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江苏某小学一起诺如病毒引起的胃肠炎暴发疫情分析

嵇红;向伦辉;张雪峰;付建光;艾静;单军;朱叶飞;汤奋扬;徐建芳

关键词:病毒, 胃肠炎, 疾病暴发流行, 学生
摘要:目的 调查和分析江苏省某小学一起胃肠炎暴发的病原和传播危险因素,为采取针对性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制定病例定义,运用描述性和分析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暴发疫情流行特征和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采集病例、桶装水及环境有关标本,进行可疑病原体PCR核酸检测,并对部分阳性标本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该起事件共报告病例78例,罹患率为2.44%.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接触病例、暴露过患者的呕吐物是发病的可能危险因素(x2值分别为18.20,27.18,P值均<0.05);洗手时用洗手液或肥皂(x2=6.17,P=0.013)为保护因素.11例病例的肛拭子标本5份检测出诺如病毒GII.4型阳性.结论 该起事件为由诺如病毒GⅡ.4型感染所致的急性胃肠炎暴发.密切接触和暴露于患者的呕吐物可能是此次暴发的主要危险因素.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儿童青少年饮食行为模式与超重肥胖的关系

    目的 探讨儿童青少年饮食行为模式与超重肥胖的关系,为制定营养教育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中国7省市28 612名儿童青少年进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采用7d饮食行为回顾法收集饮食行为资料.结果 共确定4种饮食行为模式:模式1贡献率为16.58%,与油炸食品、高能量零食、西式快餐、含糖软饮料、在外就餐有关;模式2贡献率为13.02%,与蔬菜、水果、肉或肉制品有关;模式3贡献率为15.58%与早餐、奶有关;模式4贡献率为9.50%,与饭碗大小、吃饭速度有关.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模式1(OR=1.146,95% CI=1.058~1.242)和模式4(OR=1.848,95% CI=1.699 ~2.010)是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模式3是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OR=0.734,95%CI=0.676 ~ 0.798).结论 儿童青少年饮食行为模式与超重肥胖存在一定关联,应加强营养教育,确保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

    作者:孟祥坤;邹志勇;尚晓瑞;周佳;马蕊;马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分级接触者筛查在一起大学生肺结核聚集性发病调查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分级接触者筛查方法在大学生肺结核聚集性发病调查中的应用效果,为有效控制聚焦性疾病蔓延提供依据.方法 对天津市某大学首发肺结核病例的接触者分级筛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症状筛查、PPD试验、TB-SA检测和胸部DR检查.结果 本次调查逐步筛查了3级接触者,共934名师生.在1~3级接触者中,肺结核可疑症状发生率分别为7.1%,0.4%和0.2%,PPD强阳性率分别为62.5%,30.7%和26.7%,TB-SA阳性率分别为45.5%,22.3%和17.4%,DR胸片可疑阴影发生率分别为16.7%,4.4%和0.6%,各项检查的阳性率均呈递减(x2值分别为36.32,23.02,7.03,52.22,P值均<0.05).终在接触者中确诊17例学生肺结核病例,从1~3级接触者的肺结核检出率分别为14.3%,3.1%和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97,P<0.01).在宿舍楼层分布上,女生43号楼3层的肺结核罹患率为11.6%,高于男生4层的2.0%及其他楼层的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97,P<0.05);专业分布上,10级动画专业、10级环艺专业和其他专业罹患率分别为18.9%,6.8%和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2.30,P<0.05).结论 分级接触者筛查方法适用于学校内结核病疫情调查,可以明确疫情波及人群.调查发现病例间有流行病学关联,疫情主要在宿舍楼层及专业内传播.

    作者:张国钦;张玉华;陈盛玉;钟达;傅衍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芬兰某市青春期女童血清C-反应蛋白体脂总量变化趋势及相关性

    目的 观察青春期前(即生长突增前期)至成年早期女童体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和体脂总量的变化情况,探讨两者是否具有循轨特征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396名芬兰于韦斯屈莱市及周边的9~13岁健康女孩进行为期7a追踪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女孩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采用双能X-线吸收仪检测其体脂含量.利用MLwin软件分别对女孩体内C-反应蛋白水平和体脂总量的总体变化趋势进行拟合.结果 青春期女孩体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和体脂总量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C-反应蛋白水平随年龄增长依次为5.2,5.3,5.5,6.1 ng/mL,体脂总量随年龄增长依次为10.1,13.7,15.4,19.4 kg),且具有循轨特征,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R2 =0.210,P<0.01).结论 在儿童期体脂含量较高的人,其成年后患代谢性相关疾病的风险可能较高.

    作者:温鑫菲;王人卫;冯国双;刘阳;程蜀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学生缺勤情况分析

    目的 分析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学生缺勤状况,为我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及相关政策的实施提基础数据.方法 从我国699个“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监测县中,按照学校食堂供餐、企业(单位)供餐和混合供餐等3种供餐模式,每县各随机抽取20% ~ 30%的小学和初中作为监测学校,在3-6月和9-12月,以“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生出勤表上报各监测学校每个学习日学生出勤和缺勤人数,以“人日”为单位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共调查小学及初中13 970所,监测学校学生缺勤率为27.1‰,其中事假和病假缺勤率分别为13.7‰,12.9‰.初中生缺勤率(38.0‰)高于小学生(21.8‰),县城学校学生(31.9‰)高于农村(25.9‰)和乡镇学校学生(27.4‰),食堂供餐学校学生(30.7‰)高于企业供餐(24.3‰)及混合供餐学校学生(25.1‰),在校生≤100人的学校(28.4‰)和>500人的学校学生缺勤率(29.6‰)高于100~500人学校学生缺勤率(22.6‰)(x2值分别为3 989 987,2.776× 107,2 505 572,P值均<0.01);6月学生事假缺勤率(20.2‰)及12月学生病假缺勤率(16.2‰)高于其他月份(x2值分别为9.7× 108,9.711×107,P值均<0.01).结论 “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学生事假缺勤率与病假缺勤率相当,不同学段、供餐模式及学校地理位置的学生缺勤率有所不同.

    作者:徐海泉;李荔;甘倩;张帆;潘慧;张倩;胡小琪;马冠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某高校大学生自我用药现状及需求分析

    目的 了解某高校大学生对常见疾病的自我用药现状,为指导大学生正确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长春理工大学2 436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40.02%的学生咨询并依据药店人员推荐用药,其中男生、高年级、理工科学生表现突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9.209,61.919,41.912,P值均<0.05).20.00%的学生咨询父母凭父母以往经验购药,只有30.00%的学生凭医生开具的处方购药.大学生自我用药服务需求依次为有针对性开展用药健康教育(97.29%)、推荐物美价廉的非处方药(95.48%)、定期开展用药知识讲座(90.35%)、开展用药咨询(89.04%)、校医院应提供用药常识(88.05%)、开展合理用药宣传活动(82.27%).结论 大学生在患病早期自我药疗行为较普遍.应关注大学生自我药疗情况,采取有效用药健康教育措施,提高大学生自我药疗的知识和技能.

    作者:郑雨欢;毛亚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青海省藏区寄宿中小学生营养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目的 了解在青海省藏区寄宿制学校中小学生中开展营养教育的效果,为加强藏区寄宿制学生营养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青海省2个藏族自治县4所寄宿制学校的2 532名中小学生营养知识和营养行为相关问题进行基线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针对学生营养知识和行为存在的问题制作宣传和培训资料,并开展相应健康教育活动.健康教育活动后,采取相同问卷对基线调查学校学生1 766名进行终末调查.结果 项目活动前后,藏区寄宿制学校中小学生的营养健康知识总体知晓率从38.20%提高到86.23%(x2 =985.58,P<0.01),健康饮食行为总体形成率从45.48%提高到71.43%(x2 =284.85,P<0.01);大部分营养知识知晓率和饮食行为形成率较基线调查分别提高40和30百分点.项目活动后初中生营养知识知晓率和健康饮食行为形成率均高于小学生.结论 营养健康教育是提高寄宿制学校中小学生营养知识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的有效方式.管理部门和学校应加强中小学生日常营养健康教育工作.

    作者:赵宏;李斌;刘燕;肖然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不同负面评价恐惧感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比较

    负面评价恐惧也叫惧怕否定评价,是指对他人的评价担忧,为别人的否定评价感到苦恼,以及预期自己会遭到他人的否定评价[1].随着小学生逐渐习惯学校的环境,同伴关系在其心理卫生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其中的负面评价恐惧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国外Hartmann等[2]在以美国小学生为样本的研究中认为,在促进儿童进行更积极的生活方式时应该重点考虑高的负面评价恐惧(FNE)以及不断增长的体质量指数(BMI),而对儿童负面评价恐惧的干预有助于制止饮食失调的恶性发展[3].较高的负面评价恐惧能够导致青少年较高的冲动购买行为[4],中介怀疑行动对社交回避的影响[5].提示应尽早对小学生的负面评价恐惧获得水平进行确定并找到影响因素.

    作者:郑洪冰;梁腾飞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某高校大一学生骨密度增长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大学生骨密度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促进大学生骨健康的有效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118名沈阳医学院大一学生进行左足跟骨超声密度测定、体格测量、体成分测量、7d膳食调查(食物频率法)和体力活动情况调查.结果 超声骨强度指数年增长率,男生为3.83%,女生为5.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06,P=0.318).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对大学生超声骨强度指数年增长率有正性影响作用的因素由大到小依次是瘦体重年变化率(β=0.24)、步行能量消耗年变化率(β=0.199)和每天食用奶类及其制品(β=0.177)(P值均<0.05).结论 低年级大学生尚处于骨量增长期,增加奶类及其制品摄入量和步行运动,提高机体瘦体重能够促进骨量增加.

    作者:李玉秋;刘红玉;李粉;张爱爱;周波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学生就餐满意度

    目的 分析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学生在校就餐满意度,为促进学生营养改善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从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50个重点监测县中,按照学校食堂供餐、企业(单位)供餐和混合供餐3种供餐模式,各抽取2所小学和初中;从小学三年级以上及初中每个年级各随机抽取1~2个班,达到每个年级40人左右,男、女生各半,共29 317名.采用“‘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健康状况监测学生调查表”对学校提供食物的喜爱程度、口感、质量、营养等问题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 小学生“非常喜欢”吃学校提供食物的比例(25.7%)高于初中生(8.6%),西部地区学生(20.7%)高于中部地区学生(1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 364.9,205.9,P值均<0.01);小学生(26.6%)每次都能吃完学校提供食物的比例明显高于中学生(19.6%),西部地区学生(26.0%)高于中部地区学生(19.9%).学生吃不完学校提供食物的原因前3位依次为不想总吃同样的、给的太多吃不完和不喜欢吃.15.1%的学生认为学校提供的食物更有营养,小学生(18.1%)高于初中生(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学生对混合供餐和企业供餐模式的满意度较高,学校食堂供餐模式满意度较低.结论 学生对学校提供食物的就餐满意度较低.学校、供餐企业和社会应合力打造学生营养餐,并对学校食堂从业人员进行膳食指导和营养宣教.

    作者:潘慧;张倩;唐振闯;甘倩;李荔;胡小琪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上海市闵行区华漕镇看护点儿童伤害防控工作现状

    看护点作为上海郊区基础的区域性学龄前看护机构,主要满足外来人口尤其是农民工群体对同住子女的看护需求.由于在安全、监管、场所多个方面与标准幼儿园相距甚远,看护点公共卫生防控工作逐步受到关注.有研究表明,农民工学校学生伤害认知水平较高[1].2013年3月上海市闵行区华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辖区内看护点儿童伤害防控工作现状、儿童监护人及教职工伤害认知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为探索看护点规范化管理提供依据.

    作者:仇寅;孙兰;赵慧蓝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学生营养知识状况

    目的 了解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学生营养知识知晓状况,为我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及相关政策的实施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选取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50个重点监测县,每县按照学校食堂供餐、企业(单位)供餐和混合供餐等3种供餐模式,每种模式各随机抽取2所小学和初中学校,从小学三年级以上及初中每个年级中各随机抽取1~2个班.达到每个年级40人左右,男、女生基本各半,共29 317名.采用自填“学生调查表”,收集学生基本信息和营养知识相关信息.结果 学生营养知识平均(3.6±1.7)分,初中生(3.9±1.7)高于小学生(3.3±1.7))(t值分别为-4.69,-29.37,P值均<0.01),乡镇学校学生(3.6±1.7)及县城学校学生(3.6±1.6)高于农村学校学生(3.3±1.7)(t=48.57,P值均<0.01).各知识点知晓率为21.5%~51.4%.以对健康的理解(59.5%)和维生素和矿物质食物来源(59.5%)的知晓率较高,对促进长个子的营养素知晓率低(21.5%),初中生知晓率要高于小学生.学生营养知识来源途径以课本(56.7%)和校园宣传或课堂教学(54.9%)为主.结论 “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地区学生营养知识水平较低,营养知识来源途径仍以学校传播为主.应积极利用校园资源开展营养健康教育,提高学生营养知识水平.

    作者:徐海泉;张倩;甘倩;李荔;张帆;潘慧;胡小琪;马冠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某独立学院大学生医疗保险满意度调查

    目的 探讨独立学院学生对医保的满意度,为更好地开展独立学院大学生医保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医疗保障满意度调查问卷”对404名某独立学院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用SPSS 19.0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独立学院学生参加医疗保险的学生占83.4%,对各测项的满意度均介于3~3.75之间,属于基本满意的水平;通过因子分析,提取影响大学生医保的2个主要因子是门诊首诊医疗机构服务的评价因子(贡献率为35.834%)和大学生医保具体支付政策评价因子(贡献率为30.594%).结论 独立学院学生对大学生医保基本满意.医疗保障部门应从实际工作出发,不断完善各项政策,提高大学生的医疗保险参保率和满意度.

    作者:史琼;吴恒心;余志科;刘斐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培养学生健康饮食行为需要全社会参与

    少年富则国家富,少年强则国家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营养状况不仅会直接影响自身的生长发育、防病抗病能力和智力与心理的正常发展,关系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还关系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民族整体的健康素质[1].中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营养是他们成长的物质基础,对他们的生命历程更为重要[2].而营养是否能全面均衡获取,与他们的饮食行为健康与否有密切关系.

    作者:胡小琪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学生零食消费状况

    目的 分析“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学生零食的消费状况,为我国学生营养改善及引导学生正确选择零食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从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50个重点监测县中,按照学校食堂供餐、企业(单位)供餐和混合供餐等3种供餐模式,各抽取2所小学和初中;从小学三年级以上及初中每个年级各随机抽取1~2个班,采用“学生调查表”收集所调查29 317名学生的零食消费品种、频率等情况.结果 79.7%的学生每天吃1次以上的零食,选择零食前3位依次为蔬菜水果(54.3%)、饼干面包(45.5%)和方便面(41.7%).30.9%的学生每天花2块钱及以上买零食,初中生(42.8%)高于小学生(22.0%),吃学校食堂供餐学生(34.7%)高于吃企业供餐学生(24.7%),寄宿生(46.0%)高于走读生(3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贫困地区学生零食消费现象普遍且不合理,应加强“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营养改善对策研究,提高学生营养健康水平,引导学生合理消费零食.

    作者:唐振闯;张倩;李荔;潘慧;甘倩;胡小琪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北京市中小学校午餐用餐供餐状况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中小学生的午餐用餐、供餐现况,为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普查法,对北京市范围内的全部中小学校(含职业高中)进行问卷调查,由校医完成问卷.结果 北京市中小学生的午餐用餐方式分为外送餐、托管食堂、学校自办食堂、回家吃(包括带饭和小饭桌)4种,学生选择比例分别为26.22%,16.28%,24.27%,33.24%.外送餐、托管食堂、自办食堂从出餐到用餐的中位时间间隔分别为110,30,20 min.食谱由供餐公司和学校制定,没有统一标准,平均价格分别为8.83,8.67,7.70元.除北京市政府对农村与乡镇地区每名住宿生提供每月160元的伙食补助外,学生和学校基本不享有其他任何补贴.结论 学校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学生就餐方式,配备营养师,合理搭配食谱,同时强化课堂营养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饮食习惯.

    作者:郭欣;刘峥;胡骥川;徐文婕;刘亨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广西汉族儿童青少年血压变化趋势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1985-2010年25 a间广西汉族儿童青少年血压变化趋势,为探索从儿童青少年时期预防和控制成人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1985-2010年广西6次学生体质调研中7~18岁汉族儿童青少年血压、身高、体重等结果进行趋势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25 a间,广西汉族城乡男女生收缩压均呈下降趋势(F值为5.418 ~430.680,P值均<0.01),平均减少4.0 mmHg;舒张压均呈上升趋势(F值为18.651 ~ 75.257,P值均<0.01),平均增加10.7 mmHg,幅度大于收缩压;总体脉压呈下降趋势(F=3 640.650,P<0.01),平均减少13.8 mmHg;2005和2010年收缩压、舒张压、脉压与身高、体重、体质指数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结论 广西汉族儿童青少年的心脏功能下降形势严峻.应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身体活动水平,从儿童期预防高血压等心脑血管慢性疾病的发生.

    作者:刘玄华;阮青;陈兴乐;刘慧慧;唐振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评价

    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小学生各种心理问题发生率均在10%以上,其中我国中小学生各种心理问题发病率为2.3%~19.5%[1].如果儿童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持续时间过长,不仅会影响当前的学习和生长发育,甚至会导致成年期的社会适应不良及心理缺陷.心理发育主要是指心理活动从不成熟到成熟,及其行为通过环境适应不断得到改造并日趋完善的复杂过程[2].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主要包括两个重要部分:一是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二是社会性发展过程,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人格[3].也有研究者认为认知、情绪情感和社会化发展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核心内容[4].

    作者:李小芳;卞晨阳;陈艳琳;黄娟;马玉巧;余毅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受体基因多态性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

    目的 探讨5-HTTLPR、5-HT2A受体基因(5-HTR2A)T102C多态性和多巴胺β羟化酶基因(DβH)5'侧翼区-1021C/T多态性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为儿童基因学科的基础研究提供理论数据.方法 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包头市某小学974名小学生的5-HTTLPR、5-HTR2A的T102C多态性及DβH5'侧翼区-1021C/T多态性,采用t检验分析3种基因多态性对ADHD相关行为问题的影响.结果 在冲动多动的得分上,5-HTTLPR的LL基因型的得分高于SS/SL基因型(P=0.007),在焦虑的得分上SS/SL基因型的得分高于LL基因型的得分(P=0.010);在品行问题、焦虑、多动指数的得分上,5-HTR2A的TC/CC基因型均高于TT基因型(P值均<0.05);DβH5'侧翼区的CC与CT/TT基因型在行为问题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遗传因素可能影响ADHD儿童的行为问题表现.

    作者:关明杰;候雪;郝金奇;吴涤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早年分离创伤对青春期流动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

    目的 探讨青春期流动儿童早年与父母分离经历对心理行为的影响,为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珠三角地区5个地级市各1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六~八年级的1 602名学生(分离组儿童821名,非分离组儿童781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问卷、安全感量表(SQ)、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儿童版)进行测量.结果 分离组在情绪症状、品行因子、多动因子得分和困难总分大于非分离组(t值分别为6.440,1.986,4.939,5.676,P值均<0.05),分离组与非分离组在同伴关系和亲社会行为2个因子得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分离组在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因子得分和安全感总分上低于非分离组(t值分别为-4.908,-4.421,-4.862,P值均<0.01).多重线性回归显示,安全感是分离组儿童情绪症状、品行因子、多动因子、同伴关系、困难总分的消极影响因素,是亲社会行为的积极影响因素;与父母均分离是分离组儿童情绪症状、品行因子、多动因子、困难总分的消极影响因素;与母亲分离、同辈监护是分离组儿童多动因子的积极影响因素;母亲监护是分离组儿童多动因子、困难总分的消极影响因素;年龄是分离组儿童同伴关系问题的消极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 早年与父母分离经历对青春期流动儿童情绪、品行、安全感造成影响.改善有留守经历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和环境,帮助其建立安全感,可促进心理行为的健康发展.

    作者:董江会;郭丽;卢婷;朱麒臻;李孟洁;龚家辉;刘宝宝;杨松达;凌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我国青少年健康素养基于性别差异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性别与我国青少年健康素养的关系,为提高我国青少年健康素养提供科学的循证依据.方法 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检索词为主题/篇名/关键词/摘要(初中生/学生/高中生/大学生/青少年/新生)and健康素养.应用Meta Analyst Beta 3.13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检索时间至系统更新到2014年6月.结果 共纳入11篇文献,总体健康素养应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其效应值为OR=0.920,95% CI=0.843 ~1.004.在基本技能方面、科学健康观方面男生要优于女生,效应值分别为OR=0.875,95% CI=0.776~0.987;OR=0.539,95% CI=0.471~0.617.而在健康方式与行为、基本知识和理念及传染病预防、慢性病预防、基本医疗及安全与急救方面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针对不同性别青少年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健康素养.

    作者:程丽楠;崔文香;刘佳鸿;金英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