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宏;李斌;刘燕;肖然
看护点作为上海郊区基础的区域性学龄前看护机构,主要满足外来人口尤其是农民工群体对同住子女的看护需求.由于在安全、监管、场所多个方面与标准幼儿园相距甚远,看护点公共卫生防控工作逐步受到关注.有研究表明,农民工学校学生伤害认知水平较高[1].2013年3月上海市闵行区华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辖区内看护点儿童伤害防控工作现状、儿童监护人及教职工伤害认知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为探索看护点规范化管理提供依据.
作者:仇寅;孙兰;赵慧蓝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调查和分析江苏省某小学一起胃肠炎暴发的病原和传播危险因素,为采取针对性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制定病例定义,运用描述性和分析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暴发疫情流行特征和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采集病例、桶装水及环境有关标本,进行可疑病原体PCR核酸检测,并对部分阳性标本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该起事件共报告病例78例,罹患率为2.44%.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接触病例、暴露过患者的呕吐物是发病的可能危险因素(x2值分别为18.20,27.18,P值均<0.05);洗手时用洗手液或肥皂(x2=6.17,P=0.013)为保护因素.11例病例的肛拭子标本5份检测出诺如病毒GII.4型阳性.结论 该起事件为由诺如病毒GⅡ.4型感染所致的急性胃肠炎暴发.密切接触和暴露于患者的呕吐物可能是此次暴发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嵇红;向伦辉;张雪峰;付建光;艾静;单军;朱叶飞;汤奋扬;徐建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学生零食的消费状况,为我国学生营养改善及引导学生正确选择零食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从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50个重点监测县中,按照学校食堂供餐、企业(单位)供餐和混合供餐等3种供餐模式,各抽取2所小学和初中;从小学三年级以上及初中每个年级各随机抽取1~2个班,采用“学生调查表”收集所调查29 317名学生的零食消费品种、频率等情况.结果 79.7%的学生每天吃1次以上的零食,选择零食前3位依次为蔬菜水果(54.3%)、饼干面包(45.5%)和方便面(41.7%).30.9%的学生每天花2块钱及以上买零食,初中生(42.8%)高于小学生(22.0%),吃学校食堂供餐学生(34.7%)高于吃企业供餐学生(24.7%),寄宿生(46.0%)高于走读生(3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贫困地区学生零食消费现象普遍且不合理,应加强“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营养改善对策研究,提高学生营养健康水平,引导学生合理消费零食.
作者:唐振闯;张倩;李荔;潘慧;甘倩;胡小琪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学生在校就餐满意度,为促进学生营养改善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从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50个重点监测县中,按照学校食堂供餐、企业(单位)供餐和混合供餐3种供餐模式,各抽取2所小学和初中;从小学三年级以上及初中每个年级各随机抽取1~2个班,达到每个年级40人左右,男、女生各半,共29 317名.采用“‘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健康状况监测学生调查表”对学校提供食物的喜爱程度、口感、质量、营养等问题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 小学生“非常喜欢”吃学校提供食物的比例(25.7%)高于初中生(8.6%),西部地区学生(20.7%)高于中部地区学生(1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 364.9,205.9,P值均<0.01);小学生(26.6%)每次都能吃完学校提供食物的比例明显高于中学生(19.6%),西部地区学生(26.0%)高于中部地区学生(19.9%).学生吃不完学校提供食物的原因前3位依次为不想总吃同样的、给的太多吃不完和不喜欢吃.15.1%的学生认为学校提供的食物更有营养,小学生(18.1%)高于初中生(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学生对混合供餐和企业供餐模式的满意度较高,学校食堂供餐模式满意度较低.结论 学生对学校提供食物的就餐满意度较低.学校、供餐企业和社会应合力打造学生营养餐,并对学校食堂从业人员进行膳食指导和营养宣教.
作者:潘慧;张倩;唐振闯;甘倩;李荔;胡小琪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正视和近视学龄儿童阅读行为的特征和差异,为探索阅读行为与近视发生的关联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某小学五年级的正视和近视学龄儿童各35名参加研究,分别对受试者进行眼健康检查以及阅读行为相关参数的测量.结果 近视儿童的阅读距离为(25.5±5.3)cm,正视儿童为(28.7±6.0)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P<0.05).近视儿童的相对阅读距离比正视儿童更近(t=-2.56,P<0.05).近视儿童相比正视儿童的头位角更大,分别为(29.9±12.1)°,(26.1±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儿童的眼位角为(24.1±9.3)°,小于正视儿童的(28.3±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5,P>0.05).结论 学龄儿童的阅读距离普遍很近.近视儿童的阅读距离更近,头位角更大.
作者:汪育文;卓佐跑;杨仙玲;保金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1985-2010年25 a间广西汉族儿童青少年血压变化趋势,为探索从儿童青少年时期预防和控制成人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1985-2010年广西6次学生体质调研中7~18岁汉族儿童青少年血压、身高、体重等结果进行趋势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25 a间,广西汉族城乡男女生收缩压均呈下降趋势(F值为5.418 ~430.680,P值均<0.01),平均减少4.0 mmHg;舒张压均呈上升趋势(F值为18.651 ~ 75.257,P值均<0.01),平均增加10.7 mmHg,幅度大于收缩压;总体脉压呈下降趋势(F=3 640.650,P<0.01),平均减少13.8 mmHg;2005和2010年收缩压、舒张压、脉压与身高、体重、体质指数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结论 广西汉族儿童青少年的心脏功能下降形势严峻.应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身体活动水平,从儿童期预防高血压等心脑血管慢性疾病的发生.
作者:刘玄华;阮青;陈兴乐;刘慧慧;唐振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创伤事件是指亲身经历、目睹、耳闻,以对一些令人厌恶的细节的重复和极端体验等多种方式暴露于一个或多个以下事件:死亡或严重威胁到生命安全的事件;严重的躯体损伤或构成严重躯体损伤威胁的事件;事实或构成威胁的性侵犯[1].近些年来突发事件增多,在校中小学生属未成年人,对突发事件的认知水平有限[2],容易受到创伤,产生急性应激障碍(ASD)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3].如何对经历创伤事件后具有心理障碍的中小学生进行筛检,进行有效健康干预,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作者:张林;关持循;林晓明;刘堃;郭蕾蕾;陈卓;张黎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大学生不良健康行为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促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编“大学生健康行为调查表”,对整群抽取的江苏省10所学生体质健康监测高校8 80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大学生不良健康行为的主要因素.结果 8 802名大学生中,吸烟和饮酒行为的报告率分别为14.20%,53.18%;87.01%的大学生缺乏运动,66.64%的大学生在近1个月内不能按时作息,61.60%的大学生在过去1周内不能坚持每天吃早餐,且男女生间7种不良健康行为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68.71%的大学生存在3~5种不良健康行为,并且多种不良健康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r=0.034~0.294,P值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独生子女、月生活费高、父母学历低者有可能出现不良健康行为(P值均<0.01).结论 大学生不良健康行为现况不容乐观,且存在聚集现象.亟需采取干预措施,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
作者:杜国平;李伟;许松萍;郭艳;资海荣;卫平民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学生饮料消费状况,为引导学生合理消费饮料和促进学生营养改善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从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50个重点监测县中,按照学校食堂供餐、企业(单位)供餐和混合供餐等3种供餐模式,各随机抽取2所小学和初中,从小学三年级以上及初中每个年级各随机抽取1~2个班,采用“学生调查表”收集所调查29 317名学生的饮料消费种类、频率等.结果 小学生、初中生选择饮料种类前3位依次为碳酸饮料(42.9%)、含乳饮料(36.7%)、茶饮料(36.0%).48.9%的学生每天喝1杯以上的饮料,小学生和初中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每天喝1杯及以上饮料的比例在学校食堂供餐(51.1%)和混合供餐的学生(51.7%)中高于企业供餐学生(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41.2,P<0.01);寄宿生每天喝1杯及以上饮料的比例(48.2%)低于非寄宿生(5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P<0.01).结论 贫困地区学生的饮料消费普遍.应加强对学生的营养健康宣传教育,引导学生合理消费饮料.
作者:李荔;唐振闯;陶龙翔;张倩;潘慧;甘倩;胡小琪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郑州高校大学生的健康素养状况及健康教育需求,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郑州高校1 042名学生,采用“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修订后终确定的问卷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郑州高校有24.86%(259/1042)的大学生具备健康素养知识,大学生科学健康观知晓率为64.68%(674/1 042);慢性病预防的知晓率为9.12% (95/1 042),安全与急救的知晓率为47.89% (499/1 042),基本医疗的知晓率为26.68%(278/1042).科学健康观与基本医疗男、女生间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9.81,12.21,P值均<0.05);一、二年级学生的5类健康问题知晓率均高于三、四年级学生,其中科学健康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39,P<0.05);医学类大学生的健康问题知晓率高于文理科学生(x2值分别为42.24,40.85,19.22,52.59,40.95,P值均<0.01);生源地、所学专业和是否选修课是影响郑州高校大学生健康素养总体水平的因素(P值均<0.05).结论 郑州高校大学生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较高.应继续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健康素养教育,特别是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慢性非传染疾病方面的知识培养.
作者:孙凌云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维吾尔族中学生膳食营养状况,为指导维吾尔族中学生合理膳食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在乌鲁木齐市7个区各随机选取1所少数民族学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分别在每所学校初中和高中各年级选取1个少数民族班级,共对42个班级的1 596名维吾尔族中学生进行膳食回顾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维吾尔族初中生每天食物的摄入量为1 293.95 g,高中生为2 652.1 g.初中男、女生比较,除视黄醇和烟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值均>0.05),其他能量及营养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高中男、女生相比,除烟酸、铁摄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值均>0.05),其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初中生能量摄入充足者占44.2%,蛋白质为58.8%;高中生能量摄入充足者占36.8%,蛋白质为56.8%.结论 应调整维吾尔族中学生的膳食结构,积极改善维吾尔族中学生的营养状况.
作者:吴劼;李卫民;祖母拉提·阿布都热依木;米热古丽;帕尔哈提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以社会认知理论和以传统生物医学为基础的健康教育方法对职高生吸烟行为和影响因素的干预效果,为推动和发展职高学校控烟工作提供有效依据.方法 以学校为基础对职高生实施控烟干预,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社会认知组、健康知识组和对照组,进行为期0.5a的干预随访并评估干预后效果.结果 职高生总体吸烟率为38.75%.干预后,社会认知组吸烟率从41.60%降为3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15,P<0.05);而健康知识组吸烟率从37.65%略下降为37.27%,空白对照组吸烟率从35.32%略上升为36.0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005,0.051,P值均>0.05).干预后,社会认知组、健康知识组和空白对照组戒烟率分别为51.93%,28.57%和39.07%,社会认知组戒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65,P<0.05);而健康知识组与对照组戒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干预方法能有效建立职高生正确的烟草认知从而减少其吸烟行为,而基于生物医学的干预对于控制职高生吸烟效果较差.
作者:陈心月;许琪;黄德开;巫智远;易晓丽;陈怀良;杨阳;张建新;杨淑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负面评价恐惧也叫惧怕否定评价,是指对他人的评价担忧,为别人的否定评价感到苦恼,以及预期自己会遭到他人的否定评价[1].随着小学生逐渐习惯学校的环境,同伴关系在其心理卫生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其中的负面评价恐惧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国外Hartmann等[2]在以美国小学生为样本的研究中认为,在促进儿童进行更积极的生活方式时应该重点考虑高的负面评价恐惧(FNE)以及不断增长的体质量指数(BMI),而对儿童负面评价恐惧的干预有助于制止饮食失调的恶性发展[3].较高的负面评价恐惧能够导致青少年较高的冲动购买行为[4],中介怀疑行动对社交回避的影响[5].提示应尽早对小学生的负面评价恐惧获得水平进行确定并找到影响因素.
作者:郑洪冰;梁腾飞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宝安区小学生伤害流行状况及影响因素,评价伤害干预措施的效果,为制定小学生伤害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宝安区20所小学5 834名学生进行伤害现况调查,其中抽取8所小学学生进行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和生活技能干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伤害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宝安区小学生伤害发生率为25.00%,伤害类型主要是摔伤、扭伤和撞伤,分别占39.20%,14.37%,12.0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年级、男生、不良健康行为、校外游荡、父母离婚等是伤害行为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和生活技能干预分别使伤害发生率降低了4.51,4.67,7.80百分点.结论 宝安区小学生伤害问题发生普遍,建立以健康教育为基础,行为干预和生活技能干预为强化的干预模式能够有效减少小学生伤害的发生.
作者:孙群露;高飞;刘晓峰;刘俊;邱燚;张容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构建大学生性行为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为开展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南京市5所高校3 183名大学生进行性行为影响因素的自填式匿名阅卷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率为10.7%,其中男生为14.7%,女生为7.0%.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大学生性行为影响因素的效应大小存在性别差异,安全性行为意向(β值分别为0.426,0.323)和性态度(β值分别为0.272,0.181)是男女生性行为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男、女生性知识对性态度和性行为均有影响.应采取系统、科学的生殖健康教育,降低大学生发生性行为的风险.
作者:刘志浩;李小宁;卫平民;黄明豪;杨国平;王湘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分级接触者筛查方法在大学生肺结核聚集性发病调查中的应用效果,为有效控制聚焦性疾病蔓延提供依据.方法 对天津市某大学首发肺结核病例的接触者分级筛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症状筛查、PPD试验、TB-SA检测和胸部DR检查.结果 本次调查逐步筛查了3级接触者,共934名师生.在1~3级接触者中,肺结核可疑症状发生率分别为7.1%,0.4%和0.2%,PPD强阳性率分别为62.5%,30.7%和26.7%,TB-SA阳性率分别为45.5%,22.3%和17.4%,DR胸片可疑阴影发生率分别为16.7%,4.4%和0.6%,各项检查的阳性率均呈递减(x2值分别为36.32,23.02,7.03,52.22,P值均<0.05).终在接触者中确诊17例学生肺结核病例,从1~3级接触者的肺结核检出率分别为14.3%,3.1%和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97,P<0.01).在宿舍楼层分布上,女生43号楼3层的肺结核罹患率为11.6%,高于男生4层的2.0%及其他楼层的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97,P<0.05);专业分布上,10级动画专业、10级环艺专业和其他专业罹患率分别为18.9%,6.8%和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2.30,P<0.05).结论 分级接触者筛查方法适用于学校内结核病疫情调查,可以明确疫情波及人群.调查发现病例间有流行病学关联,疫情主要在宿舍楼层及专业内传播.
作者:张国钦;张玉华;陈盛玉;钟达;傅衍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农村留守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认知和行为,为开展农村留守青少年生殖健康促进项目提供依据.方法 抽取重庆市和湖南省各1个县的33名10~24岁校内外留守青少年,对成长的自然、社会和家庭环境,生殖健康相关认知和行为,以及遇到生殖健康问题时的求助情况开展个人深入访谈,在与留守青少年相关的人员中就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社会和家庭环境开展个人访谈.结果 农村留守青少年的上学路途、住宿条件艰苦,工作环境复杂,对青春期、月经、遗精、自慰、艾滋病、性行为和性侵犯等生殖健康知识的了解不完备;婚前性行为较多且安全性行为采纳较少,尤其是校外青少年.在生殖健康方面,农村留守青少年缺乏来自父母、看护人、同学与同事、老师、雇主、医生等及时正确的指导或支持,忍受缺少父母关爱的痛苦,在自身安全方面存在诸多隐患,在遇到生殖健康相关问题时难以获得恰当帮助;校内、外男、女青少年均是如此.结论 农村留守青少年生殖健康问题值得特别关注.需从公共卫生角度建立专门应对机制,营建有利的自然、社会和家庭环境与促进适应一般社会规范并重.
作者:冯宁;陈力权;杨琦;金曦;付谦;牛红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农村地区小学生家长不良亲职教育方式及其影响因素,为在农村地区家庭开展亲职教育项目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不记名自填式问卷调查方式,对山东省某农村地区904名小学生家长进行一般人口学特征、亲职教育方式、社会支持度、童年期受虐经历等方面的调查.结果 小学生家长过度反应平均得分为(15.61 ±6.91)分,敌意平均得分为(7.06±4.08)分.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长童年期有躯体虐待经历、情感虐待经历,过度反应和敌意得分较高;孩子学习成绩越好家长过度反应和敌意得分则越低(P值均<0.05);家长社会支持度越高,过度反应得分越低,男生以及填表人为母亲的敌意得分更高(P值均<0.05).结论 亲职教育应将童年期有躯体/情感虐待经历的和社会支持度较低的家长作为重点干预人群.
作者:冯亚男;陈晶琦;赵晓侠;金怡晨;刘成凤;于卜一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深圳市中学生身体活动及近视情况,为探索身体活动对视力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对方便确定的深圳市5所高中,整群抽取全部高一学生,共3 952名,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视力状况、近1周内身体活动情况、在晴天通常接触太阳光时间等信息.结果 学生近视患病率为74.87%.大多数学生在每次体育课中真正进行体育锻炼或做运动的时间为10~ 30 min,近7d进行大强度体育活动、中等强度体育活动的天数均为1~2d,参加体力活动至少1h的天数也为1~2 d.周一至周五学生晴天每天平均接触太阳光时间为2h,周末为3h.视力正常学生身体活动情况优于近视学生(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多参与中等强度体育活动(B=-0.043,OR=0.958,P=0.011)、多接触太阳光(B=-0.120,OR=0.887,P=0.003)为视力保护因素.结论 深圳市中学生视力状况不容乐观,身体活动不足.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增加接触太阳光时间,将有助于改善青少年视力状况.
作者:谌丁艳;罗青山;吴宇;王赟;熊华威;周丽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太原市中小学生1995-2010年体格发育变化规律及发展趋势,为科学制定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发展规划和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太原市1995-2010年学生体质调研数据,对7~18岁中小学生身高、体重发育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15 a来,太原市中小学生城男、乡男、城女、乡女的身高和体重平均增长值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分别为3.49 cm和6.4 kg,4.45 cm和5.0 kg,2.28 cm和3.2 kg,2.51 cm和3.6 kg;乡村男女学生身高平均增幅和增长速度大于城市男女生,身高的城乡差异逐渐缩小;体质量指数(BMI)高百分位数逐年增加,2010年与1995年比较,第90百分位数(P90)增长了1.93 kg/m2,第95百分位数(P95)增长了2.65 kg/m2,第97百分位数(P97)增长了3.01 kg/m2,城市学生BMI高百分位数大于乡村,男生大于女生;女生身高大发育年龄及男女生性发育提前,城市学生成年身高增长不明显.结论 太原市学生生长发育长期趋势仍在继续,性发育的提前、改善青春期的营养和青少儿的肥胖将成为今后学校卫生工作关注的重点.
作者:朱文华;王晓斌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