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意坚;吴灵芝;应永平
目的 了解独生子女初中生攻击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及家庭环境的关系,为独生子女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新乡市某中学初一至初三年级抽取399名学生作为被试.采用青少年攻击性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和家庭环境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独生子女女生的攻击行为总分及口头攻击行为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女生(P<0.05).独生子女初中生攻击行为总分及身体攻击、口头攻击与母亲控制和父亲控制呈显著正相关(P值均<0.01);独生子女初中生攻击行为总分、身体攻击和口头攻击与亲密度、知识性、道德宗教观和组织性呈显著负相关,独生子女初中生的攻击总分、身体攻击、口头攻击及自我发泄均与矛盾性呈正相关(P值均<0.05).组织性对于独生子女初中生的攻击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父亲控制对于独生子女初中生的攻击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230,0.216,P值均<0.01).结论 家庭亲密度、知识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能降低独生子女初中生的攻击行为,父亲控制、母亲控制、矛盾性能增加独生子女初中生的攻击行为.
作者:陈洪岩;李军;杨世昌;邹枫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成效,为有效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甘肃省2个贫困县共计6个乡,以5岁以下儿童及家长为调查对象,完成为期1 a的营养包及营养教育干预工作,观察干预前后儿童营养、体格发育等变化情况.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1岁组男女童身高、体重均优于对照组(P值均<0.05),其余年龄组均无变化;对照组、干预组儿童营养不良率分别为27.6%,2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组儿童贫血患病率分别为6.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组内男、女贫血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同性或异性贫血患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在贫困地区实施以食物为基础的营养干预,可改善儿童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
作者:陈瑞;杨海霞;赵文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雅安市芦山震后灾区学生急性应激心理反应及心理干预前后的心理健康变化情况,为开展灾后心理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以芦山地震灾区6所学校600名高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量表(SAS)、抑郁量表(SDS)进行调查,并对心理干预前、后各量表得分进行比较.结果 干预前学生心理问题中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因子所占比例较高(82.92%,71.55%,61.30%,64.83%,64.77%).干预前,男、女生SCL-90各因子除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和精神病性外(P值均>0.05),其余各因子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干预后男、女生SCL-90各因子及SDS、SAS得分均有下降(P值均<0.01),女生各因子得分均高于男生.结论 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是灾区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心理干预在促进灾区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明显效果.
作者:张晓茹;成云;杨志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中国农村中学生受忽视状况的影响因素,为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原则,在全国随机抽取9个省/直辖市28个县的8 252名12~17岁在校中学生.采用“中国农村12~17岁中学生忽视评价常模”中的量表和方法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中国12~17岁中学生总忽视率为47.3%,总忽视度为(49.40±9.48),不同年级与不同性别中学生的忽视率与忽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影响儿童是否受忽视及其受忽视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按其强度大小依次为与父母的关系、父母之间的关系、父母工作地点是否变动、父母收入是否减少、性别、是否有单独房间、是否独生子女(P值均<0.05).结论 中国12 ~17岁农村中学生受忽视状况严重,其影响因素涉及家庭、学校和社会各个方面.需多部门采取综合性的防控措施,减少农村中学生忽视的发生.
作者:杨武悦;潘建平;席卫平;张慧颖;张雅琴;彭玉林;古桂雄;陈晶琦;钟朝晖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中国农村在校中学生受忽视状况,为改善学生受忽视现状和促进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原则,随机抽取9个省、直辖市中28个县共8 252名12~17岁在校中学生,男女比例均衡.采用“中国农村12~17岁中学生忽视评价常模”中规定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应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描述、x2检验、方差分析等统计学处理.结果 中国农村12~17岁中学生总忽视率为47.3%,总忽视度为(49.40±9.48),不同学段与不同性别学生忽视率与忽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论按性别或是年级分组,12 ~17岁中学生在忽视的6个层面忽视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男生和女生在情感、安全和社会忽视层面上以及初中生和高中生在情感忽视上的忽视率与忽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家庭类型中学生忽视率与忽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中国12~17岁农村中学生受忽视状况严重.家庭、学校与社会应共同加强对农村中学生的关注并付诸于行动.
作者:潘建平;杨武悦;彭玉林;古桂雄;钟朝晖;焦锋;张雅琴;陈晶琦;张慧颖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浙江省开化县2003-2012年高中毕业生色觉障碍发病情况及变化趋势,为指导高中生报考及基层卫生保健服务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对开化县2003-2012年参加应届高中生毕业体检的学生15 704名进行体检,分析色觉检查结果.结果 开化县高考毕业生色觉障碍的总体检出率为2.22%,其中男生检出率(3.71%)高于女生(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近10 a来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开化县高中毕业生的色觉障碍检出率相对较低,应继续规范眼科体检和预防保健工作.
作者:董武剑;徐柏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美国心理学家Kobasa提出了坚韧(hardiness)人格的概念[1],用来描述体验高度的生活应激,但由于表现出一系列的态度、信念和行为倾向而使自己免于疾病的个体,包括了承诺、挑战和控制3个层面:承诺指个人面对压力不逃避困难及责任,挑战指个人面对压力勇于挑战自我,控制指个人面对压力能控制情绪[2].
作者:陈栩;郭斯萍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延边地区小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及膳食行为状况,为有效开展营养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延边地区3个县市的720名四年级学生进行营养相关知识、态度及膳食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 延边地区小学生营养相关知识、态度及膳食行为得分分别为(9.12±1.95)、(46.32±5.35)、(20.68±2.36)分,处于良好状态的小学生分别占10.6%,12.4%,42.2%.营养相关知识与膳食行为无相关,与交通工具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相关态度、性别、居住情况、自己是否有居室、交通工具、业余时间安排与膳食行为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延边地区小学生营养知识水平低,持有的营养态度不够积极,膳食行为差.长期而有效的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作者:申香丹;李春玉;金锦珍;张海莲;李香玉;张凯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新疆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KAP)现况,为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自行设计的KAP问卷,对分层整群随机抽取的乌鲁木齐市4所大学的1 11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平均得分为(8.4±1.8)分,不同专业、年级、民族、生源地学生食品安全知识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影响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专业、民族和年级(P值均<0.05).35.5%的大学生表示非常关注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广播电视(76.7%),微博、微信等新时代传媒(45.9%),报刊杂志(45.3%)获得食品安全知识.仅有29.15%的学生表示就餐时总是关注餐馆是否证件齐全.结论 新疆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水平不高,尚未形成良好的食品安全行为习惯.高校应加大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水平.
作者:吾斯曼江·奴阿洪;阿里木·帕塔尔;斯皮热古丽·阿布都卡地;古孜力克孜·阿布都克热木;帕热扎木·木塔力甫;努尔比耶·艾海提;阿迪拉·阿力木;古丽赛娜木·艾合买提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儿童忽视(neglect)是国际上公认的儿童伤害(maltreatments)四大类型(身体虐待、性虐待、情感虐待和忽视)中发生率高、波及面广、影响也大的一类[1],约占总发生率的50%;发生原因与多种因素有关,危害程度主要受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的服务体系与质量、政府作为、法律法规政策的完善、家庭与家长的关注、儿童生活环境的安全卫生等.近年来,我国各地不断发生的儿童青少年被侵害案件,除与犯罪分子的恶行有关外,更值得反思的是整个社会、学校、家庭、家长对儿童的忽视,包括身体忽视、情感忽视、教育忽视、安全忽视、医疗忽视和社会忽视等各个层面.儿童忽视已成为影响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作者:潘建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有暴力行为与正常青少年之间愤怒情绪特征及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防制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儿童青少年状态—特质愤怒表达问卷(STAEI-CA)、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广东省少年犯管教所80名具有暴力行为青少年和80名普通中学生进行性别与年龄配对后开展对照研究.结果 暴力组青少年状态性愤怒、特质性愤怒、愤怒外投表达得分高于对照组,而愤怒对内控制和对外控制得分低于普通青少年(t值分别为9.741,9.958,5.238,5.395,7.486,P值均<0.05).在父母养育方式上的对比,暴力组青少年父惩罚、严厉和母惩罚、严厉上的得分高于对照组,父亲情感温暖得分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6.593,8.472,12.957,P值均<0.05).相关分析显示,青少年状态-特质愤怒表达与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密切联系.结论 改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是培养青少年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有效措施.
作者:张维蔚;林丽云;熊莉华;李迎月;林晓华;何洁仪;刘伟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上海松江区中小学校保健教师传染病知识知晓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完善中小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对上海市松江区83所中小学校的83位保健教师进行传染病知识问卷调查.结果 83名保健教师的传染病知识平均得分为91分,得分>85分的保健教师占61.4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学保健教师传染病知识得分优于小学保健教师(OR=2.99);兼职保健教师传染病知识得分低于专职保健教师(OR=0.32);平均月收入>3 000元的保健教师传染病知识得分高于月收入<3 000元的保健教师(OR=3.28).结论 松江区中小学校保健教师传染病知识整体掌握情况良好,工作性质、学校类别和月收入是保健教师传染病知识掌握情况的影响因素.教育和卫生机构应根据保健教师的需求,开展针对性的传染病知识培训.
作者:王瑞平;张清慧;姚霞菁;吴毅凌;郭晓芹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天津市中学生结核病防治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及其干预效果,为预防结核病暴发流行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三阶段分层系统随机抽样方法,对天津市8所中学2 400名中学生进行结核病健康教育,评价干预前后学生结核病防治知识、相关态度和行为的改变情况.结果 干预后中学生对肺结核病的传染性、传播途径、可疑症状、预防措施和免费政策等核心信息知晓率分别由干预前的75.3%,69.1%,71.4%,37.3%和41.1%提高到92.8%,85.8%,85.1%,53.9%和74.7%;5条核心信息总知晓率由干预前的58.9%上升到78.5%.对结核病患病可能性大、结核病可防可治、不歧视结核病人以及愿意获取健康知识的合理态度持有率分别由干预前的31.8%,33.6%,49.4%和83.6%提高到43.4%,84.7%,63.5%和94.7%.及时就医和主动普及结核病防治知识的正确行为持有率由干预前的57.3%,20.1%提高到83.8%,32.2%.结论 天津市中学生结核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显著,健康讲座、知识竞赛、主题班会等是学校宣传中有效的健康干预方式.
作者:万莹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儿童的生长发育是反映一个地区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在独生子女日益增多的今天,儿童的健康状况受到极大的关注.儿童期营养不良不仅会造成身体或智力发育迟缓,还会增加成年期各种疾病发生的危险[1].为此,笔者对广州市番禺区2008-2012年小学生入学体检结果进行分析,为了解学龄儿童的生长发育及疾病患病情况,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艳;范晓萍;郭雄波;赵震;魏丽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地震后汶川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现状及两者相关性,为震后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应对方式问卷,对汶川县第一中学的1 500名在校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中学生SCL-90总均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F值分别为-2.525,4.378,P值均<0.05).积极应对方式得分与SCL-90得分呈负相关,消极应对方式得分与SCL-90得分呈正相关(P值均<0.05);退避和合理化这两种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水平均有显著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157,0.143,P值均<0.05).结论 灾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必须持续进行学校心理援助,重视学生的应对方式教育,重点关注消极应对方式得分高和有自责心理的学生.
作者:易娟;宋丽娟;冯淑丹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儿童及青少年早期自杀行为与大学生近期自杀行为的关系,为预防大学生自杀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以安徽省3所医学院校大一、大二年级共10 297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问卷调查15岁之前自杀行为史、不良经历史以及一二级亲属自杀死亡、未遂和意念史,同时调查过去1 a自杀行为发生情况.结果 10 297名大学生中,15岁之前发生自杀意念、未遂的人数分别为516(5.0%)和63(0.6%)人;近1 a内发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人数分别为360(3.5%)和33(0.3%).15岁之前的自杀意念史与近1 a自杀意念、自杀未遂的关联指标OR值分别为4.0(95%CI=3.0 ~5.4)和6.1(95% CI=3.1 ~12.0);15岁之前的自杀未遂史与近1 a自杀意念、自杀未遂的关联指标OR值分别为4.2(95%CI=1.4 ~12.5)和114.0(95% CI=51.3 ~253.2).调整人口学、亲属自杀以及ACEs变量后,上述关联均出现一半以上的下降,但除15岁之前自杀意念史与近1 a自杀未遂关联没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关联仍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儿童及青少年早期自杀行为史,尤其是自杀未遂史可能是大学生近期自杀行为独立的危险因素.
作者:杨林胜;张志华;孙良;吴红燕;孙业桓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小学生数学能力的系统干预效果,为探讨提高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方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德国海德堡大学小学生数学基本能力测试量表”翻译版,对整群分层抽取的贵阳城区823名二~六年级小学生进行团体测试,对量表得分等级为中下及较差的59名学生进行干预.结果 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学生数学能力量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06,P>0.05);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学生数学运算能力、逻辑思维与空间-视觉能力和总数学能力均有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1.979,38.636,62.819,P值均<0.01);对照组干预前后数学能力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系统干预方法能有效促进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作者:熊祯;邓冰;黄列玉;肖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2013年5月15日,武进区某学校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结果,判定为蜡样芽孢杆菌污染裱花奶油蛋糕引起.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基本情况该学校位于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全校有9个年级,共有4 700余名学生.5月15日,学生在该校食堂用早、中、晚三餐的人数分别约为2 500,4 700,3 000名,其中八年级学生用早、中、晚三餐的人数分别约为340,600,600名.
作者:汤晨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调查上海市中小学生日均饮水次数、饮水量及其关系,为制定儿童青少年的水推荐量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1年9-10月在上海市共调查中小学生1 459名.采用连续7d24h饮水记录法,详细记录每天每次饮水的种类及量,分析日均饮水次数与饮水量的关系.结果 上海市中小学生每天的饮水量为(1 116.9±543.7)mL.日均饮水次数为(4.7±1.7)次,其中白水(3.0±1.5)次,饮料(1.5±0.9)次.每次饮水量为(251.8±104.7)mL,其中白水(244.8±126.2) mL,饮料(247.8±101.8) mL.日均饮水次数与每天饮水量呈正相关(r=0.587,P<0.05),与每次饮水量呈负相关(r=-0.188,P<0.05);每天饮水量与每次饮水量呈正相关(r=0.592,P<0.05).结论 上海市中小学生每日饮水总量、日均饮水次数较少;随着日均饮水次数增加,每次饮水量呈下降趋势,但每天饮水总量呈上升趋势.
作者:朱珍妮;宋峻;李伟;施爱珍;汪正园;邹淑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死亡态度在危机脆弱性与网络成瘾之间的作用,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危机脆弱性问卷、死亡态度描绘量表和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对方便抽取的广州和深圳2所高校66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死亡态度中的死亡恐惧、趋近接受、逃离接受与网络成瘾和危机脆弱性呈正相关(r=0.142~0.324,P值均<0.01),自然接受与网络成瘾和危机脆弱性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095,-0.209,P值均<0.05),死亡逃避与网络成瘾呈正相关(r=0.145,P<0.01).死亡逃避、趋近接受与危机脆弱性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β值分别为-0.080,-0.094,P值均<0.05),在大学生危机脆弱性与网络成瘾间起调节作用.结论 死亡态度在大学生危机脆弱性与网络成瘾之间起调节作用.正确的死亡教育可减少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
作者:吴文丽;伍翔;殷华西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