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若楠
目的 了解杭州市青少年主要慢性病相关健康危险行为的流行特征,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杭州市青少年慢性病行为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二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杭州市27所初中和18所高中的2 6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杭州市青少年每天活动<60 min的比例为85.4%,周一至周五每天看电视多于1h占35.5%,过去30 d不是每天吃早餐的比例为35.7%,每天吃水果<1次的比例为27.6%,吃蔬菜<1次/d的比例为6.2%,吸烟占6.6%.仅5.0%的青少年没有上述任意1种危险行为,同时具有1~2种的占66.1%,≥3种占28.9%.结论 杭州市青少年存在 体力活动缺乏、不健康饮食和吸烟等多种健康危险行为,需要开展多因素联合行为干预.
作者:任艳军;刘庆敏;曹承建;胡如英;王浩;赵琪;傅容;孙军;钟荣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有研究证实,儿童青少年时期超重或肥胖是成年肥胖的预测因子,不但影响儿童少年的身体发育,而且增加儿童少年乃至成年期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紊乱等的患病风险[1];另外,超重或肥胖还容易导致青少年一些心理损伤或行为偏离,并将随着肥胖状况的保持使其延续或不断发展直至成年期[2].因此,对青少年超重肥胖问题进行研究,寻求合理有效的防治方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调节超重肥胖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针对超重肥胖青少年采取一些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对减肥效果起到了积极作用[3].本研究拟采用运动、饮食、心理等联合干预的方法对减肥效果进行研究,旨在建立减肥健康理念,为防治青少年肥胖,促进其生长发育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潘燕;侯春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周口市2004-2012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周口市网络直报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2年,周口市共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7起(73.91%),其中Ⅳ级事件16起(94.12%),Ⅲ级事件1起(5.88%),罹患率为14.27%.县乡级学校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频率高于市级学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6.52,P<0.05).事件类型以传染病暴发为主(88.23%).发病高峰期为3-6月(70.59%).高发场所是乡级小学(88.23%).结论 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乡级小学是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点部位.应建立卫生与教育部门联防联控机制,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控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作者:罗宏伟;周玉蕾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环境因素与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的关系,为预防视力不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现况调查方法,对分层整群抽取的长沙市某县7所中小学校一~九年级共3 58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为27.3%.单因素x2检验结果显示:读写时眼睛距离书本不足1尺(33.3 cm)、脸趴在手臂上读书写字、在行驶的车上看书、在昏暗光线下看书、持续用眼30 min后不休息、持续用眼30 min后远眺休息、持续用眼30 min后户外活动以及每天睡眠时间大于10 h、平均每周上体育课的天数、1周内累计运动次数及平均每天户外活动的时间、每天按时就餐等不同情况下,学生视力不良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读写时眼睛距离书本不足1尺(OR=2.331)、在行驶的车上看书(OR=1.959)、持续用眼30 min不休息(OR=1.318)是视力不良的危险因素,而持续用眼30 min后户外活动(OR=0.618)是视力不良的保护因素.结论 中小学生视力不良与多种环境因素有关,应采取相应干预措施预防视力不良的发生.
作者:奉琪;罗家有;曾嵘;熊灵芝;罗米扬;王质蕙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医学生身体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为促进医学生良好生活方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应用“国际身体活动量表长卷”及自编影响因素问卷,对广州某医科大学1 427名在校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1周内男、女生家务性身体活动、闲暇时间身体活动、重度身体活动量所消耗的代谢当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i),不同年级医学生近1周内从事各项非工作性身体活动所消耗的代谢当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30.9%的医学生1周内身体活动水平处于完全静坐低水平,31.8%为中等活跃水平,37.3%为高度活跃水平;运动主动程度是影响医学生身体活动的主要因素(r=0.302,P<0.05).结论 医学生静坐时间过长,医学院校应重视医学生规律活动的健康行为教育.
作者:邹芳亮;高钰琳;符冬菊;祖思萌;谭汝玲;张瑶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昆明市农村住宿制学生青春期健康教育需求现况,为针对不同的人群进行青春期健康教育的内容与策略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通过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昆明市6所学校944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小学、初中、高中学生需求高的健康教育主题分别是“怎样处理与父母的关系(4.57±0.77)”“个人卫生与保健(4.71±1.15)”“青春期生理卫生保健(4.37±1.23)”.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女生比男生更希望得到关于青春期生理发育、个人卫生保健、性侵犯以及自我保护的内容(P值均<0.05).结论 昆明市不同学段和性别农村寄宿制学生对青春期健康教育的需求不同.应根据需求采用针对性的方式加强学校青春期健康教育.
作者:焦锋;秦明芳;胡卫红;秦志华;魏云凌;熊源发;韩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我国刚刚开始起步,仍需要很多心理专业工作者和工作一线教师共同探索.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4 a的学习成长和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抓住大学新生的黄金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普查并建立档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采取适当的方法关注和咨询,帮助新生度过心理波动期,可有效保证教学活动平稳有序地进行,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为此,本文对江苏师范大学2009-2012年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耿艳;敬丹萤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中学生儿童期虐待、社会支持与心理亚健康的关系,为改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蚌埠市8所中学5 116名学生,使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MSQA)、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蚌埠市中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的报告率为25.1%(1 282/5 116).不同性别、学段及是否独生子女中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中学生儿童期虐待得分高于无心理亚健康状态的中学生,而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及社会支持总分均低于无心理亚健康状态的中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儿童期虐待、社会支持、主观支持和学段均进入中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回归方程(P值均<0.01).社会支持、主观支持在儿童期虐待和心理亚健康状态之间均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31.16%,25.26%.结论 儿童期虐待和社会支持对中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均有影响.对于有儿童期虐待经历的中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可从提高其社会支持水平人手,以减少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发生.
作者:顾璇;李红影;袁长江;刘佳;陈志龙;吴松年;汤建军;孙云鹏;许静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兰州市7 ~15岁学生高血压流行现况,为学生高血压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2年抽取兰州市12所小学和3所初中在校学生共8 633名,进行体格和血压测量.结果 兰州市7~15岁儿童正常高值血压检出率为4.59%,高血压检出率为2.24%;男生正常高值血压检出率高于女生(x2=6.492,P=0.011).学生正常高值血压和高血压的检出率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男生正常高值收缩压(SBP)检出率为4.06%,正常高值舒张压(DBP)检出率为3.88%;SBP高血压检出率为1.88%,DBP高血压检出率为1.93%.女生正常高值收缩压检出率为3.43%,正常高值舒张压检出率为2.51%;SBP高血压检出率为1.65%,DBP高血压检出率为1.68%.结论 兰州市儿童血压异常检出率低,仍应加强预防该地区儿童高血压的发展.
作者:汪燕妮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江苏省高考考生的视觉健康状况,为加强学生的健康教育和制定有效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5-2013年江苏省共3 968 676名普通应届考生的高考视觉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近视检出率为76.21%,且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女生近视检出率(81.18%)高于男生(72.00%);色觉异常检出率男生(4.71%)高于女生(0.18%);其他眼病检出率男生(0.44%)高于女生(0.37%),除2013年外(x2=1.08,P=0.30),其他年份性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近视检出率城乡间比较由农村高于城镇而转变为城镇高于农村.结论 江苏省高考学生近视检出率较高,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学校和家长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纠正学生不健康的用眼行为,促进高考学生群体视力健康水平的提高.
作者:马彪;陶新城;刘明岩 刊期: 2014年第08期
自2005年以来,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1]和《卫生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的通知》[2]要求,入托入学儿童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越来越常规化,已成为儿童第一类疫苗接种的有利补充和延续[3-4].但由于种种原因[5],在园在校儿童第一类疫苗补种率尚未达到国家的指标要求[6-8].为此,2012年泉州市以丰泽区为试点,借助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的幼儿园管理模块开展在园在校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网络化归口管理,现将干预1 a后的效果评价如下.
作者:黄彩虹;洪思让;陈雅红 刊期: 2014年第08期
2013年6月4--22日,西安市某学校发生了一起社区获得性肺炎暴发疫情.西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利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的方法,结合病原学检测结果,查明并确认是一起以肺炎支原体为病原的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1]暴发的疫情.西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时采取了有效措施,控制了此次疫情.现将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龚健仁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家庭环境、人格对大学生人际适应性的影响,为提升大学生人际适应性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大学生人际适应性量表,对唐山市某综合性大学4 49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人际适应性各维度及总分与人格中的精神质和神经质负相关(r值为-0.337 ~-0.050,P值均<0.01),与内外倾呈正相关(r值为0.101~0.546,P值均<0.01).大学生人际适应性各维度及总分与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知识性和娱乐性均呈正相关(r值为0.128~0.382,P值均<0.01),与矛盾性均呈负相关(r值为-0.228-0.100,P值均<0.01).家庭环境的知识性、娱乐性、矛盾性和亲密度,人格的内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均进入了对人际适应性的回归方程(P值均<0.01).中介效应检验显示,人格在家庭环境和人际适应性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大学生的家庭关系越亲密,对外界的兴趣和参与度越大,家庭矛盾越少,性格越外向,人际适应性越好;家庭环境通过人格间接影响大学生的人际适应性.
作者:马红霞;刘艳;郑海英;张石磊;陈好贤;程淑英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西宁市城西区0~14岁儿童哮喘患病情况及发病的危险因素,为儿童哮喘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从西宁市城西区的2所中学、2所小学、2所幼儿园和4个社区中筛查0~14岁儿童哮喘病例,采用1∶1病例对照研究法分析儿童哮喘的危险因素.结果 西宁市儿童哮喘患病率为1.25%,年龄分布以3~5岁较为集中,占患病人数的28.5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族遗传史(OR=3.442,95% CI=1.299~9.121)、食物过敏(OR=6.366,95% CI=1.146 ~ 35.353)、过敏性鼻炎(OR=7.750,95%CI=2.738~21.937)是儿童哮喘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西宁市儿童哮喘患病率不高.家族史和过敏史是儿童哮喘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刘燕;马辉;王朝才;梁军;文国颍 刊期: 2014年第08期
2013年11月13日晚,福建省厦门市第六中学高中部值班医生发现3例以发热、咳嗽、咽痛来就诊的学生,病例均出自同一班级(高三2班),当即调查该班,发现已有十几名学生因类似症状缺勤晚自习,疑似流感暴发[1-2].该学校立即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同时向所属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里区CDC)及教育主管部门报告.湖里区CDC立即派出应急小组进入该校现场指导工作,疫情得以迅速控制.现将应急处置措施报道如下.
作者:戴海燕;张晓茜 刊期: 2014年第08期
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身体素质呈现缓慢下降趋势[1].大学生初进校园,逐渐迈向独立生活,部分群体存在作息时间无规律、日常饮食不科学、娱乐休闲无节制、体育锻炼频率少等不良生活方式[2].医学生作为将来在社会中具有健康影响力的人群,他们的健康理念与生活方式不仅影响到自身的健康状态,也关系到是否能够为人群提供更好的健康服务.为更深入了解高职、中职在校医学生生活与饮食习惯,正确引导其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笔者于2013年上半年进行了此项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魏延;王爱民;顾毅成;张倩云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结核病属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在群体环境下,如果存在结核病传染源,容易发生结核菌的传播.2013年5月23日宁海县某学校某班报告1例涂阳肺结核学生病例,2013年8月16日该班级又报告1例涂阳病例,2次报告处理后均经流行病学调查和相关医学检测等,确认系一起在学校中发生的结核病聚集性疫情.笔者对此次结核病疫情进行了调查分析,为以后结核病聚集性疫情的处置提供有效的依据.
作者:王斌;王志刚;顾敏霞;郑静静;俞谊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学生健康监测信息系统运行情况,为该系统在学校学生传染病疫情防控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由校医经过统一培训后通过系统上报数据,对系统收集的早期症状监测、学生缺勤情况和疫情短信预警信息进行分析,验证系统运行情况.结果 2012-2013学年,系统共监测学生约94万人,监测各类疾病症状142 050人次,学生因病缺勤82 431人次.症状监测个案数按周分布呈“驼峰状”.2013年2-4月,系统共发布556条预警信息,其中疾病类型预警400例,症状预警156例,预警覆盖率为37.5%;3月预警比率高(44.68‰),2月低(1.39‰).结论 学生健康监测信息系统的运行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主要疾病症状和因病缺勤情况,并及时对学校传染病疫情进行预警.
作者:林应和;周丽;吴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索积极心理训练对贫困生心理复原力的影响,为有针对性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自愿接受的原则,从某专科学校2012级贫困生中选取187名,随机分为实验组(86名)和对照组(101名).采用积极心理团体训练法对实验组大学生进行训练,运用复原力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干预前、后调查.结果 实验组干预后心理复原力得分(3.83±0.51)较干预前(3.46±0.43)提高(t=3.982,P<0.01);干预后实验组(3.83±0.51)与对照组(3.54±0.56)心理复原力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3,P<0.05).实验组干预后比干预前复原力弱型人员减少,复原力强型人数增加.干预后实验组复原力中间型和复原力弱型的复原力水平较干预前有明显提高(t值分别为3.451,4.236,P值均<0.01).干预后实验组总体幸福感得分(114.52±10.32)较干预前(106.23±9.62)有显著提高(t=2.287,P<0.01).结论 积极心理训练对复原力强型贫困生的复原力水平作用不明显,对复原力弱型和中间型的贫困生复原力水平作用明显.
作者:汤雅婷;邹锦慧;李敏;梁洁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团体心理干预对初中生目睹班级成员车祸创伤后应激反应、焦虑、抑郁症状的作用,为开展学生突发事件的心理辅导与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对石河子市某中学初三年级目睹同班同学遭遇车祸身亡事件者实施团体心理干预方案(3周5次).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CL-C)、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测量,比较在干预前、干预1个月及3个月、6个月后各量表得分的变化.结果 干预前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筛查阳性为16.0%,22.0%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8.0%出现抑郁症状;干预1个月后学生PTSD症状筛查阳性为4.0%,24.0%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6.0%出现抑郁症状;干预3个月后学生PTSD症状筛查阳性为8.0%,20.0%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6.0%出现抑郁症状;干预6个月后学生PTSD症状筛查阳性为2.0%,8.0%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4.0%出现抑郁症状.干预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后与干预前比较,PCL-C量表B,C,D组得分及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干预3个月及6个月后与干预前比较,HAMA总分及精神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1个月后与干预前比较,HAMD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月后与干预前比较,迟缓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目睹班级成员车祸身亡的初中生会出现创伤后应激、焦虑及抑郁症状,施行团体心理干预能缓解症状.
作者:石志坚;王新燕;张桂青 刊期: 201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