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武汉市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现况

张艳;杨少萍;吴静;彭安娜;张丹

关键词:组织和管理, 卫生设施, 儿童保健服务
摘要:目的 了解武汉市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现状,为政府制订相关部门管理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2013年10月至2014年1月对武汉市17个辖区及其下属的区县、乡镇、农村登记在册共911所托幼机构的卫生保健现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武汉市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存在地域级别差异,80.6%的市区级托幼机构取得了合格证,而区县、乡镇和农村托幼机构取得合格证比例分别为45.3%,58.3%和51.7%.各项指标随市级、区县级、乡级、村级有逐渐降低趋势.市区园所除个别卫生保健指标未达标外,其余各项指标普遍良好;区县园所存在保健医配备不合要求的问题,有医学学历的卫生保健人员占44%;乡、村级园所主要存在卫生基础设施欠缺、消毒措施不合理等问题,其中农村园所问题较为明显,21.8%的农村园所专用水龙头不达标,5.0%的园所使用化学消毒剂消毒.结论 武汉市市区托幼机构总体卫生保健工作较为良好,对乡镇与农村托幼机构要加大投资和监管力度.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环境支持策略对高职院校医学生锻炼行为干预研究

    目的 探讨环境支持策略对高职院校医学生锻炼意向到行为转变的干预效果,为促进医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形成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法抽取宁波市某高职医学院校护理、助产、口腔、康复、检验等专业学生60名,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0人,实验组采用同伴支持、动机访谈技术支持、信息支持等环境支持策略,进行为期3个月干预,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结果 干预后实验组高职院校医学生体育锻炼行动期人数(28人)多于对照组(4人)(x2=38.57,P<0.01).干预后实验组身体运动量得分(32.10±24.33)高于干预前(19.00±13.96)(t=-2.56,P<0.05)和对照组(20.80±17.81)(t=2.05,P<0.05).干预后实验组体育锻炼行为总分及各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干预前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1).结论 环境支持策略能促使高职院校医学生从意向期向行为期转变.

    作者:常金兰;董燕艳;史佳梦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大专生控制欲控制感与焦虑抑郁关系

    Deane等[1]指出,失去控制的感觉对于人类来说是大的恐惧之一;拥有对自身生活的控制,并从中获得个体控制感将其维持在一定的水平,是人类的强动机中的一种.Burger等[2]将对生活的控制的动机称之为“控制欲”(desire for control),认为控制欲是指人们对生活中事件的控制欲望.控制欲的概念区别于控制源(locus of control)、控制感(sense of control).控制源理论强调的是个体会把他们生活中的事物结果归结于自己本身内部因素或者是各种外部因素.

    作者:封文波;刘晓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合肥市学校和托幼机构儿童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

    目的 了解合肥市学校和托幼机构流行性腮腺炎(以下简称“流腮”)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的方法,对合肥市学校和托幼机构流腮疫情的流行学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 合肥市学校和托幼机构2007-2014年合肥市共报告流腮13 938例,其中11 781例发生在学校和托幼机构,占所有病例的84.52%,年报告平均发病率为37.08/10万;学校流腮全年均有病例报告;年龄组以小学生为主,占到总病例的占学校总发病人数的55.54%;暴发疫情均发生在学校,共发生274起暴发疫情,涉及到271所学校,病例数为2 258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小学生是流腮防控的重点人群;借助入学、入托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提高含腮腺炎成分疫苗接种水平;对于流腮暴发疫情,争取尽早应急接种疫苗.

    作者:刘振武;曾臻;靳玉惠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武汉市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现况

    目的 了解武汉市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现状,为政府制订相关部门管理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2013年10月至2014年1月对武汉市17个辖区及其下属的区县、乡镇、农村登记在册共911所托幼机构的卫生保健现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武汉市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存在地域级别差异,80.6%的市区级托幼机构取得了合格证,而区县、乡镇和农村托幼机构取得合格证比例分别为45.3%,58.3%和51.7%.各项指标随市级、区县级、乡级、村级有逐渐降低趋势.市区园所除个别卫生保健指标未达标外,其余各项指标普遍良好;区县园所存在保健医配备不合要求的问题,有医学学历的卫生保健人员占44%;乡、村级园所主要存在卫生基础设施欠缺、消毒措施不合理等问题,其中农村园所问题较为明显,21.8%的农村园所专用水龙头不达标,5.0%的园所使用化学消毒剂消毒.结论 武汉市市区托幼机构总体卫生保健工作较为良好,对乡镇与农村托幼机构要加大投资和监管力度.

    作者:张艳;杨少萍;吴静;彭安娜;张丹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恩施农村学龄儿童伤害教育干预效果评价

    目的 评价健康教育预防农村学龄儿童伤害的干预效果,为儿童伤害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分层整群随机抽取恩施市某乡镇小学三、四、五年级,中学七、八年级所有在校学生共1 006人为干预组,另一个乡镇的中小学对应年级的在校学生共1 115人为对照组;对干预组儿童进行为期1a的预防儿童伤害健康教育干预,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通过对干预前后的伤害问卷对比干预前后学龄儿童伤害发生率的变化.结果 干预组学龄儿童伤害发生率由干预前的18.1%下降至于预后的10.2%(x2=25.560,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伤害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68,P=0.226).干预组留守儿童的伤害发生率由干预前的23.5%下降至干预后的11.7% (x2=23.127,P<0.05).干预组学龄儿童的跌落伤和烧烫伤由干预前的7.8%和1.9%分别降至干预后的3.7%和0.8% (x2值分别为16.071,4.864,P<0.05).结论 健康教育干预对减少农村学龄儿童伤害,尤其是减少留守儿童的伤害发生效果明显.

    作者:李妍;向兵;张铃;罗菊;陶希;曾婧;罗昌盛;朱俊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凉山彝族和汉族中学生毒品接触及其认知状况分析

    目的 了解四川凉山地区彝族、汉族中学生毒品接触情况和毒品问题认知现状,为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校园禁毒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抽取凉山州部分县市的彝族、汉族中学生1 742名,其中彝族924名,汉族818名,对其采用自拟问卷调查,了解其对毒品知识的认知情况.结果 彝族中学生吸食毒品的比例为3.25%(30/924),汉族中学生为0.98%(8/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466,P<0.05);吸毒的学生以初中生为主(27/38).2个民族中学生对传统毒品的正确认识率为87%~95%,对新型毒品的正确认识率为35%~5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中学生对毒品危害知晓率为80%~95%,但彝族学生在吸毒的身心损伤认识略高于汉族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37,P<0.05);中学生对吸毒传播的肝炎、梅毒等疾病的知晓率为55%~ 70%,但汉族学生略高于彝族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x2值分别为8.99,15.87,P值均<0.05).在大部分毒品认知及吸毒危害性的认识上,初中生知晓率均低于同民族的高中生(P值均<0.05).结论 凉山地区中学生新型毒品的知识教育需要加强,特别是初中生.中学生毒品相关问题的认知度可能受该地区彝、汉族文化和毒品泛滥特征影响.

    作者:杨丽;木尔扯尔;哈马日呷;陈筱莉;袁斌;马瑜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心理保健操结合团体辅导缓解中学生学习倦怠效果分析

    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因长期课业压力、课业负荷或其他个人心理层面上的因素而产生的情绪耗竭、缺乏人性化及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现象[1].学习倦怠不仅会干扰学生的学习活动[2],导致学业成绩下降[3],还将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4].本研究针对这一现状,在认真总结和吸收前人对学习倦怠综合干预效果研究[5-7]的基础上,于2014年9-11月采用心理保健操训练与团体心理辅导相结合的干预方法,旨在缓解或消除中学生的学习倦怠.

    作者:王承清;鲍丽俊;崔立中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西双版纳州2014年傣族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分析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南端,属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湿润区,气候高温、湿润多雨属热带季风气候.2014年年末常住人口115.7万,其中汉族、傣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约各占1/3,在校中小学生14.88万人.本研究分析2014年西双版纳州傣族7~18岁学生的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促进少数民族儿童群体的营养健康状况提供参考.

    作者:周鑫;康钧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2012和2013年试点学校膳食供应改善情况

    目的 了解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1a后试点学校的膳食供应改善情况,为制定和修正学生营养干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记账法,对全国2012年3 910所和2013年5 523所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校食堂食物供应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实施1a后,学生粮谷、鸡蛋、豆制品和牛奶的供应情况均有改善(Z值分别为-3.94,-6.80,-8.26,-4.45,P值均<0.01),但蔬菜、禽畜肉和植物油的供应量与干预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0.19,1.28,-0.65,P值均>0.05);膳食能量、蛋白质、维生素A、钙、铁和锌的供应情况也有显著改善(Z值分别为-3.84,-3.86,-5.26,-5.83,-2.77,-6.66,P值均<0.01),而维生素C供应量与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3,P>0.05).结论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后,试点学校学生膳食供应情况有显著改善,但与参考量比较仍处于偏低水平.

    作者:胡小琪;张帆;潘慧;甘倩;李荔;张倩;马冠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2013年学生贫血患病状况

    目的 了解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地区2013年学生贫血状况,为进一步推进农村学生营养改善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从实施的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新疆建设兵团)的50个重点监测县中,按照食堂供餐、企业(单位)供餐和家庭(个人)托餐3种供餐模式各随机抽取小学和初中各2所,再从每年级抽取1~2个班约40名学生.共纳入分析43 665名学生,采集空腹静脉血或指血,用氰化高铁法测定血红蛋白,经海拔高度调整后计算出贫血率.结果 学生血红蛋白平均水平为(136.2±16.4) g/L,贫血率为14.8%,女生(15.3%)高于男生(14.4%),初中生(17.0%)高于小学生(13.7%),西部(16.8%)高于中部(11.7%),食堂供餐(16.6%)高于企业供餐(13.1%)和混合供餐(1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9,82.0,214.8,100.6,P值均<0.01).结论 “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地区中小学生贫血率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相比仍然较高,需进一步加强学生营养改善工作.

    作者:甘倩;卢佳希;陈竞;杨媞媞;李荔;徐培培;潘慧;张倩;胡小琪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儿童期社会经济地位与成年健康的关系

    大量研究发现,利用收入、教育或职业衡量的不同社会阶层中,健康是不平等分布的.近年来关于人类健康的研究开始关注生命早期的关键阶段,因为这些阶段会影响生命历程中健康的轨迹.当把健康的社会经济梯度放到生命历程框架中考虑的时候,当前环境不能对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SES)与健康的关系作出完全的解释.儿童期SES和生活环境可能会改变早期的健康潜能,从而改变成年期SES以及健康相关生活方式,终影响成年健康.

    作者:仲亚琴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2013年学生维生素A营养状况

    目的 了解“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地区学生血清维生素A营养状况,为进一步改善我国贫困农村地区儿童营养健康状况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在“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的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新疆建设兵团)50个重点监测县,每县随机抽取小学和初中各2所,再从各年级抽取1~2个班的学生,达到每个年级40人左右.采集空腹静脉血,分离血清,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测定血清维生素A(视黄醇).结果 共测定6~19岁学生11 245名,血清维生素A平均水平为(36.6±12.7)μg /L.血清维生素A缺乏率(<0.7 μmol/L)为3.2%,维生素A亚临床缺乏率(0.7~ 1.05 μmol/L)为29.7%,合计为32.9%.小学生维生素A缺乏率(3.9%)高于初中生(1.8%) (x2=39.16,P<0.01),西部(3.7%)高于中部(2.4%) (x2=14.83,P=0.00),而男生(3.2%)与女生(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0,P>0.05).结论 “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地区学生依然存在一定的维生素A缺乏及亚临床缺乏.应积极采取措施,改善学生维生素A营养状况.

    作者:甘倩;陈竞;李荔;徐培培;杨提提;潘慧;胡小琪;张倩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SPD)状况及其与周围生活环境因素的相关性,为制定早期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以青岛市黄岛区4所幼儿园720名学龄前儿童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收集儿童的生活环境情况,同时填写感觉统合量表.结果 儿童SPD发生率为36.9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每天居室累计开窗通风时间<1 h的儿童SPD的风险高于>4 h的儿童(OR=1.94,95%CI=1.05~3.57),报道窗玻璃湿气的儿童SPD发生风险升高(OR=1.94,95%CI=1.19~ 3.14),不注意手部卫生的儿童SPD的风险升高(OR=2.01,95% CI=1.16~ 3.47),经常有喘鸣儿童SPD风险高于健康儿童(OR=3.67,95%CI=1.66~8.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另外,分娩时父母的年龄及父母的养育方法均表现出了与SPD的关联性.结论 学龄前儿童生活环境中的化学物质暴露、湿度及父母的教养方式均与感觉统合失调具有关联性.

    作者:贾晓;张倩;孙忠清;王德杰;谢萌;王炳玲;高汝钦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新疆某高校维吾尔族医学生运动风险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机会不断增多,同时运动中的伤害事件也在不断增加[1].生活方式与运动安全间存在诸多联系[2-3].本研究于2014年5-7月对新疆某医学类高校维吾尔族大学生生活方式与运动伤害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探讨个体生活方式对运动伤害的影响,为维吾尔族大学生健身运动安全及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依据.

    作者:魏礼军;宁新辉;米热古丽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绍兴市2010-2014年学生肺结核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2010-2014年绍兴市学生肺结核流行特征,为制定学校结核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0-201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中的肺结核病例信息,对绍兴市学生肺结核流行病学趋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4年绍兴市结核病防治机构共报告学生肺结核病例574例,报告学生发病率为16.72/10万,占全人口总发病数的4.48%(574/12 825),其中涂阳189例.发病率、涂阳率均以大学生(49.10/10万,16.77/10万)高,各学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76.5,195.2,P值均<0.01).每年4月(97例)、11月(61例)为结核病发病高峰期,病人来源主要为因症就诊(44.60%)和转诊(43.38%),学生肺结核患者就诊延误率为57.67%.结论 绍兴市学生肺结核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患者就诊延误较严重.高中和大学生应作为学生结核病防治重点人群,继续加强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

    作者:高华强;卢巧玲;牛文柯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某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当今,大学生体能状况呈下降的趋势令人担忧,已引起诸多学者的高度关注[1].对健康的追求是人生的永恒和根本,但影响体质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自身的个人因素和学校因素尤为重要.本研究采用动态追踪的方法,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探讨大学生在校4a的体质健康变化特点以及体质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旨在为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和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促进策略提供依据.

    作者:杨洋;吴永慧;李幸堂;李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重庆市涪陵区中小学生麻疹腮腺炎风疹抗体水平分析

    目的 了解重庆市涪陵区中小学生麻疹、风疹、流腮免疫水平,为拟定相应疾病预防控制对策提供参考.方法 分层整群随机抽取重庆市涪陵区6~15岁中小学生2 179名,采集全血,采用酶联免疫法对麻疹、风疹、腮腺炎病毒IgG抗体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共检测2 179人6 537份全血,其中麻疹抗体阳性1 968人,阳性率为90.32%;风疹抗体阳性1 908人,阳性率为87.56%;流腮抗体阳性1 904人,阳性率为87.38%.不同性别年龄组学生间麻疹、风疹、流腮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监测点间麻疹、风疹、流腮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9.820,122.268,61.840,P值均<0.05),均以西部地区的阳性率为低;城区风疹抗体阳性率(90.01%)高于乡镇(85.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36,P=0.005).结论 重庆市涪陵区中小学校中小学生麻疹、风疹、腮腺炎疫苗抗体阳性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应进一步加强西部较偏远地区麻腮风三联疫苗的推广接种.

    作者:张仁平;杨德明;田应桥;曹勇;康晓丽;王小明;杨帆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云南省少数民族学生身体素质敏感期研究

    目的 了解云南省少数民族学生身体素质的现状、敏感期特点,为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动态分析(年增长率+0.5s)的方法,分别对每个年龄段的身体素质如50 m、立定跳远、仰卧起坐、斜身引体、引体向上、握力、50 m×8往返跑、1 000 m/800 m和坐位体前屈等指标进行研究,探讨云南省白族、傣族、哈尼族、傈僳族、纳西族和佤族6个少数民族7~18岁年龄段学生身体素质敏感期变化趋势.结果 身体素质在自然增长过程中初中年龄段(13 ~15岁)增长量大,学生身体素质除13~18岁女生的耐力素质(傣族、佤族、纳西族和傈僳族)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负增长外,其他均随年龄增长而不断提高,且大部分呈现波浪式增长的趋势;身体素质各项指标的敏感期86%以上处于男生7~8岁和11~15岁,女生7~12和15~16岁的年龄阶段,且敏感年龄分布既有分散,也有连续的特点;女生仅柔韧素质超过男生,且敏感年龄早于男生.结论 少数民族学生各项身体素质训练的佳年龄阶段和性别、年龄、民族差异等规律特征,可为各地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学校的教学课程设置、运动训练、器材等提供参考.

    作者:邓淑珍;常利涛;黄达峰;吕慧;安维维;韦蝶心;李华海;代丽梅;谭敏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崇左市2009与2013年中小学生蛔虫感染情况

    目的 了解崇左市中小学生肠道寄生虫感染现状,为进一步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崇左市中小学校的在校学生,其中2009年抽取22所学校的8 274名学生,2013年抽取21所学校的7 992名学生.采取改良加藤法检验粪便中的蛔虫卵.结果 2009年崇左市中小学生蛔虫感染率为8.74%,2013年感染率为4.14%,2009年感染率高于2013年(x2=141.74,P<0.05);2009和2013年沿边境学生与非沿边境学生之间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80,0.22,P值均>0.05);2013年沿边境中学生感染率(4.18%)高于非沿边境中学生(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4,P<0.05).结论 学生蛔虫感染率总体受地域影响不明显,但呈现在某一时期以地方式作业的农村学生和区域性中学生偏高,其他学生人群感染并存的态势.应继续加强对学生进行蛔虫感染预防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

    作者:陆作雄;廖立瑶;陈兰芬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加滑扰动训练对大学男生平衡能力影响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加滑扰动训练对大学生身体平衡能力的影响,为改善大学生平衡能力寻求更优训练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选取30名台州学院大一男生,随机均分为传统力量组(TST组)和加滑扰动组(SIT组).实验共进行10周,每周3次,每次40 min.实验前后,运用Korebalance平衡测试系统测试2组受试者静态和动态平衡能力.结果 静态睁眼双用脚、睁眼左脚、睁眼右脚,闭眼双脚站立及动态测试中,实验前SIT组总体平衡指数(BIS)分别为(260±110),(527±384),(357±117),(963±434),(1 662±780),TST组分别为(282±121),(480±233),(403±208),(856±452);实验后TST组BIS分别为(212±67),(320±193),(361±187),(793±508),(1 515±887),SIT组BIS分别为(143±65),(180±108),(211±102),(376±300),(524±329).与训练前相比,SIT组受试者静态和动态下双脚平衡能力指标降低(P值均<0.05);2组训练后平衡能力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加滑扰动训练相比传统力量训练能更有效地提高大学生身体平衡能力.

    作者:华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