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迟发性外伤性肠穿孔的早期观察和护理体会

王鹤;马鹰;费忠英;钱红芹;陈丽健;吕林娟;李双平;徐帅

关键词:
摘要:创伤性迟发性肠破裂发生于创伤24 h或数日后[1].其发病机理多认为[2]:①受伤后肠壁及系膜血肿形成,血肿逐渐增大压迫肠壁,导致肠壁缺血坏死、破裂;②由于受伤初期伤势较轻,未引起重视,饮食未控制、增加肠道负担,加上肠管蠕动减弱,使肠管内压力进一步升高,肠壁黏膜层疝出,导致肠破裂.外界暴力往往引起相对固定的肠段如空肠起始段或回肠末段损伤,当暴力突然施加于充满液体的小肠或爆震引起腔内压力骤升,这些部位也易引起破裂甚至断裂[3].迟发性外伤性肠穿孔因其症状,体征出现晚且易被掩盖,常常增加诊断、治疗难度,极易危及病人生命.因此,对待这类病人需认真、细致、耐心、全面的护理,通过密切观察病情、体格检查等综合分析来判断,协助医生完善相关检查,使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救治.
国际护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胺碘酮注射泵持续泵入治疗心律失常的观察与护理

    目的 探讨对患者持续泵入胺碘酮注射泵来达到治疗心律失常的相关情况.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使用胺碘酮注射泵对心律进行治疗的患者一共有40例,首先对发生心律失常的患者给予150 mg胺碘酮加20 ml 5%葡萄糖注射液进行静脉推注,时间控制在10 ~ 15 min之间,速度缓慢,然后使用600 g胺碘酮加35 ml 5%葡萄糖注射液注射泵持续泵入.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药物调控,给予患者胺碘酮的时间好是控制在3~4d之间.结果 患者的心律失常情况逐步转换成窦性心律的例子为37例,占总患者人数的92.5%.结论 对患有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胺碘酮注射泵持续泵入来治疗,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用药前也需要做好准备,通过本文的观察和护理,可以得出患者通过胺碘酮来治疗心律失常,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

    作者:钟林华;张丽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整体护理对胆囊及胆总管结石三镜联合治疗后的护理作用

    目的 探讨整体护理对胆囊及胆总管结石患者三镜联合治疗后的护理效果,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胆囊及胆总管结石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整体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满意度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5.5%,对照组为78.6% (31/44),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81%,对照组为18.2%,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整体护理对于胆囊及胆总管结石患者三镜联合治疗后不仅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而且能够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谭建辉;吴小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治疗慢性重型肝炎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护理措施及其重要意义.方法 选取我科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对本组患者进行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治疗,并配合全面的护理,主要包括术前病房准备,术前护理,术中合理调整肝素用量,合理补充钙剂,术后进行深静脉置管部位的护理等,观察效果.结果 本组10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平均治疗3.18次,治疗后,患者总胆红素水平降低,胆碱酯酶及凝血酶原活动提高,较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蛋白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球蛋白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差异不显著.结论 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可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提高疗效,需配合相应的护理措施,才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治疗顺利进行,需引起重视.

    作者:陈江霞;谭伟;秦鹏;胡勤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动静脉内瘘拔针及止血方法的探讨

    目的 探讨动静脉内瘘拔针及止血方法.方法 选取在厦门市某三甲医院血透室行血液透析患者60例,共行拔针3 600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每组各行拔针1 800次.对照组给予快出拔针及常规压迫止血,观察组给予缓出拔针及内瘘动脉端加压止血.治疗达标后使用数字疼痛分级法及Wong-Banker面部表情量表法[1]对两组患者的疼痛针次数、疼痛程度及内瘘动脉端渗血针次数进行调查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拔针疼痛发生率为19.06%,对照组疼痛发生率为40.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内瘘动脉端渗血针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缓出拔针及内瘘动静脉端加压止血法可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减少动脉端渗血,有利于动脉内瘘的保护,提高患者血液透析舒适度.

    作者:罗国慧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信息支持护理对产妇健康知识及产后焦虑的影响

    目的 探讨信息支持护理在产妇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86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围产期加强综合信息支持,比较两组的产妇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分娩结局及产后焦虑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健康知识知晓率显著、分娩前主观选择阴道分娩的比例、实际阴道分娩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产后出血量、新生儿窒息率及产后焦虑评分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信息支持更能满足产妇对围产期健康知识的需求,增加产妇的分娩知识,改善分娩结局.

    作者:胡艳红;雷艳;赵玉琴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自制松花粉膏治疗乳腺癌患者放射性皮肤损伤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自制松花粉膏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乳腺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皮肤损伤采用自制松花粉膏治疗,对照组患者皮肤损伤采用湿润烧伤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皮肤损伤愈合时间.结果 观察组皮肤损伤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自制松花粉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时间短、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廖建鄂;匡玉琴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复合式定位排痰法在重症肺部感染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雾化吸入氨溴索联合振动排痰机治疗重症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67例重症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雾化吸入氨溴索并排痰机排痰组(A组)、单纯排痰机排痰组(B组),2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采用雾化吸入氨溴索后排痰机排痰,B组采用单纯排痰机排痰.治疗后观察2组总排痰量,胸片改善情况,体温恢复正常天数,血白细胞恢复正常天数,PaO2,PaCO2,RR.结果 治疗后第1~3天A组排痰量多于B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8~10天A组排痰量明显少于B组(P<0.05).A组胸部体征、PaO2和PaCO2改善情况与B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体温、血白细胞恢复到正常的时间短于B组(P<0.05).结论 雾化吸入氨溴索联合振动排痰机治疗重症肺部感染患者效果优于单纯应用振动排痰机,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黄媛;汪红;王凤玲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针对性护理在住院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针对性护理对住院糖尿病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10月至2012年4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及生活质量、遵医行为.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评分为(28.19±3.36)分,抑郁评分为(32.27±6.62)分;对照组患者的焦虑评分为(36.47 ±2.97)分,抑郁评分为(38.92 ±5.5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出院后的遵医行为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性护理能够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不良情绪和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出院后的遵医行为率.

    作者:廖淑芳;廖寒;朱秀清;林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择时护理路径在社区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择时护理路径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选取社区高血压患者96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8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A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进行常规社区护理,B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用择时护理路径模式进行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高血压症状改善效果、治疗前后的血压水平改善幅度、患者的高血压症状的改善时间、治疗期间的心理状态情况、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治疗方案实施的实际时间、治疗方案实施结束一段时间后高血压症状再次复发情况.结果 B组治疗后的高血压症状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A组(P<0.05),血压水平改善幅度明显大于A组(P<0.05),高血压症状的改善时间明显早于A组(P<0.05),治疗期间的心理状态明显好于A组(P<0.05),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明显少于A组(P<0.05),治疗方案实施的实际时间明显短于A组(P<0.05),治疗方案实施结束一段时间后高血压复发率明显低于A组(P<0.05),对护理模式的满意度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 采用择时护理路径对患有高血压的社区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进行护理的效果非常明显.

    作者:陈旭日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糖尿病患者在同伴互动支持模式自我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 比较常规的护士护理模式与同伴支持互动支持模式对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对糖尿病患者在治疗模式选择上提供有效的方法借鉴和依据[1].方法 将入住我院的74名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普通组和互动组,普通组采用常规的模式来对患者进行护理治疗,互动组则采用同伴支持模式来辅助护理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体内的糖化血红蛋白浓度、血压、患者的积极度等几个指标进行统计.结果 互动组的患者血糖浓度、糖化血红蛋白浓度都比原先有较大的降低,但是普通组的患者血糖没有降低甚至有提高的趋势,且互动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大大提高.结论 同伴互动支持模式在对糖尿病患者的积极度、血糖控制、自我管理行为上都有积极的影响[2],该模式可以作为糖尿病患者的有效自我管理模式.

    作者:刘云谷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乳酸依沙吖啶和双料喉风散治疗小儿刺激性皮炎的护理观察

    目的 探讨乳酸依沙吖啶和双料喉风散治疗刺激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和护理观察.方法 随机将102例刺激性皮炎的患几分两组,每组5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治疗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乳酸依沙吖啶和双料喉风散外涂患处.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88.24%,对照组有效率为6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乳酸依沙吖啶和双料喉风散用于治疗小儿刺激性皮炎,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何小玲;梁玲玲;徐瑞娜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200例,建立数据库,应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临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早产(OR=2.426,95% CI1.453 ~4.534),出生体重<2.5 kg(OR=2.624,95%CI1.439 ~4.785),窒息(OR =2.833,95% CI1.559 ~8.674),感染(OR =2.372,95% CI 1.404 ~6.221)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应加强对早产、低体重儿、窒息、感染的新生儿护理工作,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作者:陶桂霞;李霞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住院肺结核患者权利保护现状及护理对策

    目的 探讨住院肺结核患者的权利保护现状,为促进护理工作提出建议和对策.方法 采取方便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2011年9月至2011年10月某市传染病医院住院肺结核病患者240例,发放调查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19份,有效率为91.25%.采用自行设计调查表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户籍、婚姻状态等,治疗费用情况,诊疗过程中其他相关权利保护情况,人际关系情况及生活中其他相关权利保护情况等.结果 在诊疗过程中住院肺结核患者治疗费用偏高,个人信息保护欠缺,医护人员告知履行情况存在缺陷;生活中住院肺结核患者因患病被他人歧视.结论 护理人员应该加强对住院肺结核患者健康权、隐私权、知情权、不受歧视权的保护.

    作者:李媛蔚;孙璐璐;赖国瑞;陈慧斯;杨淑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儿童静脉补钾致局部疼痛的观察及护理

    目的 探讨糖盐水和葡萄糖氯化钠对儿童静脉滴注氯化钾溶液减轻局部疼痛的效果.方法 选取需静脉注射补钾的儿童112例,随机分为糖盐水组和葡萄糖氯化钠组,每组56例.糖盐水组静脉输注5% ~ 10%的葡萄糖100~ 500 ml加10%氯化钠5~15 ml配制糖盐水,之后加入10%的氯化钾,每天一次静脉输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组采用成品注射液,根据体重差别选用不同规格注射液(100、200、500 ml),每天一次静脉输液.观察两组患儿的局部疼痛情况,同时记录患者疼痛症状缓解的情况.结果 糖盐水组的疼痛发生率和疼痛程度均明显高于葡萄糖氯化钠钾注射液组(P<0.01).结论 对于儿童静脉输液局部疼痛的缓解,葡萄糖氯化钠钾注射液比糖盐水作为补钾溶剂更有效,其疼痛发生率和疼痛程度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唐巍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补肾健脾方联合护理干预对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

    目的 探讨补肾健脾方联合护理干预对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方法 选择住院和门诊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应用护肝降酶及对症治疗与常规健康教育护理模式;治疗组采用补肾健脾方同时辅以护肝降酶及对症进行治疗,并进行护理干预,疗程48 w.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4、48 w后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血清补体C3、C4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T细胞亚群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CD3、CD4细胞百分比均增加(P<0.05),CD8细胞百分比减少(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CD3、CD4细胞百分比明显增加(P<0.05),CD8细胞百分比减少(P<0.05),CD4/CD8比值明显升高(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IgG 、IgM,血清补体C3、C4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与治疗前比较均使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下降(P<0.05),血清补体C3、C4升高(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IgG、IgM明显降低(P<0.05),C3、C4明显升高(P<0.05).结论 补肾健脾方联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慢性乙肝患者的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作者:李淑惠;陈慧雯;徐玲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临床护理路径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疗效及心理状态的作用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的治疗效果及心理状态的作用.方法 选取行介入治疗后的冠心病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的护理方法,实验组在对照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的生理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等指标改善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血压心率等生理指标及SDS及SA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进行临床护理路径干预,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SDS及SAS评分,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在深入推广.

    作者:盛金燕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血标本采集质量对检验结果影响的研究

    目的 探讨临床护士在采集血液标本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并提出改进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2年4月住院患者160例不合格血液检查标本的原因,将其分为输液同侧和对侧采血组、溶血标本和未溶血标本组、有凝块标本和重抽血无凝块标本组、及时测定与放置不同时间标本组.结果 不合格标本对检验结果均有比较明显的影响;输液同侧和对侧采血检验结果、溶血标本和未溶血标本检验结果,K、NA、CL、ALT、AST、CK、CK-MB、LDH、PT、APTT、TT项目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FIB项目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凝块标本与重抽血无凝块标本PT、APTT、TT、FIB项目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放置2h标本与放置4h标本分别与及时检测标本比较PT、APTT、TT、FIB项目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血液标本采集质量对检验结果有直接影响,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先决条件.

    作者:陈文丽;刘怀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脑外伤性癫痫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

    目的 探讨脑外伤性癫痫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提出合理的护理对策.方法 选取住院治疗的脑外伤性癫痫患者5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一般的护理方法,实验组患者实施依从性的护理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治疗效果、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满意度和出院后按时复诊率等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依从性、治疗效果、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满意度和出院后按时复诊率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脑外伤性癫痫患者的依从性进行分析,实施合理的应对措施,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节约医疗成本,提高患者满意度和按时复诊率,值得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马晶;苏义;玄晶;王晓慧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QCC护理模式在改善内科慢性疾病患者情绪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QCC护理模式在改善内科慢性疾病患者情绪中的临床作用.方法 选取住院治疗的内科慢性疾病患者124例,随机分为QCC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每组62例.常规护理组针对患者的病情和实际需要,采用常规的内科护理工作方法和措施;QCC护理组采用QCC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治疗及护理前后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心理状况进行评估,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 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护理后SAS、SDS评分QCC护理组评分结果优于常规护理组(均P<0.05),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率QCC护理组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 在临床针对内科慢性疾病患者护理实践过程中采用QCC护理模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

    作者:许红梅;崔中兰;代雪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结核性毁损肺的围术期护理

    探讨结核性毁损肺的围术期护理.回顾性分析1996年5月至2008年5月的186例因结核性毁损肺行肺叶或全肺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单侧全肺切除138例,单侧肺叶切除42例,双侧肺叶切除6例.术后2例死亡,发生支气管胸膜瘘22例.通过围术期护理总结认为,术前心理护理、充分准备是手术成功的前提;术后生命体征观察,保证胸腔闭式引流管的通畅,预防并发症是促进患者康复的关键.

    作者:刘丽丽;陆秀娟;易云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国际护理学杂志

国际护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