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冰;马光伟
2005年至2008年,应用BiPAP呼吸机辅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100例,均为符合COPD诊断标准的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男性51例,女性49例,45~80岁.均为意识清楚,能自主呼吸,评价呼吸工作质量及体会.
作者:于荣丽;才立萍;韩秀美;刘淑贤;孙立红 刊期: 2009年第13期
本文就腹部切口脂肪液化56例病症进行分析.回顾性分析巴彦县妇幼保健院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施行大中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患者56例.术中皮下脂肪层使用电刀、术后切口未给予红外线照射理疗等因素与非肥胖,术中皮下脂肪层未用电刀、术后切口给予红外线理疗等比较,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均升高.切口脂肪液化较多,肥胖、术中使用电刀、术后未行理疗等均为主要的影响因素.
作者:王丹 刊期: 2009年第13期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血小板输注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临床.输注血小板后,如血小板计数>40×109/L,差不多所有患者的出血被控制;20×109~40×109/L时,约有2/3患者的出血停止;<20×109/L时,出血停止的不到1/3,或者已出血的患者又复发出血.出血的大危险是颅内出血,治疗性血小板输血无疑是合理的疗法.
作者:魏香秋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OPCABG)的麻醉效果及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拟行OPCABG手术患者38例,麻醉诱导成功后,采用丙泊酚5~Smg/(kg h)联合瑞芬太尼10~15μg(kg h)作麻醉维持,同时间断吸入异氟醚.注射维库溴铵调控麻醉深度.经桡动脉,右颈内静脉穿刺测压,监测围术期各时段HR、MAP、CVP、MPAP、PCWP的变化.结果 麻醉诱导及麻醉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在搭桥再血管化时,术者垂直搬动心脏,暴露心脏后侧壁、下壁,置心外固定器时血流动力学紊乱比较明显.结论 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平衡麻醉应用于OPCABG手术,血流动力学平稳,麻醉效果确切.
作者:欧阳文博;刘东辉;蔡翠怡;黄小娟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 观察气管插管全麻加单佣颈丛神经阻滞用于颈椎前入路手术的麻醉效果和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 1~11级择期行颈椎前入路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全麻加单侧颈丛神经阻滞组和B组单纯全麻组,每组各为40例.A组患者用0.375%的罗哌卡因10mL,行手术侧单侧颈深浅丛神经阻滞,待效果确定后再行全麻诱导.两组患者静脉麻醉诱导注射芬太尼2μg/kg、异丙酚2mg/kg,阿曲库铵O.5mg/kg,插入适宜的钢丝加强形气管导管,麻醉机行控制呼吸,监测记录麻醉前、气管插管后、切皮、分离颈椎骨膜、术毕时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观察两组患者的芬太尼用药量、麻醉复苏时间及术后1h VAS疼痛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开始切皮和分离颈椎骨膜时,A组的血压,心率明显低于B组,A组芬太尼用药量比B组少,A组麻醉复苏时间比B组缩短,术后1h VAS疼痛评分,A组平均分为4.3,B组平均分为7.2,A组患者术后疼痛比B组轻.结论 全麻加单侧颈丛神经阻滞在减少术中全麻药用量、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缩短术毕麻醉复苏时间、缓解术后疼痛等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全麻.
作者:刘东辉;蔡萍;梁健群;冯肇洪;卢先卿;张坤全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中药在治疗过敏性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 共60例过敏性哮喘患者,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结果 中药对过敏性哮喘的效率显著,总有效率达93.33%.结论 中药治疗组治疗过敏性哮喘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王宏;蔡宏波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 观察丙泊酚静脉麻醉下配伍芬太尼用于人工流产术镇痛效果及安全程度.方法 将2000例人工流产的孕妇分为丙泊酚麻醉组1029例和对照组971例,两组进行对照观察.结果 比较两组孕妇疼痛情况及其他指标,如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宫口紧张度,术中出血、手术时间等.结论 丙泊酚静脉麻醉下配伍芬太尼用于人工流产术镇痛效果非常满意,可降低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
作者:沈丽;贾雷;徐静 刊期: 2009年第13期
对325例次透析器内凝血的临床资料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凝血的发生.
作者:辛淑梅;高鸿雁;张玉奇;刘冬梅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 研究氯胺酮和雷米芬太尼用于全麻剖宫术对新生儿影响.方法 选择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雷米芬太尼组(A组)、氮胺酮组(B组)、硬膜外组(C组),剖宫术后记录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 新生儿出生后1m-mApgar评分A组和B组均低于C组(P<0.05),5min Apgar评分B组低于C组(P关键词:雷米芬太尼氮胺酮新生儿Apgar评分
作者:丁华 刊期: 2009年第13期
乙型肝炎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一大传染病,要解决这一疾病根本的办法是对新生儿和乙型肝炎免疲缺乏的人群进行疫苗的有效接种.本研究对4491名中小学生进行免疫前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测定,并对测定为阴性者进行重组乙型肝炎疲苗5μg免疲接种.1年后再对该人群复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结果 发现7~19岁中小学生未接种前HBsAb率仅为42.3%,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高中生仅为38.7%.经过免疲接种后测定,HBsAb阳性率升至84.6%.说明对7~19岁中小学生进行强化乙型肝炎疲苗的普遍接种已刻不容缓,接种后的效果较为肯定.
作者:苍靖 刊期: 2009年第13期
X线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是近10年来临床上诊断原发支气管肺癌(肺癌)的新方法之一.CT对于肺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TN M分期及判断手术根治的可能性比普通X线检查具有更高的可靠性.本文对海林市中医院近3年来诊断肺癌的148例患者中CT扫描前X线检查阴性者12例的病例资料加以讨论,力求提高对隐蔽部位肺癌的认识.
作者:杨博群 刊期: 2009年第13期
新生儿护理是新生儿时期的主要工作内容,也是新生儿保健工作的主要部分,为提高人口素质,降低新生儿发病率和病死率,新生儿护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笔者从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指导了4000例新生儿的护理,情况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曲萍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西地兰在心力衰竭伴快速心房颤动患者治疗中的疗效与护理特点.方法 心力表竭伴快速心房颤动患者56例,应用西地兰静脉注射与利尿剂口服相结合治疗,给予相应护理,并严密观察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56例患者入院后2d内心室率控制平稳,心力衰竭症状明显改善.无1例死亡.结论 西地兰是治疗心力表竭伴快速心房颤动的首选用药,能在短期内控制快速的心室率,有效的改善心力衰竭症状.而严密细致的观察、及时准确的处理则是治疗顺利进行的保证.
作者:陈国军;朱莉;李英 刊期: 2009年第13期
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合同制护士在医院护士队伍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对医院护理事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合同制护士素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医院护理质量的提高和护理队伍的健康发展.所以如何做好合同制护士管理工作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作者:张利群 刊期: 2009年第13期
某水泥厂是招商引资成立的大型民营企业,抓住水泥市场全面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扩大生产规模引进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针对已建成的一条熟料生产线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程度及其防护措施控制效果进行评价.以确保生产作业环境中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达到卫生标准,保护工人身体健康.现将评价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马光伟;韩冰 刊期: 2009年第13期
了解检验医师不同的培养目标,探讨检验医师培养方式,就如何通过检验医师在检验与临床相结合的岗位上的桥梁,对检验医师的培养模式上努力实践,对在临床科研、检验技能,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上进行临床思维的训练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分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看法和建议,旨在检验医师培养工作中有所借鉴.
作者:刘岚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并发子痫前期期待治疗时限及母儿预后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郑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36例妊娠合并糖尿病并发子痫前期的孕妇(I组),随机抽取无其他合并症的子痫前期(Ⅱ组)及妊娠期糖尿病(Ⅲ组)各40例,比较保胎天数及终止妊娠周数及终止妊娠结局.结果 Ⅰ组与Ⅱ组比较,保胎天数及终止妊娠周数、妊娠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Ⅲ组的保胎天数及终止妊娠周数、妊娠结局与I组和Ⅱ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妊娠糖尿病子痫
作者:王梦琦;张富清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胃问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驻马店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36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胃间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亦无明显的性别差异,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见不同的阳性细胞.本组36例均经手术及术后病理证实.结论 胃间质瘤术前确诊较困难,多经术中及术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以明确.手术切除是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关键是切除范围要完全.
作者:孙巍 刊期: 2009年第13期
颈椎病是颈椎及其周围软组织的退行性改变,致使神经、血管、脊髓等受损所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属中医痹证、眩晕、颈筋急等病证范畴,是一种床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中老年人.近年来本病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发病年龄更趋于年轻化,本病证状复杂,缠绵难愈.其并发或继发的颈源性疾病亦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笔者在临床上运用自拟方治疗颈椎病,取得较好疗效.现就其临床心得介绍如于.
作者:马旭;李继良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结合鄂州市医疗紧急救援中心(简称为120急救中心)的运作模式,针对鄂州市第二医院首次加入统一的急救网络,急救技术力量薄弱,急救半径大,涉及乡镇医院的转诊服务等特点,在院前急救转运的过程中还得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患者选择就诊医院、各种医疗保险限制的特点,需要转至相关医院救治.这样就存在急救片区交叉,救治转诊医院交错的院前救治局面,在整个急救链接过程中易出现安全隐患和医患纠纷.针对以上情况.鄂州市第二医院急诊科设计了<120院前急救信息登记本><120院前救治登记本>,通过具体应用体会到登记本记录简单,方便、快捷,内容完整、客观、准确.可在短时间内完成病情分析,治疗措施、相关告知等各种记录要求,充分反映了院前急救工作的环环相扣无缝对接的特点,便于院前院内查询和交接班,便于统计,易于保管,利于质控检查.通过表格记录内容的分析,结合院前救治的效果,可以了解急救小组的急救水平和对疾病的观察分析处置能力.对院前急救的时效性,有效性作出分析,利于提高综合处置能力和规范院前急救的抢救流程,有效的保障了医疗安全.
作者:漆曙光;李灿华;严凤霞 刊期: 2009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