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护理干预对肺部感染老年患者康复的效果

徐晓辉

关键词:肺部感染, 护理, 康复, 老年人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在老年人肺部感染康复中的作用.方法 将80例老年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护理干预组40例,对照组40例.结果 护理干预组与对照组在精神、食欲、睡眠、依从性、体温恢复正常的平均时间、咳嗽、咯痰及1周后CT情况的改变上有明显差异.结论 护理干预有利于老年肺部感染者的康复.
国际护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护理干预对妇产科患者手术后疼痛及生活质量的作用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妇产科患者手术后疼痛及生活质量的作用.方法 选取妇产科手术患者3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88例)和干预组(1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法护理,干预组给予综合性的护理干预.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和生活质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明显减轻(P<0.05),生活质量明显提高(P<0.05).结论 护理干预可明显减轻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刘宏艳;王亚芬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保肛治疗直肠癌围术期护理研究

    目的 总结经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LTME)治疗直肠癌的护理方法.方法 25例行LTME患者做好术前心理护理、护理评估、肠道及皮肤准备,术后做好病情观察、呼吸道护理、饮食护理、体位护理、心理护理、肛周皮肤护理并指导肛门括约肌功能锻炼.结果 25例手术患者手术顺利,无中转开腹,术毕均安全返回病房,术后24 h可下床活动,24~48 h肠道通气恢复,出院时生活完全自理,患者生活质量均良好,无1例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 通过精心、细致、有效的围术期护理,密切的病情观察使治疗达到良好的效果,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减轻术后不适,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作者:刘燕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两种气道湿化方法对昏迷患者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比较

    目的 探讨昏迷患者在气管切开后,输液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与传统的间断气道湿化方法对肺部感染的影响情况.方法 将行气管切开术的72例昏迷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的方法随机分成2组,A组(输液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组),B组(传统的间断气道湿化组),选择同样的湿化液,于气管切开时、气管切开后第3天、第7天取痰液培养,并评估肺部感染状况.结果 在气管切开时,两组患者细菌培养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气管切开后第3天和第7天,两组患者在肺部感染、细菌培养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输液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法更符合机体对气道湿化的生理需求,并能降低患者肺部的感染率.

    作者:全银凤;郭艳;李彩钱;艾昌淼;罗兴武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健康教育路径在糖尿病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应用健康教育路径对住院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 将360例住院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180例,分别采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和健康教育路径的方法,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低血糖反应发生的情况、血糖达标情况、糖尿病知识及技能的掌握,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血糖达标情况、糖尿病知识及技能掌握情况,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健康教育路径的实施,使健康教育制度化、具体化和规范化,提高了护理质量,有利于健康教育的贯彻实施,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健康教育形式.

    作者:刘芹;付阿丹;杨静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迟发性外伤性肠穿孔的早期观察和护理体会

    创伤性迟发性肠破裂发生于创伤24 h或数日后[1].其发病机理多认为[2]:①受伤后肠壁及系膜血肿形成,血肿逐渐增大压迫肠壁,导致肠壁缺血坏死、破裂;②由于受伤初期伤势较轻,未引起重视,饮食未控制、增加肠道负担,加上肠管蠕动减弱,使肠管内压力进一步升高,肠壁黏膜层疝出,导致肠破裂.外界暴力往往引起相对固定的肠段如空肠起始段或回肠末段损伤,当暴力突然施加于充满液体的小肠或爆震引起腔内压力骤升,这些部位也易引起破裂甚至断裂[3].迟发性外伤性肠穿孔因其症状,体征出现晚且易被掩盖,常常增加诊断、治疗难度,极易危及病人生命.因此,对待这类病人需认真、细致、耐心、全面的护理,通过密切观察病情、体格检查等综合分析来判断,协助医生完善相关检查,使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救治.

    作者:王鹤;马鹰;费忠英;钱红芹;陈丽健;吕林娟;李双平;徐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系统健康宣教对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和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系统宣教在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80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患者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健康宣教,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和心功能.结果 观察组的FPG、2 hFPG、HbAlc改善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LVEF、SV、CO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系统健康宣教能显著提高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良好的控制血糖水平,改善心功能.

    作者:赵娜;黎秋月;马伟伟;鲍瑾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咀嚼口香糖促进腹部手术后肠梗阻恢复的研究进展

    腹部手术后肠梗阻几乎不可避免,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咀嚼口香糖促进腹部手术后肠梗阻恢复的研究进展,阐述咀嚼口香糖的作用机制、应用效果以及优势,分析现存研究的不足并提出改进策略,以期为未来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借鉴和帮助.

    作者:徐晶;李文涛;安力彬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小组负责制对护士工作能力、护理质量和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目的 探讨小组负责制对护士工作能力、护理质量和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将本院急诊科22名护理人员按照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采用小组负责制,比较两组的护士的工作能力、护理质量和工作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在理论知识、专业技术、护理观察等方面的工作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纠纷发生率、护理质量评分、护士工作满意度和患者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小组负责制是增强护士的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护士工作压力,改善工作满意度.

    作者:王修文;宋兴惠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救护效果分析

    目的 分析探究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院前救护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7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其中50例入院急救前行院前救护作为观察组,22例未行院前救护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入院后均立即进行急救,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以及格拉斯哥昏迷(GCS)值.结果 观察组50例中31例痊愈,占62%,28例好转,占56%,1例死亡,占2%,对照组22例中7例痊愈,占31.82%,9例好转,占40.91%,6例死亡,占27.27%,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15 d后观察组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院前救护可以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后的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患者死亡率,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周细银;张梓童;蒋彩霞;范学荣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补肾健脾方联合护理干预对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

    目的 探讨补肾健脾方联合护理干预对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方法 选择住院和门诊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应用护肝降酶及对症治疗与常规健康教育护理模式;治疗组采用补肾健脾方同时辅以护肝降酶及对症进行治疗,并进行护理干预,疗程48 w.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4、48 w后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血清补体C3、C4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T细胞亚群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CD3、CD4细胞百分比均增加(P<0.05),CD8细胞百分比减少(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CD3、CD4细胞百分比明显增加(P<0.05),CD8细胞百分比减少(P<0.05),CD4/CD8比值明显升高(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IgG 、IgM,血清补体C3、C4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与治疗前比较均使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下降(P<0.05),血清补体C3、C4升高(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IgG、IgM明显降低(P<0.05),C3、C4明显升高(P<0.05).结论 补肾健脾方联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慢性乙肝患者的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作者:李淑惠;陈慧雯;徐玲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防范普外科置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综合护理干预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防范普外科置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效果.方法 将600例在本院普外科住院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非计划性拔管的管道类型及拔管原因.结果 观察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4.33%,对照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16.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高的是胃肠减压管(38.46%),其次为导尿管(23.08%),对照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高的是胃肠减压管(32.65%),其次为深静脉置管(22.45%);两组出现非计划性拔管原因排在首位的均是患者自行拔出,其次是“因操作不当,患者翻身、脱衣等被动牵拉脱出”.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普外科置管患者,可以明显降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促进机体尽快康复,值得推广.

    作者:黎艳欢;魏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影响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及护理对策

    目的 分析影响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为提高其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癌症患者生存质量、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量表191例癌症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本组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得分为(79.00±19.20)分,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年龄、性别、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疾病严重程度、医疗费支付方式等.结论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护理过程中帮助患者重视和利用各种社会支持来源,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以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爱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不同方法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对患者疼痛感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方法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对患者疼痛的影响.方法 纳入150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绷紧皮肤垂直注射法为A组,提捏皮肤垂直注射法为B组,传统注射法为C组.比较各组患者的疼痛程度.结果 3组间疼痛程度有差异;其中A组与B组患者之间重度疼痛患者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组、B组间比较,重度疼痛患者比例有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绷紧皮肤垂直注射法或提捏皮肤垂直注射法能减轻患者的疼痛感,优于传统注射法.

    作者:李淑珍;陈爱兰;岳焕菊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优质护理服务在ICU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ICU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住院治疗的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8例,将优质护理服务前(2010年5月至201 1年4月)患者设为常规组,将优质护理服务后(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患者设为干预组,每组49例.常规组患者给予ICU常规护理,而干预组患者则给予优质护理服务措施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在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开展前后死亡率、基础护理合格率和患者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情况.结果 干预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基础护理的合格率和患者家属对护理人员护理服务满意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优质护理服务活动明显降低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患者的基础护理合格率,改善患者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陈东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肠内营养支持对严重烧伤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及护理措施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支持对严重烧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烧伤患者120例,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肠外营养支持和护理,观察组采用早期肠道营养支持和护理.观察两组患者观察两组患者的正氮平衡恢复时间、创面愈合时间、脓毒症的发生率、存活率及第7、10天免疫功能.结果 观察组在伤后第7、10天的CD4+、CD4+/CD8+、IgA、Ig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正氮平衡恢复时间、创面愈合时间、脓毒症的发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改善严重烧伤患者的免疫功能,保证严重烧伤患者的营养供应,促进患者的恢复.

    作者:常秀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早期负重锻炼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密度的影响

    目的 探讨早期负重锻炼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住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术后1 w进行负重锻炼.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6、12及24个月的假体周围骨密度及Harris评分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3、6、12个月的假体周围骨密度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Harris评分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负重锻炼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密度的影响较佳,可促进机体的早期功能恢复.

    作者:谢英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200例,建立数据库,应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临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早产(OR=2.426,95% CI1.453 ~4.534),出生体重<2.5 kg(OR=2.624,95%CI1.439 ~4.785),窒息(OR =2.833,95% CI1.559 ~8.674),感染(OR =2.372,95% CI 1.404 ~6.221)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应加强对早产、低体重儿、窒息、感染的新生儿护理工作,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作者:陶桂霞;李霞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血标本采集质量对检验结果影响的研究

    目的 探讨临床护士在采集血液标本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并提出改进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2年4月住院患者160例不合格血液检查标本的原因,将其分为输液同侧和对侧采血组、溶血标本和未溶血标本组、有凝块标本和重抽血无凝块标本组、及时测定与放置不同时间标本组.结果 不合格标本对检验结果均有比较明显的影响;输液同侧和对侧采血检验结果、溶血标本和未溶血标本检验结果,K、NA、CL、ALT、AST、CK、CK-MB、LDH、PT、APTT、TT项目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FIB项目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凝块标本与重抽血无凝块标本PT、APTT、TT、FIB项目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放置2h标本与放置4h标本分别与及时检测标本比较PT、APTT、TT、FIB项目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血液标本采集质量对检验结果有直接影响,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先决条件.

    作者:陈文丽;刘怀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护理干预对静脉滴注含钾溶液时疼痛的影响

    目的 寻找静脉滴注含钾溶液时所致疼痛的护理方法.方法 选择住院静脉滴注含钾溶液患者96例,采用自身对照比较的方法.将患者的左右手随机分组,连续两天在患者左、右手手背静脉对称部位各穿刺1次,第一天采用常规固定法固定针柄为对照组,第二天采用针尖斜面向下固定法为实验组.采用口述描述评分法来衡量疼痛程度.结果 实验组患者静脉滴注含钾溶液时引起疼痛的发生率及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针尖斜面向下固定法明显优于常规固定针柄法,该方法能减轻静脉滴注含钾溶液时所致的局部疼痛.

    作者:毛亚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浅谈ISO 9001:2008标准在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体会

    采用ISO 9001:2008标准建立护理质量管理体系,确定质量目标,明确质量控制过程及各级质控人员职责,使护理质量由重视终末控制向环节控制、过程控制全过程转变,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提高.

    作者:隋秀梅;张道强;于淑丽;杨丽丽;傅承桦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国际护理学杂志

国际护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