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儿童青少年饮食行为模式与超重肥胖的关系

孟祥坤;邹志勇;尚晓瑞;周佳;马蕊;马军

关键词:儿童, 青少年, 饮食习惯, 行为, 超重, 肥胖症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青少年饮食行为模式与超重肥胖的关系,为制定营养教育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中国7省市28 612名儿童青少年进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采用7d饮食行为回顾法收集饮食行为资料.结果 共确定4种饮食行为模式:模式1贡献率为16.58%,与油炸食品、高能量零食、西式快餐、含糖软饮料、在外就餐有关;模式2贡献率为13.02%,与蔬菜、水果、肉或肉制品有关;模式3贡献率为15.58%与早餐、奶有关;模式4贡献率为9.50%,与饭碗大小、吃饭速度有关.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模式1(OR=1.146,95% CI=1.058~1.242)和模式4(OR=1.848,95% CI=1.699 ~2.010)是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模式3是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OR=0.734,95%CI=0.676 ~ 0.798).结论 儿童青少年饮食行为模式与超重肥胖存在一定关联,应加强营养教育,确保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分级接触者筛查在一起大学生肺结核聚集性发病调查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分级接触者筛查方法在大学生肺结核聚集性发病调查中的应用效果,为有效控制聚焦性疾病蔓延提供依据.方法 对天津市某大学首发肺结核病例的接触者分级筛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症状筛查、PPD试验、TB-SA检测和胸部DR检查.结果 本次调查逐步筛查了3级接触者,共934名师生.在1~3级接触者中,肺结核可疑症状发生率分别为7.1%,0.4%和0.2%,PPD强阳性率分别为62.5%,30.7%和26.7%,TB-SA阳性率分别为45.5%,22.3%和17.4%,DR胸片可疑阴影发生率分别为16.7%,4.4%和0.6%,各项检查的阳性率均呈递减(x2值分别为36.32,23.02,7.03,52.22,P值均<0.05).终在接触者中确诊17例学生肺结核病例,从1~3级接触者的肺结核检出率分别为14.3%,3.1%和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97,P<0.01).在宿舍楼层分布上,女生43号楼3层的肺结核罹患率为11.6%,高于男生4层的2.0%及其他楼层的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97,P<0.05);专业分布上,10级动画专业、10级环艺专业和其他专业罹患率分别为18.9%,6.8%和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2.30,P<0.05).结论 分级接触者筛查方法适用于学校内结核病疫情调查,可以明确疫情波及人群.调查发现病例间有流行病学关联,疫情主要在宿舍楼层及专业内传播.

    作者:张国钦;张玉华;陈盛玉;钟达;傅衍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和传统生物医学的职高生控烟模式比较

    目的 评价以社会认知理论和以传统生物医学为基础的健康教育方法对职高生吸烟行为和影响因素的干预效果,为推动和发展职高学校控烟工作提供有效依据.方法 以学校为基础对职高生实施控烟干预,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社会认知组、健康知识组和对照组,进行为期0.5a的干预随访并评估干预后效果.结果 职高生总体吸烟率为38.75%.干预后,社会认知组吸烟率从41.60%降为3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15,P<0.05);而健康知识组吸烟率从37.65%略下降为37.27%,空白对照组吸烟率从35.32%略上升为36.0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005,0.051,P值均>0.05).干预后,社会认知组、健康知识组和空白对照组戒烟率分别为51.93%,28.57%和39.07%,社会认知组戒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65,P<0.05);而健康知识组与对照组戒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干预方法能有效建立职高生正确的烟草认知从而减少其吸烟行为,而基于生物医学的干预对于控制职高生吸烟效果较差.

    作者:陈心月;许琪;黄德开;巫智远;易晓丽;陈怀良;杨阳;张建新;杨淑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应用德尔菲法构建健康学校评价指标体系

    目的 应用德尔菲法构建健康学校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为采用有效手段推动健康学校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头脑风暴法和专题讨论,形成指标体系框架;通过2轮专家咨询、层次分析法计算评估体系中各级指标权重,确定健康学校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结果 15名专家参与德尔菲咨询,2轮均收回15份有效资料.专家权威系数为0.825,2轮指标的变异系数均<0.30;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专家协调系数分别为0.540和0.597,专家协调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初步确定的健康学校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35个三级指标组成.结论 初步建立较完备的健康学校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结构稳定,专家意见比较协调,涵盖健康学校建设的主要因素.

    作者:朱嫒嫒;曹承建;李金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学生饮料消费状况

    目的 分析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学生饮料消费状况,为引导学生合理消费饮料和促进学生营养改善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从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50个重点监测县中,按照学校食堂供餐、企业(单位)供餐和混合供餐等3种供餐模式,各随机抽取2所小学和初中,从小学三年级以上及初中每个年级各随机抽取1~2个班,采用“学生调查表”收集所调查29 317名学生的饮料消费种类、频率等.结果 小学生、初中生选择饮料种类前3位依次为碳酸饮料(42.9%)、含乳饮料(36.7%)、茶饮料(36.0%).48.9%的学生每天喝1杯以上的饮料,小学生和初中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每天喝1杯及以上饮料的比例在学校食堂供餐(51.1%)和混合供餐的学生(51.7%)中高于企业供餐学生(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41.2,P<0.01);寄宿生每天喝1杯及以上饮料的比例(48.2%)低于非寄宿生(5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P<0.01).结论 贫困地区学生的饮料消费普遍.应加强对学生的营养健康宣传教育,引导学生合理消费饮料.

    作者:李荔;唐振闯;陶龙翔;张倩;潘慧;甘倩;胡小琪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评价

    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小学生各种心理问题发生率均在10%以上,其中我国中小学生各种心理问题发病率为2.3%~19.5%[1].如果儿童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持续时间过长,不仅会影响当前的学习和生长发育,甚至会导致成年期的社会适应不良及心理缺陷.心理发育主要是指心理活动从不成熟到成熟,及其行为通过环境适应不断得到改造并日趋完善的复杂过程[2].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主要包括两个重要部分:一是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二是社会性发展过程,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人格[3].也有研究者认为认知、情绪情感和社会化发展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核心内容[4].

    作者:李小芳;卞晨阳;陈艳琳;黄娟;马玉巧;余毅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某高校大学生自我用药现状及需求分析

    目的 了解某高校大学生对常见疾病的自我用药现状,为指导大学生正确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长春理工大学2 436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40.02%的学生咨询并依据药店人员推荐用药,其中男生、高年级、理工科学生表现突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9.209,61.919,41.912,P值均<0.05).20.00%的学生咨询父母凭父母以往经验购药,只有30.00%的学生凭医生开具的处方购药.大学生自我用药服务需求依次为有针对性开展用药健康教育(97.29%)、推荐物美价廉的非处方药(95.48%)、定期开展用药知识讲座(90.35%)、开展用药咨询(89.04%)、校医院应提供用药常识(88.05%)、开展合理用药宣传活动(82.27%).结论 大学生在患病早期自我药疗行为较普遍.应关注大学生自我药疗情况,采取有效用药健康教育措施,提高大学生自我药疗的知识和技能.

    作者:郑雨欢;毛亚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南京市大学生性行为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目的 构建大学生性行为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为开展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南京市5所高校3 183名大学生进行性行为影响因素的自填式匿名阅卷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率为10.7%,其中男生为14.7%,女生为7.0%.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大学生性行为影响因素的效应大小存在性别差异,安全性行为意向(β值分别为0.426,0.323)和性态度(β值分别为0.272,0.181)是男女生性行为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男、女生性知识对性态度和性行为均有影响.应采取系统、科学的生殖健康教育,降低大学生发生性行为的风险.

    作者:刘志浩;李小宁;卫平民;黄明豪;杨国平;王湘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广西汉族儿童青少年血压变化趋势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1985-2010年25 a间广西汉族儿童青少年血压变化趋势,为探索从儿童青少年时期预防和控制成人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1985-2010年广西6次学生体质调研中7~18岁汉族儿童青少年血压、身高、体重等结果进行趋势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25 a间,广西汉族城乡男女生收缩压均呈下降趋势(F值为5.418 ~430.680,P值均<0.01),平均减少4.0 mmHg;舒张压均呈上升趋势(F值为18.651 ~ 75.257,P值均<0.01),平均增加10.7 mmHg,幅度大于收缩压;总体脉压呈下降趋势(F=3 640.650,P<0.01),平均减少13.8 mmHg;2005和2010年收缩压、舒张压、脉压与身高、体重、体质指数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结论 广西汉族儿童青少年的心脏功能下降形势严峻.应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身体活动水平,从儿童期预防高血压等心脑血管慢性疾病的发生.

    作者:刘玄华;阮青;陈兴乐;刘慧慧;唐振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深圳市宝安区小学生伤害现状及干预效果分析

    目的 了解宝安区小学生伤害流行状况及影响因素,评价伤害干预措施的效果,为制定小学生伤害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宝安区20所小学5 834名学生进行伤害现况调查,其中抽取8所小学学生进行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和生活技能干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伤害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宝安区小学生伤害发生率为25.00%,伤害类型主要是摔伤、扭伤和撞伤,分别占39.20%,14.37%,12.0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年级、男生、不良健康行为、校外游荡、父母离婚等是伤害行为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和生活技能干预分别使伤害发生率降低了4.51,4.67,7.80百分点.结论 宝安区小学生伤害问题发生普遍,建立以健康教育为基础,行为干预和生活技能干预为强化的干预模式能够有效减少小学生伤害的发生.

    作者:孙群露;高飞;刘晓峰;刘俊;邱燚;张容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受体基因多态性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

    目的 探讨5-HTTLPR、5-HT2A受体基因(5-HTR2A)T102C多态性和多巴胺β羟化酶基因(DβH)5'侧翼区-1021C/T多态性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为儿童基因学科的基础研究提供理论数据.方法 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包头市某小学974名小学生的5-HTTLPR、5-HTR2A的T102C多态性及DβH5'侧翼区-1021C/T多态性,采用t检验分析3种基因多态性对ADHD相关行为问题的影响.结果 在冲动多动的得分上,5-HTTLPR的LL基因型的得分高于SS/SL基因型(P=0.007),在焦虑的得分上SS/SL基因型的得分高于LL基因型的得分(P=0.010);在品行问题、焦虑、多动指数的得分上,5-HTR2A的TC/CC基因型均高于TT基因型(P值均<0.05);DβH5'侧翼区的CC与CT/TT基因型在行为问题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遗传因素可能影响ADHD儿童的行为问题表现.

    作者:关明杰;候雪;郝金奇;吴涤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不同负面评价恐惧感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比较

    负面评价恐惧也叫惧怕否定评价,是指对他人的评价担忧,为别人的否定评价感到苦恼,以及预期自己会遭到他人的否定评价[1].随着小学生逐渐习惯学校的环境,同伴关系在其心理卫生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其中的负面评价恐惧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国外Hartmann等[2]在以美国小学生为样本的研究中认为,在促进儿童进行更积极的生活方式时应该重点考虑高的负面评价恐惧(FNE)以及不断增长的体质量指数(BMI),而对儿童负面评价恐惧的干预有助于制止饮食失调的恶性发展[3].较高的负面评价恐惧能够导致青少年较高的冲动购买行为[4],中介怀疑行动对社交回避的影响[5].提示应尽早对小学生的负面评价恐惧获得水平进行确定并找到影响因素.

    作者:郑洪冰;梁腾飞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早年分离创伤对青春期流动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

    目的 探讨青春期流动儿童早年与父母分离经历对心理行为的影响,为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珠三角地区5个地级市各1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六~八年级的1 602名学生(分离组儿童821名,非分离组儿童781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问卷、安全感量表(SQ)、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儿童版)进行测量.结果 分离组在情绪症状、品行因子、多动因子得分和困难总分大于非分离组(t值分别为6.440,1.986,4.939,5.676,P值均<0.05),分离组与非分离组在同伴关系和亲社会行为2个因子得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分离组在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因子得分和安全感总分上低于非分离组(t值分别为-4.908,-4.421,-4.862,P值均<0.01).多重线性回归显示,安全感是分离组儿童情绪症状、品行因子、多动因子、同伴关系、困难总分的消极影响因素,是亲社会行为的积极影响因素;与父母均分离是分离组儿童情绪症状、品行因子、多动因子、困难总分的消极影响因素;与母亲分离、同辈监护是分离组儿童多动因子的积极影响因素;母亲监护是分离组儿童多动因子、困难总分的消极影响因素;年龄是分离组儿童同伴关系问题的消极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 早年与父母分离经历对青春期流动儿童情绪、品行、安全感造成影响.改善有留守经历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和环境,帮助其建立安全感,可促进心理行为的健康发展.

    作者:董江会;郭丽;卢婷;朱麒臻;李孟洁;龚家辉;刘宝宝;杨松达;凌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学生营养知识状况

    目的 了解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学生营养知识知晓状况,为我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及相关政策的实施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选取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50个重点监测县,每县按照学校食堂供餐、企业(单位)供餐和混合供餐等3种供餐模式,每种模式各随机抽取2所小学和初中学校,从小学三年级以上及初中每个年级中各随机抽取1~2个班.达到每个年级40人左右,男、女生基本各半,共29 317名.采用自填“学生调查表”,收集学生基本信息和营养知识相关信息.结果 学生营养知识平均(3.6±1.7)分,初中生(3.9±1.7)高于小学生(3.3±1.7))(t值分别为-4.69,-29.37,P值均<0.01),乡镇学校学生(3.6±1.7)及县城学校学生(3.6±1.6)高于农村学校学生(3.3±1.7)(t=48.57,P值均<0.01).各知识点知晓率为21.5%~51.4%.以对健康的理解(59.5%)和维生素和矿物质食物来源(59.5%)的知晓率较高,对促进长个子的营养素知晓率低(21.5%),初中生知晓率要高于小学生.学生营养知识来源途径以课本(56.7%)和校园宣传或课堂教学(54.9%)为主.结论 “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地区学生营养知识水平较低,营养知识来源途径仍以学校传播为主.应积极利用校园资源开展营养健康教育,提高学生营养知识水平.

    作者:徐海泉;张倩;甘倩;李荔;张帆;潘慧;胡小琪;马冠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上海市中学生家长饮酒相关知识态度行为

    目的 了解上海市中学生家长饮酒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为从家庭方面开展青少年饮酒干预活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填问卷调查方法,对上海市46所中学(初中25所、普通高中11所、职业高中10所)4 550名学生家长进行调查.结果 中学生家长饮酒相关健康知识平均总得分为(4.8±2.0)分,属于“一般”水平;但对于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的疾病知晓率较低,完全回答正确的比例仅占11.9%.对于孩子在各场合饮酒的态度,11.5%~19.0%的家长表示赞同,13.9% ~16.2%的家长持无所谓态度.中学生家长过去1 a曾饮酒率较高(47.3%).32.2%的家长未对孩子进行过针对饮酒危害知识教育.对饮酒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方面的表现,母亲好于父亲,父亲好于其他监护人;初中生家长好于高中生家长,高中生家长好于职业高中家长.结论 中学生家长对饮酒的健康危害认识不足,对于孩子饮酒行为的容忍度较高.建议开展针对中学生家长的饮酒危害健康教育,并把孩子的父亲及职业高中学生家长列为饮酒危害教育的重点人群.

    作者:汤红梅;方红;赵黎芳;何丹丹;赵彩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学生就餐满意度

    目的 分析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学生在校就餐满意度,为促进学生营养改善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从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50个重点监测县中,按照学校食堂供餐、企业(单位)供餐和混合供餐3种供餐模式,各抽取2所小学和初中;从小学三年级以上及初中每个年级各随机抽取1~2个班,达到每个年级40人左右,男、女生各半,共29 317名.采用“‘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健康状况监测学生调查表”对学校提供食物的喜爱程度、口感、质量、营养等问题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 小学生“非常喜欢”吃学校提供食物的比例(25.7%)高于初中生(8.6%),西部地区学生(20.7%)高于中部地区学生(1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 364.9,205.9,P值均<0.01);小学生(26.6%)每次都能吃完学校提供食物的比例明显高于中学生(19.6%),西部地区学生(26.0%)高于中部地区学生(19.9%).学生吃不完学校提供食物的原因前3位依次为不想总吃同样的、给的太多吃不完和不喜欢吃.15.1%的学生认为学校提供的食物更有营养,小学生(18.1%)高于初中生(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学生对混合供餐和企业供餐模式的满意度较高,学校食堂供餐模式满意度较低.结论 学生对学校提供食物的就餐满意度较低.学校、供餐企业和社会应合力打造学生营养餐,并对学校食堂从业人员进行膳食指导和营养宣教.

    作者:潘慧;张倩;唐振闯;甘倩;李荔;胡小琪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青海省藏区寄宿中小学生营养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目的 了解在青海省藏区寄宿制学校中小学生中开展营养教育的效果,为加强藏区寄宿制学生营养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青海省2个藏族自治县4所寄宿制学校的2 532名中小学生营养知识和营养行为相关问题进行基线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针对学生营养知识和行为存在的问题制作宣传和培训资料,并开展相应健康教育活动.健康教育活动后,采取相同问卷对基线调查学校学生1 766名进行终末调查.结果 项目活动前后,藏区寄宿制学校中小学生的营养健康知识总体知晓率从38.20%提高到86.23%(x2 =985.58,P<0.01),健康饮食行为总体形成率从45.48%提高到71.43%(x2 =284.85,P<0.01);大部分营养知识知晓率和饮食行为形成率较基线调查分别提高40和30百分点.项目活动后初中生营养知识知晓率和健康饮食行为形成率均高于小学生.结论 营养健康教育是提高寄宿制学校中小学生营养知识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的有效方式.管理部门和学校应加强中小学生日常营养健康教育工作.

    作者:赵宏;李斌;刘燕;肖然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学校卫生在新型公共卫生体系建立中的作用

    学校卫生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卫生是研究学生生长、发育、健康与教育和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育人科学,目的是通过研究、监测、保健服务、监督,了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的儿童少年身心健康与外部环境及遗传的相互关系,发挥身心发育潜力,改善外界环境条件,减少和控制消极因素,提出相应的卫生要求和适宜的卫生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促进身心正常发育的目的,为成年期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提高生命质量.任务是监测学生健康状况,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和教学卫生条件,加强对传染病、学生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学校卫生主要服务于大、中、小学生群体.

    作者:马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江苏某高校大学生手机使用对睡眠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大学生的手机使用对睡眠质量的影响,为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抽取江苏省某大学大一至大三913名学生为对象,调查其手机使用情况,并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其睡眠质量.结果 913名在校大学生的PSQI平均得分为(5.62 ±2.33)分,大学生手机使用年限越长,睡眠质量越差,手机使用年限>3 a者的睡眠障碍率达22%.每天使用手机的社交通讯软件、看视频节目的时间>60 min的学生睡眠障碍率分别为54.5%和21.3%,高于<10 min组的13%和13.7%(P值均<0.05).每天使用手机时间越长,睡眠质量越差;每天熄灯后使用时间>60 min组的学生睡眠障碍率为30.2%,明显高于<10 min的10.4%(P<0.05).但未发现每天使用手机的基础功能(接打电话、收发短信)对睡眠质量的影响.结论 过度使用手机会降低睡眠质量,引发睡眠障碍.应采取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措施,倡导合理使用手机,以有效改善在校大学生的睡眠质量.

    作者:沈愁;戴静;周逸;盛祺;王战;蔡思洁;华亚芳;许岩;陆荣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小学五年级学生阅读行为与近视的关联性分析

    目的 比较正视和近视学龄儿童阅读行为的特征和差异,为探索阅读行为与近视发生的关联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某小学五年级的正视和近视学龄儿童各35名参加研究,分别对受试者进行眼健康检查以及阅读行为相关参数的测量.结果 近视儿童的阅读距离为(25.5±5.3)cm,正视儿童为(28.7±6.0)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P<0.05).近视儿童的相对阅读距离比正视儿童更近(t=-2.56,P<0.05).近视儿童相比正视儿童的头位角更大,分别为(29.9±12.1)°,(26.1±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儿童的眼位角为(24.1±9.3)°,小于正视儿童的(28.3±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5,P>0.05).结论 学龄儿童的阅读距离普遍很近.近视儿童的阅读距离更近,头位角更大.

    作者:汪育文;卓佐跑;杨仙玲;保金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深圳市高一学生身体活动现状及其对视力的影响

    目的 了解深圳市中学生身体活动及近视情况,为探索身体活动对视力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对方便确定的深圳市5所高中,整群抽取全部高一学生,共3 952名,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视力状况、近1周内身体活动情况、在晴天通常接触太阳光时间等信息.结果 学生近视患病率为74.87%.大多数学生在每次体育课中真正进行体育锻炼或做运动的时间为10~ 30 min,近7d进行大强度体育活动、中等强度体育活动的天数均为1~2d,参加体力活动至少1h的天数也为1~2 d.周一至周五学生晴天每天平均接触太阳光时间为2h,周末为3h.视力正常学生身体活动情况优于近视学生(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多参与中等强度体育活动(B=-0.043,OR=0.958,P=0.011)、多接触太阳光(B=-0.120,OR=0.887,P=0.003)为视力保护因素.结论 深圳市中学生视力状况不容乐观,身体活动不足.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增加接触太阳光时间,将有助于改善青少年视力状况.

    作者:谌丁艳;罗青山;吴宇;王赟;熊华威;周丽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