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合理情绪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

杜延明;李留芝;魏春香;孟庆力

关键词:合理情绪疗法, 精神分裂症, 康复
摘要:目的 探讨合理情绪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按住院先后顺序将86例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护理及健康教育,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情绪疗法干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服药依从性分别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周后SCL-90各因子分除偏执、精神病性两因子外其余各因子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研究组患者SDSS各因子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研究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结论 合理情绪疗法可帮助精神分裂症患者提高服药依从性及心理健康水平,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
国际护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全麻术后复苏期呼吸道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目的 探讨麻醉复苏期呼吸道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手术全麻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手术后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护理观察干预.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复苏期间的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发生呼吸道并发症2例(舌后坠1例,呼吸遗忘1例),对照组患者发生呼吸道并发症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在全麻患者麻醉复苏期间加强护理观察有助于预防呼吸道并发症发生,可以更好地保证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措施.

    作者:黄毓婵;罗文颖;陈旭素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中药敷脐辅助治疗胃肠道肿瘤化疗患者恶心呕吐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中药敷脐配合针剂治疗胃肠道肿瘤化疗患者恶心呕吐的效果.方法 将60例胃肠道肿瘤化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于化疗前1d取丁香粉、半夏粉、生姜汁按比例调制熬成膏状敷脐4h,每日2次,同时仍予盐酸托烷司琼注射液5 mg加入0.9%生理盐水注射液100 ml于化疗药物前后静脉滴注;对照组只予盐酸托烷司琼注射液5 mg加入0.9%生理盐水注射液100 ml于化疗药物前后静脉滴注.结果 两组患者化疗后发生恶心呕吐程度比较,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药敷脐辅助治疗胃肠道肿瘤化疗患者恶心呕吐的效果好,且简单易操作.

    作者:李少丽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护理干预对肺部感染老年患者康复的效果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在老年人肺部感染康复中的作用.方法 将80例老年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护理干预组40例,对照组40例.结果 护理干预组与对照组在精神、食欲、睡眠、依从性、体温恢复正常的平均时间、咳嗽、咯痰及1周后CT情况的改变上有明显差异.结论 护理干预有利于老年肺部感染者的康复.

    作者:徐晓辉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职业紧张对抗氧化酶的影响

    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对护士职业紧张影响因素、职业紧张对健康的影响,尤其是抗氧化酶对机体产生的影响作用进行了综述.已有大量研究表明,职业紧张过度会对机体的生理和心理造成影响.主要分析护士职业紧张对健康的影响,并探讨护士职业紧张缓解策略,从而有效缓解目标人群的职业紧张程度,促进其身心健康.

    作者:朱玲;田宏迩;牟永斌;屠丽君;葛锡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动静脉内瘘拔针及止血方法的探讨

    目的 探讨动静脉内瘘拔针及止血方法.方法 选取在厦门市某三甲医院血透室行血液透析患者60例,共行拔针3 600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每组各行拔针1 800次.对照组给予快出拔针及常规压迫止血,观察组给予缓出拔针及内瘘动脉端加压止血.治疗达标后使用数字疼痛分级法及Wong-Banker面部表情量表法[1]对两组患者的疼痛针次数、疼痛程度及内瘘动脉端渗血针次数进行调查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拔针疼痛发生率为19.06%,对照组疼痛发生率为40.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内瘘动脉端渗血针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缓出拔针及内瘘动静脉端加压止血法可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减少动脉端渗血,有利于动脉内瘘的保护,提高患者血液透析舒适度.

    作者:罗国慧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胃癌D2淋巴结清除术的临床护理

    目的 探讨胃癌D2淋巴结清除术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我院普外科自2008年开展胃癌D2清除术以来行胃癌D2清除术的64例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部病例均手术成功并治愈出院,平均手术时间为(238.5 ±64.4)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234±80.2)ml,平均住院时间为(16.9±2.9)d,术后平均肛门排气时间(2.7±0.5)d,术后均未出现特殊并发症.术后随访3 ~15个月,患者各种影像检查和血液肿瘤标记物检测均未发现肿瘤复发迹象,患者饮食基本正常.结论 胃癌D2淋巴结清除术作为胃癌的标准根治术,手术难度大,围术期规范化护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的恢复.

    作者:周淑玲;郑逸锋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200例,建立数据库,应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临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早产(OR=2.426,95% CI1.453 ~4.534),出生体重<2.5 kg(OR=2.624,95%CI1.439 ~4.785),窒息(OR =2.833,95% CI1.559 ~8.674),感染(OR =2.372,95% CI 1.404 ~6.221)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应加强对早产、低体重儿、窒息、感染的新生儿护理工作,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作者:陶桂霞;李霞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迟发性外伤性肠穿孔的早期观察和护理体会

    创伤性迟发性肠破裂发生于创伤24 h或数日后[1].其发病机理多认为[2]:①受伤后肠壁及系膜血肿形成,血肿逐渐增大压迫肠壁,导致肠壁缺血坏死、破裂;②由于受伤初期伤势较轻,未引起重视,饮食未控制、增加肠道负担,加上肠管蠕动减弱,使肠管内压力进一步升高,肠壁黏膜层疝出,导致肠破裂.外界暴力往往引起相对固定的肠段如空肠起始段或回肠末段损伤,当暴力突然施加于充满液体的小肠或爆震引起腔内压力骤升,这些部位也易引起破裂甚至断裂[3].迟发性外伤性肠穿孔因其症状,体征出现晚且易被掩盖,常常增加诊断、治疗难度,极易危及病人生命.因此,对待这类病人需认真、细致、耐心、全面的护理,通过密切观察病情、体格检查等综合分析来判断,协助医生完善相关检查,使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救治.

    作者:王鹤;马鹰;费忠英;钱红芹;陈丽健;吕林娟;李双平;徐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人性化护理对门诊输液患儿输液配合度的影响

    目的 探讨人性化护理在门诊输液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门诊100例输液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人性化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穿刺配合度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0% (P <0.05).观察组的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人性化护理可提高门诊输液患儿的配合意识,促进穿刺成功,提高家长满意度.

    作者:刘平;何少斌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浅谈ISO 9001:2008标准在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体会

    采用ISO 9001:2008标准建立护理质量管理体系,确定质量目标,明确质量控制过程及各级质控人员职责,使护理质量由重视终末控制向环节控制、过程控制全过程转变,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提高.

    作者:隋秀梅;张道强;于淑丽;杨丽丽;傅承桦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保肛治疗直肠癌围术期护理研究

    目的 总结经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LTME)治疗直肠癌的护理方法.方法 25例行LTME患者做好术前心理护理、护理评估、肠道及皮肤准备,术后做好病情观察、呼吸道护理、饮食护理、体位护理、心理护理、肛周皮肤护理并指导肛门括约肌功能锻炼.结果 25例手术患者手术顺利,无中转开腹,术毕均安全返回病房,术后24 h可下床活动,24~48 h肠道通气恢复,出院时生活完全自理,患者生活质量均良好,无1例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 通过精心、细致、有效的围术期护理,密切的病情观察使治疗达到良好的效果,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减轻术后不适,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作者:刘燕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卒中重症监护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卒中重症监护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8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卒中重症监护单元,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预后.结果 观察组的SSS评分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的GOS良好率为7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0.0%(P<0.05);植物生存率为2.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5% (P <0.05).结论 卒中重症监护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增强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田果桃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护理差错分析及护理安全管理策略

    对我院2010、2011两年护理系统上报的96起护理不良事件中37例护理一般差错进行分析、研究.差错的发生与护理管理体系、护士的学历、工作年限、责任心、学习状况有关.医院要从组织系统上改善人员配置、组织培训及安全文化建设方面下功夫,提高护士整体风险意识,降低护理差错发生率.

    作者:李冬梅;别春娟;宋昂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护理干预对妇产科患者手术后疼痛及生活质量的作用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妇产科患者手术后疼痛及生活质量的作用.方法 选取妇产科手术患者3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88例)和干预组(1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法护理,干预组给予综合性的护理干预.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和生活质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明显减轻(P<0.05),生活质量明显提高(P<0.05).结论 护理干预可明显减轻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刘宏艳;王亚芬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防范普外科置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综合护理干预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防范普外科置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效果.方法 将600例在本院普外科住院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非计划性拔管的管道类型及拔管原因.结果 观察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4.33%,对照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16.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高的是胃肠减压管(38.46%),其次为导尿管(23.08%),对照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高的是胃肠减压管(32.65%),其次为深静脉置管(22.45%);两组出现非计划性拔管原因排在首位的均是患者自行拔出,其次是“因操作不当,患者翻身、脱衣等被动牵拉脱出”.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普外科置管患者,可以明显降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促进机体尽快康复,值得推广.

    作者:黎艳欢;魏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儿童静脉补钾致局部疼痛的观察及护理

    目的 探讨糖盐水和葡萄糖氯化钠对儿童静脉滴注氯化钾溶液减轻局部疼痛的效果.方法 选取需静脉注射补钾的儿童112例,随机分为糖盐水组和葡萄糖氯化钠组,每组56例.糖盐水组静脉输注5% ~ 10%的葡萄糖100~ 500 ml加10%氯化钠5~15 ml配制糖盐水,之后加入10%的氯化钾,每天一次静脉输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组采用成品注射液,根据体重差别选用不同规格注射液(100、200、500 ml),每天一次静脉输液.观察两组患儿的局部疼痛情况,同时记录患者疼痛症状缓解的情况.结果 糖盐水组的疼痛发生率和疼痛程度均明显高于葡萄糖氯化钠钾注射液组(P<0.01).结论 对于儿童静脉输液局部疼痛的缓解,葡萄糖氯化钠钾注射液比糖盐水作为补钾溶剂更有效,其疼痛发生率和疼痛程度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唐巍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精神科护士遭受暴力侵害状况调查分析及对策

    目的 调查精神科护士遭受精神病人暴力侵害的发生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及对策.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175名精神科护士遭受暴力侵害事件的特点及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精神科护士遭受暴力侵害的总发生率为86.5%;身高在165 cm以下、工作5年内的护士遭受侵害的发生率高;中夜班比白班更易发生暴力侵害;91.3%的患者发生暴力行为的年龄在20 ~ 50岁,女性患者以言语攻击为主,男性患者则以行为攻击为主.71.2%发生在病情的急性期,28.8%与护士对待患者的态度有关.精神科护士遭受暴力侵害后常出现不良的心理反应.结论 精神科护士遭受精神病人暴力侵害的发生率较高,影响精神科病人实施暴力侵害的因素有护士身高、工作年限、工作时段、精神病患者的症状特点、护士的态度等.医院对护士遭受的暴力侵害关注较少.应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并建立针对专科护士的心理服务支持系统以减少暴力侵害的发生及影响.

    作者:钱一平;吴以平;赵智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交往训练对缓解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患者社会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 探讨交往训练对缓解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住院治疗的缓解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56例,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28例.A组患者给予一般精神科常规护理,B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加用给予交往训练,干预6个月.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查量表(SDSS)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观察两组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入组时两组患者社会功能缺陷筛查量表各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及护理6个月后两组患者社会功能缺陷筛查量表各维度得分均较入组时明显下降(P<0.05),B组明显优于A组(P<0.05).结论 交往训练有利于缓解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和保持,有利于保持缓解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病情稳定.

    作者:纪广芹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糖尿病患者在同伴互动支持模式自我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 比较常规的护士护理模式与同伴支持互动支持模式对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对糖尿病患者在治疗模式选择上提供有效的方法借鉴和依据[1].方法 将入住我院的74名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普通组和互动组,普通组采用常规的模式来对患者进行护理治疗,互动组则采用同伴支持模式来辅助护理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体内的糖化血红蛋白浓度、血压、患者的积极度等几个指标进行统计.结果 互动组的患者血糖浓度、糖化血红蛋白浓度都比原先有较大的降低,但是普通组的患者血糖没有降低甚至有提高的趋势,且互动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大大提高.结论 同伴互动支持模式在对糖尿病患者的积极度、血糖控制、自我管理行为上都有积极的影响[2],该模式可以作为糖尿病患者的有效自我管理模式.

    作者:刘云谷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间断性气囊加压法在妇科腹腔镜术中预防DVT的作用

    目的 探讨间断性气囊加压法(IPC)在妇科腹腔镜术中预防DVT的作用.方法 选取不孕症行腹腔探查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两组患者均在全麻和膀胱截石位下行腹腔镜手术,术中对照组不采用任何干预措施,观察组采用IPC.观察两组患者术后0.5h的股静脉流速、凝血功能指标以及术后3个月DVT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PT、APTT 和股静脉流速均显著小于观察组(P<0.01),D-D和DVT发生率显著大于观察组(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采用IPC能有效预防DVT,其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可考虑在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苏润霞;吴永红;彭嘉怡;梁月娥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国际护理学杂志

国际护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