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泉;李荔;甘倩;张帆;潘慧;张倩;胡小琪;马冠生
目的 分析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学生缺勤状况,为我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及相关政策的实施提基础数据.方法 从我国699个“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监测县中,按照学校食堂供餐、企业(单位)供餐和混合供餐等3种供餐模式,每县各随机抽取20% ~ 30%的小学和初中作为监测学校,在3-6月和9-12月,以“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生出勤表上报各监测学校每个学习日学生出勤和缺勤人数,以“人日”为单位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共调查小学及初中13 970所,监测学校学生缺勤率为27.1‰,其中事假和病假缺勤率分别为13.7‰,12.9‰.初中生缺勤率(38.0‰)高于小学生(21.8‰),县城学校学生(31.9‰)高于农村(25.9‰)和乡镇学校学生(27.4‰),食堂供餐学校学生(30.7‰)高于企业供餐(24.3‰)及混合供餐学校学生(25.1‰),在校生≤100人的学校(28.4‰)和>500人的学校学生缺勤率(29.6‰)高于100~500人学校学生缺勤率(22.6‰)(x2值分别为3 989 987,2.776× 107,2 505 572,P值均<0.01);6月学生事假缺勤率(20.2‰)及12月学生病假缺勤率(16.2‰)高于其他月份(x2值分别为9.7× 108,9.711×107,P值均<0.01).结论 “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学生事假缺勤率与病假缺勤率相当,不同学段、供餐模式及学校地理位置的学生缺勤率有所不同.
作者:徐海泉;李荔;甘倩;张帆;潘慧;张倩;胡小琪;马冠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体育锻炼与大学生的情绪和睡眠状态的相关,为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抽取安徽省3所高校556名在校本科生,采用自编体育锻炼调查问卷调查体育锻炼情况,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分别调查被试睡眠状况、心身健康和情绪状况.结果 在平时学习的时间花费上,锻炼组与非锻炼组分别为(4.16±2.70),(3.66±2.56)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锻炼组抑郁自评量表得分明显低于非锻炼组,主观睡眠质量和睡眠潜伏期分量表明显低于非锻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睡眠在体育锻炼对情绪状态的预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体育锻炼越积极的大学生情绪和睡眠状况越好.体育锻炼干预可通过影响睡眠对情绪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者:陈凯华;伍晓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中小学生的午餐用餐、供餐现况,为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普查法,对北京市范围内的全部中小学校(含职业高中)进行问卷调查,由校医完成问卷.结果 北京市中小学生的午餐用餐方式分为外送餐、托管食堂、学校自办食堂、回家吃(包括带饭和小饭桌)4种,学生选择比例分别为26.22%,16.28%,24.27%,33.24%.外送餐、托管食堂、自办食堂从出餐到用餐的中位时间间隔分别为110,30,20 min.食谱由供餐公司和学校制定,没有统一标准,平均价格分别为8.83,8.67,7.70元.除北京市政府对农村与乡镇地区每名住宿生提供每月160元的伙食补助外,学生和学校基本不享有其他任何补贴.结论 学校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学生就餐方式,配备营养师,合理搭配食谱,同时强化课堂营养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饮食习惯.
作者:郭欣;刘峥;胡骥川;徐文婕;刘亨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沈阳市青少年伤害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伤害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沈阳市于洪区抽取3 477名初中和高中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伤害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过去1 a共有1 051名中学生发生伤害行为,报告率为30.2%.扭伤(18.6%)、跌落伤(12.0%)和切割伤(8.6%)是中学生伤害发生的常见类型.伤害检出率男生(34.3%)高于女生(26.8%),初中生(36.2%)高于高中生(2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2.958,48.386,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初中生、男生、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以及睡眠障碍是中学生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428,1.981,1.501,1.436,1.461,P值均<0.01).结论 中学生是伤害发生的高危人群,应针对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作者:张海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深圳市中学生身体活动及近视情况,为探索身体活动对视力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对方便确定的深圳市5所高中,整群抽取全部高一学生,共3 952名,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视力状况、近1周内身体活动情况、在晴天通常接触太阳光时间等信息.结果 学生近视患病率为74.87%.大多数学生在每次体育课中真正进行体育锻炼或做运动的时间为10~ 30 min,近7d进行大强度体育活动、中等强度体育活动的天数均为1~2d,参加体力活动至少1h的天数也为1~2 d.周一至周五学生晴天每天平均接触太阳光时间为2h,周末为3h.视力正常学生身体活动情况优于近视学生(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多参与中等强度体育活动(B=-0.043,OR=0.958,P=0.011)、多接触太阳光(B=-0.120,OR=0.887,P=0.003)为视力保护因素.结论 深圳市中学生视力状况不容乐观,身体活动不足.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增加接触太阳光时间,将有助于改善青少年视力状况.
作者:谌丁艳;罗青山;吴宇;王赟;熊华威;周丽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学校卫生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卫生是研究学生生长、发育、健康与教育和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育人科学,目的是通过研究、监测、保健服务、监督,了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的儿童少年身心健康与外部环境及遗传的相互关系,发挥身心发育潜力,改善外界环境条件,减少和控制消极因素,提出相应的卫生要求和适宜的卫生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促进身心正常发育的目的,为成年期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提高生命质量.任务是监测学生健康状况,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和教学卫生条件,加强对传染病、学生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学校卫生主要服务于大、中、小学生群体.
作者:马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大学生骨密度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促进大学生骨健康的有效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118名沈阳医学院大一学生进行左足跟骨超声密度测定、体格测量、体成分测量、7d膳食调查(食物频率法)和体力活动情况调查.结果 超声骨强度指数年增长率,男生为3.83%,女生为5.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06,P=0.318).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对大学生超声骨强度指数年增长率有正性影响作用的因素由大到小依次是瘦体重年变化率(β=0.24)、步行能量消耗年变化率(β=0.199)和每天食用奶类及其制品(β=0.177)(P值均<0.05).结论 低年级大学生尚处于骨量增长期,增加奶类及其制品摄入量和步行运动,提高机体瘦体重能够促进骨量增加.
作者:李玉秋;刘红玉;李粉;张爱爱;周波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郑州高校大学生的健康素养状况及健康教育需求,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郑州高校1 042名学生,采用“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修订后终确定的问卷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郑州高校有24.86%(259/1042)的大学生具备健康素养知识,大学生科学健康观知晓率为64.68%(674/1 042);慢性病预防的知晓率为9.12% (95/1 042),安全与急救的知晓率为47.89% (499/1 042),基本医疗的知晓率为26.68%(278/1042).科学健康观与基本医疗男、女生间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9.81,12.21,P值均<0.05);一、二年级学生的5类健康问题知晓率均高于三、四年级学生,其中科学健康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39,P<0.05);医学类大学生的健康问题知晓率高于文理科学生(x2值分别为42.24,40.85,19.22,52.59,40.95,P值均<0.01);生源地、所学专业和是否选修课是影响郑州高校大学生健康素养总体水平的因素(P值均<0.05).结论 郑州高校大学生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较高.应继续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健康素养教育,特别是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慢性非传染疾病方面的知识培养.
作者:孙凌云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以社会认知理论和以传统生物医学为基础的健康教育方法对职高生吸烟行为和影响因素的干预效果,为推动和发展职高学校控烟工作提供有效依据.方法 以学校为基础对职高生实施控烟干预,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社会认知组、健康知识组和对照组,进行为期0.5a的干预随访并评估干预后效果.结果 职高生总体吸烟率为38.75%.干预后,社会认知组吸烟率从41.60%降为3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15,P<0.05);而健康知识组吸烟率从37.65%略下降为37.27%,空白对照组吸烟率从35.32%略上升为36.0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005,0.051,P值均>0.05).干预后,社会认知组、健康知识组和空白对照组戒烟率分别为51.93%,28.57%和39.07%,社会认知组戒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65,P<0.05);而健康知识组与对照组戒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干预方法能有效建立职高生正确的烟草认知从而减少其吸烟行为,而基于生物医学的干预对于控制职高生吸烟效果较差.
作者:陈心月;许琪;黄德开;巫智远;易晓丽;陈怀良;杨阳;张建新;杨淑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上海民工小学自供营养午餐营养素供给状况,为改善民工子女膳食营养供给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上海市2个区县约50%的民工小学作为研究对象,用食物称重记账法进行膳食调查.结果 民工小学自供午餐的能量、钙、锌、维生素A、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的平均供给量均低于标准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91,47.68,5.42,5.35,6.48,21.15,P值均<0.01).所有学校钙供给量都低于标准的60%;维生素A和维生素B2供给量低于标准60%的学校比例分别为66.7%和87.5%.所有学校均未提供奶类;91.6%的学校大豆及豆制品的供给比例低于标准值的60%;动物性食品的供给量普遍偏多,91.6%的学校供给量超过了标准值.结论 上海民工学校供给的午餐膳食结构不合理,矿物质和维生素缺乏严重.应增加奶类、大豆及豆制品和绿色蔬菜的供给量,适当减少肉类的供给,并加强针对学校和家长的健康教育.
作者:汪正园;宋峻;高红梅;郑晶泉;黄翠花;臧嘉捷;周静哲;邹淑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农村留守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认知和行为,为开展农村留守青少年生殖健康促进项目提供依据.方法 抽取重庆市和湖南省各1个县的33名10~24岁校内外留守青少年,对成长的自然、社会和家庭环境,生殖健康相关认知和行为,以及遇到生殖健康问题时的求助情况开展个人深入访谈,在与留守青少年相关的人员中就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社会和家庭环境开展个人访谈.结果 农村留守青少年的上学路途、住宿条件艰苦,工作环境复杂,对青春期、月经、遗精、自慰、艾滋病、性行为和性侵犯等生殖健康知识的了解不完备;婚前性行为较多且安全性行为采纳较少,尤其是校外青少年.在生殖健康方面,农村留守青少年缺乏来自父母、看护人、同学与同事、老师、雇主、医生等及时正确的指导或支持,忍受缺少父母关爱的痛苦,在自身安全方面存在诸多隐患,在遇到生殖健康相关问题时难以获得恰当帮助;校内、外男、女青少年均是如此.结论 农村留守青少年生殖健康问题值得特别关注.需从公共卫生角度建立专门应对机制,营建有利的自然、社会和家庭环境与促进适应一般社会规范并重.
作者:冯宁;陈力权;杨琦;金曦;付谦;牛红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上海市中学生家长饮酒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为从家庭方面开展青少年饮酒干预活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填问卷调查方法,对上海市46所中学(初中25所、普通高中11所、职业高中10所)4 550名学生家长进行调查.结果 中学生家长饮酒相关健康知识平均总得分为(4.8±2.0)分,属于“一般”水平;但对于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的疾病知晓率较低,完全回答正确的比例仅占11.9%.对于孩子在各场合饮酒的态度,11.5%~19.0%的家长表示赞同,13.9% ~16.2%的家长持无所谓态度.中学生家长过去1 a曾饮酒率较高(47.3%).32.2%的家长未对孩子进行过针对饮酒危害知识教育.对饮酒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方面的表现,母亲好于父亲,父亲好于其他监护人;初中生家长好于高中生家长,高中生家长好于职业高中家长.结论 中学生家长对饮酒的健康危害认识不足,对于孩子饮酒行为的容忍度较高.建议开展针对中学生家长的饮酒危害健康教育,并把孩子的父亲及职业高中学生家长列为饮酒危害教育的重点人群.
作者:汤红梅;方红;赵黎芳;何丹丹;赵彩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青春期流动儿童早年与父母分离经历对心理行为的影响,为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珠三角地区5个地级市各1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六~八年级的1 602名学生(分离组儿童821名,非分离组儿童781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问卷、安全感量表(SQ)、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儿童版)进行测量.结果 分离组在情绪症状、品行因子、多动因子得分和困难总分大于非分离组(t值分别为6.440,1.986,4.939,5.676,P值均<0.05),分离组与非分离组在同伴关系和亲社会行为2个因子得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分离组在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因子得分和安全感总分上低于非分离组(t值分别为-4.908,-4.421,-4.862,P值均<0.01).多重线性回归显示,安全感是分离组儿童情绪症状、品行因子、多动因子、同伴关系、困难总分的消极影响因素,是亲社会行为的积极影响因素;与父母均分离是分离组儿童情绪症状、品行因子、多动因子、困难总分的消极影响因素;与母亲分离、同辈监护是分离组儿童多动因子的积极影响因素;母亲监护是分离组儿童多动因子、困难总分的消极影响因素;年龄是分离组儿童同伴关系问题的消极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 早年与父母分离经历对青春期流动儿童情绪、品行、安全感造成影响.改善有留守经历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和环境,帮助其建立安全感,可促进心理行为的健康发展.
作者:董江会;郭丽;卢婷;朱麒臻;李孟洁;龚家辉;刘宝宝;杨松达;凌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分级接触者筛查方法在大学生肺结核聚集性发病调查中的应用效果,为有效控制聚焦性疾病蔓延提供依据.方法 对天津市某大学首发肺结核病例的接触者分级筛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症状筛查、PPD试验、TB-SA检测和胸部DR检查.结果 本次调查逐步筛查了3级接触者,共934名师生.在1~3级接触者中,肺结核可疑症状发生率分别为7.1%,0.4%和0.2%,PPD强阳性率分别为62.5%,30.7%和26.7%,TB-SA阳性率分别为45.5%,22.3%和17.4%,DR胸片可疑阴影发生率分别为16.7%,4.4%和0.6%,各项检查的阳性率均呈递减(x2值分别为36.32,23.02,7.03,52.22,P值均<0.05).终在接触者中确诊17例学生肺结核病例,从1~3级接触者的肺结核检出率分别为14.3%,3.1%和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97,P<0.01).在宿舍楼层分布上,女生43号楼3层的肺结核罹患率为11.6%,高于男生4层的2.0%及其他楼层的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97,P<0.05);专业分布上,10级动画专业、10级环艺专业和其他专业罹患率分别为18.9%,6.8%和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2.30,P<0.05).结论 分级接触者筛查方法适用于学校内结核病疫情调查,可以明确疫情波及人群.调查发现病例间有流行病学关联,疫情主要在宿舍楼层及专业内传播.
作者:张国钦;张玉华;陈盛玉;钟达;傅衍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小学生各种心理问题发生率均在10%以上,其中我国中小学生各种心理问题发病率为2.3%~19.5%[1].如果儿童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持续时间过长,不仅会影响当前的学习和生长发育,甚至会导致成年期的社会适应不良及心理缺陷.心理发育主要是指心理活动从不成熟到成熟,及其行为通过环境适应不断得到改造并日趋完善的复杂过程[2].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主要包括两个重要部分:一是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二是社会性发展过程,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人格[3].也有研究者认为认知、情绪情感和社会化发展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核心内容[4].
作者:李小芳;卞晨阳;陈艳琳;黄娟;马玉巧;余毅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正视和近视学龄儿童阅读行为的特征和差异,为探索阅读行为与近视发生的关联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某小学五年级的正视和近视学龄儿童各35名参加研究,分别对受试者进行眼健康检查以及阅读行为相关参数的测量.结果 近视儿童的阅读距离为(25.5±5.3)cm,正视儿童为(28.7±6.0)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P<0.05).近视儿童的相对阅读距离比正视儿童更近(t=-2.56,P<0.05).近视儿童相比正视儿童的头位角更大,分别为(29.9±12.1)°,(26.1±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儿童的眼位角为(24.1±9.3)°,小于正视儿童的(28.3±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5,P>0.05).结论 学龄儿童的阅读距离普遍很近.近视儿童的阅读距离更近,头位角更大.
作者:汪育文;卓佐跑;杨仙玲;保金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学生营养知识知晓状况,为我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及相关政策的实施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选取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50个重点监测县,每县按照学校食堂供餐、企业(单位)供餐和混合供餐等3种供餐模式,每种模式各随机抽取2所小学和初中学校,从小学三年级以上及初中每个年级中各随机抽取1~2个班.达到每个年级40人左右,男、女生基本各半,共29 317名.采用自填“学生调查表”,收集学生基本信息和营养知识相关信息.结果 学生营养知识平均(3.6±1.7)分,初中生(3.9±1.7)高于小学生(3.3±1.7))(t值分别为-4.69,-29.37,P值均<0.01),乡镇学校学生(3.6±1.7)及县城学校学生(3.6±1.6)高于农村学校学生(3.3±1.7)(t=48.57,P值均<0.01).各知识点知晓率为21.5%~51.4%.以对健康的理解(59.5%)和维生素和矿物质食物来源(59.5%)的知晓率较高,对促进长个子的营养素知晓率低(21.5%),初中生知晓率要高于小学生.学生营养知识来源途径以课本(56.7%)和校园宣传或课堂教学(54.9%)为主.结论 “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地区学生营养知识水平较低,营养知识来源途径仍以学校传播为主.应积极利用校园资源开展营养健康教育,提高学生营养知识水平.
作者:徐海泉;张倩;甘倩;李荔;张帆;潘慧;胡小琪;马冠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农村地区小学生家长不良亲职教育方式及其影响因素,为在农村地区家庭开展亲职教育项目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不记名自填式问卷调查方式,对山东省某农村地区904名小学生家长进行一般人口学特征、亲职教育方式、社会支持度、童年期受虐经历等方面的调查.结果 小学生家长过度反应平均得分为(15.61 ±6.91)分,敌意平均得分为(7.06±4.08)分.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长童年期有躯体虐待经历、情感虐待经历,过度反应和敌意得分较高;孩子学习成绩越好家长过度反应和敌意得分则越低(P值均<0.05);家长社会支持度越高,过度反应得分越低,男生以及填表人为母亲的敌意得分更高(P值均<0.05).结论 亲职教育应将童年期有躯体/情感虐待经历的和社会支持度较低的家长作为重点干预人群.
作者:冯亚男;陈晶琦;赵晓侠;金怡晨;刘成凤;于卜一 刊期: 2015年第05期
随着社会对青少年体质水平重视程度的提高,各校对体育课设置频次及体育强度都有所提升,学生在校外自主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也日益增多,体育运动伤害发生频率随之增加[1-3].另外,学生在体育运动时自我保护意识较薄弱,预防和应对突发伤害的知识贫乏,对伤害的发生没有前瞻性和危机感[4].运动伤害一旦发生,不仅对身体造成损伤耽误学业,也给家庭及学校带来压力[5].为此,笔者在上海市长宁区随机选择2所中学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旨在了解学生对于运动伤害的知晓程度及导致运动伤害的个性行为危险因素,分析其中的可控环节,探讨合适的干预方法,为后期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预活动,减轻伤害给学生、家庭及学校造成的精神及经济负担提供参考.
作者:鲁嘉妮;徐建兴;吴金贵;周月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在青海省藏区寄宿制学校中小学生中开展营养教育的效果,为加强藏区寄宿制学生营养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青海省2个藏族自治县4所寄宿制学校的2 532名中小学生营养知识和营养行为相关问题进行基线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针对学生营养知识和行为存在的问题制作宣传和培训资料,并开展相应健康教育活动.健康教育活动后,采取相同问卷对基线调查学校学生1 766名进行终末调查.结果 项目活动前后,藏区寄宿制学校中小学生的营养健康知识总体知晓率从38.20%提高到86.23%(x2 =985.58,P<0.01),健康饮食行为总体形成率从45.48%提高到71.43%(x2 =284.85,P<0.01);大部分营养知识知晓率和饮食行为形成率较基线调查分别提高40和30百分点.项目活动后初中生营养知识知晓率和健康饮食行为形成率均高于小学生.结论 营养健康教育是提高寄宿制学校中小学生营养知识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的有效方式.管理部门和学校应加强中小学生日常营养健康教育工作.
作者:赵宏;李斌;刘燕;肖然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