临床上紧急的危重症,在急诊科尤为常见,如不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急救措施,可迅速出现不可逆性脑死亡.2000年4月至2006年4月我部共抢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112例,心肺复苏成功20例,脑复苏成功7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曾益华;关小宏;胡爱民;罗南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北京医院 中共安徽省委保健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