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农村留守青少年生殖健康认知和行为的定性研究

冯宁;陈力权;杨琦;金曦;付谦;牛红峰

关键词:生殖, 健康知识, 态度, 实践, 行为, 认知, 青少年
摘要:目的 了解农村留守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认知和行为,为开展农村留守青少年生殖健康促进项目提供依据.方法 抽取重庆市和湖南省各1个县的33名10~24岁校内外留守青少年,对成长的自然、社会和家庭环境,生殖健康相关认知和行为,以及遇到生殖健康问题时的求助情况开展个人深入访谈,在与留守青少年相关的人员中就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社会和家庭环境开展个人访谈.结果 农村留守青少年的上学路途、住宿条件艰苦,工作环境复杂,对青春期、月经、遗精、自慰、艾滋病、性行为和性侵犯等生殖健康知识的了解不完备;婚前性行为较多且安全性行为采纳较少,尤其是校外青少年.在生殖健康方面,农村留守青少年缺乏来自父母、看护人、同学与同事、老师、雇主、医生等及时正确的指导或支持,忍受缺少父母关爱的痛苦,在自身安全方面存在诸多隐患,在遇到生殖健康相关问题时难以获得恰当帮助;校内、外男、女青少年均是如此.结论 农村留守青少年生殖健康问题值得特别关注.需从公共卫生角度建立专门应对机制,营建有利的自然、社会和家庭环境与促进适应一般社会规范并重.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学生营养知识状况

    目的 了解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学生营养知识知晓状况,为我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及相关政策的实施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选取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50个重点监测县,每县按照学校食堂供餐、企业(单位)供餐和混合供餐等3种供餐模式,每种模式各随机抽取2所小学和初中学校,从小学三年级以上及初中每个年级中各随机抽取1~2个班.达到每个年级40人左右,男、女生基本各半,共29 317名.采用自填“学生调查表”,收集学生基本信息和营养知识相关信息.结果 学生营养知识平均(3.6±1.7)分,初中生(3.9±1.7)高于小学生(3.3±1.7))(t值分别为-4.69,-29.37,P值均<0.01),乡镇学校学生(3.6±1.7)及县城学校学生(3.6±1.6)高于农村学校学生(3.3±1.7)(t=48.57,P值均<0.01).各知识点知晓率为21.5%~51.4%.以对健康的理解(59.5%)和维生素和矿物质食物来源(59.5%)的知晓率较高,对促进长个子的营养素知晓率低(21.5%),初中生知晓率要高于小学生.学生营养知识来源途径以课本(56.7%)和校园宣传或课堂教学(54.9%)为主.结论 “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地区学生营养知识水平较低,营养知识来源途径仍以学校传播为主.应积极利用校园资源开展营养健康教育,提高学生营养知识水平.

    作者:徐海泉;张倩;甘倩;李荔;张帆;潘慧;胡小琪;马冠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学生缺勤情况分析

    目的 分析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学生缺勤状况,为我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及相关政策的实施提基础数据.方法 从我国699个“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监测县中,按照学校食堂供餐、企业(单位)供餐和混合供餐等3种供餐模式,每县各随机抽取20% ~ 30%的小学和初中作为监测学校,在3-6月和9-12月,以“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生出勤表上报各监测学校每个学习日学生出勤和缺勤人数,以“人日”为单位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共调查小学及初中13 970所,监测学校学生缺勤率为27.1‰,其中事假和病假缺勤率分别为13.7‰,12.9‰.初中生缺勤率(38.0‰)高于小学生(21.8‰),县城学校学生(31.9‰)高于农村(25.9‰)和乡镇学校学生(27.4‰),食堂供餐学校学生(30.7‰)高于企业供餐(24.3‰)及混合供餐学校学生(25.1‰),在校生≤100人的学校(28.4‰)和>500人的学校学生缺勤率(29.6‰)高于100~500人学校学生缺勤率(22.6‰)(x2值分别为3 989 987,2.776× 107,2 505 572,P值均<0.01);6月学生事假缺勤率(20.2‰)及12月学生病假缺勤率(16.2‰)高于其他月份(x2值分别为9.7× 108,9.711×107,P值均<0.01).结论 “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学生事假缺勤率与病假缺勤率相当,不同学段、供餐模式及学校地理位置的学生缺勤率有所不同.

    作者:徐海泉;李荔;甘倩;张帆;潘慧;张倩;胡小琪;马冠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培养学生健康饮食行为需要全社会参与

    少年富则国家富,少年强则国家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营养状况不仅会直接影响自身的生长发育、防病抗病能力和智力与心理的正常发展,关系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还关系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民族整体的健康素质[1].中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营养是他们成长的物质基础,对他们的生命历程更为重要[2].而营养是否能全面均衡获取,与他们的饮食行为健康与否有密切关系.

    作者:胡小琪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评价

    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小学生各种心理问题发生率均在10%以上,其中我国中小学生各种心理问题发病率为2.3%~19.5%[1].如果儿童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持续时间过长,不仅会影响当前的学习和生长发育,甚至会导致成年期的社会适应不良及心理缺陷.心理发育主要是指心理活动从不成熟到成熟,及其行为通过环境适应不断得到改造并日趋完善的复杂过程[2].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主要包括两个重要部分:一是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二是社会性发展过程,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人格[3].也有研究者认为认知、情绪情感和社会化发展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核心内容[4].

    作者:李小芳;卞晨阳;陈艳琳;黄娟;马玉巧;余毅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上海市中学生家长饮酒相关知识态度行为

    目的 了解上海市中学生家长饮酒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为从家庭方面开展青少年饮酒干预活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填问卷调查方法,对上海市46所中学(初中25所、普通高中11所、职业高中10所)4 550名学生家长进行调查.结果 中学生家长饮酒相关健康知识平均总得分为(4.8±2.0)分,属于“一般”水平;但对于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的疾病知晓率较低,完全回答正确的比例仅占11.9%.对于孩子在各场合饮酒的态度,11.5%~19.0%的家长表示赞同,13.9% ~16.2%的家长持无所谓态度.中学生家长过去1 a曾饮酒率较高(47.3%).32.2%的家长未对孩子进行过针对饮酒危害知识教育.对饮酒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方面的表现,母亲好于父亲,父亲好于其他监护人;初中生家长好于高中生家长,高中生家长好于职业高中家长.结论 中学生家长对饮酒的健康危害认识不足,对于孩子饮酒行为的容忍度较高.建议开展针对中学生家长的饮酒危害健康教育,并把孩子的父亲及职业高中学生家长列为饮酒危害教育的重点人群.

    作者:汤红梅;方红;赵黎芳;何丹丹;赵彩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天津市2011-2013年大学新生血压水平及其与BMI的关系

    目的 探讨天津市大学新生血压水平现状及其与BMI分布的关系,为制定大学生控制体重和预防高血压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对2011-2013年天津市9所大学共50 503名19~22岁入学新生的血压和身高、体重进行测定,并对高血压、高血压前期现状和BMI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2年和2013年入学新生高血压检出率分别比2011年增长0.9和0.8百分点(x2值分别为22.739,18.315,P值均<0.01);2012年和2013年正常血压高值检出率分别比2011年增长5.0和4.5百分点(x2值分别为98.825,84.983,P值均<0.01).男生高血压和正常血压高值总检出率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850.961,4 465.881,P值均<0.01).男、女生高血压与正常血压高值的检出率表现出随BMI增长而上升的趋势,低体重组、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男生的高血压检出率分别为1.9%,3.1%,7.2%和20.9%(x2=1 134.466,P<0.01),女生的高血压检出率分别为0.3%,0.5%,2.3%和8.9%(x2 =808.956,P<0.01).结论 大学新生的BMI增高与血压偏高密切相关,可通过控制大学生的体质量指数来降低患高血压的危险性.

    作者:习倩倩;韩钰;戴炜;苏媛媛;邓艳梅;张欣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广西汉族儿童青少年血压变化趋势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1985-2010年25 a间广西汉族儿童青少年血压变化趋势,为探索从儿童青少年时期预防和控制成人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1985-2010年广西6次学生体质调研中7~18岁汉族儿童青少年血压、身高、体重等结果进行趋势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25 a间,广西汉族城乡男女生收缩压均呈下降趋势(F值为5.418 ~430.680,P值均<0.01),平均减少4.0 mmHg;舒张压均呈上升趋势(F值为18.651 ~ 75.257,P值均<0.01),平均增加10.7 mmHg,幅度大于收缩压;总体脉压呈下降趋势(F=3 640.650,P<0.01),平均减少13.8 mmHg;2005和2010年收缩压、舒张压、脉压与身高、体重、体质指数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结论 广西汉族儿童青少年的心脏功能下降形势严峻.应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身体活动水平,从儿童期预防高血压等心脑血管慢性疾病的发生.

    作者:刘玄华;阮青;陈兴乐;刘慧慧;唐振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学生饮料消费状况

    目的 分析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学生饮料消费状况,为引导学生合理消费饮料和促进学生营养改善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从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50个重点监测县中,按照学校食堂供餐、企业(单位)供餐和混合供餐等3种供餐模式,各随机抽取2所小学和初中,从小学三年级以上及初中每个年级各随机抽取1~2个班,采用“学生调查表”收集所调查29 317名学生的饮料消费种类、频率等.结果 小学生、初中生选择饮料种类前3位依次为碳酸饮料(42.9%)、含乳饮料(36.7%)、茶饮料(36.0%).48.9%的学生每天喝1杯以上的饮料,小学生和初中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每天喝1杯及以上饮料的比例在学校食堂供餐(51.1%)和混合供餐的学生(51.7%)中高于企业供餐学生(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41.2,P<0.01);寄宿生每天喝1杯及以上饮料的比例(48.2%)低于非寄宿生(5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P<0.01).结论 贫困地区学生的饮料消费普遍.应加强对学生的营养健康宣传教育,引导学生合理消费饮料.

    作者:李荔;唐振闯;陶龙翔;张倩;潘慧;甘倩;胡小琪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江苏某高校大学生手机使用对睡眠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大学生的手机使用对睡眠质量的影响,为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抽取江苏省某大学大一至大三913名学生为对象,调查其手机使用情况,并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其睡眠质量.结果 913名在校大学生的PSQI平均得分为(5.62 ±2.33)分,大学生手机使用年限越长,睡眠质量越差,手机使用年限>3 a者的睡眠障碍率达22%.每天使用手机的社交通讯软件、看视频节目的时间>60 min的学生睡眠障碍率分别为54.5%和21.3%,高于<10 min组的13%和13.7%(P值均<0.05).每天使用手机时间越长,睡眠质量越差;每天熄灯后使用时间>60 min组的学生睡眠障碍率为30.2%,明显高于<10 min的10.4%(P<0.05).但未发现每天使用手机的基础功能(接打电话、收发短信)对睡眠质量的影响.结论 过度使用手机会降低睡眠质量,引发睡眠障碍.应采取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措施,倡导合理使用手机,以有效改善在校大学生的睡眠质量.

    作者:沈愁;戴静;周逸;盛祺;王战;蔡思洁;华亚芳;许岩;陆荣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太原市中小学生1995与2010年体格发育趋势分析

    目的 了解太原市中小学生1995-2010年体格发育变化规律及发展趋势,为科学制定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发展规划和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太原市1995-2010年学生体质调研数据,对7~18岁中小学生身高、体重发育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15 a来,太原市中小学生城男、乡男、城女、乡女的身高和体重平均增长值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分别为3.49 cm和6.4 kg,4.45 cm和5.0 kg,2.28 cm和3.2 kg,2.51 cm和3.6 kg;乡村男女学生身高平均增幅和增长速度大于城市男女生,身高的城乡差异逐渐缩小;体质量指数(BMI)高百分位数逐年增加,2010年与1995年比较,第90百分位数(P90)增长了1.93 kg/m2,第95百分位数(P95)增长了2.65 kg/m2,第97百分位数(P97)增长了3.01 kg/m2,城市学生BMI高百分位数大于乡村,男生大于女生;女生身高大发育年龄及男女生性发育提前,城市学生成年身高增长不明显.结论 太原市学生生长发育长期趋势仍在继续,性发育的提前、改善青春期的营养和青少儿的肥胖将成为今后学校卫生工作关注的重点.

    作者:朱文华;王晓斌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北京市中小学校午餐用餐供餐状况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中小学生的午餐用餐、供餐现况,为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普查法,对北京市范围内的全部中小学校(含职业高中)进行问卷调查,由校医完成问卷.结果 北京市中小学生的午餐用餐方式分为外送餐、托管食堂、学校自办食堂、回家吃(包括带饭和小饭桌)4种,学生选择比例分别为26.22%,16.28%,24.27%,33.24%.外送餐、托管食堂、自办食堂从出餐到用餐的中位时间间隔分别为110,30,20 min.食谱由供餐公司和学校制定,没有统一标准,平均价格分别为8.83,8.67,7.70元.除北京市政府对农村与乡镇地区每名住宿生提供每月160元的伙食补助外,学生和学校基本不享有其他任何补贴.结论 学校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学生就餐方式,配备营养师,合理搭配食谱,同时强化课堂营养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饮食习惯.

    作者:郭欣;刘峥;胡骥川;徐文婕;刘亨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深圳市宝安区小学生伤害现状及干预效果分析

    目的 了解宝安区小学生伤害流行状况及影响因素,评价伤害干预措施的效果,为制定小学生伤害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宝安区20所小学5 834名学生进行伤害现况调查,其中抽取8所小学学生进行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和生活技能干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伤害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宝安区小学生伤害发生率为25.00%,伤害类型主要是摔伤、扭伤和撞伤,分别占39.20%,14.37%,12.0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年级、男生、不良健康行为、校外游荡、父母离婚等是伤害行为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和生活技能干预分别使伤害发生率降低了4.51,4.67,7.80百分点.结论 宝安区小学生伤害问题发生普遍,建立以健康教育为基础,行为干预和生活技能干预为强化的干预模式能够有效减少小学生伤害的发生.

    作者:孙群露;高飞;刘晓峰;刘俊;邱燚;张容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山东某地农村小学生家长不良亲职教育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 了解农村地区小学生家长不良亲职教育方式及其影响因素,为在农村地区家庭开展亲职教育项目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不记名自填式问卷调查方式,对山东省某农村地区904名小学生家长进行一般人口学特征、亲职教育方式、社会支持度、童年期受虐经历等方面的调查.结果 小学生家长过度反应平均得分为(15.61 ±6.91)分,敌意平均得分为(7.06±4.08)分.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长童年期有躯体虐待经历、情感虐待经历,过度反应和敌意得分较高;孩子学习成绩越好家长过度反应和敌意得分则越低(P值均<0.05);家长社会支持度越高,过度反应得分越低,男生以及填表人为母亲的敌意得分更高(P值均<0.05).结论 亲职教育应将童年期有躯体/情感虐待经历的和社会支持度较低的家长作为重点干预人群.

    作者:冯亚男;陈晶琦;赵晓侠;金怡晨;刘成凤;于卜一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某高校大一学生骨密度增长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大学生骨密度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促进大学生骨健康的有效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118名沈阳医学院大一学生进行左足跟骨超声密度测定、体格测量、体成分测量、7d膳食调查(食物频率法)和体力活动情况调查.结果 超声骨强度指数年增长率,男生为3.83%,女生为5.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06,P=0.318).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对大学生超声骨强度指数年增长率有正性影响作用的因素由大到小依次是瘦体重年变化率(β=0.24)、步行能量消耗年变化率(β=0.199)和每天食用奶类及其制品(β=0.177)(P值均<0.05).结论 低年级大学生尚处于骨量增长期,增加奶类及其制品摄入量和步行运动,提高机体瘦体重能够促进骨量增加.

    作者:李玉秋;刘红玉;李粉;张爱爱;周波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安阳市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防制现状

    目的 了解安阳市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防制管理现状,发现薄弱环节,提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传染病防制策略的依据.方法 采用多级分层抽样方法抽取安阳市4个区和2个县的112所机构,对被调查单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传染病报告制度建立率为82.14%,晨检制度长期执行率为46.63%,因病缺勤登记制度长期执行率为50.00%,学生定期体检制度建立率为79.46%.接种证查验执行率为82.14%,按规定卫生室设置率为36.17%.结论 当前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防制多环节存在不足.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进一步健全传染病预案体系建设,强化传染病执法力度,加强建立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

    作者:韩俊锋;孟巧玲;包红红;张栓虎;梁玉清;于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芬兰某市青春期女童血清C-反应蛋白体脂总量变化趋势及相关性

    目的 观察青春期前(即生长突增前期)至成年早期女童体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和体脂总量的变化情况,探讨两者是否具有循轨特征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396名芬兰于韦斯屈莱市及周边的9~13岁健康女孩进行为期7a追踪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女孩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采用双能X-线吸收仪检测其体脂含量.利用MLwin软件分别对女孩体内C-反应蛋白水平和体脂总量的总体变化趋势进行拟合.结果 青春期女孩体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和体脂总量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C-反应蛋白水平随年龄增长依次为5.2,5.3,5.5,6.1 ng/mL,体脂总量随年龄增长依次为10.1,13.7,15.4,19.4 kg),且具有循轨特征,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R2 =0.210,P<0.01).结论 在儿童期体脂含量较高的人,其成年后患代谢性相关疾病的风险可能较高.

    作者:温鑫菲;王人卫;冯国双;刘阳;程蜀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农村留守青少年生殖健康认知和行为的定性研究

    目的 了解农村留守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认知和行为,为开展农村留守青少年生殖健康促进项目提供依据.方法 抽取重庆市和湖南省各1个县的33名10~24岁校内外留守青少年,对成长的自然、社会和家庭环境,生殖健康相关认知和行为,以及遇到生殖健康问题时的求助情况开展个人深入访谈,在与留守青少年相关的人员中就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社会和家庭环境开展个人访谈.结果 农村留守青少年的上学路途、住宿条件艰苦,工作环境复杂,对青春期、月经、遗精、自慰、艾滋病、性行为和性侵犯等生殖健康知识的了解不完备;婚前性行为较多且安全性行为采纳较少,尤其是校外青少年.在生殖健康方面,农村留守青少年缺乏来自父母、看护人、同学与同事、老师、雇主、医生等及时正确的指导或支持,忍受缺少父母关爱的痛苦,在自身安全方面存在诸多隐患,在遇到生殖健康相关问题时难以获得恰当帮助;校内、外男、女青少年均是如此.结论 农村留守青少年生殖健康问题值得特别关注.需从公共卫生角度建立专门应对机制,营建有利的自然、社会和家庭环境与促进适应一般社会规范并重.

    作者:冯宁;陈力权;杨琦;金曦;付谦;牛红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分级接触者筛查在一起大学生肺结核聚集性发病调查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分级接触者筛查方法在大学生肺结核聚集性发病调查中的应用效果,为有效控制聚焦性疾病蔓延提供依据.方法 对天津市某大学首发肺结核病例的接触者分级筛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症状筛查、PPD试验、TB-SA检测和胸部DR检查.结果 本次调查逐步筛查了3级接触者,共934名师生.在1~3级接触者中,肺结核可疑症状发生率分别为7.1%,0.4%和0.2%,PPD强阳性率分别为62.5%,30.7%和26.7%,TB-SA阳性率分别为45.5%,22.3%和17.4%,DR胸片可疑阴影发生率分别为16.7%,4.4%和0.6%,各项检查的阳性率均呈递减(x2值分别为36.32,23.02,7.03,52.22,P值均<0.05).终在接触者中确诊17例学生肺结核病例,从1~3级接触者的肺结核检出率分别为14.3%,3.1%和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97,P<0.01).在宿舍楼层分布上,女生43号楼3层的肺结核罹患率为11.6%,高于男生4层的2.0%及其他楼层的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97,P<0.05);专业分布上,10级动画专业、10级环艺专业和其他专业罹患率分别为18.9%,6.8%和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2.30,P<0.05).结论 分级接触者筛查方法适用于学校内结核病疫情调查,可以明确疫情波及人群.调查发现病例间有流行病学关联,疫情主要在宿舍楼层及专业内传播.

    作者:张国钦;张玉华;陈盛玉;钟达;傅衍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我国青少年健康素养基于性别差异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性别与我国青少年健康素养的关系,为提高我国青少年健康素养提供科学的循证依据.方法 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检索词为主题/篇名/关键词/摘要(初中生/学生/高中生/大学生/青少年/新生)and健康素养.应用Meta Analyst Beta 3.13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检索时间至系统更新到2014年6月.结果 共纳入11篇文献,总体健康素养应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其效应值为OR=0.920,95% CI=0.843 ~1.004.在基本技能方面、科学健康观方面男生要优于女生,效应值分别为OR=0.875,95% CI=0.776~0.987;OR=0.539,95% CI=0.471~0.617.而在健康方式与行为、基本知识和理念及传染病预防、慢性病预防、基本医疗及安全与急救方面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针对不同性别青少年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健康素养.

    作者:程丽楠;崔文香;刘佳鸿;金英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沈阳市于洪区中学生伤害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沈阳市青少年伤害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伤害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沈阳市于洪区抽取3 477名初中和高中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伤害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过去1 a共有1 051名中学生发生伤害行为,报告率为30.2%.扭伤(18.6%)、跌落伤(12.0%)和切割伤(8.6%)是中学生伤害发生的常见类型.伤害检出率男生(34.3%)高于女生(26.8%),初中生(36.2%)高于高中生(2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2.958,48.386,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初中生、男生、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以及睡眠障碍是中学生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428,1.981,1.501,1.436,1.461,P值均<0.01).结论 中学生是伤害发生的高危人群,应针对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作者:张海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