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红;黎光明;温海英;黄文庚
艾滋病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我国艾滋病感染者人数与日俱增,疫情正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1].在已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15~29岁的青少年占77.6%,高中生是青年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校、家庭、同伴教育获取艾滋病知识的水平还很低[2],故针对高中生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非常重要.为提高河北省高中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改善其对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笔者培训并组织本校大学生红丝带协会成员组成大学生宣讲团,以课堂宣讲方式对河北省范围内23所中学1 360名高中生实施同伴教育,并在教育前后对高中生掌握的艾滋病基本知识、认知态度等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并以此为依据对同伴教育效果进行评估.现报道如下.
作者:马振儒;杲丽静;张晓梅;吴欣;杨丽华;李沛;肖丽君;王岩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浦东新区0~14岁儿童死亡原因,为制订相应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浦东新区1993-2008年0~14岁儿童死亡资料进行同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0~14岁儿童年平均死亡率为44.83/10万,男童死亡率(51.16/10万)高于女童(38.22/10万).0岁组死亡率高(551.77/10万),10~14岁组低(21.29/10万),儿童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前5位死因分别是伤害、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先天异常、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伤害是1~14岁儿童的首要死因,其中淹死、交通事故、意外跌落是伤害死亡的前3位原因.结论 婴儿死亡率的降低可降低儿童死亡率.有效预防伤害和肿瘤发生,有助于降低儿童的死亡率.
作者:齐慧;杨琛;杨黎明;孙乔 刊期: 2011年第07期
2010年5月13日19:20,北京市某医院报告当天下午有10例头晕、呕吐、腹痛等胃肠道症状的患者.本文以对该事件的调查为背景,运用描述和分析流行病学方法,并结合现场卫生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推断本次事件的致病因子、可疑餐次及可疑食物,为调查和应对类似食物中毒事件提供借鉴.
作者:刘玉茹;李娜;马会来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是危害人们健康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在我国广泛流行[1].乙肝病毒传染性强,传播方式主要通过血液、密切接触、母婴垂直感染等.为了解中小学生乙肝病毒携带状况,笔者于2008年9至11月对德清县中小学生进行HBsAg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董晓莲;郑英杰;王学才;王法弟;徐海涛;林春艳;唐智峰;施利杰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国家关于中小学校卫生人员的相关政策要求及我国学校卫生人员现状,为制定国家学校卫生师资配备的基本标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文献回顾、现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方法,对我国中小学学校卫生人员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要求按学生人数600∶1的比例配备专职卫生技术人员,但文献回顾和现场调查显示,大多数学校都达不到此要求.卫生人员素质不高,工作内容繁杂,晋级困难,57.7%的校医认为其待遇低于一般教师;66.7%的校医工作负荷在8~14 h/d;培训与资质认证机制不完善.结论 应合理配备学校卫生人员,加强学校卫生队伍的建设和规范管理,改善其生活和工作待遇,保证学校卫生人员的综合素质,满足学校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
作者:马迎华;胡芳;吕晓静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为全面了解滦县学校生活饮用水卫生状况,笔者于2010年对各校生活饮用水进行了检测,并对检测指标中硝酸盐含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采集滦县所有学校末稍生活饮用水3 000mL,共采集了149份样品,按规定进行现场处理后送滦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室.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无机非金属指标>(GB/T 5750-2006)进行硝酸盐含量(以N计)检验.
作者:睢振江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高校毕业生离校前体检胸部透视情况,为减少射线电离辐射对人体危害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F99-IBT型500mAX射线机和CCDX线电视系统,选取广西师范大学2006-2010年本科毕业生和2003~2007级硕士研究生共31 920人在毕业离校前2个月内进行胸部透视.结果 透视发现主要的疾病有肺结核、肺炎、胸膜炎.2006-2010年度胸部透视阳性率分别为0.12%(7/5 792),0.05%(3-5 834),0.08%(5*6 265),0.07%(5/6 865),0.06%(4-7 064).结论 为减少射线电离辐射对人体危害,建议取消高校毕业生胸部透视体检项目.
作者:林勇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浙江省学生甲型H1N1流感(甲流)流行特征,为其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09年浙江省学生甲流个案信息和聚集性疫情进行描述分析.结果 浙江省学生甲流病例数占全市病例总数的比例为44.20%(217/491)~78.70%(532/676)不等;高达91.23%(52/57)的聚集性甲流疫情发生在学校.学生甲流病例的住院率和病死率分别为16.05%(1 188/7 402)和0.027%(2/402).全省学生甲流于9月9-11日首次达到流行高峰,日发病数为67例;然后疫情逐步攀升并于11月21-23日达到一个新高峰,其流行强度约为首次高峰的2.91倍;随后疫情持续减弱.结论 学生应成为甲型H1N1流感尤其是其聚集性疫情防控的重点人群.
作者:方乐;林君芬;余昭;柴程良;方琼姗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学习障碍儿童能力、个性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为探寻学习障碍的预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用儿童学习障碍筛查量表(PRS)筛查出可疑学习障碍儿童81例,并对其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儿童用)和Adenbach儿童行为表(CBCL,家长用)评价其个性和行为问题.结果 学习障碍儿童言语得分、非言语得分与内外倾性的典型相关系数为0.34,言语得分、非言语得分越高个性越外倾,反之个性越内倾;言语得分与多动、攻击性得分的典型相关系数为0.51,言语得分越低越多动、攻击性越强;精神质得分与多动得分的典型相关系数为0.49,精神质越高越多动.结论 改善言语能力和非言语能力可能提高学习障碍儿童的外倾性,培养言语能力可能减轻学习障碍儿童的多动和攻击性行为,缓解高精神质可减轻其多动行为.
作者:李君荣;蒋丽娟;张壬;龚艳兰;唐艳林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乙型肝炎(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乙类传染病.HBV主要经血液和血液制品、母婴、破损的皮肤和黏膜及性接触传播,我国人群的HBV感染率很高.高校以集体生活为主,因此加强乙肝感染的监测及防治工作极为重要.为了解桂西北某高校新生HBV感染状况,寻找防治对策,笔者调查某高校近6届新生的HBV感染状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熊翠欢;韦妙群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笔者从事学校卫生工作15 a来,对眼保健操有深刻的认识与体会.眼保健操是根据祖国医学中的推拿法和经络穴位,再结合医疗体育综合而成的一种按摩疗法,是预防近视的一种既简单又有效的方法.对青少年的假性近视,可以使视力得到改善或恢复正常;对已形成近视的,可防止加深.为全面阐述眼睛保健操的理论基础,笔者翻阅中医经典著作,试从中医基础理论的角度来阐释一下相关的作用原理.
作者:邱延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烟草对我国青少年健康的不良影响已成为不容忽视的事实.研究显示,我国青少年吸烟人数不断上升且呈低龄化趋势,而绝大多数烟民吸烟习惯是在青少年时期养成的[1].因此,如何有效控制青少年吸烟意义深远.目前,预防青少年吸烟项目主要分为以学校为基础的干预、以社区为基础的干预及多部门联合干预.其中以学校为基础的干预在国内外应用为广泛,然而这类研究的设计在如研究对象的选择、对照的设立、干预的措施及强度、干预持续时间及评价指标等方面的不一致,导致以学校为基础的青少年控烟干预效果也不尽相同.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以学校为基础的控烟干预项目的研究成果,并对其近期和远期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青少年控烟干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吕莹波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入学新生病毒性乙型肝炎(HBV)感染与携带情况,为做好学生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05-2007年对铁岭卫生职业学校入学新生3 463名用ELISA法检测HBsAg、HBeAg、抗-Hbe、抗-HBc、抗-HBs,学生在校3 a中,采用板报、校刊、多媒体教学、集中讲座及校园网健康专栏等多种方式定期对学生进行预防乙肝的健康教育,并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干预前与干预后学生乙型肝炎相关知识的知晓率.结果 3 a中新生HBsAg平均阳性率为6.01%,低于全国一般人群;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3,P<0.05),农村学生感染率高于城市学生;新生抗-HBs阳性率为45.22%,乙肝五项阴性率为46.92%.3 a的健康教育显著提高了学生乙肝相关知识知晓率,干预前与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加强新生乙肝标志物(HBVM)的检测,加强预防乙肝健康教育,显著提高学生自我防护意识.
作者:华桂春;钟建英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比较亚洲三地(河内、上海和台北)青少年婚前避孕措施使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青少年生殖健康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三地共计17 016名15~24岁未婚青少年进行Computer-assisted Self Interview(CASI)问卷调查.结果 河内、上海、台北三地未婚青少年有性经历者分别为4.4%(272/6204),12.7%(765/6023),31.2%(1 349/4 327),首次性行为中避孕措施使用率分别为57.0%,44.8%,68.7%,近一次性行为中避孕措施使用率分别为27.6%,23.5%,33.2%,每次都坚持采取避孕措施的比例分别为40.0%,27.7%,51.7%.三地未婚青少年常采用的避孕方法相同,前3位为避孕套、体外排精和安全期,但各种方法所占比例不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和文化程度是影响三地未婚青少年避孕措施使用率的共同因素.在河内,避孕措施采取与否男女差异大;在上海,家庭经济状况和避孕知识得分与避孕措施使用率成正相关;在台北,居住在城市、避孕知识得分越高的青少年避孕措施使用率越高.结论 应加强未婚青少年的避孕教育,尤其是对男性和文化程度较低的青少年,同时提高避孕服务的可及性和可得性.
作者:张鹏;楼超华;Laurie;高尔生 刊期: 2011年第07期
1990年,由国家教委、卫生部颁布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标志着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起步;1992年国家教委、卫生部、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联合颁布实施的<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是我国第一部国家级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指南.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工作开展至今已20多年,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现今的中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其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性等诸方面是否能与社会的发展同步,必将影响国家的综合国力,因此,现阶段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是非常迫切与必要的.现就健康教育现状与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工作的迫切性与对策探讨如下.
作者:王征云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嵊州市中小学生常见病患病情况,为制定学校体育卫生决策及保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整理2009年嵊州市中小学生健康体检资料,对视力不良、龋齿、沙眼3种常见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为40.84%,龋齿患病率为20.62%,沙眼患病率为4.31%.不同学段以及城乡学生常见病患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嵊州市学生3种常见病存在明显的人群差异和地区差异.应针对不同学习阶段和地区制定相应防治措施.
作者:张润松;裘煜诚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高三学生考试焦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讨考试焦虑与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关系.方法 整群抽取安徽省某市普通高级中学高三学生721名,使用自编调查问卷,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调查.结果 高三学生总考试焦虑检出率为69.5%,应届班和复读班学生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三学生自评学习成绩较好、自评学习负担较重、消极应对得分高是高三学生考试焦虑的危险因素,积极应对得分越高则是其保护因素(P值均<0.05).高三学生的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均与考试焦虑严重程度关系密切,考试焦虑程度越重,抑郁和焦虑症状检出率越高(P值均<0.05).结论 高三学生考试焦虑现象普遍,考试焦虑与学生不良心理病理症状关系密切.应重视高中学生的良好应对方式的培养.
作者:苏普金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广州市越秀区中小学学校卫生状况,为各级学校调整卫生资源和制定评价学校卫生保健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广州市越秀区90所中小学的监督监测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小学一年级至高三年级共540间教室的人均面积、照明和课桌椅等分项进行比较.结果 90所学校综合评价均合格,但存在环境噪声、课桌椅和教室采光单项不合格情况,不合格率分别为68.64%,28.67%和5.02%.教室卫生问题以小学为多,较突出的是灯具设置不符合卫生要求、课桌椅和环境噪声不合格率高.结论 <学校工作卫生条例>需要配套的实施细则,以规范学校卫生工作,提高监督成效;学校必须科学合理执行相关卫生法则.
作者:梁少明;赖志胜;刘静;袁伙有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钦州市钦南区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情况,为控制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面对面个案调查和现场调查方法,对钦南区7起中小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的病例进行调查,分析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7起暴发疫情共报告急性流感样病例139例,采集其中22例病例的咽拭子经实验室检测,18例为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病例症状比较轻,以咳嗽(94.96%)、头痛(70.50%)、咽痛(48.92%)、头晕(38.85%)、乏力或酸痛(占42.45%)、流涕或鼻塞(占17.99%)为主,无死亡病例;病例全部为学生;男女生发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宿生与非住宿生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学生的罹患率高于接种的学生(P<0.01).结论 及早对可疑发热病例进行实验检测,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病例,加强密切接触者的隔离与管理,可以有效控制甲型H1N1流感在学校的流行;甲型H1N1流感疫苗具有很好的免疫保护作用.
作者:沈平;裴俊;莫德凯;廖开周;滕辉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北京市小学生膳食营养健康教育的效果,为提出有效的营养干预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随机整群抽取的1 242名学生(干预组756名,对照组486名)实施为期1 a的膳食营养干预,并于干预前后进行营养相关知信行调查及身体指标测量.结果 干预组学生腰围、腰围/身高比增长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干预组营养知识、态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在营养相关行为中,干预组早餐种类多于对照组,在外就餐次数少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以学校为基础的膳食营养健康教育效果明显.
作者:裴正存;王海俊;李百惠;王晶晶;马军 刊期: 2011年第07期