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靓;朱仁义;范俊华;沈伟;蒋诚;江宁
目的 了解上海市青少年运动伤害现况,为青少年运动伤害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11所初中和9所高中共4 334名学生,对其过去1 a中的运动伤害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青少年运动伤害发生率为5.61%,男生伤害发生率高于女生(P<0.05);损伤368人次,人次发生率为8.49%.伤害以春、秋季多发.运动伤害主要发生在下午(46.58%)、进行篮球运动时(45.86%).受伤时活动地点以校内运动场所(有教师或教练指导)为主.运动伤害主要原因排在前3位的是注意力不集中(24.46%)、运动量过大(17.12%)、准备活动不充分(14.13%).损伤部位以下肢的踝部(29.69%)、上肢的手、肘、腕部(20.73%)、下肢的膝部(12.89%)为主.75.96%的运动伤害身体活动受限程度为关节活动轻微受限和明显受限.结论 开展以学校为主体的综合干预措施对降低青少年运动伤害发生非常重要.
作者:尹明敏;王书梅;庄洁;陈佩杰;邹金良;袁得国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绍兴市青少年自伤行为现况及其与亚健康状态的相关性,为预防自伤行为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抽取绍兴市1所大学、2所高中、2所初中的学生1 654名作为研究对象,在基线调查的基础上,继续前瞻性地进行了3次随访调查,同时使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评价青少年的心理卫生状况.结果 青少年自伤行为发生率为26.7%(441/1 654),女生自伤行为的发生率高于男性(x2=5.944,P=0.015).Logisit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学习负担、性别、年级、亚健康状态是青少年自杀行为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青少年自伤行为发生率较高,需要进一步加强大中学生自伤行为可预防因素的研究.
作者:方益荣;傅利军;王吉玲;郭天英;邢超;黄朝辉;屠春雨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农村留守学生心理韧性及其与社会支持、一般效能感的关系,为提高农村留守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青少年心理韧件量表、社会支持量表与一般效能感量表,对分层整群抽取的豫北417名农村留守学生进行无记名测试,以411名非留守学生为对照组.结果 农村留守学生心理韧性较差;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对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韧性发展有26.4%的正向预测作用.结论 农村留守学生心理韧性水平亟待提高.
作者:张海芹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绍兴市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验证心理社会人口统计学因素对自杀意念的预测作用.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抽取绍兴市l所大学、2所高中、2所初中的学生2 334名作为研究对象,在基线调查的基础上,继续前瞻性地进行3次随访调查,完成l a的队列研究.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统计学变量、自杀意念等,同时使用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价青少年的心理卫生状况.统计分析方法包括x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结果 基线资料显示,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与身心亚健康状况、学段、学校负担、脾气、吃多了感觉内疚、不健康减肥行为、醉酒、焦虑状况和抑郁状况存在统计学关联.随访资料显示,身心亚健康状况、学段、饮酒、焦虑状况对青少年自杀意念具有独立的预测作用.结论 通过观察自杀意念的预测变量而识别高危人群,对预防青少年自杀企图的产生、降低青少年自杀发生率意义重大.
作者:屠春雨;黄朝辉;方益荣;何炳福;谈荣梅;周国俊;李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描述沈阳市大东区7~18岁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长期趋势,为开展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有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对沈阳市大东区1981,1991,2001和2008年4次学生健康体检的身高、体重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1981-2008年学生身高、体重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7~16岁男生1991-2001年、2001-2008年的身高增幅都小于1981-1991年,增长趋势出现减缓;身高快速增长年龄提前,女生提前趋势明显,2008年较1981年提前2岁.男、女生身高体重2次交叉的后交叉年龄逐渐提前.结论 大东区男女生身高、体重呈现明显增加的长期趋势,青春发动的时间也显著提前.
作者:汤华;黄蕾;陈菊清;程雅娟;姜宏刚;马洪声;陶芳标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上海市普陀区女中学生原发性痛经发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青春期女生的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普陀区8所学校(初、高中部各4所)1 155名女生,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并随机抽取241名处于月经期女生进行血清前列腺素(PGF2α)测定.结果 女中学生原发性痛经的发生率为50.04%,高中组(56.89%)显著高于初中组(43.25%),有家族史组(90.86%)显著高于无家族史组(41.62%).痛经48 h内PGF2α质量浓度明显高于月经48 h后,也高于无痛经组.结论 原发性痛经的发病与家族史、PGF2α质量浓度及焦虑等有着密切关系.
作者:杨继红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关系,为进一步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分层随机整群抽取的昆明市4 189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父母养育方式中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等因子以及应对方式中的问题解决、寻求社会支持等因子均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和学段差异.父母养育方式中的各因子与应对方式中的一些因子显著相关.结论 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和应对方式有显著的性别、年级差异,中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应对方式有显著影响.
作者:胡安艳;黄莹;李燕;陈桂存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小学生同伴暴力发生情况及其与亲子关系的关联,为预防儿童青少年暴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河南省某县城4所小学校四~六年级学生中进行横断面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暴力攻击、暴力受害和亲子关系等.结果 近1 a来1 526名小学生暴力攻击和暴力受害的发生率分别为55.8%和75.6%,精神暴力、躯体暴力和性暴力攻击的发生率分别为54.0%,20.8%和3.8%,相应暴力受害的发生率分别为74.7%,37.4%和8.1%.男生暴力攻击和暴力受害的发生率均高于女生.与非暴力攻击和非暴力受害组学生相比,暴力攻击组和暴力受害组学生亲子关系得分均较低.结论 调查地区小学生同伴暴力问题严重,同伴暴力与较弱的亲子关系相关.应提高对小学生暴力行为的认识,加强亲子交流、促进亲子关系.
作者:王付曼;陈晶琦;肖晚晴;马亚婷;张曼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女生新型毒品与艾滋病知识知晓与需求状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新型毒品与艾滋病预防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河北省3所大学和9所中学1 218名女生进行匿名自填问卷调查.结果 中学女生新型毒品与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低于大学女生(P<0.05);31.20%的女生不知道新型毒品滥用对艾滋病传播有影响,只有44.34%的女生知道正确使用安全套能够降低艾滋病传播的危险;大众传播媒体和书籍报刊是女生获取新型毒品与艾滋病知识的主要渠道,通过学校系统教育途径获得者仅为35.39%;71.51%的女生希望通过学校系统教育获得新型毒品与艾滋病知识;88.67%的女生选择在升入高中之前应接受新型毒品与艾滋病预防教育,54.68%的女生希望学校设立专门新型毒品与艾滋病预防教育课程.结论 河北省大中学女生缺乏新型毒品与艾滋病知识,大多数女生希望通过正规教育获取新型毒品与艾滋病知识.我国学校新型毒品与艾滋病预防教育缺失严重,亟需加大对女生新型毒品与艾滋病预防教育的力度.
作者:王新华;张香玲;何红梅;张婷;李金娥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或者工作0.5 a以上,由父亲或母亲一方、祖辈、亲戚朋友、同辈监护的未成年人[1].近些年来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集中于心理健康、自我意识、情绪与社会支持、社会行为、人格、学业与校园关系方面和家庭与生活方面[2].有研究结果表明,留守儿童冷淡、孤独、情绪不稳定、自卑拘谨、圆滑世故、冲动任性、自制力差、紧张焦虑等[3-4];也有研究表明,留守儿童较一般儿童更为内向,更渴望父母的关爱与亲情,更重视与父母之阳的情感交流与理解,独立性较强[5].本研究的目的是深入探讨农村留守儿童人格与心理行为问题的特点以及二者之间的深层次关系.
作者:刘小先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索首次性行为发生年龄对大学生危险性行为的影响,为制定适宜的生殖健康教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无记名自填问卷方式,按照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我国18个省、市、自治区33 653名大学生进行健康危险行为问卷调查,对其中3 305名回答了首次性行为年龄大学生的问卷进行分析.结果 在有性行为的大学生中,17.9%的大学生报告首次性行为发生在14岁前.大学生首次性行为的发生年龄与危险性行为存在较强的关联,首次性行为发生年龄≤14岁、首次性行为发生年龄在15~18岁之间的学生比首次性行为发生年龄≥19岁者发生多性伴侣、被迫性行为和意外怀孕的概率更高.结论 首次性行为过早易导致危险性行为的发生.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推迟青少年首次性行为发生的年龄,对预防危险性行为的发生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宋逸;季成叶;星一;胡佩瑾;陈天娇;张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当前呼和浩特市的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了解呼和浩特市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更好地为开展和指导学生营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对该市2009年参加体检的中小学生营养状况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乌兰其木格;庞淑珍;洪晔;张朝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IGF-Ⅰ基因多态性与大于胎龄儿及脐血IGF-Ⅰ血清水平的关系,为降低大于胎龄儿的发生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在南京地区收集大于胎龄儿(LGA)和适于胎龄儿(AGA)各96名,应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检测IGF-Ⅰ rs6214及rs5767的多态性,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LGA的相对危险度,比较2组间不同基因型出生时体格指标和脐血IGF-Ⅰ水平的差异.结果 在LGA组和AGA组中,IGF-Ⅰ rs35767 TT基因型可能会降低大于胎龄儿的风险(OR=0.235,95%CI=0.081~0.682),携带TT基因型个体的体重、头围和孕周均低于CC及CT基因型携带者;IGF-Ⅰ rs6214 AG/GG基因型可能会增加大于胎龄儿的风险(OR=2.117,95%CI=1.151~3.894).未发现2个多态性位点的改变与脐血IGF-Ⅰ血清水平相关.结论 IGF-Ⅰ rs6214和rs35767多态性均与大于胎龄儿的发生相关.
作者:李杉;敖淑清;徐济达;彭宇竹;朱珠 刊期: 2011年第05期
体育专业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专业特点决定了在大学期间要经常从事运动强度较大、形式较为剧烈的体育技能学习和训练.人在剧烈的动力性运动后,收缩压能够上升20~40 mm Hg[1].即在没有有效手段干预的情况下,高血压对体育专业患高血压病的大学生心脑血管及肾脏的危害要比普通人严重得多.因此,为了使体育专业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血压状况,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促进其高血压的早期防治,笔者做了本次调查.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卫;王秀霞;戴瑞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儿童膳食中脂肪和脂肪酸的食物来源分布,为儿童肥胖及其慢性病的预防提供资料.方法 共有6 826名7~17岁被调查者完成膳食调查.通过连续3 d24h回顾法记录食物数据及称重法记录家庭调味品消费量数据,获得平均每人每日各种食物的摄入量.根据食物成分表计算平均每人每日膳食中脂肪和脂肪酸的摄入量.结果 每天儿童膳食脂肪摄入量平均为67.4 g,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分别为16.4,26.5和16.4 g,比例为1.O∶1.6∶1.0.饱和脂肪酸的主要食物来源为肉类,占35.4%;其次为植物油和动物油,各占24.4%和21.3%.单不饱和脂肪酸的主要食物来源是植物油,占43.8%.结论 儿童肥胖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增加与饱和脂肪酸的过多摄人有关,肉类是饱和脂肪酸的主要食物来源,应该适当控制.
作者:狄玉峰;韩军花;李艳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职业高中学生选择学校的主要依据是职业选择问题.不同种类的职业高中有着不同的专业设置,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可能存在不同的特点.笔者对大连市9所职业高中学生部分生长发育指标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学校开展营养指导和干预提供依据.
作者:姜文红;田丽蓉;王智勇;李和平;袁玉;赵荣娣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北京市某高校学生的疲劳状况,为预防大学生疲劳、防止疲劳导致疾病奠定基础.方法 运用疲劳量表(FS-14),对随机抽取的北京市某高校46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男生与女生在疲劳得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研究生与本科生在躯体疲劳以及疲劳总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脑力疲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理工科学生和文科学生的疲劳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1岁以上与21岁以下年龄组的疲劳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疲劳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应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注意适度体育锻炼与膳食营养适当,以有效缓解疲劳.
作者:郭建中;李杰;姜亢 刊期: 2011年第05期
运动对身体健康有许多益处,可以降低肥胖、冠心病、Ⅱ型糖尿病、高血压、骨质疏松症的发病风险[1].在美国,每年有(3 000~4 500)万儿童青少年参加有组织的运动[2].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全球有87.5万18岁以下儿童青少年死于伤害,数以千万计因伤害而需接受医院治疗[3].美国每年大约有290万青少年因运动伤害而接受治疗[4],加拿大每年超过1/3的青少年因运动伤害而寻求治疗[5].虽然多数运动伤害并不危及生命,但会导致疼痛、残疾和功能障碍,而且其潜在的精神、心理创伤是难以估量的.因此,运动伤害已经成为危害儿童青少年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本文就儿童青少年运动伤害流行病学特征、危险因素、干预措施及其效果研究作一简要概述.
作者:林蓉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屈光参差是指同一患者两眼的屈光度相差1.00D以上.近年来的临床研究发现,青少年屈光参差越来越多[1].为探讨屈光参差的发生与青少年学习看书姿势之间的相关性,笔者于2005年6月-2010年10月对温州市33所中小学2406O名7~18岁儿童青少年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小明;林惠玲;王谊;陈玉梅;陈燕燕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大学生AIDS歧视态度相关因素,探索各因素与歧视态度的关系.方法 在天津市2所高校随机抽取1 772名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AIDS认知水平及相关态度,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大学生对AIDS认知水平普遍较高,多数学生愿意接纳、帮助AIDS患者.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随着AIDS危险途径知识、安全途径知识水平提高,大学生AIDS歧视态度逐渐减弱,支持态度逐渐增强;随着AIDS歧视态度的降低,大学生参与HIV咨询检测、向他人透露阳性结果的意愿增强;AIDS支持态度则无此影响.结论 掌握预防AIDS知识,确立对AIDS的正确态度,能够促进大学生参与自愿咨询检测,向他人透露自身感染情况,同时也有助于转变全社会对AIDS的歧视观念.
作者:郭剑;高洪艳;芦文丽;王媛 刊期: 201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